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故。
第四道場神。
從所依所守得名。
下諸神衆類皆同此。
言道場者。
非唯護佛道場。
但有莊嚴道場之處。
即于中護故。
下德中願供養佛。
表護萬行道場及修行者故。
第五主城神。
表行德防禦法城心城故。
如摩耶處說。
德中以己德行嚴佛宮殿者。
一佛殿為所守之最。
瑩飾為尊佛故。
二主伴善根互融攝故。
三瑩飾自心佛安處故。
第六主地神。
表深重願荷負行德故。
亦表心地為依持故。
第七主山神。
通表萬德高勝性皆閑寂。
别表智德最高故。
德中雲。
得清淨眼。
名中多有光稱。
第八主林神。
表以無漏智導于衆行。
森聳建立故。
德中雲。
皆有可愛光明。
第九主藥神。
表行德伏惑資益法身。
若約利他則三業不空。
如藥樹王故。
下德中性皆離垢。
即伏惑去病也。
仁慈祐物。
即進善補益也。
名中總名主藥。
藥既不同。
神神各别。
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
清淨光明謂乳石之流。
名稱普聞。
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
明見十方謂眼藥等。
約法準之。
第十主稼神。
稼者樹五谷也。
表萬行法味資益自他。
他自益稱心故。
德中大喜成就。
十一主河神。
即河伯之流也。
表法河流注潤益群品。
又于生死瀑流拯彼漂溺。
江河淮濟清濁俱河故。
生死法流此神皆主。
德中勤益生者。
謂遇沿流則平波息浪。
逢溯泳則微風輕動。
水性之屬。
深止而住居。
陸行之流富生而應采。
導百川而去害。
灌萬頃而開利。
為勤作意利益衆生。
約所表法随意消息。
十二主海神。
即海若之輩。
表具含萬德一一深廣也。
名中三。
名遠塵離垢者。
瑜伽八十六雲。
現斷煩惱離故遠塵。
彼随眠離系故離垢。
今約近事。
塵謂塵境垢即煩惱。
六根對境。
了彼性空故曰遠塵。
衆惑不行誠為離垢。
心境相藉離垢由于遠塵。
十三主水神者。
通上河海等水。
及雨露霜雪等也。
表法水含潤等多義理故。
德中。
拯溺為救濟危為護。
謂已溺邪見貪愛水者救之。
将沈者護之而為利益。
即雲雨等潤發生萬物也。
法合可知。
十四主火神。
即宋無忌之流也。
以顯智慧火燒煩惱薪。
成熟善品破無明闇耳。
德中。
夫火有二能。
一能為益。
二能為損。
今用益止損表法亦爾。
示慧光以去闇用益也。
除惑苦之熱惱止損也。
十五主風神。
通表方便無住無所不摧。
别表如下十六主空神。
表法性空别即離染周遍等。
亦各如名辯。
德中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
智日高升則情雲自卷。
空有日而廓爾無際。
智合理而杳然無涯。
故雲爾耳。
十七主方神。
即東方青帝等類也。
表顯邪正方隅。
使行無迷倒。
德中身智教光無不引攝名普放也。
無時不放所以稱恒。
如日周天故相續不絕。
十八主夜神。
表于無明黑闇生死長夜。
導以慧明令知正路。
德中。
夜分亡寝是曰勤修翻彼長迷故以法為樂。
十九主晝神。
于晝攝化顯行德恒明也。
德中。
先修正解後勤正行。
有信無解增長無明。
有解無信還生邪見。
信因解淨解藉信深。
晝之義也。
上來多主器界故但名神。
準梵本除金剛神。
餘皆女神。
表慈育故。
菩薩同于彼類以攝衆生。
自下攝領有情。
皆受王稱。
并是丈夫。
第二八部四王衆。
文有八段。
前四雜類。
後四能統是天王。
所統是八部。
今初。
阿修羅亦雲阿素落。
梵音楚夏耳。
婆沙譯為非天。
佛地論雲。
天趣所攝。
以多行谄媚無天實行。
故曰非天。
依阿毗昙亦鬼趣攝。
谄曲覆故。
正法念經鬼畜二攝。
以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子故。
伽陀經天鬼畜攝。
具上說故。
由此或開六趣。
或合為五。
多好鬥诤懷勝負故。
或居衆相山中。
或居海下。
如正法念說。
然有大力者。
廣修福故。
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谄媚心者多生其中。
羅睺此雲攝惱。
以能将手隐攝日月。
令天惱故。
二毗摩此雲絲也。
質多羅種種也。
謂此王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
德中。
實者因果俱慢故。
權應偏摧非不斷餘。
故雲及也。
二迦樓羅昔雲金翅。
正雲妙翅。
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
此就狀翻。
若敵對翻此雲大嗉項。
以常着龍于嗉中故。
此鳥能食消魚龍七寶。
然鳥及龍各具四生。
謂卵胎濕化。
後後勝前前。
劣不能食勝。
謂卵生鳥不能食胎等。
勝能啖劣。
化食四生。
如增一辯。
以化食化暫得充虛。
亦表菩薩攝生故。
離世間品雲。
菩薩迦樓羅如意為堅足。
乃至抟撮人天龍。
安置涅槃岸。
大速疾力者。
增一中說。
此鳥食龍。
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
入海取龍。
水未合間還至本樹。
是為速疾。
大海處攝持力者。
即是攝彼命将盡者食之。
而龍受三歸及袈裟一縷在身則不可取。
菩薩亦爾。
如前引離世間品說。
又出現雲。
取善根熟衆生。
置佛法中。
此為命盡。
若心有邪歸。
斷見所覆則不可取。
普觀海者。
即周四天下求命盡龍。
德中。
大方便力。
即雖了衆生空。
而能入有。
是十力止觀也。
普能救攝即鼓生死大愛海水。
取善根熟者也如出現品說。
三緊那羅者。
此雲疑神。
謂頂有一角。
形乃似人面極端正。
見者生疑。
為是人耶為非人耶。
因此立稱。
依雜心論畜生道攝。
亦雲歌神以能歌詠。
是天帝執法樂神。
即四王眷屬。
表菩薩示衆生形而非衆生。
常以法樂娛衆生故。
德中。
要勤觀察則得法樂怡神。
自他兼樂為自在遊戲。
四摩睺羅伽者此雲大腹行。
即蟒之類。
亦表菩薩遍行一切而無所行也。
德中。
此類聾騃故。
令方便舍癡。
五夜叉王。
初一是北方天王。
即毗沙門是也。
若從能領是天衆攝。
今從所領為名。
然四王各領二部。
從一立稱。
夜叉此雲輕捷。
飛空速疾故。
亦雲苦活。
此天又領一部名羅刹。
此雲可畏。
名中雲毗沙門者。
此雲多聞以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此一是天夜叉之王。
餘九是夜叉。
夜叉即王。
雖一是天又從所領。
況九皆夜叉故非天衆。
下三例然。
如龍中娑竭羅王。
豈是天耶。
德中。
此類飛空啖人。
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
亦令愛見羅刹不害法身慧命也。
六龍王亦初一是天。
即西方天王。
毗樓博叉。
唐三藏譯雲醜目。
毗樓醜也。
博叉目也。
日照三藏譯雲。
毗遍也多也。
樓者具雲噜波。
此雲色也。
博吃叉此雲諸根也。
謂眼等諸根有種種色。
故以為名。
此不必醜也。
此王主二部。
謂龍及富單那。
富單那者。
此雲熱病鬼也。
娑竭羅此雲海也。
于大海中此最尊故。
獨得其名。
德叉迦舊雲多舌。
以嗜語故。
正雲能害于所害德叉者能害也。
迦者所害也。
謂若嗔噓視人畜皆死也。
無熱惱者。
即阿耨達
第四道場神。
從所依所守得名。
下諸神衆類皆同此。
言道場者。
非唯護佛道場。
但有莊嚴道場之處。
即于中護故。
下德中願供養佛。
表護萬行道場及修行者故。
第五主城神。
表行德防禦法城心城故。
如摩耶處說。
德中以己德行嚴佛宮殿者。
一佛殿為所守之最。
瑩飾為尊佛故。
二主伴善根互融攝故。
三瑩飾自心佛安處故。
第六主地神。
表深重願荷負行德故。
亦表心地為依持故。
第七主山神。
通表萬德高勝性皆閑寂。
别表智德最高故。
德中雲。
得清淨眼。
名中多有光稱。
第八主林神。
表以無漏智導于衆行。
森聳建立故。
德中雲。
皆有可愛光明。
第九主藥神。
表行德伏惑資益法身。
若約利他則三業不空。
如藥樹王故。
下德中性皆離垢。
即伏惑去病也。
仁慈祐物。
即進善補益也。
名中總名主藥。
藥既不同。
神神各别。
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
清淨光明謂乳石之流。
名稱普聞。
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
明見十方謂眼藥等。
約法準之。
第十主稼神。
稼者樹五谷也。
表萬行法味資益自他。
他自益稱心故。
德中大喜成就。
十一主河神。
即河伯之流也。
表法河流注潤益群品。
又于生死瀑流拯彼漂溺。
江河淮濟清濁俱河故。
生死法流此神皆主。
德中勤益生者。
謂遇沿流則平波息浪。
逢溯泳則微風輕動。
水性之屬。
深止而住居。
陸行之流富生而應采。
導百川而去害。
灌萬頃而開利。
為勤作意利益衆生。
約所表法随意消息。
十二主海神。
即海若之輩。
表具含萬德一一深廣也。
名中三。
名遠塵離垢者。
瑜伽八十六雲。
現斷煩惱離故遠塵。
彼随眠離系故離垢。
今約近事。
塵謂塵境垢即煩惱。
六根對境。
了彼性空故曰遠塵。
衆惑不行誠為離垢。
心境相藉離垢由于遠塵。
十三主水神者。
通上河海等水。
及雨露霜雪等也。
表法水含潤等多義理故。
德中。
拯溺為救濟危為護。
謂已溺邪見貪愛水者救之。
将沈者護之而為利益。
即雲雨等潤發生萬物也。
法合可知。
十四主火神。
即宋無忌之流也。
以顯智慧火燒煩惱薪。
成熟善品破無明闇耳。
德中。
夫火有二能。
一能為益。
二能為損。
今用益止損表法亦爾。
示慧光以去闇用益也。
除惑苦之熱惱止損也。
十五主風神。
通表方便無住無所不摧。
别表如下十六主空神。
表法性空别即離染周遍等。
亦各如名辯。
德中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
智日高升則情雲自卷。
空有日而廓爾無際。
智合理而杳然無涯。
故雲爾耳。
十七主方神。
即東方青帝等類也。
表顯邪正方隅。
使行無迷倒。
德中身智教光無不引攝名普放也。
無時不放所以稱恒。
如日周天故相續不絕。
十八主夜神。
表于無明黑闇生死長夜。
導以慧明令知正路。
德中。
夜分亡寝是曰勤修翻彼長迷故以法為樂。
十九主晝神。
于晝攝化顯行德恒明也。
德中。
先修正解後勤正行。
有信無解增長無明。
有解無信還生邪見。
信因解淨解藉信深。
晝之義也。
上來多主器界故但名神。
準梵本除金剛神。
餘皆女神。
表慈育故。
菩薩同于彼類以攝衆生。
自下攝領有情。
皆受王稱。
并是丈夫。
第二八部四王衆。
文有八段。
前四雜類。
後四能統是天王。
所統是八部。
今初。
阿修羅亦雲阿素落。
梵音楚夏耳。
婆沙譯為非天。
佛地論雲。
天趣所攝。
以多行谄媚無天實行。
故曰非天。
依阿毗昙亦鬼趣攝。
谄曲覆故。
正法念經鬼畜二攝。
以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子故。
伽陀經天鬼畜攝。
具上說故。
由此或開六趣。
或合為五。
多好鬥诤懷勝負故。
或居衆相山中。
或居海下。
如正法念說。
然有大力者。
廣修福故。
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谄媚心者多生其中。
羅睺此雲攝惱。
以能将手隐攝日月。
令天惱故。
二毗摩此雲絲也。
質多羅種種也。
謂此王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
德中。
實者因果俱慢故。
權應偏摧非不斷餘。
故雲及也。
二迦樓羅昔雲金翅。
正雲妙翅。
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
此就狀翻。
若敵對翻此雲大嗉項。
以常着龍于嗉中故。
此鳥能食消魚龍七寶。
然鳥及龍各具四生。
謂卵胎濕化。
後後勝前前。
劣不能食勝。
謂卵生鳥不能食胎等。
勝能啖劣。
化食四生。
如增一辯。
以化食化暫得充虛。
亦表菩薩攝生故。
離世間品雲。
菩薩迦樓羅如意為堅足。
乃至抟撮人天龍。
安置涅槃岸。
大速疾力者。
增一中說。
此鳥食龍。
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
入海取龍。
水未合間還至本樹。
是為速疾。
大海處攝持力者。
即是攝彼命将盡者食之。
而龍受三歸及袈裟一縷在身則不可取。
菩薩亦爾。
如前引離世間品說。
又出現雲。
取善根熟衆生。
置佛法中。
此為命盡。
若心有邪歸。
斷見所覆則不可取。
普觀海者。
即周四天下求命盡龍。
德中。
大方便力。
即雖了衆生空。
而能入有。
是十力止觀也。
普能救攝即鼓生死大愛海水。
取善根熟者也如出現品說。
三緊那羅者。
此雲疑神。
謂頂有一角。
形乃似人面極端正。
見者生疑。
為是人耶為非人耶。
因此立稱。
依雜心論畜生道攝。
亦雲歌神以能歌詠。
是天帝執法樂神。
即四王眷屬。
表菩薩示衆生形而非衆生。
常以法樂娛衆生故。
德中。
要勤觀察則得法樂怡神。
自他兼樂為自在遊戲。
四摩睺羅伽者此雲大腹行。
即蟒之類。
亦表菩薩遍行一切而無所行也。
德中。
此類聾騃故。
令方便舍癡。
五夜叉王。
初一是北方天王。
即毗沙門是也。
若從能領是天衆攝。
今從所領為名。
然四王各領二部。
從一立稱。
夜叉此雲輕捷。
飛空速疾故。
亦雲苦活。
此天又領一部名羅刹。
此雲可畏。
名中雲毗沙門者。
此雲多聞以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此一是天夜叉之王。
餘九是夜叉。
夜叉即王。
雖一是天又從所領。
況九皆夜叉故非天衆。
下三例然。
如龍中娑竭羅王。
豈是天耶。
德中。
此類飛空啖人。
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
亦令愛見羅刹不害法身慧命也。
六龍王亦初一是天。
即西方天王。
毗樓博叉。
唐三藏譯雲醜目。
毗樓醜也。
博叉目也。
日照三藏譯雲。
毗遍也多也。
樓者具雲噜波。
此雲色也。
博吃叉此雲諸根也。
謂眼等諸根有種種色。
故以為名。
此不必醜也。
此王主二部。
謂龍及富單那。
富單那者。
此雲熱病鬼也。
娑竭羅此雲海也。
于大海中此最尊故。
獨得其名。
德叉迦舊雲多舌。
以嗜語故。
正雲能害于所害德叉者能害也。
迦者所害也。
謂若嗔噓視人畜皆死也。
無熱惱者。
即阿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