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亦無少智而入于法。
二同法界故。
則能所各互攝盡故。
下雲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
智攝如盡故。
亦無如外知能證于如。
如全攝智故。
若皆一味。
豈令智同于境而無智耶。
古德釋雲。
智相盡故。
不有能令智相盡。
故不無。
不爾豈令諸相皆盡而智獨存。
是故于境則不礙真而恒俗。
于智則不礙寂而恒照。
即境智非一。
境則不礙俗而恒真。
智則不廢照而恒寂。
即境智非異。
境則空有無二。
智則寂照雙融。
故雲無差别也。
上來所釋。
約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
俗谛流動與觀照相順。
起信等中且為此釋。
未盡其源。
以令照真不得名照。
照俗之時不得即寂故。
今正釋者。
謂言用則同而異。
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
言寂則異而同。
境智無異味故。
同故無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
異故不失于照功。
智異木石故。
故名真智證理。
境則唯寂智則寂而常照。
若約照俗。
則以後得智照差别之境。
若約融真俗者。
境則真俗不二。
智則權實雙行。
亦為一味而不失止。
以雖雙行而即寂故。
若約三觀及融境智。
至下當辯。
二證佛下。
明證果法。
言解脫者。
謂作用自在。
如不思議法品說。
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
總有十種廣如彼說。
即用而真故。
甚深用無涯畔故。
廣大上窮彼際故雲證也。
三能随下。
明得位極。
謂普賢身遍于六位。
随在一位。
以願海力持于一切。
故舊經雲在于一地。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今此文順西國。
若順此方。
應雲能以方便随入一地。
以願海力攝持一切地也。
然有引梵本廣明此中句數開合不同。
不必應爾。
何者夫譯梵為唐誠乃不易。
苟文小左右貴于旨不乖中。
若理不可通。
則正之以梵本。
譯人意近則會之。
以舊經言異意同。
何必廣引。
言恒與智俱者。
明智窮來際文含二義。
一望前。
謂雖在因中一地。
而願力持一切地功德。
皆與智俱盡未來際。
不離一地。
如一地餘地亦爾。
是故因門盡于未來。
恒是一一諸位菩薩不見作佛時。
二望後。
以盡未來之大智。
入如來之果海也。
雖有二義順前義勝。
第二了達下。
明勝進果行。
分二。
一得果法。
二起果用。
今初有四句。
一入佛密境。
此有二意。
一佛即密境。
以三業業具非餘測故。
謂非色現色。
摩尼不能喻其多。
非量現量。
應持不能窮其頂。
不分而遍。
一多不足異其體。
全法為身。
一毛不可窮其際。
此身秘密也。
佛言聲也非近非遠。
目連尋之無際。
身子對而不聞。
非自非他。
若天鼓之無從。
猶谷響而緣發。
無邊法海卷之在一言。
無内圓音展之該萬類。
是謂佛口密也。
意則無私成事。
等覺尚不能知。
密之至也。
皆廣大無涯超絕奇特。
故雲希有。
二佛之密境即謂一乘。
如來知見禅定解脫。
深入無際帝網之境時乃說之。
故雲希有。
久默斯要甚為秘密。
又權實隐顯唯佛方知。
故雲秘密。
今洞見其源故雲了達。
二善知下。
入佛平等亦有二意。
一佛佛平等。
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
法身無二故。
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
内用平等悲願普應故。
二者佛所證法平等。
即第一義。
此二無二。
稱此而了。
故名善知。
三已踐下。
明得佛位。
謂佛有十地。
如大乘同性經說。
一甚深難知。
廣明地。
乃至第十名毗盧遮那藏海智地。
此十同是佛地。
約德用成别。
今普光明當其第一。
普即廣義。
光明即明甚深難知。
此文雖略。
義在普中。
舉初攝後。
理實皆踐。
又普光明亦十地之總。
總不出于普法智光故。
四入于下證佛三昧。
謂海印等定。
皆深廣如海。
并通一實故得稱門。
第二于一切下。
明起果用。
文有三業。
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
二同佛意業總持大法。
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
不退有四。
一稱理不退。
無改說故。
二應機不退。
無虛發故。
三利益不退。
聞已必定故。
四調伏不退。
天魔外道不能動故。
複有四種不退。
謂信位證念。
今當第四念不退也。
第三一切如來下。
二行無礙德。
謂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
文有五句。
一引攝佛德。
然有二義。
一則行成攝果。
二則諸佛同加。
二一切下。
随佛遍生不揀淨穢也。
三已曾下。
供佛集福。
十方無邊三世無際。
此一切佛皆供養故。
歡慶有遇不住福相故。
長時無厭。
四一切下。
長為輔翼義通真應。
五恒以下。
悲願調生。
不以偏小利物。
唯以同體普願攝物令證菩提。
方顯智體圓足。
第二成就下。
總結多門無得而稱也。
菩薩之德焉言不可周。
宜以類取。
故雲如是無量。
第二大段異生衆中。
總三十九衆相從為三。
第一雜類諸神衆。
第二阿修羅下。
八部四王衆。
第三三十三天下。
欲色諸天衆。
今初有十九衆。
通名神者靈隻不測故。
文皆三段。
第一标數辯類。
第二列名結數。
第三攝德圓滿。
今第一金剛神衆。
初辯類中。
以執持此杵守護佛故。
然一一類皆通有所表。
如地表心地。
海表德海等。
觀其歎德則知通意。
今此表般若堅利導于衆行到彼岸故。
二所謂下列名結數。
然諸衆立名。
皆随所得法門為物立稱。
一那羅延者。
此雲堅固。
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
故受此名。
二見佛身毛猶如日輪現種種光速摧障惱。
故名曰幢三見佛身光映蔽一切。
猶如須彌顯于大海。
神通等法如華開敷故。
四圓音随類如雷震故。
五現為世主。
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六智光演法令愛樂故。
七寶飾妙相如華嚴樹。
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八福深相妙炳着光明。
如師子王處衆無畏。
九慈眼視物為吉祥目。
神通之焰密現物前故。
十雨此嚴具及光明故。
下諸衆皆類此知。
至得法處名當自顯。
恐厭繁文。
下略不釋。
第三皆于下攝德圓滿。
十句分二。
初二句總彰願行。
由昔願力得預法會。
常為親侍。
由今行滿故能遍侍。
後積集下别顯滿相。
一福積淨業。
二智達定境。
事定之境随事百千。
理定之境即真如實相不思議定則以無礙而為其境。
今皆智照故雲明達。
三通随佛住。
四入用難思。
五處衆超絕。
六應物調生。
七随佛化形。
八護佛住處。
文并可知。
第二身衆神文三。
同前初辯類。
有二義。
一身謂神之自身。
衆即同生同名。
及所随者。
凡有其一必更有二。
共有其三。
三故名衆。
能所合目。
名身衆神。
二約所主。
謂此類神。
專以變化多身為佛事故。
二名三德。
文并可知。
第三足行神亦有二義。
一謂依止足行衆生及守護故。
如下善見比丘足行之神。
持華承足故。
下德中戀仰如來二足所行處。
即道路神。
通表修行履佛所行
亦無少智而入于法。
二同法界故。
則能所各互攝盡故。
下雲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
智攝如盡故。
亦無如外知能證于如。
如全攝智故。
若皆一味。
豈令智同于境而無智耶。
古德釋雲。
智相盡故。
不有能令智相盡。
故不無。
不爾豈令諸相皆盡而智獨存。
是故于境則不礙真而恒俗。
于智則不礙寂而恒照。
即境智非一。
境則不礙俗而恒真。
智則不廢照而恒寂。
即境智非異。
境則空有無二。
智則寂照雙融。
故雲無差别也。
上來所釋。
約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
俗谛流動與觀照相順。
起信等中且為此釋。
未盡其源。
以令照真不得名照。
照俗之時不得即寂故。
今正釋者。
謂言用則同而異。
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
言寂則異而同。
境智無異味故。
同故無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
異故不失于照功。
智異木石故。
故名真智證理。
境則唯寂智則寂而常照。
若約照俗。
則以後得智照差别之境。
若約融真俗者。
境則真俗不二。
智則權實雙行。
亦為一味而不失止。
以雖雙行而即寂故。
若約三觀及融境智。
至下當辯。
二證佛下。
明證果法。
言解脫者。
謂作用自在。
如不思議法品說。
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
總有十種廣如彼說。
即用而真故。
甚深用無涯畔故。
廣大上窮彼際故雲證也。
三能随下。
明得位極。
謂普賢身遍于六位。
随在一位。
以願海力持于一切。
故舊經雲在于一地。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今此文順西國。
若順此方。
應雲能以方便随入一地。
以願海力攝持一切地也。
然有引梵本廣明此中句數開合不同。
不必應爾。
何者夫譯梵為唐誠乃不易。
苟文小左右貴于旨不乖中。
若理不可通。
則正之以梵本。
譯人意近則會之。
以舊經言異意同。
何必廣引。
言恒與智俱者。
明智窮來際文含二義。
一望前。
謂雖在因中一地。
而願力持一切地功德。
皆與智俱盡未來際。
不離一地。
如一地餘地亦爾。
是故因門盡于未來。
恒是一一諸位菩薩不見作佛時。
二望後。
以盡未來之大智。
入如來之果海也。
雖有二義順前義勝。
第二了達下。
明勝進果行。
分二。
一得果法。
二起果用。
今初有四句。
一入佛密境。
此有二意。
一佛即密境。
以三業業具非餘測故。
謂非色現色。
摩尼不能喻其多。
非量現量。
應持不能窮其頂。
不分而遍。
一多不足異其體。
全法為身。
一毛不可窮其際。
此身秘密也。
佛言聲也非近非遠。
目連尋之無際。
身子對而不聞。
非自非他。
若天鼓之無從。
猶谷響而緣發。
無邊法海卷之在一言。
無内圓音展之該萬類。
是謂佛口密也。
意則無私成事。
等覺尚不能知。
密之至也。
皆廣大無涯超絕奇特。
故雲希有。
二佛之密境即謂一乘。
如來知見禅定解脫。
深入無際帝網之境時乃說之。
故雲希有。
久默斯要甚為秘密。
又權實隐顯唯佛方知。
故雲秘密。
今洞見其源故雲了達。
二善知下。
入佛平等亦有二意。
一佛佛平等。
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
法身無二故。
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
内用平等悲願普應故。
二者佛所證法平等。
即第一義。
此二無二。
稱此而了。
故名善知。
三已踐下。
明得佛位。
謂佛有十地。
如大乘同性經說。
一甚深難知。
廣明地。
乃至第十名毗盧遮那藏海智地。
此十同是佛地。
約德用成别。
今普光明當其第一。
普即廣義。
光明即明甚深難知。
此文雖略。
義在普中。
舉初攝後。
理實皆踐。
又普光明亦十地之總。
總不出于普法智光故。
四入于下證佛三昧。
謂海印等定。
皆深廣如海。
并通一實故得稱門。
第二于一切下。
明起果用。
文有三業。
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
二同佛意業總持大法。
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
不退有四。
一稱理不退。
無改說故。
二應機不退。
無虛發故。
三利益不退。
聞已必定故。
四調伏不退。
天魔外道不能動故。
複有四種不退。
謂信位證念。
今當第四念不退也。
第三一切如來下。
二行無礙德。
謂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
文有五句。
一引攝佛德。
然有二義。
一則行成攝果。
二則諸佛同加。
二一切下。
随佛遍生不揀淨穢也。
三已曾下。
供佛集福。
十方無邊三世無際。
此一切佛皆供養故。
歡慶有遇不住福相故。
長時無厭。
四一切下。
長為輔翼義通真應。
五恒以下。
悲願調生。
不以偏小利物。
唯以同體普願攝物令證菩提。
方顯智體圓足。
第二成就下。
總結多門無得而稱也。
菩薩之德焉言不可周。
宜以類取。
故雲如是無量。
第二大段異生衆中。
總三十九衆相從為三。
第一雜類諸神衆。
第二阿修羅下。
八部四王衆。
第三三十三天下。
欲色諸天衆。
今初有十九衆。
通名神者靈隻不測故。
文皆三段。
第一标數辯類。
第二列名結數。
第三攝德圓滿。
今第一金剛神衆。
初辯類中。
以執持此杵守護佛故。
然一一類皆通有所表。
如地表心地。
海表德海等。
觀其歎德則知通意。
今此表般若堅利導于衆行到彼岸故。
二所謂下列名結數。
然諸衆立名。
皆随所得法門為物立稱。
一那羅延者。
此雲堅固。
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
故受此名。
二見佛身毛猶如日輪現種種光速摧障惱。
故名曰幢三見佛身光映蔽一切。
猶如須彌顯于大海。
神通等法如華開敷故。
四圓音随類如雷震故。
五現為世主。
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六智光演法令愛樂故。
七寶飾妙相如華嚴樹。
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八福深相妙炳着光明。
如師子王處衆無畏。
九慈眼視物為吉祥目。
神通之焰密現物前故。
十雨此嚴具及光明故。
下諸衆皆類此知。
至得法處名當自顯。
恐厭繁文。
下略不釋。
第三皆于下攝德圓滿。
十句分二。
初二句總彰願行。
由昔願力得預法會。
常為親侍。
由今行滿故能遍侍。
後積集下别顯滿相。
一福積淨業。
二智達定境。
事定之境随事百千。
理定之境即真如實相不思議定則以無礙而為其境。
今皆智照故雲明達。
三通随佛住。
四入用難思。
五處衆超絕。
六應物調生。
七随佛化形。
八護佛住處。
文并可知。
第二身衆神文三。
同前初辯類。
有二義。
一身謂神之自身。
衆即同生同名。
及所随者。
凡有其一必更有二。
共有其三。
三故名衆。
能所合目。
名身衆神。
二約所主。
謂此類神。
專以變化多身為佛事故。
二名三德。
文并可知。
第三足行神亦有二義。
一謂依止足行衆生及守護故。
如下善見比丘足行之神。
持華承足故。
下德中戀仰如來二足所行處。
即道路神。
通表修行履佛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