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

關燈
光各互相遍。

    三其音下語業也。

    順有三義。

    一順異類言音。

    經雲。

    一切衆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故。

    二順所宜說法。

    如來于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故。

    三則順遍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故。

    二譬如下喻顯。

    通喻三業。

    然佛三業非喻能喻。

    唯虛空真如略可顯示。

    更以餘喻便為謗佛。

    然虛空喻有同不同。

    故下經雲。

    解如來身非如虛空。

    一切妙法所圓滿等。

    此顯不同。

    今分取同義。

    同義多種如下十忍品。

    今有二喻開成四義一含攝喻。

    兼無分别義。

    二普遍喻兼遍入義。

    以此四喻喻意業者。

    下經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故。

    此總喻也。

    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無分别而證入。

    又大圓鏡智純淨圓德。

    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即含攝義。

    下經雲。

    菩提智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欲等。

    而無所現。

    無所現言無有分别。

    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

    悉皆平等亦無分别。

    無分别言顯無差别故。

    下經雲。

    于一切義無所觀察等。

    是以太虛能含衆像。

    衆像不能含太虛。

    太虛不分别衆像。

    衆像乃差别。

    太虛以況我法不能容佛智。

    佛智乃能容我法。

    有我法者分别如來。

    是如來者不分别我法。

    二普遍喻中。

    妙觀察智無不遍知。

    即普遍義。

    成所作智曲成無遺。

    即随入義。

    又下經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

    普遍一切衆生心。

    此即體遍。

    悉了世間諸妄想。

    此約智遍。

    又雲。

    得一切法界等心。

    此約證遍。

    智性全同于色性故。

    此約理遍。

    雲何遍入不壞能所。

    有證知故。

    故下經雲。

    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随入智身無有色。

    非彼所能見。

    由随于如即入無所入故雲平等。

    是以虛空遍入國土。

    國土不遍入虛空。

    有國土處。

    必有虛空。

    有虛空處或無國土。

    虛空之于國土。

    平等随入。

    國土之于虛空。

    自有彼此。

    虛空可喻佛智。

    國土可喻三世。

    三世有處佛智必在其中。

    佛智知處三世或無其體。

    佛智之于三世平等随入。

    三世之于佛智。

    自有始終。

    此猶約不二而二說耳。

    若二而不二。

    國土虛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

    皆互相入舉一全收。

    普遍亦然。

    三世間圓融。

    則言思道斷。

    故名佛智為不思議也。

    次以二喻喻身業者。

    一毛尚容法界全分。

    必含衆像出現身業第二喻雲。

    譬如虛空寬廣。

    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

    而彼虛空無有分别。

    亦無戲論。

    合雲如來身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諸善根業皆得成就。

    即含攝義。

    而如來身無有分别。

    即第二義。

    佛身充滿于法界。

    即普遍義。

    又雲。

    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

    非至非不至。

    如來身亦複如是。

    遍一切法一切國土等。

    即普遍義。

    亦非至非不至。

    即平等随入義。

    次以四義喻語業者。

    如來于一語言中。

    具一切語言故。

    舍支天鼓無心出故。

    如來音聲無不至故。

    應知。

    如來音聲無斷絕。

    普入法界故。

    又雲。

    如來音聲無邪曲。

    即平等義。

    随其信解令歡喜故。

    即随入義。

    以空一喻遍喻三業。

    故雲正覺得無量清淨三輪。

    明文昭然。

    非是穿鑿。

    菩提身竟。

    第二身恒下。

    威勢身超勝。

    謂随諸有情所樂。

    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無不周遍。

    言一切道場者。

    略有十種。

    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場。

    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場。

    三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場。

    此四義便故來。

    若正約威勢身。

    略辯六類道場。

    一遍一切同類世界道場。

    如名号品等說。

    二一切異類世界。

    謂樹形等。

    如世界成就品。

    三一切世界種中。

    四一切世界海中。

    并如華藏說。

    五一切微塵中。

    文雲。

    如于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亦如是等。

    六刹塵帝網無盡道場。

    并前十種故雲一切。

    言菩薩衆中威光赫奕者。

    正顯威勢超勝勝于勝者故。

    獨言菩薩非不超餘。

    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約喻以顯映山出沒無隐顯故。

    處處全現無異體故。

    喻遍坐道場。

    大明流空餘輝掩輝。

    赫日之照難究其涯。

    喻彼威光超映菩薩。

    菩薩不能測也。

    既雲照世則終益生盲。

    先照高山獨言菩薩。

    第三三世下。

    福德身深廣。

    三世佛德昔皆遍學。

    今三際已斷垢習斯亡。

    故衆福皆淨。

    第四而恒下。

    随意受生。

    一随他意處處受生。

    二随自意能無不生。

    謂慈悲般若恒共相應感而遂通。

    窮未來際。

    第五無邊色下。

    相好莊嚴身色無盡。

    故名色無邊。

    十蓮華藏微塵數相名相無邊。

    而皆稱真則一一無邊。

    諸相随好放光。

    常光皆稱法界故雲圓滿。

    廣處陜處皆圓現。

    故名無差别。

    第六演一切法。

    如布大雲即願身。

    演法謂雨大法雨斷一切疑。

    故下經雲。

    毗盧遮那佛願力。

    周法界一切國土中。

    恒轉無上輪。

    然經二句上法下喻。

    文含多意。

    一雲喻于身雨為說法。

    法喻影略。

    又先興慈雲後霔法雨一雲一雨所潤不同亦随物機宜雲雨各異掩塵蔽日普覆無心等。

    第七一一。

    下化身自在。

    謂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别。

    皆自在故。

    文中二。

    先明廣容謂于如來身一一毛頭。

    容一切刹而無障礙。

    無礙有二義。

    一以一小毛現多大刹。

    則一多大小無礙。

    二此毛多刹。

    與彼毛多刹參而不雜。

    則隐顯無礙。

    後各現下。

    普遍以廣容不礙普遍故。

    還于前毛内刹中神力調生。

    若廣遍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所作事。

    居然易了。

    第八身遍下。

    法身彌綸以法為身。

    本來湛遍故無來往。

    依法現色還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

    亦不待往來。

    第九智入下。

    智身窮性相之源。

    相别曰諸性皆空寂。

    性靜故寂。

    相無故空。

    第十三世諸佛下。

    力持身。

    能持自他依正。

    于中先持正報。

    神謂妙智。

    變謂現身。

    轉變變現俱名為變。

    皆能持之。

    尚持于他況于自事。

    後段亦然。

    後一切佛土下。

    能持依報。

    橫盡諸土豎窮諸劫。

    所有嚴事常持令現。

    上約十身。

    若約三身者。

    則初三段皆名報身。

    而恒下化身。

    身遍十方下法身。

    就報身中。

    前一自受用報。

    後二即他受用報。

    故雲處菩薩衆。

    以諸教中說三身四身。

    成說等别。

    今皆圓融。

    于一始成無不頓具十身為正。

    三四義兼。

    又毛内調生光中持刹。

    如空普遍等。

    亦即國土等十身三世間之圓融。

    豈報化之雲别。

    是知略以十德歎于教主。

    其一一德無不圓融。

    當去情思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