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

關燈
依智光雨圓明法寶。

    後教成悲智。

    即菩薩現前。

    無心行成。

    故如雲出。

    四又以下一句。

    舉因結用。

    謂佛力為因。

    流音演法以如如力。

    則智演法音。

    音還如性故。

    無盡極廣多故。

    無盡豎長故。

    無窮無間故。

    稱恒也。

    第三如來所處下。

    明佛宮殿嚴十句分四。

    初一總明分量。

    宮可覆育即是慈悲。

    殿可朝宗。

    所謂圓寂。

    悲智相導。

    若樓閣相依。

    廣者無邊法無外故。

    博者不隘法内空故。

    嚴者。

    莊飾具衆相故。

    麗者。

    華美法義備故。

    充十方者。

    稱法性故。

    二衆色下二句。

    體相圓備 一體是摩尼積德镕融之所成故。

    二相嚴多種。

    神通等法悲寂用故。

    三諸莊嚴下六句。

    妙用自在。

    一衆行發光灑法如雲。

    雲更多義至下當辯。

    二光幢獨出。

    萃者聚也。

    即承光聚影而成。

    謂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故。

    三内容衆海無邊菩薩。

    即道場外者亦在其中。

    即依中有正。

    亦果中有因。

    即明涅槃衆聖冥會。

    四聲光寶網網者。

    為防禽穢以益殿嚴。

    猶大教網。

    外防惡見内益悲寂。

    教皆圓妙以寶而成。

    故能出佛智光。

    圓音妙說言不思議音。

    略有四義。

    一音聲繁廣。

    二所說難量。

    三聲即無義。

    四一具一切。

    五出生果用。

    即正報大用在此依中。

    依正混融參而不雜。

    明依大涅槃能建大義。

    故曰出生。

    六無染現染。

    衆生是正居處。

    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

    妄無自體還依真現。

    四又以下舉因顯廣。

    謂德廣難陳故。

    今總結由佛力故。

    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

    況多念耶。

    然上充遍十方。

    即通局無礙。

    集菩薩衆出佛神通。

    即攝入無礙。

    現生含宅即染淨無礙。

    悉包法界廣陜無礙。

    一念即能延促無礙。

    又集菩薩因果無礙。

    出佛神通依正無礙。

    十種宮殿。

    此應說之。

    第四其師子下。

    師子座嚴十句分四。

    初一總顯形勝。

    師子座者。

    人中師子處之。

    又說無畏之法故。

    得法空者何所畏哉。

    空乃高而無上。

    深不可測。

    廣而無外邊不可窮。

    妙乃即事而真。

    好謂具德無缺。

    二摩尼下六句體德圓備。

    一座台。

    摩尼即處中正可依處。

    摩尼随映有差。

    法空随緣成異。

    中道妙理正是可依。

    二周座華網。

    即外相無染交映本空。

    三淨寶為輪。

    輪謂台之處中周匝。

    輪圍即具德周遍。

    四華纓周垂。

    諸覺諸通垂化周攝。

    五寶嚴填飾堂等略舉。

    凡諸總包無處不嚴。

    故雲備體。

    顯于法空全收萬像。

    無事非理故。

    六寶樹間飾間上物象也。

    即菩薩妙法樹。

    随化分枝随因感果。

    并依無相義曰周回。

    凡聖相資名為間列。

    三摩尼光下二句。

    妙用廣大。

    一淨寶出光如雲。

    涉入法空亦爾。

    一一智中知一切法。

    一一法體顯一切智。

    為互照也。

    二主伴寶用互相發揮。

    謂佛化摩尼能作佛事。

    智論雲。

    輪王寶珠但随人意能雨寶物。

    天寶堪能随天使令佛寶十方能作佛事。

    菩薩寶珠亦能分作。

    如文殊師利冠中毗楞伽寶珠。

    十方諸佛于中顯現。

    今菩薩髻珠即是其類。

    下文雲集菩薩髻珠亦爾。

    用此嚴座者。

    凡初成佛。

    皆一切諸佛現形灌頂一切菩薩親授敬養。

    故因果寶珠俱來瑩燭。

    如來從果起用。

    故雲化現。

    理圓解滿義曰珠王。

    菩薩心頂智照圓淨。

    故曰髻中妙寶。

    寂照照寂。

    皆瑩淨照燭。

    四複以下一句。

    佛加廣演佛境如空。

    故雲廣大。

    有感斯至為無不及。

    顯教皆從法空所流。

    是故所流還周法界。

    非智不顯故雲佛力。

    顯處嚴竟。

    第五爾時世尊下。

    明教主難思。

    前但雲佛。

    未顯是何身佛。

    又但雲始成正覺。

    未知成相雲何。

    故今顯之。

    謂具十種深廣功德。

    即是遮那十種無盡法界身雲。

    遍于法界成正覺也。

    非權應身。

    文分為二。

    先總後别。

    今初總辯。

    即菩提身具無盡德為世所尊。

    座相現時身即安處。

    智處諸法無前後故。

    于一切法示所覺境。

    即二谛三谛無盡法也。

    成最正覺示能覺智。

    開悟稱覺離倒為正。

    至極名最獲得名成。

    此當相解。

    若揀别者。

    凡夫倒惑佛覺重昏。

    二乘雖覺不名為正。

    但知法有未知法空。

    但悟我空未知我有。

    有厭生死空沈涅槃。

    颠倒未除豈得稱正。

    設許稱正亦未名最。

    菩薩雖正有上有修。

    不得稱最。

    設位極稱最亦未得名成。

    我佛獨能故。

    雲成最正覺。

    謂如量如理了了究竟。

    已出微細所知障故。

    後智入下。

    别中。

    即約十德别顯十身。

    文即分十。

    一三業普周。

    二威勢超勝。

    三福德深廣。

    四随意受生。

    五相好周圓。

    六願身演法。

    七化身自在。

    八法身彌綸。

    九智身窮性相之源。

    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

    今初。

    即别顯菩提身之相也。

    以成菩提時。

    得無量清淨三輪故。

    文中先法後喻。

    法中三。

    先意次身後語。

    今初意業。

    即釋上成正覺。

    言前雲于一切法。

    此雲三世。

    乃橫豎影略耳。

    智入平等是正覺成也。

    智即二智三智四智。

    無障礙智。

    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

    此複有二。

    一以如量智達俗。

    名入三世。

    以如理智證真名悉平等。

    故佛地論雲。

    以二智覺二谛是也。

    二者證差别性即無差别故。

    三世即平等。

    瑜伽雲。

    如其勝義覺諸法。

    故名等正覺。

    言三智者。

    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

    此亦二義。

    一真俗互泯雙遮辯中則三世平等二相兩亡。

    方為智入二真俗雖即。

    而不壞相即雙照明中。

    此二覺三谛之境。

    境既雙泯而雙現。

    智亦寂照而雙流。

    為無障礙智。

    覺無障礙境為正覺也。

    言四智者。

    即圓鏡等四智也。

    通緣三世境故。

    并入三世。

    言平等者。

    鏡智離分别。

    故依持平等。

    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

    妙觀察智觀察平等。

    成所作智普利平等。

    四智圓融一句攝盡。

    下身語等皆是四智之所發現。

    四智圓融無二性故。

    修生本有非一異故。

    不失經宗。

    然上能覺即成上菩提。

    就其所覺即法身也。

    理智無二為真法身。

    二其身下身業也。

    通三世間故雲一切。

    此正覺身以是十身之總故。

    此其身通于三身十身無不充滿。

    法身普遍世所同依故。

    智身證理如理遍故。

    色身無礙亦同理遍。

    并是圓遍而非分遍。

    謂一切世間一一纖塵等處。

    佛皆圓滿。

    總看亦現别看亦現。

    又國土等。

    即是我身土等。

    體外無别我故。

    我即土等。

    我之體外無土等故。

    餘一一身互望融攝。

    猶多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