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

關燈
時。

    佛者主成就也。

    具雲勃陀。

    此雲覺者。

    謂自他覺滿之者。

    雖具十号佛義包含。

    故偏明之。

    義見題中。

    三在摩竭下處成就也。

    真身無在而無不在。

    故次辯之。

    摩竭提國者。

    通舉說處。

    此雲無毒害。

    以國法無刑戮故。

    表能化法。

    或雲遍聰慧。

    聰慧之人遍其國故。

    表所化機。

    阿蘭若法者。

    别舉說場也。

    阿蘭若者。

    此雲無諠诤。

    即事靜也。

    法者所證真理。

    二障業苦諠雜斯盡也。

    事理俱寂故加法言。

    菩提場者。

    菩提雲覺。

    即能證大智圓明究竟也。

    場者證菩提之處也。

    然事處即天地之中。

    王舍城之西二百裡。

    金剛座上。

    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

    理智相會之所。

    故為表所說如所證。

    故不移其處說之。

    若圓融時處等。

    并如前說。

    第三别明時分者。

    前标一時未知何時。

    故今别顯是初成佛時。

    亦彰大師出現時也。

    此教勝故衆教本故。

    在于初時。

    初言尚總幾日之初。

    九會之文同此初不。

    略為三解。

    一約不壞前後相說。

    才成初七說前五會。

    第二七日說十地等。

    第九一會乃在後時。

    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

    常恒之說不妨後時。

    雖能頓說有所表故。

    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

    故皆雲不離道樹。

    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

    故無不起菩提樹言。

    法界極證最在于後故。

    亦顯二乘絕見聞故。

    雖異處别時亦不相離。

    為寄穢土以顯淨故。

    須前後耳。

    若爾世親那雲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

    世親才見十地。

    即為論釋。

    或則未窮廣文。

    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克定。

    菩提流支意大同此。

    二順論釋。

    九會皆在二七日後。

    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約實圓融釋。

    皆在初成一念之中。

    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

    海印定中一時印現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

    應即有說無非時失故。

    祇園身子。

    蓋是九世相收。

    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

    故法界放光。

    亦見菩薩遍坐道場成正覺故。

    此經十地之初無二七之言。

    二七之言順别機故。

    故諸經論。

    顯初說時有多差别。

    謂普耀密迹二經。

    第二七日即說三乘。

    法華過三七日方雲說小。

    四分律中六七。

    興顯行經七七。

    五分八七。

    智論五十七日。

    有雲。

    與十二遊經一年大同。

    時既不定說亦不同。

    皆根器所宜見聞有異約佛赴機無時不說。

    望器無感未曾有說。

    登地恒見常說一味之經。

    就佛而言無說不說。

    若攝方便。

    皆一乘之印現差别耳。

    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

    應總攝以為十重。

    如前已辯。

    上顯時分。

    次釋成正覺義。

    約教不同。

    小乘三十四心斷結。

    五分法身初圓。

    名成正覺。

    是實非化。

    大乘之中約化八相示成。

    約報十地行滿四智創圓。

    名曰始成正覺。

    據實即古今情亡心無初相。

    名之曰始。

    無念而照。

    目之為正。

    見心常住稱之曰覺。

    始本無二目之為成。

    約法身自覺聖智。

    無成無不成。

    若依此經。

    以十佛法界之身雲。

    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

    念念初初為物而現。

    具足主伴攝三世間。

    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

    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

    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

    言窮慮寂不壞假名。

    故雲始成正覺。

    如出現品及不思議法品廣顯。

    攝前諸說。

    皆一乘之所現也。

    第四别顯處嚴者。

    然此下處主及衆。

    即三世間嚴。

    三中前二即如來依正。

    衆即淨土輔翼不空。

    今初器界嚴者。

    即廣于前場之嚴。

    顯成前覺之妙。

    異于餘經之處。

    于中四事各十種嚴。

    明即染顯淨即為四别。

    第一地嚴。

    第二樹嚴。

    第三宮殿嚴。

    第四師子座嚴。

    然此諸嚴各具三釋。

    一約事可知。

    二表法。

    謂地表心地法身。

    樹表菩提。

    宮殿表無住涅槃。

    座表法空等。

    三就因行。

    謂一以窮心地法身之因。

    報得增上金剛之地。

    二以般若為因。

    三以悲智相導為因。

    四亦以法空為因。

    然或一因行成一切嚴或一切行成一嚴。

    或一行成一嚴。

    或一切行成一切嚴。

    以通融别純雜無礙。

    今但明一行一嚴顯所表故。

    然各攝無盡之德故。

    四事皆有十句。

    初總後别。

    今且就文各分為四。

    今初心地十句分四者。

    第一總顯地體。

    二四地相具德。

    三四地上具嚴。

    四一舉因結用。

    今初标以堅固釋以金剛。

    諸教或雲。

    木樹草座。

    多雲座是金剛。

    今全地金剛。

    則權實斯顯徹華藏故。

    廣如彼品次上妙下地相具德。

    約因釋者。

    一寶輪者。

    一攝一切圓行緻故。

    二及衆寶華開覺悅他故。

    三清淨摩尼圓淨明徹故。

    以上三行用嚴心地故。

    結雲以為嚴飾。

    上皆形色四即顯色。

    謂青黃等殊。

    名諸色相種種重疊深廣如海。

    互相映發。

    等彼波瀾或諸色俱生。

    或更相攝入。

    含虛瑩徹。

    現勢多端。

    名無邊顯現。

    此由隐顯自在定散無礙。

    随機利行之所緻也。

    三摩尼下。

    明地上嚴者。

    一寶幢曲有五句。

    一摩尼為體。

    二三光音明用。

    四五網纓辯飾。

    就因行者。

    降魔伏外為幢。

    智光常照慈音外悅願行交羅戒香芬馥。

    四攝周垂故。

    二摩尼雨寶表神通如意。

    随機變現雨法寶故。

    三妙華散地。

    亦多因行遍嚴心故。

    四寶樹行列者。

    德行建立故。

    四佛神力下舉因結用。

    佛力者出所因也。

    嚴具多門别說難盡故。

    總雲一切悉現。

    或于樹中現。

    或于上諸嚴具及地中現。

    明一一行中皆道場故。

    第二覺樹嚴者。

    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四。

    初一總顯高勝。

    長聳迥露圓妙獨出故。

    約因即智超數表為高。

    本性不昧為顯。

    成物具德曰殊。

    更無二真為特。

    約果樹即菩提。

    二金剛下六句。

    明體攝衆德。

    一身是金剛金剛三昧本智因故。

    正行成立為樹身也。

    二幹是琉璃。

    本智發解内外明徹故。

    三雜寶枝條。

    解随境差故。

    四條假葉以為嚴。

    智資定而深照。

    寶葉雖異共成一蔭。

    百千定門同歸一寂。

    自蔭蔭他也。

    五寶華異色在樹。

    分枝承光色。

    同于地布影。

    表神通等法依定有差。

    俱承智光影現心地。

    六華雖不同。

    果皆如意無邊行海。

    同趣菩提。

    若自利果成内則含輝。

    若身心湛寂外便發焰。

    若觸境斯明。

    若利他果立未熟。

    則含輝解生佛相。

    已熟則發焰還流教光。

    體如之行所成果。

    無異因之果故。

    與華間列故。

    下經雲。

    菩薩妙法樹。

    生于直心地等。

    三其樹下三句。

    明妙用自在展轉成益。

    初依菩提智放教智光。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