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位十地分。
七第七會因圓果滿分。
八第八會普賢大行分。
九第九會初行成證入分。
十善财下善友教證分。
八本末大位科者。
本會為九。
末會有五十五。
總為六十四分。
九本末遍收科者。
先九會為九分。
文殊為六千比丘說法。
為第十分。
及善财曆一百一十善知識。
總一百二十分。
若開諸龍及三乘會。
及彌勒後文殊普賢三人。
便成一百二十五。
以慈氏雲此長者子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于我所。
則彌勒已前已有一百一十故。
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友。
其分數彌多。
若合為一則一百二十六分。
十主伴無盡科者。
一一會一一品一一法。
皆結通十方。
如此間說十方虛空法界一切世界。
乃至一切塵中皆如是說。
此結主經也。
又彼一一會等。
皆有他方塵數菩薩來證法。
此結伴也。
即主伴相與周遍法界。
重疊無盡。
是則段數亦無盡無盡也。
上來十例各顯一理。
然亦無盡。
若依常用應依三分。
謂初品為序。
現相品下正宗。
法界品内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流通。
序中就文分二。
初此土序。
二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序。
初中複二。
初證信序。
後爾時如來道場下發起序。
然此二序廣如常解。
今但略陳。
初證信者。
若原其所由。
則阿難請問如來令置。
如智度論及大悲經說。
若核其所以意有六焉。
一為異外道故。
外道經首。
皆立阿優以為吉故。
此約如是。
二為息诤論故。
智度論雲。
若不推從佛聞言自制作。
則诤論起。
故今廢我從聞。
聞從佛來故經傳曆代妙軌不辍。
此局我聞。
三為離增減過故。
佛地論雲。
應知說此如是我聞。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
謂如是法我親從佛聞。
文義決定非謂傳聞有增減失。
四為斷衆疑故。
真論引律雲。
結集法時。
阿難升座變身如佛。
衆起三疑。
一疑大師涅槃重起。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轉身成佛。
說此如是我聞三疑頓斷。
既言我聞即非佛明矣。
上二義通約信聞。
五為生信故智論雲。
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此局後四。
六為順同三世佛故。
此通六種。
若準佛地論科為五事。
一總顯已聞。
二教起時分。
三别顯教主。
四彰教起處。
五顯所被機。
今依智論開初總顯已聞。
作信聞二種為六成就。
一信。
二聞。
三時。
四主。
五處。
六衆。
然信聞二事。
文局初首義通九會。
時主二種文義俱通。
處衆二事文義俱局。
随相則爾約實互融。
上來略依三分二序。
然此經體勢少異。
故依五分釋文。
而合後二名依人證入。
就第一舉果分中。
或科為十。
一教起因緣分。
即初一品。
二大衆同請分。
三面光集衆分。
四毫光示法分。
五眉間出衆分。
已上在第二品内。
六普賢三昧分。
七諸佛同加分。
八法主起定分。
九大衆重請分。
已上在第三品内。
十正陳法海分。
在後三品内。
若以義從文。
且分為三。
一教起因緣分。
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
就初分中亦分為十。
一總顯已聞。
二一時下标主時處。
三始成正覺别明時分。
四其地下别顯處嚴。
五爾時世尊下教主難思。
六有十佛世界下衆海雲集。
七從爾時如來道場下稱揚贊德。
八爾時如來師子座下座内衆流。
九爾時華藏下天地征祥。
十如此世界下。
結通無盡。
今即初也。
如是我聞者。
謂如是一部經義。
我昔親從佛聞故。
佛地論雲。
謂傳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
如是總言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
二依教誨。
三依問答。
四依許可。
具如彼論。
餘更有釋意不殊前。
此上總合信聞。
若離釋者。
先釋如是信成就也。
智論雲。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信者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故肇公雲。
如是者。
即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稱如是。
有雲。
聖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稱如是。
此唯約所诠之理。
次真谛三藏雲。
真不違俗名之為如。
俗順于真稱之為是。
真俗無二故稱如是。
此約所诠理事。
若雲如斯之言是佛所說。
則唯約能诠。
有雲。
如者當理之言。
言理相順。
謂之如也。
是者無非之稱。
此明說事如事說理如理。
明能诠之教。
稱于事理也。
融公雲。
如是者。
感應之端也。
如以順機受名。
是以無非為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經以言教出于感應。
故雲如是。
此兼對機。
上來諸釋各是一途。
更有諸釋。
言異意同。
若依生物之信。
應如智論及佛地合釋。
若取敵對阿優。
應如真谛所釋。
今當廣之。
外謂阿之言無。
優之言有。
萬法雖衆不出有無。
此即斷常之計。
今雲。
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
既無俗外之真。
故空而非斷。
無真外之俗。
故有而非常。
即對破邪宗以彰中道。
一代時教不出于斯。
故雲如是。
若華嚴宗□無障礙法界曰如。
唯此無非為是。
應随教門深淺。
以顯如是不同。
二我聞者聞成就也。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便是徒設。
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故。
次明我聞。
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雲何稱我即諸蘊假者。
此用何聞。
若依大小乘法相。
各有三說。
一耳聞非識。
二識聞非耳。
三緣合方聞。
然或具四緣八緣等。
雖因耳處廢别從總。
故稱我聞。
法雖無我言語便故。
随順世間故稱我聞。
非邪慢心而有所說。
若依無相。
我既無我。
聞亦無聞。
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
即不聞聞耳。
若約法性。
此經旨趣。
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
然阿難所不聞經。
或雲展轉傳聞。
或雲。
如來重說。
或雲。
得深三昧。
或自然能通。
上皆就迹而說實。
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
如不思議境界經。
斯為良證。
但随機教别。
故見聞不同。
上來總顯已聞竟。
第二标主時處者。
即三成就。
言一時者時成就也。
時者亦随世假立時分。
一者揀異餘時。
如來說經時有無量。
不能别舉。
一言略周。
故雲一時。
如涅槃雲。
一時佛在恒河岸等。
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
亦可機教一時。
謂上言如是言。
雖當理若不會時。
亦為虛唱。
今明物機感聖聖能垂應。
凡聖道交不失良機。
故雲一
七第七會因圓果滿分。
八第八會普賢大行分。
九第九會初行成證入分。
十善财下善友教證分。
八本末大位科者。
本會為九。
末會有五十五。
總為六十四分。
九本末遍收科者。
先九會為九分。
文殊為六千比丘說法。
為第十分。
及善财曆一百一十善知識。
總一百二十分。
若開諸龍及三乘會。
及彌勒後文殊普賢三人。
便成一百二十五。
以慈氏雲此長者子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于我所。
則彌勒已前已有一百一十故。
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友。
其分數彌多。
若合為一則一百二十六分。
十主伴無盡科者。
一一會一一品一一法。
皆結通十方。
如此間說十方虛空法界一切世界。
乃至一切塵中皆如是說。
此結主經也。
又彼一一會等。
皆有他方塵數菩薩來證法。
此結伴也。
即主伴相與周遍法界。
重疊無盡。
是則段數亦無盡無盡也。
上來十例各顯一理。
然亦無盡。
若依常用應依三分。
謂初品為序。
現相品下正宗。
法界品内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流通。
序中就文分二。
初此土序。
二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序。
初中複二。
初證信序。
後爾時如來道場下發起序。
然此二序廣如常解。
今但略陳。
初證信者。
若原其所由。
則阿難請問如來令置。
如智度論及大悲經說。
若核其所以意有六焉。
一為異外道故。
外道經首。
皆立阿優以為吉故。
此約如是。
二為息诤論故。
智度論雲。
若不推從佛聞言自制作。
則诤論起。
故今廢我從聞。
聞從佛來故經傳曆代妙軌不辍。
此局我聞。
三為離增減過故。
佛地論雲。
應知說此如是我聞。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
謂如是法我親從佛聞。
文義決定非謂傳聞有增減失。
四為斷衆疑故。
真論引律雲。
結集法時。
阿難升座變身如佛。
衆起三疑。
一疑大師涅槃重起。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轉身成佛。
說此如是我聞三疑頓斷。
既言我聞即非佛明矣。
上二義通約信聞。
五為生信故智論雲。
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此局後四。
六為順同三世佛故。
此通六種。
若準佛地論科為五事。
一總顯已聞。
二教起時分。
三别顯教主。
四彰教起處。
五顯所被機。
今依智論開初總顯已聞。
作信聞二種為六成就。
一信。
二聞。
三時。
四主。
五處。
六衆。
然信聞二事。
文局初首義通九會。
時主二種文義俱通。
處衆二事文義俱局。
随相則爾約實互融。
上來略依三分二序。
然此經體勢少異。
故依五分釋文。
而合後二名依人證入。
就第一舉果分中。
或科為十。
一教起因緣分。
即初一品。
二大衆同請分。
三面光集衆分。
四毫光示法分。
五眉間出衆分。
已上在第二品内。
六普賢三昧分。
七諸佛同加分。
八法主起定分。
九大衆重請分。
已上在第三品内。
十正陳法海分。
在後三品内。
若以義從文。
且分為三。
一教起因緣分。
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
就初分中亦分為十。
一總顯已聞。
二一時下标主時處。
三始成正覺别明時分。
四其地下别顯處嚴。
五爾時世尊下教主難思。
六有十佛世界下衆海雲集。
七從爾時如來道場下稱揚贊德。
八爾時如來師子座下座内衆流。
九爾時華藏下天地征祥。
十如此世界下。
結通無盡。
今即初也。
如是我聞者。
謂如是一部經義。
我昔親從佛聞故。
佛地論雲。
謂傳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
如是總言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
二依教誨。
三依問答。
四依許可。
具如彼論。
餘更有釋意不殊前。
此上總合信聞。
若離釋者。
先釋如是信成就也。
智論雲。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信者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故肇公雲。
如是者。
即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稱如是。
有雲。
聖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稱如是。
此唯約所诠之理。
次真谛三藏雲。
真不違俗名之為如。
俗順于真稱之為是。
真俗無二故稱如是。
此約所诠理事。
若雲如斯之言是佛所說。
則唯約能诠。
有雲。
如者當理之言。
言理相順。
謂之如也。
是者無非之稱。
此明說事如事說理如理。
明能诠之教。
稱于事理也。
融公雲。
如是者。
感應之端也。
如以順機受名。
是以無非為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經以言教出于感應。
故雲如是。
此兼對機。
上來諸釋各是一途。
更有諸釋。
言異意同。
若依生物之信。
應如智論及佛地合釋。
若取敵對阿優。
應如真谛所釋。
今當廣之。
外謂阿之言無。
優之言有。
萬法雖衆不出有無。
此即斷常之計。
今雲。
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
既無俗外之真。
故空而非斷。
無真外之俗。
故有而非常。
即對破邪宗以彰中道。
一代時教不出于斯。
故雲如是。
若華嚴宗□無障礙法界曰如。
唯此無非為是。
應随教門深淺。
以顯如是不同。
二我聞者聞成就也。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便是徒設。
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故。
次明我聞。
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雲何稱我即諸蘊假者。
此用何聞。
若依大小乘法相。
各有三說。
一耳聞非識。
二識聞非耳。
三緣合方聞。
然或具四緣八緣等。
雖因耳處廢别從總。
故稱我聞。
法雖無我言語便故。
随順世間故稱我聞。
非邪慢心而有所說。
若依無相。
我既無我。
聞亦無聞。
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
即不聞聞耳。
若約法性。
此經旨趣。
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
然阿難所不聞經。
或雲展轉傳聞。
或雲。
如來重說。
或雲。
得深三昧。
或自然能通。
上皆就迹而說實。
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
如不思議境界經。
斯為良證。
但随機教别。
故見聞不同。
上來總顯已聞竟。
第二标主時處者。
即三成就。
言一時者時成就也。
時者亦随世假立時分。
一者揀異餘時。
如來說經時有無量。
不能别舉。
一言略周。
故雲一時。
如涅槃雲。
一時佛在恒河岸等。
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
亦可機教一時。
謂上言如是言。
雖當理若不會時。
亦為虛唱。
今明物機感聖聖能垂應。
凡聖道交不失良機。
故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