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

關燈
等十别解文義者。

    然此經。

    文富義博。

    勢變多端。

    況一義一文包攝法界。

    是以古德明十例科判。

    欲顯難思。

    其第一名本末部類。

    但顯此經無盡非科今文。

    前已具明。

    故今略之。

    加前後鈎鎖亦有十例。

    一本部三分科。

    二問答相屬科。

    三以文從義科。

    四前後襵疊科。

    五前後鈎鎖科。

    六随品長分科。

    七随其本會科。

    八本末大位科。

    九本末遍收科。

    十主伴無盡科。

    初本部三分者。

    謂序正流通。

    初品為序分。

    現相品下為正宗。

    流通有無古有七釋。

    一光統律師。

    以法界品為流通。

    由入法界廣無邊故。

    二隋遠法師。

    以法界品内善财下屬流通。

    寄人顯法故。

    三裕法師。

    以法界品後偈為流通。

    以歎德無盡故。

    四有雲。

    末後二頌為流通。

    以結說無盡歎益勸修故。

    五或雲。

    經來未盡。

    故無流通。

    六或雲。

    以餘眷屬經為此流通。

    以彼是此所流出故。

    七或雲。

    此經總無流通。

    以法無盡說無休息故。

    故諸會各無流通。

    不同大般若諸會皆有流通故。

    此上七解各是一理。

    而前六皆有第七獨無。

    若義會之應成四句。

    一有序正無流通。

    如第七。

    二唯正宗無二分。

    由自初暨後。

    皆顯玄微并悟物故。

    初雖列衆而歎佛德。

    後雖寄人有修相故。

    三具三分。

    四俱不可說。

    即言亡言故。

    約義包含不可局取。

    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興。

    彌天高判冥符西域。

    今古同遵所以三者。

    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

    将命微言先彰由緻。

    故受之以序分。

    由緻既彰當機受法。

    故受之以正宗。

    正宗既陳務于開濟。

    非但笃于時會。

    複令末葉傳芳。

    永耀法燈明明無盡。

    故受之以流通。

    非唯一部當會當品等。

    皆容有之故依三也。

    雖六解皆通。

    今依第二。

    以奇人進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

    故慈氏雲。

    若有敬慕心。

    亦當如是學。

    初之一解。

    令正宗中阙于證入。

    第三但屬善财之一相故。

    末後二偈。

    但結偈中佛德。

    非通一部。

    十行等末類有此偈。

    經來未盡。

    未必在後眷屬流通。

    但約義故。

    故依遠公。

    二問答相屬科者。

    古雲。

    此九會中。

    大位問答總有五番。

    第一會中。

    大衆起四十問。

    或當會答盡。

    名舉果勸樂生信分。

    二從第二會初有四十問。

    至第七會末答盡。

    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中間雖有諸問。

    并是随說随問。

    非是大位問答。

    不思議品不問因故。

    三第八會初起二百句問。

    當會答盡。

    名托法進修成行分。

    四第九會初起六十句問。

    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

    現相答名頓證法界分。

    五福城東善财求法等别問别答。

    名曆位漸證分。

    古德以善财猶屬正宗。

    故今既判入流通。

    則前唯四兼取流通。

    以為五分未爽通塗。

    三以文從義科者。

    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

    即為五分。

    初會中一周因果。

    謂先顯舍那果德。

    後遮那一品。

    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

    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随好品。

    名差别因果。

    謂二十六品辯因。

    後三品明果。

    亦名生解因果。

    三普賢行品辯因。

    出現品明果。

    即明平等因果。

    非差别顯故。

    亦名出現因果。

    四第八會初明五位因。

    後明八相果。

    名出世因果。

    亦名成行因果。

    五第九會中。

    初明佛果大用。

    後顯菩薩起用修因。

    名證入因果。

    因果二門俱證入。

    故各分因異果亦為十也。

    四前後襵疊科者。

    一部分二。

    謂前九會是本會。

    亦是佛會。

    佛為主故。

    從文殊至福城東已後。

    并是末會。

    亦是菩薩會。

    以諸善知識為會主故。

    二就前中亦二。

    初八會明所成解行。

    後一顯所證法界。

    三就前中複二。

    初七會明曆位修成行。

    後一明圓融周普行。

    四前中複二。

    初明修生因果。

    後普賢下二品。

    明修顯因果。

    五就前複二。

    初明修生因。

    後不思議法等三品。

    明修生果。

    六就前複二。

    四明位中因行。

    後十定下。

    六品明位後之行。

    七就前複二。

    初明地前比行。

    後第六一會。

    明十地證行。

    八就前亦二。

    初明位前十信行。

    後第三會已去三會。

    明入位三賢行。

    九就前亦二。

    初明所信佛果法。

    後問明品下三品。

    明能依能信菩薩行。

    十就前中複二。

    初會明佛依報果。

    後名号下三品。

    明佛正報果。

    五前後鈎鎖科。

    亦分為十。

    一第一會為依報因果。

    前明依報果。

    後毗盧遮那品辯因。

    二更取毗盧遮那。

    及第二會初三品。

    為正報因果。

    前因後果。

    三以名号至菩薩住處。

    名依起因果。

    依于本有而修起故。

    前果後因。

    四從問明品至随好品。

    明差别因果。

    前因後果。

    五取不思議下至普賢行品。

    為圓融因果。

    前果後因。

    以不思議等與前為果。

    果别于因。

    與後為果則一一融攝。

    然有六義證成。

    一因果相屬科中。

    多先果後因故。

    二四十八後未有證成。

    普賢行後有證成者。

    結屬前故。

    三普賢品初。

    無别發起。

    便即蹑前雲。

    略示如來少分境故。

    四以義明之。

    不思議法顯佛德難思。

    一一圓融故。

    五前雖有問不思議品初重念問故。

    六第二會初已有三業。

    為差别果故。

    由斯六義故。

    普賢行品得屬前因。

    六取普賢行及出現品。

    為平等因果前因後果。

    七取出現及離世間品。

    為出現因果。

    前果後因。

    成佛涅槃亦因現故。

    非說真成由離世間為因方能現世。

    八離世間品為成行因果通辯行故。

    具因果故。

    九取離世間品及法界品。

    為法界因果。

    前因後果由離世間稱法界故。

    故因不依位果唯證入。

    十法界一品自為證入因果。

    先果後因。

    其善财已下亦為無盡因果。

    先因後果故。

    曆事至普賢一毛因則無盡。

    普賢說佛德過虛空。

    而果無盡以為流通。

    故不明之。

    六随品長分科者長分為十。

    一通辯教起因緣分。

    二現相品下明佛果無涯。

    大用分三。

    毗盧遮那品舉彼往因證成分。

    四名号下三品。

    明大用應機普周分。

    五問明品下至十地品末。

    明諸位差别令修分。

    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

    明差别因圓果滿分。

    七普賢行品下二品。

    明普行因成現果分。

    八離世間品明因果超絕世間分。

    九法界品中前分。

    明大衆頓證法界分。

    十爾時文殊下。

    明一人曆位漸證分。

    七随其本會科者。

    亦為十分一初會名舉果令信分。

    二第二會明能信成德分。

    三第三會初賢十住分。

    四第四會中賢十行分。

    五第五會上賢十向分。

    六第六會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