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

關燈
有諸法能比類故。

    五廣治義。

    具攝無邊對治之法。

    為能治故。

    六廣攝義。

    通攝無邊異類法故。

    七廣德義。

    具攝二嚴諸勝德故。

    八廣生義。

    能生無量廣大果海故。

    九廣絕義。

    非是心識稱量所能知故。

    十廣知義。

    具足種智破邪見障無有餘故此之十義。

    前四即雜集第十一中四義。

    後六即入大乘論第一中六義。

    四解佛十義者。

    即是十佛。

    大即法界佛。

    方即本性佛。

    廣即涅槃佛。

    及随樂佛。

    佛即成正覺佛。

    華即願佛。

    及三昧佛。

    嚴即業報佛。

    經即住持佛。

    總不離心。

    七字皆是心佛。

    釋十佛義。

    如八地中及離世間品辯。

    又佛地論第一說。

    佛亦具十義。

    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離煩惱障及所知障。

    于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

    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故名為佛。

    又真谛引真實論。

    亦有十義恐繁不引 五釋華十義者。

    一含實義。

    表于法界含性德故。

    二光淨義。

    本智明顯故。

    三微妙義。

    一一諸行同法界故。

    四适悅義。

    順物機故。

    五引果義。

    行為生因起正覺故。

    六端正義。

    行與願俱無所缺故。

    七無染義。

    一一行門三昧俱故。

    八巧成義。

    所修德業善巧成故。

    九芬馥義。

    衆德住持流馨彌遠故。

    十開敷義。

    衆行敷榮令心開覺故。

    然華有二種。

    一草木華喻萬行因。

    然或因與果俱。

    或不與俱。

    二嚴身華通金玉等。

    喻于神通衆相等。

    唯與果俱。

    前十義中。

    一五九十局于草木。

    餘通二華。

    六釋嚴者。

    即上十華同嚴一佛為嚴不同。

    亦是十義。

    又上十華。

    如次嚴前十佛。

    即是十義而總别無礙。

    更有十義。

    一用因嚴果以成人是佛華嚴。

    果由因得故。

    二以果嚴因。

    以顯勝成果之後。

    令一一因行皆無際故。

    三以人嚴法而顯用。

    謂佛曠劫修因。

    方顯法之體用故。

    四以法嚴人以顯圓。

    若不得法之體用。

    因果不能圓妙故。

    五以體嚴用。

    以令周。

    謂用不得體不周遍故。

    六以用嚴體而知本。

    若無大用。

    不顯體本之廣大故。

    七以體嚴相而知妙。

    謂相若有體。

    便即入重重故。

    八以相嚴體以明玄體。

    若無相不顯體深玄故。

    九以義嚴教超言念。

    由所诠難思能诠言離故。

    十諸因互嚴以融攝。

    如禅非智無以窮其寂。

    智非禅無以深其照等。

    又上來互嚴。

    皆有相資相即四句。

    今且約理行互嚴。

    以明。

    初相資四句者。

    一理由修顯故。

    以行華嚴理。

    二行從理發。

    則以理華嚴行。

    梁攝論雲。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證此法身故。

    三理行俱融不二而二。

    非真流之行。

    無以契真。

    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

    良以體融行而因圓。

    行該真而果滿。

    是故标為佛華嚴也。

    四理行俱泯二而不二。

    以理之行故非行。

    行之理故非理。

    是則能所兩亡超情絕相。

    非嚴非不嚴。

    是謂華嚴。

    相即四句。

    理行全收準思可見。

    則法喻交映昭然有在。

    七釋經十義。

    雜心五義。

    已見上文。

    佛地論有二義。

    一貫穿所說。

    二攝持所化。

    即雜心結鬘一義合之應除結鬘開成六義。

    依此方訓複有四義。

    一常二法并如前辯。

    三經義。

    即衆生徑路四典義。

    令見聞正法故。

    寶雲經中亦有十義。

    恐繁不引。

    第四别釋得名者。

    先得後釋。

    先得名者。

    大以當體受名。

    常遍為義。

    常則豎無初際。

    遍則橫該無外。

    方以就法得名。

    軌持為義。

    雙持體相軌生物解故。

    廣以從用得名。

    包博為義。

    包則廣容博則廣遍。

    佛以就人得名。

    覺照為義。

    照則朗萬法之幽邃。

    覺則悟大夜之重昏。

    華以從喻得名。

    感果嚴身為義。

    感果則萬行圓成。

    嚴身則衆德備體。

    嚴以功用受名。

    資莊為義。

    謂資廣大之體用。

    莊真應之佛身。

    經以能诠得名。

    攝持為義。

    持性相之無盡。

    攝衆生之無邊。

    後釋名者。

    一就法中體用相對。

    大之方廣。

    謂有體之相用故。

    方廣之大。

    有相用之體故。

    皆依主釋。

    若相即者。

    即持業釋。

    二就人中果行相望。

    佛之華。

    非因位之行故。

    華之佛。

    非餘行之佛故。

    亦通相即。

    三以人法相對。

    大方廣之佛華嚴。

    非小權乘之佛等故。

    佛華嚴之大方廣。

    非因位所得法故。

    相即可知。

    四教義相對。

    亦通二釋。

    教望于義。

    及前人望于法。

    兼通有财。

    并可思準。

    第五展演無窮者。

    謂初于最清淨法界。

    開為理智兩門。

    即涅槃菩提之異。

    又理開體用即大方廣。

    智開因果即佛華嚴。

    總連合成诠。

    即題中經字。

    又展此目以為初會。

    初會總故。

    十海是理。

    十智是智。

    十海之中含于體用。

    十智之中亦含因果。

    又華藏世界及遮那遍中。

    即依正二果皆是佛字。

    大威光太子略示因華。

    彼二所證所觀即大方廣。

    即總成一會。

    所信因果體用。

    又展此會。

    以成後八四周因果。

    各因是華果即是佛。

    其所修所證之體用。

    即大方廣。

    又展此九會遍周十方。

    謂如第二會光明覺品辯一類之會已遍十方。

    餘會亦爾。

    又展此諸會各有主伴。

    如說十住。

    十方菩薩皆來證雲。

    十方國土皆說此法。

    則前遍法界之會。

    各有重重主伴。

    乃至遍于塵刹異類界等。

    無盡時會。

    皆不出大方廣佛華嚴清淨法界。

    第六卷攝相盡者。

    謂從後漸卷乃至不出九會。

    九會不離初會。

    初會不離總題。

    總題不出理智。

    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

    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

    則理智不二。

    亦攝智從理。

    離體無用攝用歸體。

    體性自離。

    故體即非體。

    本來清淨強名之清淨法界。

    是以極從無盡乃至一字無字。

    皆攝華嚴性海。

    無有遺餘。

    第七展卷無礙者。

    謂正前展時即後常卷。

    正後卷時即前常展。

    展時即卷故。

    無量無邊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

    卷時即展故。

    如來于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八以義圓收者。

    上來諸門。

    或以七字攝盡。

    如前已辯。

    或以教義攝盡。

    或以理智攝盡。

    或以人法攝盡。

    或信解行證攝盡。

    或唯普賢文殊毗盧遮那三聖攝盡。

    謂大方廣即普賢。

    普賢表所證法界故。

    華嚴即文殊。

    文殊表能證故。

    佛即遮那具能所故。

    又大即普賢。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方廣即文殊。

    文殊表即體之智故。

    華即普賢。

    普賢行故。

    嚴即文殊。

    文殊以解起行故。

    佛即圓解行之。

    普賢文殊證法界體用之普賢文殊。

    成毗盧遮那光明遍照。

    第九攝歸一心者。

    上來諸門乃至無盡。

    不離一心。

    一心即法界故。

    起信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心體即大。

    心之本。

    智即方廣。

    觀心起行即華嚴。

    覺心性相即是佛。

    覺非外來。

    全同所覺故理智不殊。

    理智形奪雙亡寂照。

    則念念皆是華嚴性海。

    第十泯同平等者。

    為未了者令了自心。

    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故。

    梵行品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則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然今學法之者。

    多棄内而外求。

    習禅之者。

    好亡緣而内照。

    并為偏執俱滞二邊。

    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

    餘曾瑩兩面鏡。

    鑒一盞燈置一尊容。

    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

    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

    心中悟無盡之境。

    境上了難思之心。

    心境重重智照斯在。

    又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

    皆取之不可得。

    則心境兩亡。

    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

    心境既爾。

    境境相望心心互研。

    萬化紛綸皆一緻也。

    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

    第二釋品名者。

    梵雲薩婆噜雞印拏徕骠诃柰耶缽攞叵婆娜忙缽裡勿多。

    此雲一切世間主莊嚴法門威德名品。

    今文存略。

    世者時也。

    即是世間主者君也。

    謂即諸王及佛。

    然世間有三。

    一器世間即是化處。

    二衆生世間即所化機。

    三智正覺世間即能化主。

    主則唯二諸王及佛。

    主于器界及衆生故。

    佛非世間。

    從所統受稱。

    妙謂法門體用深廣難思。

    即主之所得。

    嚴謂嚴飾。

    乃有多義。

    一器世間嚴。

    謂其地堅固等。

    二衆生世間嚴。

    謂衆海各具法門威德故。

    三智正覺世間嚴。

    謂于一切法成最正覺。

    三業普周法門無盡故。

    所以長行諸王之嚴。

    偈頌贊德皆顯嚴佛。

    衆生不嚴不感佛興。

    正覺不嚴不能為主。

    器界不嚴非真佛處。

    複由佛嚴顯遇者有德。

    衆生嚴輔顯佛超勝。

    如是互嚴亦為妙嚴。

    諸經無此廣嚴故。

    但初名序品。

    今明序已兼正。

    故廣贊諸嚴。

    以為華嚴之由序。

    舊雲。

    世間淨眼品者。

    謂所得法眼能淨世間。

    故淨即嚴義。

    餘如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