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

關燈
廣故。

    諸聖教中。

    自有分故。

    諸大菩薩亦開教故。

    以斯多義。

    開則得多而失少。

    合則得少而失多。

    但能虛己求宗。

    不可分而分之。

    亦何爽于大旨。

    故今分之。

    第二古今違順。

    曲分為二。

    先叙此方。

    後明西域。

    今初。

    諸釋雖衆。

    略叙數家。

    勒為五門。

    一立一音教。

    謂如來一代之教。

    不離一音。

    然有二師。

    一後魏菩提流支雲。

    如來一音同時報萬。

    大小并陳。

    二姚秦羅什法師雲。

    佛一圓音平等無二。

    無思普應。

    機聞自殊。

    非謂言音本陳大小。

    故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上之二師。

    初則佛音具異。

    後則異自在機。

    各得圓音一義。

    然并為教本。

    不分之意耳。

    第二立二種教。

    自有四家。

    一西秦昙牟谶三藏。

    立半滿教。

    即聲聞藏。

    為半字教。

    菩薩藏。

    為滿字教。

    隋遠法師。

    亦同此立。

    斯則文據涅槃。

    蓋是對小顯大。

    通相之意。

    未于大中顯有權實。

    亦含半滿。

    二隋遠法師。

    立漸頓二教。

    謂約漸悟機。

    大由小起。

    所設具有三乘。

    故名為漸。

    若約頓機。

    直往于大。

    不由于小。

    名之為頓。

    此雖約機。

    說有漸頓。

    而所說法不出半滿。

    三唐初印法師。

    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

    謂釋迦經。

    以逐機性随計破着故。

    如涅槃等。

    二平道教。

    謂舍那經。

    以逐法性自在說故。

    如華嚴經。

    又此二教略有四異。

    一主異。

    謂釋迦化身。

    興慮舍那十身異故。

    二處異。

    謂娑婆界木樹草座。

    與華藏界中寶樹寶座等異故。

    三衆異。

    謂為聲聞及菩薩說。

    與唯菩薩及極位同說異故。

    四說異。

    謂局處之說。

    與該通十方之說異故。

    此約化儀以判。

    然華嚴雖有随諸衆生各别調伏。

    皆是稱性善巧。

    一時頓演。

    涅槃等雖說一極。

    或對權顯實。

    或會異歸同。

    一切如來。

    或說不說。

    故雲屈曲。

    約釋迦為主。

    則未顯十身。

    十身為主。

    必具釋迦。

    娑婆之處。

    未融華藏。

    華藏之處。

    必融娑婆。

    略雲四異。

    異實有多。

    誠如所判。

    但以屈曲之内。

    未顯法之權實耳。

    四齊朝隐士劉虬。

    亦立漸頓二教。

    謂華嚴經名為頓教。

    餘皆名漸。

    始自鹿苑。

    終于雙林。

    從小之大故。

    然此經。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即是頓義。

    慈龍降雨。

    以證漸義。

    于理可然。

    漸約五時。

    次下當辯。

    第三立三種教。

    亦有三家。

    一南中諸師。

    同立三教。

    謂于前漸頓。

    加不定教。

    由漸中。

    先小後大。

    而央掘經六年之内即說。

    為遮此難故立不定。

    謂别有一經。

    雖非頓攝。

    而明佛性常住。

    即勝鬘金光明等。

    是為偏方不定教也。

    漸中開合。

    諸師不同。

    或但分為二。

    即是半滿。

    或分為三。

    即武丘山岌法師。

    謂十二年前。

    見有得道。

    名有相教。

    十二年後。

    齊至法華。

    見空得道。

    名無相教。

    最後雙照。

    一切衆生佛性。

    闡提作佛。

    名常住教。

    此與唐三藏三時之教。

    大同。

    至叙西域中說。

    真谛三藏。

    依金光明。

    立轉照持三輪之教。

    亦大同此。

    而時節小異。

    謂七年前說四谛。

    名轉法輪。

    七年後說般若具轉照二輪。

    以空照有故。

    三十年後具轉照持。

    以雙照空有持前二故。

    或分為四。

    即宋朝岌法師。

    謂于前三時。

    無相之後。

    常住之前。

    指法華經。

    為同歸教。

    以會三歸一。

    萬善悉向菩提故。

    或開為五。

    然有二家。

    一道場慧觀等。

    于無相之後。

    同歸之前。

    指淨名思益等。

    為抑揚教。

    二者即前劉公。

    不開抑揚。

    而有教之初。

    取提胃經。

    為人天教。

    上來諸師。

    皆于漸中。

    約時開異。

    若不加不定之教。

    則招難尤多。

    以初有大故。

    雖加不定。

    猶有妨難。

    略顯五時之妨。

    餘可例知。

    初明十二年前為有相者。

    自違成論。

    成論雲。

    我今正明三藏中實義。

    實義即空。

    又阿含中雲。

    無是老死。

    即法空也。

    無誰老死。

    即生空也。

    又智論雲。

    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

    摩诃衍中明十方空為大空。

    皆顯小乘已有二空。

    若雲第二時說空者。

    十二年後。

    方制廣戒。

    豈唯說空。

    又智論雲。

    從得道夜。

    乃至涅槃。

    常說般若。

    豈前不說空。

    若雲第二時中未顯常住者。

    實相般若豈無常耶。

    涅槃亦說佛性。

    亦名般若。

    是知實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

    觀照即為了因。

    又般若離四句。

    何曾存空。

    般若不壞四句。

    豈無妙有。

    是知小大各有四門。

    而但言初有次空者。

    各得一門之意耳。

    若雲第三時中但名抑揚亦非常者。

    淨名雲。

    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豈無常耶。

    般若亦雲。

    二乘智慧。

    猶如螢光。

    菩薩一日學智。

    如日之照。

    豈非抑揚。

    若雲第四時中但顯同歸亦未明常者。

    壽量品雲。

    常住不滅。

    又方便品雲。

    世間相常住等。

    豈無常耶。

    五以涅槃。

    為常住者。

    當教可爾。

    而涅槃之時。

    亦有小乘之見。

    如阿含中說如來涅槃之相故。

    若以人天為初者。

    提胃雖說戒善。

    得道。

    皆通三乘。

    故彼經雲。

    提胃得不起法忍。

    又違密迹經中。

    第二七日說三乘故。

    然上五時等。

    皆以約時克定。

    則有所乖。

    揀去不定。

    從多分說。

    亦有理在。

    二後魏光統律師。

    承習佛陀三藏。

    亦立三教。

    謂漸頓圓。

    初為根未熟者。

    先說無常。

    後方說常。

    先空後不空等。

    如是漸次。

    故名為漸。

    二為根熟之輩。

    于一法門。

    具足演說常無常空不空等。

    一切具說。

    更無由漸。

    故名為頓。

    三為于上達分階佛境之者。

    說于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德圓滿秘密自在法門。

    故名為圓。

    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耳。

    意明今時堪受頓者。

    必昔曾受化故。

    雲根熟。

    上達之言。

    義兼地前。

    分階佛境。

    即謂地上。

    于理亦通。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師。

    依法華第五。

    立三種法輪。

    一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即根本法輪。

    二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即枝末法輪。

    三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即攝末歸本法輪。

    此判全約化儀。

    據法但有大小。

    然法華為于一類開顯本末。

    若将定判一代聖教。

    收義不盡。

    以法華之前。

    亦有大故。

    豈般若等皆為枝末。

    又無量義雲佛一切時說大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