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

關燈
攝故。

    世親攝論第一。

    莊嚴論第四。

    皆雲彼三及二。

    雲何名藏。

    答雲。

    由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攝即包含。

    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藏。

    二毗柰耶藏。

    三阿毗達磨藏。

    初中先辯名。

    後顯相。

    今初。

    亦名修妒路。

    亦名素怛纜。

    此皆梵音楚夏。

    古譯為契經。

    智論之中。

    名為經藏。

    契謂契理。

    契機。

    經謂貫穿攝化。

    即契理合機之經。

    依主受名。

    契經即藏。

    持業釋也。

    複雲。

    正翻名線。

    線能貫華。

    經能持緯。

    此方不貴線稱。

    故存于經。

    有雲。

    案五印度。

    呼線席經井索。

    聖教。

    皆曰修多羅。

    則經正是敵對。

    斥于古德。

    經非敵對。

    今更詳之。

    若一名四實。

    皆為敵對。

    則古如所破。

    若兼順義。

    經自屬于席經。

    敵對應名聖教。

    故梁攝論。

    譯為聖教。

    彼論雲。

    有阿毗達磨。

    非是聖教。

    為成聖教故。

    加修多羅名。

    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為經。

    遂借彼席經。

    以目聖教。

    則雙含二義。

    俱順兩方。

    借義助名。

    更加契字。

    揀異席經。

    甚為允當。

    二顯相者。

    西域四名。

    所目雖殊。

    意義相似。

    故同稱修多羅。

    而聖教多含具上三義。

    故雜心雲。

    經有五義。

    一曰湧泉。

    二曰出生。

    三曰顯示。

    四曰繩墨。

    五曰結鬘。

    湧泉則注而無竭。

    出生則展轉滋多。

    義同井索。

    有汲引故。

    顯示正是聖教。

    顯事理故。

    繩墨則揩定正邪。

    亦是繩之為經。

    能持于緯。

    同席經義。

    結鬘同線。

    線能貫華。

    結成鬘故。

    總上五義。

    不出貫攝。

    故佛地論第一雲。

    能貫能攝故名為經。

    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

    此或貫攝通所說所化。

    或貫穿法相。

    攝持所化。

    又世親攝論釋貫穿雲。

    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依者謂于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

    相者謂世俗谛相勝義谛相。

    法者謂蘊界處。

    緣起谛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菩提分無礙解無诤等。

    義者随順密意說等。

    瑜伽二十五。

    顯揚二十。

    大同此說。

    餘義至十二分中當明。

    第二毗柰耶藏。

    初名。

    後相。

    前中亦名毗尼。

    梵言之略耳。

    此翻為調伏。

    謂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

    調練通于止作。

    制伏唯明止惡。

    就所诠之行彰名。

    即調伏之藏。

    或能诠藏。

    有調伏之能。

    即有财釋。

    契經藏中類有此釋。

    毗尼或翻為滅。

    滅有三義。

    一滅業非。

    二滅煩惱。

    三得滅果。

    或名屍羅。

    具雲翅怛羅。

    此雲清涼。

    離熱惱因。

    得清涼果故。

    亦名波羅提木叉。

    此雲别解脫。

    此就因得名。

    然有二義。

    一揀異定道。

    名之為别。

    二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為别。

    亦翻為随順解脫。

    此據果立。

    随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故。

    亦名性善。

    如十誦律。

    亦名守信。

    如昔所受實能持故。

    後顯相者。

    前名之中已含止作。

    即毗尼相。

    若别說者。

    世親攝論雲。

    毗柰耶有四義。

    謂犯罪故。

    等起故。

    還淨故。

    出離故。

    廣如彼論。

    第三阿毗達磨藏。

    阿毗名對。

    達磨雲法。

    法有二種。

    一勝義法。

    謂即涅槃。

    是善是常故。

    名為勝。

    二法相法。

    通四聖谛。

    相者性也。

    狀也。

    二俱名相。

    法既有二對亦二義。

    一者對向。

    謂向前涅槃。

    二者對觀。

    觀前四谛。

    其能對者皆無漏淨慧。

    及相應心所等。

    由對果對境。

    分二對名故。

    慧但是對而非是法。

    非所對故。

    言對法者。

    法之對故。

    故對法藏。

    特名慧論。

    舊譯為無比法。

    以诠慧勝故。

    世親攝論雲。

    阿毗達磨有四義。

    謂對故。

    數故。

    伏故。

    通故。

    對義同前。

    數者于一一法。

    數數宣說。

    訓釋言辭。

    自共相等無量差别故。

    伏者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地論故。

    通者此能通釋素怛纜義故。

    亦名優婆提含。

    此雲論義。

    亦名磨怛理迦。

    此雲本母。

    謂以教與義為本為母。

    亦雲依藏。

    生解。

    藏為解母。

    本即是母。

    亦名摩夷。

    此雲行母。

    依藏成行故。

    行之母故。

    然此三藏。

    約其所诠。

    略有二門。

    一者克性則經诠三學。

    戒唯戒心二學。

    論唯慧學。

    如攝論說。

    二約兼正則三藏之中經正诠定。

    毗尼诠戒。

    論诠于慧。

    兼各通三。

    第二明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即由前三藏。

    诠示聲聞理行果。

    故名聲聞藏。

    诠示菩薩理行果。

    故名菩薩藏。

    故莊嚴論第四雲。

    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别故。

    複為聲聞藏及菩薩藏。

    攝大乘同此。

    此就二乘理果同故。

    合之。

    若約教行别故。

    即開三乘以為三藏。

    如普超等經。

    又由緣覺多不藉教。

    出無佛世。

    佛在世時攝屬聲聞故。

    但分為二。

    即是大小半滿不同。

    第二明所攝者。

    此經三藏之中。

    正唯修多羅攝。

    兼诠餘二。

    十藏等品廣顯戒故。

    問明等品顯論義故。

    若就修多羅中以義揀教。

    則唯十藏攝。

    具足主伴顯無盡故。

    教義融故。

    二藏之中唯菩薩藏。

    若分權實。

    但菩薩藏一分所攝。

    權不攝故。

    若約此攝。

    乃至聲聞。

    亦此經攝。

    此能包含。

    無量乘故。

    揀于權實。

    至下立教中明。

    已辯藏攝。

    第二明教攝者。

    教有二種。

    一者通相。

    十二分教。

    亦分大小。

    至下十藏品辯。

    二者諸宗立教不同。

    今當略釋。

    夫教海沖深。

    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

    妙辯叵窮。

    以無言之言。

    诠言絕之理。

    以無變之變。

    應無窮之機。

    極位所承。

    凡情難挹。

    今乘理教之力。

    略啟四門。

    一大意合離。

    二今古違順。

    三分宗立教。

    四總相會通。

    今初。

    且西域東夏弘闡之流。

    于一代聖言。

    或開宗分教。

    或直釋經文。

    以皆含得失故耳。

    且不分之。

    意略有五焉。

    一則理本一味。

    殊塗同歸故。

    不可分也。

    二一音普應。

    一雨普滋故。

    三原聖本意。

    為一事故。

    四随一一文。

    衆解不同故。

    五多種說法。

    成枝流故。

    以斯五義。

    故不可分。

    分之乃令情構異端。

    是非競作。

    故以不分。

    為得。

    其分教者。

    亦有多義。

    一理雖一味诠有淺深。

    故須分之使知權實。

    二約佛雖則一音。

    就機差而教别。

    三本意未申。

    随他意語而有異故。

    四言有通别。

    就顯說故。

    五雖分權實。

    須善會佛意。

    有開顯故。

    又王之密語。

    所為别故。

    不識權實。

    以深為淺。

    失于大利。

    以淺為深。

    虛其功故。

    莊嚴聖教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