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關燈
陀王下。

    結會古今。

    如文。

    其普明王下。

    二正明設會護難文有長行偈頌。

    如文。

    據疏科頌。

    不出無常苦空無我四義。

    本小教之說。

    而以為般若者。

    然以聞者得空平等三昧。

    非般若而何。

    況一家判益。

    又曰但觀諸經會未得道。

    即識所說共别之意。

    既通共别。

    驗非一途。

    按經節節雲日二時講般若。

    及今文說八千億劫竟。

    故知不局偈文以判。

    又輔行雲。

    是衍門助道。

    兼勸發普明。

    亦不專小。

    以益驗說。

    其義明矣。

    觀今偈句。

    辭理俱到。

    有異常說。

    今于疏外從而釋之。

    第一偈雲者。

    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

    此言前劫之末後劫之始。

    故雲終訖。

    乾健也。

    坤順也。

    幹以配天。

    坤以配地。

    故以乾坤名之。

    其實指言天地。

    以劫燒故蕩然無有。

    洞猶空也。

    須彌巨海以域中山海大者言之。

    夫世界所以成壞。

    由衆生業報然也。

    當三災壞時。

    人固已盡。

    今又天龍福盡故。

    于中凋喪。

    二儀尚殒舉況。

    可知。

    殒猶虛空消殒之殒。

    此其一也。

    第二偈雲者。

    生老病死。

    人之四相也。

    以其流轉不已。

    猶輪轉循環。

    然無涯際也。

    人之志願本在常樂。

    而四相唯苦。

    故曰事與願違憂悲為害也。

    禍莫大于五欲。

    故欲深則禍重。

    苦報由中而出。

    所以無外也。

    瘡疣。

    莊子所謂生為附贅懸疣。

    死為決疣潰癰。

    斯言當之矣。

    惟其三界輪回所以究竟皆苦。

    國何可恃。

    此其二也。

    第三偈雲者。

    有本自無。

    謂萬有本出于無。

    則其實無有。

    況無出于無無者哉。

    惟内因外緣和合而生此六道。

    所以成也。

    諸猶語辭。

    盛必衰實必虛。

    相待之勢然也。

    安有滿而不竭者乎。

    故三界群生蠢蠢然同一夢境。

    未始而有安也。

    其猶聲響依空而出。

    初無有實故。

    國土如之。

    此其三也。

    第四偈雲者。

    人以識神為主。

    謂之神我而無形相。

    假托四大和合以為之宅。

    而識居其間。

    夫四大者其性不調。

    互相殘害。

    加之識性躁動。

    豈得而安處乎。

    但以無明煩惱保養之故。

    不以為苦而以為樂。

    且乘之遊戲出入于其間。

    不以為勞而以為車。

    形托于内而或彼或此。

    是無常主也識依于形而或生或死。

    是無常家也。

    至于形者不自以為形。

    神者不自以為神。

    形神尚離。

    豈有山河國土依正色心之可得乎。

    則又外物之外者也。

    此其四也。

    爾時法師下。

    明時衆聞法獲益。

    時凡有四。

    一一得益不同。

    總不出六益。

    對位如疏可知。

    不别釋也。

     釋散花品 散花所以報恩。

    嚴淨所以供養。

    上說護國則法大而恩深。

    故次此後陳散花供養。

    則知恩而能報也。

    天竺法多以花表敬。

    諸佛菩薩他無所欲。

    唯嚴淨是好。

    故散以表其敬。

    而花有因果。

    供有能嚴所嚴。

    今散以供佛。

    表由因而克果也。

    疏明三品說偈多少者。

    不出開合。

    與夫過去今佛說之異爾。

    而諸文多約悉檀引物欣樂之意。

    克論其實。

    聖人所說非凡所知。

    固不當以一定論也。

    又明散花有行等三。

    前二屬因。

    後一屬果。

    花本無三。

    随其淺深以表之耳。

    而所散華或變為座為台為城為蓋者。

    亦次第增勝說耳。

    三花本表别中曆行次第。

    而曰圓菩薩于别中說者。

    此亦無方之論。

    使别說圓為難。

    以圓說别有何不可。

    更試詳之。

    如來述成中。

    言神通生處者。

    謂般若是一而所生不同。

    即般若為諸佛母。

    是實相生處。

    即般若為菩薩母。

    是觀照生處。

    即般若為文字。

    是神通生處。

    即解脫也佛現神力中。

    文具二意。

    先以名示。

    則曰神變。

    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

    二以人示。

    則曰佛之神力。

    于中先列示其目雲雲。

    謂五者。

    所以互融相入。

    以其一一皆法界故。

    則三谛性融。

    性融故無礙。

    無礙故相入。

    此所以俱不思義也。

    惟其皆一念故。

    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心法兩融。

    法惟心變。

    此佛菩薩所以證是理。

    故則曰不思義真性解脫。

    稱性而現。

    不為分外。

    今文所謂神足力故。

    信非作意神通也明矣。

    故曰一一塵身一切身止若非三千空假中。

    安能成茲自在用即其理也。

    由是言之。

    則空中為相入之理。

    妙假為相入之相。

    不由空中無以融泯。

    不由妙假。

    無以見其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之如是也。

    雖然要須妙會。

    情蔽即乖。

    次問答釋疑者。

    若曉前說此亦不難。

    雖不釋疑可也。

    既存舊釋。

    不得不顯。

    以今意于是為二。

    初騰舊。

    凡有四說雲雲。

    今先與奪之。

    與則各得其一偏。

    奪則曾不言其所以。

    今謂一空一切空等。

    則法法俱空假中。

    以即空假中故則其體本虛虛故妙妙故融入。

    而大小一多不相妨礙。

    莫不皆由理性然也。

    雖然此特知解而已。

    若迷情未破。

    何由一念相應全性發現乎。

    故曰空除見思等雲雲。

    此則一家教門明夫修性智斷證入者如此。

    不同他宗言說而已。

    母謂其迂闊也。

    二時衆睹相得益。

    可知。

     釋受持品 諸佛以無上法故。

    現無量神力。

    菩薩以般若故。

    為衆依止。

    月光既已複請見其神力。

    菩薩開覺般若。

    為後世依止。

    故有今受持品焉。

    受持者。

    如文雲雲。

    二随釋。

    釋中明見三佛。

    疏為三重問答。

    初問。

    何以知其所見三佛為三身邪。

    答以三經知之雲雲。

    次問。

    二佛為本不同者。

    文無為本之言。

    而指寶滿為化身主。

    主即本也。

    故問言舍那為本等。

    又如戒疏明兩重本迹。

    今此所明以釋迦為本。

    其言雖同而與彼異。

    故答中言梵網明迹本者。

    謂迹中之本。

    非久本也。

    異乎此經。

    約體用以言則法身為本應化為迹。

    故曰本迹雖殊不思義一也。

    複次重以寶塔品為問者。

    由此品明釋迦為本分身為迹。

    故曰雲雲。

    謂同則一往指本不異。

    為異則兼獨有殊雲雲。

    雖所指不同。

    而各說般若空慧則一也。

    請中言開法道者。

    下文亦曰開空慧道。

    不出以空慧言說開覺衆生。

    其義不異也。

    答中言十三觀門者。

    重示忍位功德法門。

    以為開覺衆生之法。

    疏釋開空雲者。

    文旨明白。

    可謂開通者矣。

    合在大牟尼句前。

    文差互耳。

    為大法王等者謂開覺于我。

    是即法師。

    為我所主。

    故曰法王。

    化導于我。

    故曰知識為我依持之所建立。

    所以應供養如佛也。

    于中不言寂忍者。

    此在于佛義不自言也。

    亦舉因可以知果。

    不言等覺。

    合于十地也。

    故但十三忍爾。

    第一習種性位詳釋如文。

    習忍以前下。

    疏作舉劣況勝通釋伏難。

    或恐未安。

    今直釋之而有進退者。

    以其初心位淺。

    譬如輕毛随風不定也雖以十千劫下。

    頗似難曉。

    應照下文釋之可也。

    是諸菩薩雖經爾許劫行。

    行不為不久。

    然未滿初僧祇劫。

    雖當入忍位。

    而非已入。

    亦常學伏忍法。

    而非久修伏道故不可名字是為定人。

    則又曰是定人者。

    是以定人法顯其不定。

    文理自直。

    但如向正一二字。

    則可知矣。

    第二明性種性中。

    言如四念處等。

    本小乘觀法。

    今通約别圓修之。

    事行雖局理觀常通雲雲。

    疏釋無定相。

    雲我法無定住處相。

    斯言可謂至矣。

    奈何今人而作定說。

    豈當理也哉。

    又曰無自他相者。

    兼于性相。

    謂我無自他等體性空也。

    相上亦無相空也。

    又曰修護空觀者。

    謂不得意人恐堕偏邪。

    故須護之。

    第三道種性中觀一切法無生滅者。

    總觀也。

    所謂五受陰等别觀也。

    而常入第一義心者。

    觀成悟入也。

    雖心心寂滅而猶受生者。

    經自釋雲雲。

    疏謂所熏見愛猶在者。

    此與常釋異。

    今以無明為能熏。

    見愛為所熏。

    或以見愛為能熏。

    事識為所熏。

    各随文異指也。

    第四法師中明二智相。

    如疏科釋雲雲。

    于第一義下。

    結成三無為。

    釋義如别論。

    此本小教名相。

    而于此言者。

    取義類同故不局教限也。

    餘文例爾。

    無自他相無無無相者。

    謂實智離相故。

    則方便智現前。

    所謂實相方便者。

    即實相之方便。

    故曰于第一義谛不沈不出等。

    是六種方便該攝一切方便。

    仍與實智相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