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則不即不離無縛無解。
妙無以加也。
如經一一牒釋雲雲。
是初覺智下。
重釋二智同異。
譬之如水與波不一不異。
以喻方便實智亦爾。
餘遍學等一切行。
與乎實智亦不一不異。
至于曰無三界業習生故自在無礙。
乃至淨佛國土如變化生。
亦複若是。
而曰舉譬顯非者恐誤。
應雲顯性。
謂不一不異其性彰也。
四大寶藏。
疏為三釋。
淨名有四大寶藏之言。
而無去取。
其義皆通。
第五法師文無他釋。
唯明滅三界嗔。
略出宗計不同。
兼引法華實教正之而已。
第六翻雲及邊者。
謂六度等各有邊際。
猶到彼岸雲爾。
第七言爾焰者。
疏釋雲雲。
或翻智障。
謂智之與障翻覆異耳。
而照有能所。
有所名障。
無所名智。
今照而無所得不為智乎。
今翻智母本非正翻。
亦約義便雲也。
言須陀洹等。
疏謂借小名大。
所以借小果見流等言。
以名大教斷見之位。
如十三觀門無非大行。
不約借位何以名之。
又曰亦是别入通意者。
謂以别斷見位接通見地。
當是接位接也五相者。
不出内道論等五種相也。
而雲我是一切智人。
非斷三界疑根我相已盡。
則外道見耳。
又曰知地地有出道。
何處不是解脫門。
知地地有所不出。
何适而非障道本旨哉。
通塞由人。
初不在法也。
一切煩惱為集因等。
據論業亦因攝。
今對苦果從别言之。
故指煩惱為集因。
集為集業等。
覺中觀心心寂滅而無相相者據疏合作寂用相即。
相本由心。
心以相起。
心既寂滅。
相何由生。
況心心相相者乎。
以從用故無相相等。
所以用心乘于群方。
無所而不在也。
澹泊住于無住。
無所而不寂也。
故曰在有而修空處空而常化。
是故雙照有無寂用無礙也。
滅心心相等。
疏加一數字。
作滅心滅相釋之。
義無不可。
法眼見一切下。
疏作總别義釋三眼。
經作三昧。
誤也。
亦可謂法眼見一切法菩薩假也。
三眼色空見者。
謂肉天二眼見色。
慧眼見空。
故曰色空見。
文特倒耳。
而不言佛眼者。
因讓于果也。
經本不言見假等。
亦得義推雲爾。
若境一見三。
自是一意雲雲。
疏又因眼明谛作五三谛釋。
約教義也。
具如法華玄。
又以問答明佛眼進否者。
本文以明合唯在因。
今從通說作分極申之。
不妨兩存也。
複次觀佛菩薩下。
明寂滅忍者。
若論寂忍。
本當極位。
而言觀佛者。
謂寂忍有三。
以别言之。
方當十地。
若開等妙。
此猶下品。
望圓猶有餘品無明。
理須觀佛增道入位故。
自習忍至頂三昧下。
據疏科釋。
凡為差别淺深者五。
一伏斷。
二信見。
三頓漸。
四常不常。
五等無等雲雲。
今随釋之。
不無小異。
經中以能二字恐誤。
以當作未。
一伏斷者。
既曰從忍至頂皆名為伏。
則伏前斷後。
并約橫論。
所謂居衆伏之頂二也。
二信見者。
謂信雖斷惑能生于智。
而非證智。
故不名見。
見則方得是智故也。
是故以知其所知形所不知。
故曰雲雲。
三頓漸者。
謂唯佛頓解。
則不名信。
言信則漸而已。
四常不常者。
謂漸伏則慧有起滅。
起滅即不常。
若生滅心滅累無不盡。
故無生無滅斯為常爾。
五等無等者。
謂常故能等而猶有所等。
未為無等。
無等之等為無等等故。
譬如下。
引譬。
登高則俯視萬有。
物斯在下無不照了矣。
義言亦複者。
謂雖登婆伽度位。
極于性德亦必藉修成。
故曰受修。
勸持中所以不付四衆唯囑諸國王。
以王力大故。
又曰凡百事大供養深廣。
自非王力誰能辦者。
此特言二義而已。
若更具說。
應有多義言大。
又如涅槃中付諸國王大臣。
亦其義也。
而安樂行誡勿親近。
然皆有謂而言。
此以護法。
彼以妨行故也。
七可難者。
據後經文。
當是脫一畏字。
畏難所以存戒也。
贊名勸持中。
疏以三般若合釋之。
如文雲雲。
一切衆生心識下。
此應次第分别為本者五。
謂人以識為本。
識以心為本。
心以神為本。
神以般若為本。
般若以法身為本。
此所以為衆生之神本也。
又曰一切國王之父母者。
此亦次第有能生者五。
謂理能生解。
解能生智。
智能立德。
德能成聖。
此所以為王之父母也。
亦名神符下。
凡六名。
即文字般若。
以三德則解脫也。
惟其即解脫故。
是所謂神德妙用有在于斯。
所以從功能言也。
亦名神符者。
謂至神之符印也。
得是印故能卻諸惡能持衆善。
無适而不利也。
亦名辟鬼珠者。
謂辟諸邪惡鬼神。
使禍亂不作也。
亦名如意珠者。
珠本金翅鳥王精氣所成故。
能具足衆寶降雨無盡。
是為如意寶焉。
亦名護國珠。
是猶徑寸之珠。
前後各照十二乘。
有是珠故國無侵害也。
事見春秋後語。
亦名天地鏡者。
言智能照物。
如以天地為鏡靡不照了。
猶聖人之心靜于天地之鑒萬物之鏡。
是也。
龍寶神王者。
應作二解。
若作一義。
隻是佛會護法之神。
有護持之德也。
若作異義。
當是龍之寶神之王。
以得是龍寶神力也。
能護佛乘及以國界。
今取二字與夫輪王出世神寶自至之語。
合而言之。
以目斯記。
義歸所釋。
非誇大也。
示供養法中。
應作九色幡下。
率以九五等為數者。
外典多以陰陽數配之。
非此中意。
今本明莊嚴具。
而以九道九苦等為說者。
亦即妄顯真之意。
餘數如疏。
一一表釋可知。
千燈表十善者。
亦如前記雲雲。
玉箱玉巾。
巾亦箧類。
皆奉安般若法寶之具。
若王行時下。
正明王者若行若住當尊敬般若法。
如經雲雲。
今所謂駕頭者。
是見僧史略。
其儀可考。
而後世莫知典故。
惜乎無曉之者。
釋勸所由。
如經雲雲。
嗚呼使不信其言則已。
苟如其言得不為之可慕可畏乎。
又曰。
我當遣五大力菩薩謂金剛吼等及五千大力神王。
往護彼國者。
信如其說。
則彼神力冥加顯被有以相之。
而其患難自當消殒。
豈誣也哉。
觀四大四色下。
明修道相。
如疏雲雲。
所緣覺廣者。
謂所緣所覺處廣也。
所散之花雖不無勝劣而有多異名者。
約所表雲爾。
空定名心學者。
可證心學之妙。
但言别傳則又過矣。
釋囑累品 正宗二護大事雲畢。
佛世化道于是亦周。
将以此道流通末世。
而三寶交謝正法難行。
非付諸國王大臣四部弟子。
則無上般若何由弘宣。
饒益群品。
故次之囑累焉。
言囑累者。
疏凡三釋。
如文雲雲。
次簡不付佛弟子唯付國王者。
答亦三義。
謂欲除國難非王不舉。
建設事大非王不辦。
功由信法非王不行。
仍須王臣道合然後乃濟。
故亦兼付大臣也。
但文略耳。
文初明付法有時者。
謂八十年等。
乃其時也。
按疏釋雲雲。
未詳的旨。
然亦有可疑者。
此不暇論。
姑取大略次第。
間言之爾何也。
謂初八十年正法之初。
經爾許時如來唱滅。
故無佛。
八百年後正法之末。
邪法增熾。
以邪奪正。
故無法。
八千年後末法之季。
似像比丘亦無之矣。
故無僧。
當此之時佛法僧寶泯滅無幾。
如來為是殷勤苦口付諸國王。
誡敕四部。
弘護三寶使不斷絕。
亦令衆生開空慧道。
則聖賢之行也。
行十善行等。
則人天之乘也。
此皆三藏教。
本涅槃。
所謂扶律談常。
使如來法身慧命得以住世。
即其意也。
後五濁下。
如來于是對月光王。
廣陳七誡。
一者滅法誡。
二誡壞四衆行。
三誡禁不依法。
四誡自毀。
五誡役使。
六誡自咎。
七誡謬信。
如文雲雲。
略言其次。
謂由滅法故壞四衆行。
既無法可依則非法而已。
非法由于自毀。
苟不能自立。
又從而役使之。
則其聽命也。
冥矣此内外二衆所以不免交相為咎。
至于内弟子。
為求名利于王官前。
橫言法制不别是非。
謬聽而誤行者有之。
借令濁世末法使然。
而凋敝之風人實為之。
咎将誰歸邪。
嗚呼。
聞七誡者得不寒心哉。
餘如疏釋雲雲。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則不即不離無縛無解。
妙無以加也。
如經一一牒釋雲雲。
是初覺智下。
重釋二智同異。
譬之如水與波不一不異。
以喻方便實智亦爾。
餘遍學等一切行。
與乎實智亦不一不異。
至于曰無三界業習生故自在無礙。
乃至淨佛國土如變化生。
亦複若是。
而曰舉譬顯非者恐誤。
應雲顯性。
謂不一不異其性彰也。
四大寶藏。
疏為三釋。
淨名有四大寶藏之言。
而無去取。
其義皆通。
第五法師文無他釋。
唯明滅三界嗔。
略出宗計不同。
兼引法華實教正之而已。
第六翻雲及邊者。
謂六度等各有邊際。
猶到彼岸雲爾。
第七言爾焰者。
疏釋雲雲。
或翻智障。
謂智之與障翻覆異耳。
而照有能所。
有所名障。
無所名智。
今照而無所得不為智乎。
今翻智母本非正翻。
亦約義便雲也。
言須陀洹等。
疏謂借小名大。
所以借小果見流等言。
以名大教斷見之位。
如十三觀門無非大行。
不約借位何以名之。
又曰亦是别入通意者。
謂以别斷見位接通見地。
當是接位接也五相者。
不出内道論等五種相也。
而雲我是一切智人。
非斷三界疑根我相已盡。
則外道見耳。
又曰知地地有出道。
何處不是解脫門。
知地地有所不出。
何适而非障道本旨哉。
通塞由人。
初不在法也。
一切煩惱為集因等。
據論業亦因攝。
今對苦果從别言之。
故指煩惱為集因。
集為集業等。
覺中觀心心寂滅而無相相者據疏合作寂用相即。
相本由心。
心以相起。
心既寂滅。
相何由生。
況心心相相者乎。
以從用故無相相等。
所以用心乘于群方。
無所而不在也。
澹泊住于無住。
無所而不寂也。
故曰在有而修空處空而常化。
是故雙照有無寂用無礙也。
滅心心相等。
疏加一數字。
作滅心滅相釋之。
義無不可。
法眼見一切下。
疏作總别義釋三眼。
經作三昧。
誤也。
亦可謂法眼見一切法菩薩假也。
三眼色空見者。
謂肉天二眼見色。
慧眼見空。
故曰色空見。
文特倒耳。
而不言佛眼者。
因讓于果也。
經本不言見假等。
亦得義推雲爾。
若境一見三。
自是一意雲雲。
疏又因眼明谛作五三谛釋。
約教義也。
具如法華玄。
又以問答明佛眼進否者。
本文以明合唯在因。
今從通說作分極申之。
不妨兩存也。
複次觀佛菩薩下。
明寂滅忍者。
若論寂忍。
本當極位。
而言觀佛者。
謂寂忍有三。
以别言之。
方當十地。
若開等妙。
此猶下品。
望圓猶有餘品無明。
理須觀佛增道入位故。
自習忍至頂三昧下。
據疏科釋。
凡為差别淺深者五。
一伏斷。
二信見。
三頓漸。
四常不常。
五等無等雲雲。
今随釋之。
不無小異。
經中以能二字恐誤。
以當作未。
一伏斷者。
既曰從忍至頂皆名為伏。
則伏前斷後。
并約橫論。
所謂居衆伏之頂二也。
二信見者。
謂信雖斷惑能生于智。
而非證智。
故不名見。
見則方得是智故也。
是故以知其所知形所不知。
故曰雲雲。
三頓漸者。
謂唯佛頓解。
則不名信。
言信則漸而已。
四常不常者。
謂漸伏則慧有起滅。
起滅即不常。
若生滅心滅累無不盡。
故無生無滅斯為常爾。
五等無等者。
謂常故能等而猶有所等。
未為無等。
無等之等為無等等故。
譬如下。
引譬。
登高則俯視萬有。
物斯在下無不照了矣。
義言亦複者。
謂雖登婆伽度位。
極于性德亦必藉修成。
故曰受修。
勸持中所以不付四衆唯囑諸國王。
以王力大故。
又曰凡百事大供養深廣。
自非王力誰能辦者。
此特言二義而已。
若更具說。
應有多義言大。
又如涅槃中付諸國王大臣。
亦其義也。
而安樂行誡勿親近。
然皆有謂而言。
此以護法。
彼以妨行故也。
七可難者。
據後經文。
當是脫一畏字。
畏難所以存戒也。
贊名勸持中。
疏以三般若合釋之。
如文雲雲。
一切衆生心識下。
此應次第分别為本者五。
謂人以識為本。
識以心為本。
心以神為本。
神以般若為本。
般若以法身為本。
此所以為衆生之神本也。
又曰一切國王之父母者。
此亦次第有能生者五。
謂理能生解。
解能生智。
智能立德。
德能成聖。
此所以為王之父母也。
亦名神符下。
凡六名。
即文字般若。
以三德則解脫也。
惟其即解脫故。
是所謂神德妙用有在于斯。
所以從功能言也。
亦名神符者。
謂至神之符印也。
得是印故能卻諸惡能持衆善。
無适而不利也。
亦名辟鬼珠者。
謂辟諸邪惡鬼神。
使禍亂不作也。
亦名如意珠者。
珠本金翅鳥王精氣所成故。
能具足衆寶降雨無盡。
是為如意寶焉。
亦名護國珠。
是猶徑寸之珠。
前後各照十二乘。
有是珠故國無侵害也。
事見春秋後語。
亦名天地鏡者。
言智能照物。
如以天地為鏡靡不照了。
猶聖人之心靜于天地之鑒萬物之鏡。
是也。
龍寶神王者。
應作二解。
若作一義。
隻是佛會護法之神。
有護持之德也。
若作異義。
當是龍之寶神之王。
以得是龍寶神力也。
能護佛乘及以國界。
今取二字與夫輪王出世神寶自至之語。
合而言之。
以目斯記。
義歸所釋。
非誇大也。
示供養法中。
應作九色幡下。
率以九五等為數者。
外典多以陰陽數配之。
非此中意。
今本明莊嚴具。
而以九道九苦等為說者。
亦即妄顯真之意。
餘數如疏。
一一表釋可知。
千燈表十善者。
亦如前記雲雲。
玉箱玉巾。
巾亦箧類。
皆奉安般若法寶之具。
若王行時下。
正明王者若行若住當尊敬般若法。
如經雲雲。
今所謂駕頭者。
是見僧史略。
其儀可考。
而後世莫知典故。
惜乎無曉之者。
釋勸所由。
如經雲雲。
嗚呼使不信其言則已。
苟如其言得不為之可慕可畏乎。
又曰。
我當遣五大力菩薩謂金剛吼等及五千大力神王。
往護彼國者。
信如其說。
則彼神力冥加顯被有以相之。
而其患難自當消殒。
豈誣也哉。
觀四大四色下。
明修道相。
如疏雲雲。
所緣覺廣者。
謂所緣所覺處廣也。
所散之花雖不無勝劣而有多異名者。
約所表雲爾。
空定名心學者。
可證心學之妙。
但言别傳則又過矣。
釋囑累品 正宗二護大事雲畢。
佛世化道于是亦周。
将以此道流通末世。
而三寶交謝正法難行。
非付諸國王大臣四部弟子。
則無上般若何由弘宣。
饒益群品。
故次之囑累焉。
言囑累者。
疏凡三釋。
如文雲雲。
次簡不付佛弟子唯付國王者。
答亦三義。
謂欲除國難非王不舉。
建設事大非王不辦。
功由信法非王不行。
仍須王臣道合然後乃濟。
故亦兼付大臣也。
但文略耳。
文初明付法有時者。
謂八十年等。
乃其時也。
按疏釋雲雲。
未詳的旨。
然亦有可疑者。
此不暇論。
姑取大略次第。
間言之爾何也。
謂初八十年正法之初。
經爾許時如來唱滅。
故無佛。
八百年後正法之末。
邪法增熾。
以邪奪正。
故無法。
八千年後末法之季。
似像比丘亦無之矣。
故無僧。
當此之時佛法僧寶泯滅無幾。
如來為是殷勤苦口付諸國王。
誡敕四部。
弘護三寶使不斷絕。
亦令衆生開空慧道。
則聖賢之行也。
行十善行等。
則人天之乘也。
此皆三藏教。
本涅槃。
所謂扶律談常。
使如來法身慧命得以住世。
即其意也。
後五濁下。
如來于是對月光王。
廣陳七誡。
一者滅法誡。
二誡壞四衆行。
三誡禁不依法。
四誡自毀。
五誡役使。
六誡自咎。
七誡謬信。
如文雲雲。
略言其次。
謂由滅法故壞四衆行。
既無法可依則非法而已。
非法由于自毀。
苟不能自立。
又從而役使之。
則其聽命也。
冥矣此内外二衆所以不免交相為咎。
至于内弟子。
為求名利于王官前。
橫言法制不别是非。
謬聽而誤行者有之。
借令濁世末法使然。
而凋敝之風人實為之。
咎将誰歸邪。
嗚呼。
聞七誡者得不寒心哉。
餘如疏釋雲雲。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