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關燈
法輪者。

    該十二部經而一皆言如。

    則不即文字不離文字。

    惟其不離故法法皆如而得行于諸法空相。

    疏以經名釋十二部者。

    據理應先标梵語。

    釋以華言。

    今則反是。

    從經便也。

    是名句下。

    以例教體。

    有假有實。

    名味句者。

    為三假。

    聲色其一實也。

    三一和合以成教體。

    聲雖非報而托于報。

    故亦名果。

    克論文字。

    雖非善惡以所诠法無非善惡故亦記攝。

    究而言之。

    亦不即離。

    初無定性。

    是亦空也。

    空故皆如。

    是則不著文字而行空相。

    其義蓋如此。

    故曰若取文字不行空者。

    反斥非顯是也。

    而疏謂行空非正觀者。

    殆與今反。

    未詳雲雲。

    大王如如文字下。

    更端再示因行修相。

    言如如者。

    意與前後别。

    當是如于所如之文字以修諸佛智母。

    而能生于當果。

    故雲智母。

    有理性行性之别。

    亦是一切衆生性根本者。

    理性性也。

    即性成智。

    是為薩婆若體。

    故以三世言之。

    則當得為智母。

    未得為理性。

    已得為薩婆若。

    其實一也。

    若三乘般若下。

    行性性也。

    以約三乘行殊性一故。

    雲行性。

    則不生不滅自性常住是也。

    又曰一切衆生以此為覺性者。

    以通證别也。

    但前明理性故曰根本。

    此從行說故曰覺性。

    大體無别也。

    若菩薩無受下。

    總結成說行無非般若。

    仍複宗前護等三義。

    為若此也。

    于文中有脫誤者。

    今為正之。

    謂菩薩内心能無受著。

    則外無文字可得。

    是為無受無文字。

    無文字者非無文字。

    文字性離為離文字。

    止觀所謂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尚何文字之有。

    故曰離文字為非文字。

    文多一非字。

    修無修者。

    以說例行。

    則修而無修。

    修無修者。

    文屬下句。

    誤作修文字者。

    緻難曉爾。

    但使文會理顯。

    小有異同。

    亦複何爽。

    更試詳之。

    又白佛下。

    重以衆生根行。

    問法門為一二無量者。

    疏為二釋。

    從後釋是也。

    根謂根性。

    利鈍之殊。

    行謂所修。

    淺深之别。

    根行所被也。

    法門能被也。

    經以所從能為問。

    則曰法門亦有一二無量邪。

    答雲一切法觀門等。

    文間言爾。

    應雲一切法本非一二。

    觀門乃有無量。

    抑又以觀從谛。

    本非一二。

    以谛從觀。

    乃有無量。

    是法則從境。

    觀則從智。

    境觀相顯。

    所以異也。

    又曰一切法亦非有相等者。

    複顯一切法非一非二。

    故曰亦非有相等。

    具應作四句。

    謂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文略中二句。

    亦可作單複論之。

    則上句從單略無相句。

    下句從複略有相句雲雲。

    究而言之。

    非一切相是名實相。

    則是菩薩不見衆生相。

    不見有一法二法之可得。

    若菩薩見衆生相。

    見有一法二法而可得者。

    即不見今第一義谛之一二也。

    故曰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又曰若有若無者世谛也。

    疏謂是諸見本。

    斯義則局。

    今雲是諸法本。

    以谛觀之不出三谛攝一切法。

    所謂空谛即空也。

    色谛即假也。

    心谛即中。

    無非心性故。

    是三者與今所明真俗中道。

    同出異名。

    開合異耳。

    亦與一家所傳三觀。

    其旨一也。

    而疏曰一切法者事理俱該。

    其說雲雲。

    于理非無是義。

    但真俗各三分别而已。

    未見今三谛之妙。

    以今言之。

    所謂圓見事理一念具足則盡之矣。

    夫惟一念具足。

    則不一異無前後。

    法本自然。

    未始增減。

    天真妙性有在乎是。

    始終遍攝。

    其旨彌顯。

    一家觀門何以加此。

    所以三谛之後明三假者。

    複宗。

    二谛以顯皆空。

    則不離色心。

    無非般若。

    一一根行何莫由斯。

    即事而真不遠複矣。

    故曰非一非二之法門也。

    餘歎教勸持等文。

    如疏科釋。

    可知。

     釋護國品 經以護法标名。

    教以立法為本。

    此品所由設也。

    而護有内外。

    内以護法則有護果護因護化衆生等。

    依于真谛也。

    外以護人則有護國護民護患難等。

    依于俗谛也。

    故次二谛而有此品焉。

    疏釋為二。

    初依文分内外可知。

    次釋品題又二。

    若以言便。

    應先釋護次釋國。

    今從義便。

    不先有國護何有施。

    故初明國土。

    次陳護之所由。

    初文者。

    謂世間則分段三界。

    凡夫二乘之所依也。

    凡夫該于人天。

    而不言四趣者。

    非今所護之本也。

    若以佛意何所不通。

    二出世間則變易三界。

    四聖之所依也。

    今文以十信至十地者。

    約斷惑出界者言也。

    二乘未斷果縛已還。

    猶在界内故也。

    餘未斷惑菩薩例同二乘。

    故略不言。

    詳論雲雲。

    次所由者。

    亦有内外。

    謂劫盜等外賊也。

    煩惱結使等内賊也。

    為内外賊設内外護。

    而有能所焉。

    謂能護則百部鬼神等護諸外也。

    般若智慧等護諸内也。

    推本言之。

    率由神力護持聖功昭著。

    豈人力所能為然。

    亦因人而緻爾。

    故曰若内外等。

    委如後釋。

    次約教觀釋者。

    所護之國不出有四。

    謂四土也。

    能護觀法。

    謂生滅等。

    随教觀别。

    其義可知。

    由觀力故則三惑不起。

    三惑不起則四土安隐矣。

    又百部下。

    明所護不同謂百神止能護國而不及正。

    故曰依報國。

    般若本護于正而亦護國。

    故曰正報國。

    一往雖爾義必兼通。

    又護命等例然。

    入文随釋。

    言吾今正說等者。

    從所請言也。

    然法必從深。

    故先明護果。

    抑非本無以治末故也。

    國欲亂時者。

    夫國之治亂興衰。

    固自有時亦必有漸。

    有時則可以識變通。

    有漸則可以知戒懼。

    亂而知懼。

    其為難也何有。

    故曰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

    又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知難之謂也。

    有以實害為燒者。

    但是實被其害。

    是為燒義。

    非必三災之火。

    而此言劫燒者。

    亦取其甚者言之。

    如妙疏明三毒火等是也。

    若果所謂劫火固不可得而逃。

    尚得而護哉。

    當防于未然可也。

    若夫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隐。

    雖劫火亦不得而焚矣。

    思之。

    當請百佛像下。

    明護法設用。

    建置如儀。

    謂請像一。

    集衆二。

    延師講說三。

    供養三寶四。

    供承法主五。

    日二時講說般若六。

    當有百部鬼神樂集聽法因緻護國七。

    已上條式貴在精嚴。

    無他說也。

    次明所護難者有二。

    謂鬼人等二。

    火難等三。

    其中天地怪異等。

    亦在人難數中。

    謂天地三光本無怪異。

    失度由人故亦人難攝也。

    如水火風災等。

    本各以業感以類應。

    何以講此經法而能免邪。

    是亦必有道矣。

    今無論之。

    以他請試以名教言之。

    有曰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是國之有災患者在乎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而已。

    使能講此經法道。

    達其所以天理。

    修其所以人事。

    則三者得矣。

    其于國難何有乎。

    又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等。

    則知護國之說不在諸彼而在乎。

    此使天下莫不臣順而歸之。

    其于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

    如有乎。

    則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雲雲。

    然以域内之教助順之德。

    其效若此。

    況般若功德之大。

    安往而不濟乎。

    則又何疑焉。

    由是論之。

    此理甚易見。

    而人莫能笃信力行之耳。

    更俟通人有以講究之。

    經明法用不一。

    不但護國而亦護福護難等。

    故護國所以護難亦護人民。

    護福所以求願。

    雖所護之言衆。

    而實則二焉。

    然于求願亦有求慧解者。

    豈亦名福。

    但對今般若故。

    世智亦屬福攝。

    人中九品者。

    既曰求富貴官位。

    當是九品官爾。

    又曰敷百高座者。

    而疏有貧富之簡。

    故曰若準此文應以講法為正。

    雖不通所問亦應圓其說。

    曰若乃貧富則随力焉。

    正自不礙也。

    昔有王下。

    引證為二。

    初引天證護國。

    頂生一緣文有二段。

    初出生瑞相。

    二堕惡有由。

    即夜叉從地出已下文是。

    此下又有帝釋依經請護。

    如七佛法用。

    以至雲頂生即退。

    謂退堕也。

    然以其初瑞相。

    頂生信非聊爾人也而後報如此。

    故知福報有時而盡。

    苟非自般若中來。

    其不足恃也明矣。

    又大王下。

    引人王證護身。

    又為二。

    一明難緣如文。

    天羅者。

    斑足父也。

    初明來自。

    常供一仙人下。

    明忍辱因。

    王即遣願下。

    明因願得脫為羅刹王。

    後諸羅刹言下。

    明設會張本。

    時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