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關燈
至于聖有小大淺深故。

    見有常無常。

    或滅色顯常。

    或于實見理等。

    所謂諸法何嘗自謂同異。

    當知一切由心分别是也。

    衆生世谛之名者。

    疏科此下為受假。

    非無受義而文不顯隻合兼下科同為一假名。

    對上五陰實法。

    成人法二境。

    接後三假俱得名幻。

    文簡而不煩。

    雖與科異。

    然亦有文同而科異者。

    如妙疏等文雲雲。

    若有若無者。

    謂于世谛法上假名有無。

    但生衆生憶想。

    名為世谛。

    非實谛也。

    又世而非谛。

    故曰世谛。

    假诳幻化故。

    有而實非有。

    非有而有。

    是為幻有。

    亦名幻谛。

    又幻谛者。

    對實谛得名。

    世谛者。

    對非谛為說。

    各當其理。

    而随義淺深爾。

    又曰乃至六道幻化衆生等者。

    謂有能所。

    一以六道幻化為能見。

    見幻化為所見。

    二以幻化二字為能見。

    見幻化四性為所見。

    但句義影略爾。

    無他說也。

    疏言見者下。

    覆釋上見義。

    非直能見而已。

    亦能照知能化所化一皆如幻。

    謂真幻者。

    即别教菩薩能化人也。

    言别則通圓可知。

    文缺略耳。

    化實幻者。

    即上六道凡夫是也。

    化及所化悉皆見之。

    是故雲爾。

    于是複蹑上雲幻谛等。

    謂此幻法空劫以來。

    乃至佛未出時。

    本無名字。

    縱有其名亦無實義。

    故曰無義名幻法。

    所謂世谛有名無實義是也。

    故知幻化本為名字。

    既無實義。

    豈有體相。

    故于無六道等一切名字。

    然若一向無名則衆生于實道無所入。

    諸佛于權方無所施。

    衆生何由出生死乎。

    以是故佛佛出世。

    為衆生故施設假名。

    令諸衆生因名識法。

    由法悟空。

    光明所謂劫初廓然萬物無字。

    聖人仰則真法俯立俗号等。

    即其義焉。

    如空法下。

    結攝前來三界等法。

    無量名字悉如空法。

    則如幻如化無非般若。

    以例餘法。

    起後三假相續相待無定實法。

    是即如幻故。

    曰非一非異等。

    所以必約相續假等以推之者。

    謂于人法二空有未能入故。

    須續待以資發之。

    必使入空而後已具。

    如止觀等文。

    夫續以前後相續不斷為義。

    使定一異不名為續。

    非一非異爾乃名續。

    如芽莖等體非一異次第生長。

    是為續假。

    以是推之。

    無定實法。

    是即空也。

    又相待假者。

    以一切名相相待。

    如五色有無等。

    亦名不定相待。

    故疏有二意之釋。

    謂相對待相形待。

    配義可知。

    而雲相避待者。

    猶言不兩立之義。

    如論雲雲。

    又緣成假者。

    亦名因生。

    不出以五陰十二支等因緣假成衆生。

    故曰俱時因果等。

    疏釋雲雲。

    但文有影略。

    似不易見耳。

    言緣見是俱時者。

    見應音現。

    謂觀現境在一時内為俱時。

    若推觀在因即異時。

    又梁柱成舍為俱時。

    而成有漸次為異時。

    如十二時有前後為異時。

    共成一日為俱時。

    燈及明等其義可知。

    然以此等因果求其實法。

    皆悉叵得。

    是為幻谛。

    衆生居幻而非谛則為妄幻。

    幻而能谛方名幻谛。

    幻谛即空也。

    若菩薩如上所見。

    衆生幻化猶是通途言之。

    十住菩薩下。

    始是今能化菩薩所見。

    故曰如幻谛而見菩薩化衆生為若此。

    總結歸上問也。

     釋二谛品 次教化而後明二谛者。

    疏約二義論次。

    初以内對外。

    則内護文有三别。

    謂因果自他及以依正。

    通得為次。

    二以今二谛對上二護。

    則能依所依之别。

    即前所見幻谛等。

    依于不思識真俗故。

    次之以二谛焉。

    總明二谛雲是佛教之大宗者。

    謂以本言之。

    則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一代所說莫過此二。

    又以七二谛該之。

    則一化五時攝無不盡。

    推而極之。

    何法而非真俗乎。

    抑若以為有無。

    孰不知之。

    惟其所以有無究其所以審谛。

    至于曆教淺深随文诠義有接有正情智開合。

    此所以難也。

    夫谛隻是理。

    理尚無一。

    雲何有二。

    況有種種差别邪。

    又曰凡夫見淺名俗聖人見深名真等。

    由是言之。

    則唯真俗而已矣。

    于是通蹑前品結次雲雲。

    二重問答并明不二之旨。

    初二谛不二。

    經問雲雲。

    亦應曰世谛中有第一義否。

    但是文略。

    其并征則曰。

    若言無等。

    古今凡二說。

    一引古釋。

    二今解。

    即今疏之說也。

    據理則各當其義。

    雖兩存之可也。

    但初約凡聖智對言。

    則一凡一聖失于谛義。

    以今所明則谛智兼得。

    故一一言有無者谛也。

    言皆空等智也。

    故知兩得之矣。

    所問意頗難見。

    得下偈旨。

    方知無說無聽之妙。

    乃今非一非二之談。

    惟其非一非異。

    即般若正慧有在。

    于此學者審之。

    不容拟議。

    偈頌答者。

    長行既引月光往因為酬故。

    此宜以七佛所說偈示。

    如下科釋。

    節目條理無非是者。

    不在品量之論。

    然以真俗二谛直一妙理本無分别故。

    以一無言之。

    則無性無相無自無他。

    無有無無無二不二。

    無作不作等皆悉無也。

    以本有言之。

    則第一義本有法性本有。

    因緣本有諸法本有。

    有無本有。

    二谛本有。

    三假本有。

    無适而非本有也。

    以空言之。

    則第一義空也。

    谛實亦空也。

    寂滅亦空也。

    二無二亦空也。

    幻化虛空華如影三手等。

    亦空也。

    至于以第一義則皆第一義。

    以世谛則皆世谛。

    以一則俱一。

    以二則俱二。

    以有則皆有。

    以無則皆無。

    以是則皆是。

    以非則皆非。

    以一切異名别說則皆異名别說。

    以粗言軟語則皆粗言軟語。

    以上偈句錯綜言之。

    殆不容以倫理明義類曉。

    直彰妙理之無盡般若之自性爾。

    有無本自二下。

    正答難雲雲。

    初一行中。

    疏似差誤二三字雲雲。

    今複以偈合釋之雲。

    有無本自二。

    天然理具足。

    譬如牛二角。

    不可缺一故。

    解心見無二。

    于二見不二。

    非實無有二。

    二谛常不即。

    不即亦不離。

    而智能解了。

    求二不可得。

    複以理遮情。

    非謂二谛一。

    還以智照理。

    知二亦無二。

    非二何可得。

    于解常自一。

    理不妨智故。

    于谛常自二。

    智不妨理故。

    理智更相顯。

    無一複無二。

    通達無二道。

    是真入不二。

    要知無聽說。

    即此聽說是。

    明世谛有無中。

    言三手者。

    謂手止有二。

    若言三手則無而已。

    亦猶淨名所謂第五大第七情等是也。

    大王菩薩下。

    釋成上菩薩于一義中常照二谛以化衆生文。

    為二。

    初略次廣。

    以其初文不定一二故。

    不作二義一義科也。

    初略謂第一義者。

    空也。

    常照二谛者。

    不離真智而化于俗。

    則知佛及衆生常一而已。

    然則疏言照俗化凡夫照真化二乘者。

    文約所照以分真俗爾。

    非謂能照之真亦當所化。

    若以能照之真望所化俗。

    則真俗俱真。

    以所化俗望能化之真。

    則真俗俱俗。

    文各有當不可一準也何以故下。

    初蹑上重征。

    次廣釋者。

    凡三對。

    初能所對以明不二。

    故曰佛及衆生一而無二。

    惟其無二故。

    得以衆生空置菩提空。

    即所化歸能所也。

    以菩提空置衆生空。

    即能化歸所化也。

    置猶安置諸子秘藏之置。

    如水投水無不入也。

    如空合空無不一也。

    又曰以一切法空故空空等。

    此語兩屬。

    若作承上。

    則是結前能化所化同一空故。

    得以相入也。

    若作生下。

    則是一切法空者境也。

    空空者。

    由境空故智空。

    亦由智空故境空。

    故曰般若無相等。

    謂無相者。

    體自無相。

    亦無無相故。

    若真若俗如虛空相。

    則又曰。

    空于無明無他相也。

    及薩婆若無自相也。

    苟無自相。

    則見者為誰。

    受者為誰。

    因乎果乎皆不得而有也至于曰五眼成就見無所見。

    則佛果亦空。

    所謂五眼具足成菩薩。

    是也。

    文複以行例見。

    則曰雲雲。

    行猶行于甚深般若之行。

    行不行等既皆不受。

    不受亦不受。

    是則不受即般若之自性也。

    三染淨對則曰雲雲。

    謂菩提煩惱雖迷悟染淨之異。

    而于第一義中元隻一體。

    故無二如。

    所以未成佛時。

    全淨為染。

    既成佛後。

    翻迷成悟。

    其實無别法也。

    白佛言下。

    重蹑前文。

    三對之義。

    總不出諸法空相。

    則無有文字。

    雲何佛菩薩得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空相。

    以般若教化衆生。

    經言行諸法相疑脫一空字。

    疏言若諸空如。

    疑脫一法字。

    次答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