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四

關燈
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釋教化品之餘 時諸大衆下。

    衆既聞法深廣。

    其得法利亦複稱是。

    故經雲雲。

    謂以類則六道八部之别。

    以益則無生正位之殊。

    得道賒促曆生多少。

    入位有異。

    疏簡惡道得忍。

    可知。

    無生法忍正當諸教證真之位。

    大約與正位無别。

    如普賢觀明無生入正位是也。

    據今所明複似不同。

    一以二空言之。

    二約真似為說。

    則正位通真似。

    無生唯局真。

    未知的何所據。

    然以證聖人性句正之。

    是亦義當證位。

    疏雖未始定判。

    而證入位次務在所得。

    豈必為定論邪。

    二空之說亦随文用與爾雲雲。

    一生二生或約破無明一品二品。

    如大經說。

    或約損生。

    如今文例釋雲雲。

    善男子下。

    如來述成。

    合于教理。

    蓋其本迹深遠故也。

    于是先告實發迹。

    據疏釋實合在得道果上。

    言其本所住位與佛相鄰。

    驗知今迹去佛不遠。

    十地法雲能師子吼。

    豈虛授哉。

    其為般若發起信不誣矣。

     述贊中略不出三義。

    列釋如後。

    唯佛與佛與或作以。

    如經律亦有作與義用者。

    以法華正之。

    終不若與。

    不為菩薩者。

    為恐作唯。

    發問之言。

    亦從初雲爾。

    依義廣釋中。

    言一切諸佛是中生等者。

    中應作二釋。

    謂其中之中。

    則一切諸佛雖有生滅化三。

    皆不離其中。

    若作中道之中。

    則雖複生滅無非中道。

    亦猶佛常好中雲。

    就明空義為三。

    一約化相空則曰無生無滅無化。

    謂以蕩立言之。

    則法身本無相。

    為物故有形。

    所以王宮生雙林滅者。

    以生滅化衆生立也。

    又曰無生滅化者。

    蕩也。

    即蕩而立。

    即立而蕩。

    中道在焉。

    無自無他下。

    疏謂逐難重釋。

    其說似迂。

    今隻作蹑上覆。

    疏釋之。

    謂凡言化必有自他。

    有自他則有一二故覆。

    疏雲無自無他無一無二。

    第合作無。

    非化非不化。

    則化不化雙泯。

    安有于相乎。

    則無相而已。

    而曰非無無相者。

    則又反上重立。

    既無無相。

    而無相亦無。

    何有于去來。

    亦應雲非無去來。

    所謂不來相而來。

    無見相而見。

    非無來去。

    亡其迹耳。

    故曰如虛空。

    此下凡有三如虛空句。

    并結終歸于空。

    則畢竟空而已矣。

    故今約三節釋義。

    其理明矣。

    二約衆生人法明空。

    如文雲雲。

    謂一切衆生無生滅等。

    總明人法空故。

    生滅等三亦悉叵得。

    故皆空也。

    非不因果者。

    例上蕩立可知。

    如疏引大品等具釋顯然。

    今不别解。

    煩惱下。

    别明二空。

    此我人等本屬見使故。

    以煩惱該之。

    若論我所。

    即假名所托。

    本當實法。

    今以者字當之。

    約能計者說。

    當是人法二執。

    一切法集下。

    以實法顯空。

    實本非假。

    為成空義故。

    以名等三假言之。

    法境界空者。

    正言人法所顯之空。

    此空無相故不可轉。

    此空不颠倒故不順幻化。

    圓覺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

    不随諸幻。

    是亦不順之義也。

    無三寶者。

    凡諸名相本對治之說。

    苟無所對則名亦不立。

    今顯空義。

    是故雲爾。

    又曰無聖人六道者。

    謂所空境界既無世出世之異。

    聖名凡号複從誰立。

    所謂絕凡聖之假名是也。

    三般若無知下。

    克就般若當體明空。

    謂聖凡人法皆空。

    則唯有般若。

    而般若亦空。

    故曰般若無知等。

    謂般若者。

    以智為名以空為體。

    以無知無見為相。

    所謂知止于其所不知。

    其言至矣。

    肇師為之作般若無知論焉故其論雲雲。

    而經言不行者。

    心路絕也。

    不緣不因者。

    不同諸法因緣所成也。

    直即空而已。

    故不受一切法。

    不受亦不受始得為今不受也。

    不得一切照相者。

    能照既亡所照亦寂。

    直如行道相爾。

    行猶行深般若之行。

    此其所以為行道相。

    亦如經空相而已矣。

    故曰法相如是等。

    總結上說法相如于虛空無非般若。

    故曰如如。

    不可以有心得故無可立。

    以一切法悉皆如故。

    不可以無心得故無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是則般若功德非衆生心行所及故。

    不可以衆生五陰假實中行。

    與夫境界智解。

    皆所莫及故也。

    唯順于空契無相。

    然乃可行爾。

    故知般若其為不可思議言語斷心路絕者是矣。

    惟其不可思議故。

    菩薩于守行之。

    是為一切行藏。

    即前所謂三十忍等是也。

    一切如來于中住化。

    是為一切佛藏。

    即上品寂光極智所照之境故。

    皆不可言言而識識也。

    善男子下。

    述贊功德。

    既不可思議亦不可度量。

    則王之所說勝矣。

    隻合雲于王所說如海一滴。

    其文曉然。

    而經雲如王所說義。

    似反覆故。

    使從容釋之。

    至于問答顯王說為勝。

    以其有本故也。

    故曰王無本地雲何而知。

    反釋雲爾。

    然以文本意。

    宜從初釋。

    若從容以言。

    則各當為便聖賢分上。

    宜乎斟酌也。

    分義功德者。

    謂于無量義中言其少分爾。

    疏推月光之德無量。

    雖略而盡。

    非無此理。

    或恐指般若而言。

    其義亦順。

    更當詳之。

    亦為過去來今下。

    多應述可月光分義。

    述可猶印可也。

    十四法門下。

    勸修可知。

    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

    舉要結勸也。

    何以故下。

    更重征釋。

    示無異道也。

    楞嚴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又曰方便有多門歸源性無二。

    是也又以無滞釋門。

    能通釋路。

    亦一往爾。

    如能通曰門。

    豈非門亦能通。

    由此門故得薩婆若。

    則門亦無滞。

    何獨路味。

    乘正路者。

    非今十四忍門終始圓實。

    何由乘之行大直道。

    其超百千劫難見身得妙報者。

    不為過矣。

    佛告大王下。

    以大章則答第二問。

    以文兼三問。

    此當答第三問也。

    正言菩薩以何相見衆生。

    使衆生可化。

    雖正問所化而實兼能化故。

    若以下答兼二意。

    謂菩薩能自視身如幻化相。

    見所化衆生亦如幻化。

    則可以化之。

    不然則若自若他皆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乖于般若自性。

    非今所以化也。

    所謂若知衆生無所有。

    誓度無所有之衆生。

    斯言盡矣。

    後諸所說。

    為未了者開演言之爾。

    正廣答中。

    衆生識者。

    最初一念性非木石。

    遇其善則為善。

    遇其惡則為惡。

    此其所以為善惡識本。

    則三界六道由心發生。

    本為最初一念終于金剛。

    金剛者。

    等覺後心也。

    于中有始無始有迷有悟。

    有善惡因果之别。

    有漏無漏等之殊。

    從心變生。

    不可說識亦能成就不可說衆生色心。

    皆一色心之所從出。

    識心如幻故色亦如幻。

    能化所化莫不鹹然。

    此所以以幻化身見所幻者。

    真行化衆生也。

    故疏釋雲雲。

    謂本識者。

    即正因佛性指出識體也。

    所謂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是也。

    非有非無者。

    非二邊所得度量也。

    所謂适言其有。

    不貌色質等是也。

    不知不忘者。

    正言識體非記無記也。

    如水濕性等。

    謂諸法各随性别。

    非所謂性一也。

    但随善惡而有差别。

    則性習所以異也。

    文引大經為證者。

    非全證同。

    亦以顯異。

    上以水火等性為言。

    取其性習之性而已。

    此以一味流異為說。

    則于異處顯其理同也。

    疏簡衆生本際有無者。

    挾彼本文以無難有。

    若言本際不可得則無也。

    亦應以有難無。

    但文略耳。

    答略為二。

    一約理明無。

    則不容有前後。

    疑多一無字。

    二約事明有。

    則一念生識義固有之。

    然非所謂真際之際。

    若夫大教以明則際乃無際。

    無際乃際。

    際與無際兩得之矣。

    亦未始有定說也。

    如常論雲雲。

    衆生識下。

    廣答所化衆生如幻相。

    夫幻以虛假不實為義。

    疏約六假科釋之。

    初法假中明一念識生五陰色心。

    複于一色生無量色。

    則十二入義在其中。

    又以四大所造而生五識。

    識托于根。

    是為五根。

    則十八界盡之矣。

    然皆從一出多。

    自無幻有即幻假之相 既明根識四大。

    則四類法空識等亦悉兼之。

    但文略耳。

    故總結如疏可解。

    不明法入色者。

    于其色心法入為少分故也。

    是亦文略。

    二明聖凡見異者。

    是亦法無自相或見為假。

    或見真實。

    故曰凡夫六識粗等。

    謂凡夫識粗見假而眩于實。

    香味觸法本名下之實。

    而聖人識淨見實而不惑于假。

    此聖凡所以見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