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三

關燈
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爾時十号下。

    二發起序文為五。

    言爾時者。

    謂當爾衆集之後。

    現瑞發起之前。

    适當是時也。

    十号等者。

    是教主萬德位号也。

    所以發起時衆渴仰之心。

    其為德也至矣。

    略言有四。

    曰十号。

    曰三明。

    曰智德。

    曰斷德。

    凡是德号莫不備在是矣。

    亦各以其盛者言之。

    十号名相如别釋雲雲。

    智斷德如上解雲雲。

    釋迦牟尼對上通号。

    此其别也。

    謂釋迦者姓也。

    此雲能仁。

    牟尼者名也。

    此雲寂默。

    既仁且默則仁德而靜者也。

    推而極之。

    斯佛之道可至焉。

    為其徒者。

    可不務乎。

    天竺凡四姓。

    釋迦乃金輪種姓。

    所謂刹帝利是也。

    餘婆羅門等。

    如别出雲雲。

    若夫姓氏之姓。

    則或姓釋。

    或瞿昙。

    或甘蔗等。

    随其世系得姓不同。

    民歸如市者。

    猶書雲。

    昔者大王居邠。

    狄人侵之。

    邑于岐山。

    從之者如歸市是也。

    初年八月即如來将說是經。

    現瑞發起時也。

    疏引真谛三藏所判。

    不出有三。

    一以如來在世四十五年說法。

    二以轉三法輪用配四十五年之數。

    三以顯密兩教以判俱時前後。

    今以一家成說有三不易。

    以形之當見臧否也。

    謂如來成道後五十年說法。

    經論所同。

    一不可易也(唯十二遊經有三十五成道之說。

    乃機見不同爾)二以小始十二年說四阿含教。

    二不可易也。

    三以般若之後靈山八載說法華。

    三不可易也。

    以此格彼年數進退居然可知。

    今謂初年月八日者。

    當是說諸部般若之後。

    接次仁王乃其時也。

    而言月八日者。

    猶正月初八。

    文之略耳。

    方坐猶始坐。

    亦正也。

    若佛本住及自證法其住久矣。

    而曰方坐者。

    以修顯性雲爾。

    十地非前所謂十地。

    疏引同性經雲雲。

    乃佛所住地。

    亦猶楞伽不次之十。

    非次第十地也。

    而疏以别接通等為釋。

    雖不無是理。

    終非通方之論。

    姑置之雲雲。

    又曰。

    入大寂室三昧者。

    前所住地豈乖寂理。

    一往以論前所住者智也。

    今所入者定也。

    抑凡說法必有由緒。

    入定而後觀機。

    觀機而後起說。

    此其序也。

    故今入是定。

    凡為四意申之。

    一者觀機授藥。

    二者因定發慧。

    三者說法軌儀。

    四者以聖況凡。

    得是四意其旨明矣。

    亦可對四悉。

    即因緣義也雲雲。

    又大寂下為二。

    初約理釋。

    夫理至寂滅為義。

    涅槃亦寂滅之名。

    故以三德大涅槃而配釋之。

    謂大即法身。

    寂即般若。

    滅即解脫。

    具是三者。

    始曰深禅。

    依之而住莫尚乎此。

    故以室表之。

    窟亦室也。

    兼引大通入室為證。

    又法師品慈悲為室。

    亦其理也。

    而大寂者。

    即照為義。

    至寂即照照而常寂。

    夫唯照而常寂故。

    雖動而彌寂則其照無窮。

    寂而常照故即靜。

    以言照則其應無礙。

    亦猶虛室之能容。

    般若之能照者也。

    次約觀顯者。

    義當觀心。

    文先立境觀。

    初四句謂室空本一境也。

    明暗自殊者。

    對暗立明觀也。

    雖明暗殊而境常自若也。

    次四句略提法譬可知。

    日出下四句正合。

    謂智生故境顯。

    猶日出則萬象俱明。

    惑暗故心昏。

    譬日入則一無所暏。

    亦如太虛本非明暗而明暗相除。

    此猶惑智相翻而理性常即。

    亦圓義也。

    若夫明暗雖殊而性常清淨。

    則又直約不思議境體以示圓極所謂明暗不相際顯出佛菩提是也。

    故引證雲雲。

    謂無明雖染。

    而性即是明不少一法也。

    所以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不可複滅者。

    恐誤。

    文應作得。

    亦可從略文互顯耳。

    以其直下當體即是。

    更無一絲毫可加損故也。

    思緣放光者。

    若作事解。

    隻是思可度緣放光發起。

    其義猶近。

    今疏約理釋。

    則曰雲雲。

    是則無思而思。

    思于無相。

    無緣而緣。

    緣于法性。

    此其為自受用大樂也。

    若乃法本無相。

    思之則相生。

    性本無緣。

    緣之則性起。

    夫然則何思何慮哉。

    特是為機緣故。

    不思而得放光現瑞至于地六種動發起衆疑。

    波斯匿王心知其然唯佛能決。

    而如來在定未容遽請。

    于是聲種種美妙音樂警諸大衆。

    由是如來從定而起。

    升于法座而後正宗得以啟也。

    如經雲雲。

    問無色界者下。

    覆問光必照色。

    無色何以為照。

    答中雖無粗色而有細色。

    此順問答也。

    若論佛光有無皆照。

    抑佛光本以無相之照照無色色。

    殆問非也。

    而細色之言。

    唯天眼見非肉眼所及。

    此兼言二乘不見者。

    以二乘慧眼照空。

    亦不能見。

    必獲天眼乃見之爾。

    又大經雲。

    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者。

    以法法皆妙言之。

    不同論所明無色界色。

    有無不定。

    謂之宗計者。

    是皆不可一概言也。

    放光令識智慧之本下。

    表不虛設也。

    光本于智。

    惟智而後能發光。

    故以慧為本。

    花表于因。

    惟因而後能得果。

    故以道為因。

    又光以化當機。

    故雲識花。

    以示結緣故。

    雲見。

    配釋可知。

    今令非相見花者。

    相當作想。

    文約現未二益區别之。

    得文之巧也。

    又前明教主現相。

    本屬應邊。

    而言有感等。

    是皆感應言外之意也。

    無量變下。

    明雨花。

    有變非變。

    變者心花。

    非變者外花也。

    唯色無色天以其定力勝故能變。

    欲天無此故不言變。

    尤盡其理也。

    劫當作級。

    訛轉之誤耳。

    大地振動者。

    振應作震。

    動有緣有數有意。

    六種其數也。

    動緣如阿含增一各有八緣。

    動意如後引十地論釋之。

    動地令其心動等者。

    不唯合事亦當于理。

    禅家所謂風幡話是也。

    亦猶昔言地體本靜動必有變。

    斯皆近之矣。

    阿含八緣中言息教緣者。

    謂歸真息化時也。

    然息教未必歸真。

    歸真必息教也。

    餘緣可知。

    增一八緣中風輪上下者。

    不過風輪與四大之風。

    上下相擊次第而動。

    動必有聲。

    聲則為雷。

    是或一說也。

    文缺一字。

    與前阿含所出大同小異。

    動意中雲治三種煩惱者。

    謂一貪。

    二癡。

    三慢。

    即生天以下文。

    是對釋。

    可知。

    成人之德有四者。

    謂以佛言之。

    則一切智等皆無畏也。

    而言成人者。

    佛亦人也。

    所謂衆生無上者佛是也。

    十八不共法有大小乘所出法相不同。

    其為不共一也。

    今疏雲。

    二乘無分。

    亦且以共不共般若言之。

    盡理而言。

    亦應雲不與凡夫下地同也。

    言法身有三者。

    合大小教言之。

    是亦明諸法身之一例也。

    餘法相如常釋雲雲。

    前已為我下。

    領前所說經。

    從得道後者。

    文略。

    應雲自阿含後經。

    爾許時共得四十一年。

    更兼此後一年說仁王正當七十二歲。

    并後八年說法華。

    則五十年說法明矣。

    若複異指。

    便見差誤也。

    二今疑為二。

    初騰衆疑又二。

    初依處顯人雲雲。

    二舉名歎德。

    雲王姓月名光者。

    不必爾當。

    是元名波斯匿。

    既入道後。

    法名月光。

    亦猶天台加晉王總持之号是也。

    十地等歎德也。

    疏謂多是通教。

    是亦一往。

    既曰行摩诃衍化以大乘治國。

    豈不通該三教邪。

    二次第問俗衆中。

    或隻目二人。

    多一法字。

    差為便耳。

    複問須菩提。

    一兼顯衆所不決。

    覺悟如來者。

    悟應作寤。

    經本已正。

    此須改之。

    然以如來寂而常照。

    豈待覺而後寤。

    今此設施特是表儀雲爾。

    此土作樂。

    而十方佛土亦複聞知。

    蓋同一化用有緣斯現。

    初無彼此之間也。

    遂有十方菩薩俱來作樂。

    亦複如是。

    佛知時下。

    明由前思緣故。

    乃得其機。

    則說今般若時至也。

    良醫授藥及三業三輪等合釋。

    可知。

    經言師子座者。

    疏引論釋雲雲。

    應須更雲師子為衆獸之王。

    可譬如來勢力無畏猶人中之師子也。

    又曰如金剛山王者。

    謂其體貌不動如山王然。

    亦表法身四德八風所不能動如須彌之安固也。

    凡是軌儀莫非實報土相現尊特之身。

    故以山王喻之。

    以教則複宗部旨義當别接。

    文雖從别。

    義必該通也雲雲。

    地及虛空者。

    謂二者皆表實際之極。

    則所依寂光是也。

    亦可有通者往空。

    無通者居地。

    事理俱得也。

     釋觀空品 此經以般若為宗。

    故于正宗之首說觀空品。

    據次合先分文為二。

    初釋品名。

    二釋文。

    今先釋品而次分文者。

    意以品名承上冠下源流不斷故。

    通釋品名居先。

    凡為四。

    初總三别。

    總者。

    通約般若無相之旨。

    用該三教之别。

    故曰雲雲。

    謂無相者。

    般若之妙慧照無相之真境。

    既皆無相則内外俱寂。

    謂内則六根外則六塵等皆寂然也。

    能緣所觀以皆空故。

    得名觀空。

    又凡夫下。

    以能對所。

    則凡夫之不識。

    外道之妄取。

    二乘之滞空。

    并屬三藏。

    義當所破。

    而菩薩以正智觀空非空等。

    則能所義足。

    故知約通明矣。

    二夫下。

    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則凡小屬于二邊。

    在别雖無二乘。

    約位格量即别十住是也。

    而次菩薩舍二邊之有修于中空。

    是即别觀也。

    又觀是下。

    一往約觀空二字言之。

    觀即能觀。

    境即所觀。

    既能所俱空。

    則無相之旨主于是矣當第一義空。

    即中道。

    不然何謂真佛知見乎。

    引文反證。

    正以非見之見。

    乃真見也。

    如此配釋。

    總别顯然。

    此六品下。

    分文可知。

    釋中初知請意。

    意在護國。

    據前歎請亦隻主在匿王。

    今知請意通及十六國者然。

    問不可多。

    請必有主。

    姑推匿王為首。

    佛知請意不局一人。

    法當爾耳。

    吾今下。

    因開二護廣其所請。

    亦為生後二品。

    作張本故。

    如文雲雲。

    過十地行因本應生教化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