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盧是也。
疏科偈頌雲雲。
三寶凡多品。
今且歎二。
謂别相則相從可知。
言一體則理性可了。
以大小乘别則随教不同。
以歸依則住持有在。
雖略歎二旨則備焉。
通言寶者。
可尊可貴之義。
世尊導師者。
佛通号也。
金剛體者。
法身不壞之稱也。
以自證則心行寂滅。
而能轉大法輪利益群品也。
八辯洪音謂所說法也。
雖出于佛而異類等解。
乃在機故。
曰為衆說由得道故。
萬億雖衆而所成則一故。
當僧寶。
時六天人者。
欲界六天兼人四衆。
在天雖無出家之法。
而能以心出家。
是亦出家之道焉。
故言比丘菩薩。
三乘所以成也。
五忍下。
别歎菩薩。
既十四大士悉能谛了。
則始終因果無不該攝。
所以三賢十聖不離五忍。
其于十四大士開合異爾。
功德則一也。
唯佛一人能盡源者。
究竟顯了獨推在佛。
是亦得為究竟僧寶故。
總結歸一體。
既曰三寶藏矣。
而又曰無量功德攝在中者。
總釋藏義也。
是知三寶雖别而無量功德總攝其中。
亦是三寶各有無量功德。
一以攝諸。
十善菩薩發大心下。
頌伏忍等位。
離過功德也。
于中先引古釋雲雲。
今斥不然。
故以别圓進退評之。
若别十信固所不當。
今判當是圓十信人。
所謂同除四住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三藏則劣是也。
又引法華文以證生有餘土。
而言漸次者。
當是圓中漸次耳。
故知大心等言無非圓實。
十信始得謂是長别苦海。
又料簡與前三教格量。
與奪論之可知雲雲。
中下品善粟散王等者。
謂十善等正列位也。
鐵輪王等六輪位也。
習種等六種性也。
二天下等輪王所王化境也。
文間錯爾。
對之可曉也雲雲。
七寶者。
指女等七寶。
此在輪王。
故不可作餘七寶釋。
列數中。
信當作住。
文誤也。
三世諸佛下。
正難伏忍功德。
伏謂降伏。
調伏為義。
以其能降伏是妄心故。
始則能生三世佛果。
推本言之。
行之初也。
中則以為行源。
能成是難發心。
故行之中也。
行則能至。
以其堅固不動。
莫不由之至于無生。
行之終也。
今疏以信作住。
讀者一往以位正之。
不無此理。
但文推信心。
然亦未必非十信也。
今故兩存之。
無明盤礴者。
謂惑之難盡猶石之盤礴。
有不能自舉者。
非般若智力莫之能勝。
若得下。
明信功德。
文含兩意。
不出以别十信次第漸入至于初地。
若圓十信即入初住。
此猶大約言之。
若具明三不退位對位。
如常雲雲。
問本業下。
簡十住中六心退者。
先引經。
次對此經為問答。
中二。
先舉喻不定。
可知。
次依教判答雲雲。
則通于四教俱有退義。
如文。
并不言六心所以退者。
若據今文。
尚有十向退者。
則十住六心不為難矣。
以今所判則初隻退者。
固自一途。
後三論退。
約位淺深。
恐隻是對位格量。
總不出是相似位中義有進退故也。
然而日本師所難直據六住。
已斷見惑離四趣生。
何得複有退邪。
往往四明答時。
經籍已多散落。
不見今疏文故也。
故約别途具斷為說。
各有其緻。
母堕無窮。
發心畢竟二不别者。
謂初發心住與究竟即。
雖分極異而證道則同。
故二不别。
雖所證理一而初發匪易。
故前心難。
善覺菩薩下。
頌上初地。
能以四天王身修百法門。
以二谛平等心而化衆生。
故曰俗如幻有等。
亦可謂照俗與空等。
照真與幻等。
真俗不二。
故曰雙照平等也。
始登一乘者。
本圓初住真因之始。
今雲入地者。
意兼别圓。
地即是住故也。
法華所謂乘是寶乘遊于四方。
即四十位也。
又般若所謂初阿字門具足諸地功德。
乃至過茶無字可說。
是即無相道之謂也。
住以入理為義。
言其始也。
地以能生為義。
言其終也。
以其始終得名雖異。
而實入理功德該通。
皆得名之。
故曰雲雲。
所以于第一義而不動者。
據淨名則以對善别法相言之。
今此則理極事遍。
始終一如故。
其為不動一也。
然疏複以真似對形言之。
是或一說。
今以圓頓論之故。
無不可。
離達開士忉利王者。
不出約王明位現形明化無緣等明智。
疏釋明矣。
亦可謂無緣則非有。
無相則非無。
非有非無是為中道第三谛也。
亦前所謂心谛。
蓋無非心性。
即中義也。
又無無等者。
疏釋可知。
亦可謂無有即無前緣相。
無無即無無相。
是即無生。
雖此分别其實不異。
故無二照。
圓覺所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貴在忘情。
會理則一也。
明慧空照者。
謂以能明之慧。
照了人法。
無不皆空。
亦即空而照故雲空照。
忍心無二者。
謂凡忍心必無能所之二。
是亦三谛皆絕待故中也。
出有入無者。
一如疏釋直而未巧。
今亦可謂其文猶略。
具應雲出無入有為變。
出有入無為化。
惟出入于有無之間。
所以為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下。
頌上信忍。
其人有三。
謂能以空忍斷三界見思色等煩惱。
而猶有界外色心等無知故。
複還用假觀觀之。
法性第一義空。
以二方便得入。
其于三谛無遺照矣。
實智緣寂者。
謂以實智即空中緣寂。
方便即權智照假。
寂故了達無生。
照故空有俱了。
亦可如疏所對雲雲。
空空谛觀者。
謂以空觀照真谛。
猶函蓋之相稱。
故無二相也。
而以假故變化六道。
以空中故入。
則無間三谛理足也。
無二無照等。
即前所照所達了無二相。
無照而照照達理空。
焰勝法現等。
頌上三地。
歸無相定。
謂是定。
能洗濯三界惑心。
雖空慧寂然無所緣。
觀即寂而照。
還觀果報無量差别。
淨名所謂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是也。
頌無生忍中。
雲遠達者。
即第七地深入無生。
對後望前。
複雲遠達。
未度報身等者。
謂于後二十一生内。
七地菩薩有一生未盡。
故猶在分段。
盡此一生即入變易。
故曰進入法流地也。
二十一生者。
按後七地。
各有三品。
成二十一生。
謂以中道正觀等入法流。
無所複礙也。
若以證道。
本當初地。
今于八地始入。
則别接通教道意耳。
始入無緣等者。
謂其既入法流。
始至八地得無緣金剛忍定。
若約别論。
是亦金剛後心。
因中說果。
則不受三界果報生也。
三界愛習等者。
謂七地雖已斷三界惑盡。
而猶以己智未滿貪著佛智。
是謂愛習順道定也。
雖獨谛了而未能亡。
至八地無生則盡之矣。
圓觀三世而曰反照等者。
謂八地菩薩照三世事。
如日之反照過去事也。
樂之出虛見在事也。
源之無盡未來事也。
思之可知。
亦如起信明觀三世。
與今意同雲雲。
由是觀之。
莫不有妙理在焉。
正可為托事見理之明文。
習斯文者得不緻思乎。
灌頂下。
頌寂滅忍。
言在十二法師上者。
謂前信忍即三十心為三。
并十地前九共成十二。
頂居其上。
是為十二法師之上也。
寂滅忍亦三品。
下中即十地灌頂。
望妙覺才一間耳。
故曰一轉即入妙覺上品也。
常湛然者。
謂其位極故法身究顯。
華嚴所謂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者是也。
對今分極之異。
餘三品士下。
疏釋詳矣。
亦可謂重總結前諸位以顯圓極。
謂今所斷即前正使之餘習。
乃無明之末緣。
非極智莫能斷。
然皆出于根本無明。
故曰習相有異新熏。
又曰。
故感唯窮二谛極中道源者。
始得究盡也。
圓智無相下六句。
一一皆田字顯德。
餘三字随德受稱。
并如疏釋可知。
言妙覺菩薩者。
亦猶十地名如佛之類。
所謂因窮果海果徹因源。
乃其義也。
又曰五忍互明者。
謂長行則五忍文略。
與四十二位合明而已。
今頌則五。
忍文廣而位在其中。
十地妙覺出沒不同者。
謂今妙覺亦名菩薩。
故出沒不同。
若言十地。
則因出果沒。
言妙覺反是。
故曰大聖随機轉文顯義。
初無定在也。
三賢十聖下。
歎佛法身。
故以所居土顯能依身。
亦是舉因況果。
則修極法身居上品寂光。
此理土也。
以事言之。
亦名無上報土。
是則究竟在佛。
從事從理得二土名。
至若别圓有教有證。
以教道則别十地生于報土。
以證道則圓初住生于華藏。
故曰雲雲。
得無障礙下。
疑缺一身字。
此下文頗荖互當自此後屬下妙覺極果止寂光淨土。
繼後一切衆生暫住報止故雲也。
共為一段。
卻以前文三重問答。
遷入此中則文意頗順也。
而言一切衆生暫住報者。
舊說雲雲。
文疑缺故字。
今疏所不取。
正說中謂佛以證極登金剛原本無為。
終為衆生故化有長短。
料簡中。
初答謂是圓者。
以其聖賢皆得生故 在圓而不言寂光者。
以讓果故。
若以三品論之。
則等覺以還亦得中下品生。
而猶存賢聖名者。
當是借别名圓耳。
然下三土中亦有淨土。
如觀經疏雲雲。
而此獨推圓極者。
彼約修心妙觀通得雲淨。
不同今文因果對說極為寂光。
三歎化他中。
約法譬形聲對釋可知。
外道全無義者。
謂其所說皆虛妄邪見。
故無實義。
所謂世谛有名無實義是也。
餘偏小等例爾。
心智即觀下文。
恐脫誤。
應雲心智即觀。
寂滅無緣。
觀寂緣空名無緣照。
方應下二句也。
六動。
如前釋雲雲。
含生之生本指在迷。
而獲妙報者。
以其見瑞聞法故。
得益如此。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三
疏科偈頌雲雲。
三寶凡多品。
今且歎二。
謂别相則相從可知。
言一體則理性可了。
以大小乘别則随教不同。
以歸依則住持有在。
雖略歎二旨則備焉。
通言寶者。
可尊可貴之義。
世尊導師者。
佛通号也。
金剛體者。
法身不壞之稱也。
以自證則心行寂滅。
而能轉大法輪利益群品也。
八辯洪音謂所說法也。
雖出于佛而異類等解。
乃在機故。
曰為衆說由得道故。
萬億雖衆而所成則一故。
當僧寶。
時六天人者。
欲界六天兼人四衆。
在天雖無出家之法。
而能以心出家。
是亦出家之道焉。
故言比丘菩薩。
三乘所以成也。
五忍下。
别歎菩薩。
既十四大士悉能谛了。
則始終因果無不該攝。
所以三賢十聖不離五忍。
其于十四大士開合異爾。
功德則一也。
唯佛一人能盡源者。
究竟顯了獨推在佛。
是亦得為究竟僧寶故。
總結歸一體。
既曰三寶藏矣。
而又曰無量功德攝在中者。
總釋藏義也。
是知三寶雖别而無量功德總攝其中。
亦是三寶各有無量功德。
一以攝諸。
十善菩薩發大心下。
頌伏忍等位。
離過功德也。
于中先引古釋雲雲。
今斥不然。
故以别圓進退評之。
若别十信固所不當。
今判當是圓十信人。
所謂同除四住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三藏則劣是也。
又引法華文以證生有餘土。
而言漸次者。
當是圓中漸次耳。
故知大心等言無非圓實。
十信始得謂是長别苦海。
又料簡與前三教格量。
與奪論之可知雲雲。
中下品善粟散王等者。
謂十善等正列位也。
鐵輪王等六輪位也。
習種等六種性也。
二天下等輪王所王化境也。
文間錯爾。
對之可曉也雲雲。
七寶者。
指女等七寶。
此在輪王。
故不可作餘七寶釋。
列數中。
信當作住。
文誤也。
三世諸佛下。
正難伏忍功德。
伏謂降伏。
調伏為義。
以其能降伏是妄心故。
始則能生三世佛果。
推本言之。
行之初也。
中則以為行源。
能成是難發心。
故行之中也。
行則能至。
以其堅固不動。
莫不由之至于無生。
行之終也。
今疏以信作住。
讀者一往以位正之。
不無此理。
但文推信心。
然亦未必非十信也。
今故兩存之。
無明盤礴者。
謂惑之難盡猶石之盤礴。
有不能自舉者。
非般若智力莫之能勝。
若得下。
明信功德。
文含兩意。
不出以别十信次第漸入至于初地。
若圓十信即入初住。
此猶大約言之。
若具明三不退位對位。
如常雲雲。
問本業下。
簡十住中六心退者。
先引經。
次對此經為問答。
中二。
先舉喻不定。
可知。
次依教判答雲雲。
則通于四教俱有退義。
如文。
并不言六心所以退者。
若據今文。
尚有十向退者。
則十住六心不為難矣。
以今所判則初隻退者。
固自一途。
後三論退。
約位淺深。
恐隻是對位格量。
總不出是相似位中義有進退故也。
然而日本師所難直據六住。
已斷見惑離四趣生。
何得複有退邪。
往往四明答時。
經籍已多散落。
不見今疏文故也。
故約别途具斷為說。
各有其緻。
母堕無窮。
發心畢竟二不别者。
謂初發心住與究竟即。
雖分極異而證道則同。
故二不别。
雖所證理一而初發匪易。
故前心難。
善覺菩薩下。
頌上初地。
能以四天王身修百法門。
以二谛平等心而化衆生。
故曰俗如幻有等。
亦可謂照俗與空等。
照真與幻等。
真俗不二。
故曰雙照平等也。
始登一乘者。
本圓初住真因之始。
今雲入地者。
意兼别圓。
地即是住故也。
法華所謂乘是寶乘遊于四方。
即四十位也。
又般若所謂初阿字門具足諸地功德。
乃至過茶無字可說。
是即無相道之謂也。
住以入理為義。
言其始也。
地以能生為義。
言其終也。
以其始終得名雖異。
而實入理功德該通。
皆得名之。
故曰雲雲。
所以于第一義而不動者。
據淨名則以對善别法相言之。
今此則理極事遍。
始終一如故。
其為不動一也。
然疏複以真似對形言之。
是或一說。
今以圓頓論之故。
無不可。
離達開士忉利王者。
不出約王明位現形明化無緣等明智。
疏釋明矣。
亦可謂無緣則非有。
無相則非無。
非有非無是為中道第三谛也。
亦前所謂心谛。
蓋無非心性。
即中義也。
又無無等者。
疏釋可知。
亦可謂無有即無前緣相。
無無即無無相。
是即無生。
雖此分别其實不異。
故無二照。
圓覺所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貴在忘情。
會理則一也。
明慧空照者。
謂以能明之慧。
照了人法。
無不皆空。
亦即空而照故雲空照。
忍心無二者。
謂凡忍心必無能所之二。
是亦三谛皆絕待故中也。
出有入無者。
一如疏釋直而未巧。
今亦可謂其文猶略。
具應雲出無入有為變。
出有入無為化。
惟出入于有無之間。
所以為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下。
頌上信忍。
其人有三。
謂能以空忍斷三界見思色等煩惱。
而猶有界外色心等無知故。
複還用假觀觀之。
法性第一義空。
以二方便得入。
其于三谛無遺照矣。
實智緣寂者。
謂以實智即空中緣寂。
方便即權智照假。
寂故了達無生。
照故空有俱了。
亦可如疏所對雲雲。
空空谛觀者。
謂以空觀照真谛。
猶函蓋之相稱。
故無二相也。
而以假故變化六道。
以空中故入。
則無間三谛理足也。
無二無照等。
即前所照所達了無二相。
無照而照照達理空。
焰勝法現等。
頌上三地。
歸無相定。
謂是定。
能洗濯三界惑心。
雖空慧寂然無所緣。
觀即寂而照。
還觀果報無量差别。
淨名所謂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是也。
頌無生忍中。
雲遠達者。
即第七地深入無生。
對後望前。
複雲遠達。
未度報身等者。
謂于後二十一生内。
七地菩薩有一生未盡。
故猶在分段。
盡此一生即入變易。
故曰進入法流地也。
二十一生者。
按後七地。
各有三品。
成二十一生。
謂以中道正觀等入法流。
無所複礙也。
若以證道。
本當初地。
今于八地始入。
則别接通教道意耳。
始入無緣等者。
謂其既入法流。
始至八地得無緣金剛忍定。
若約别論。
是亦金剛後心。
因中說果。
則不受三界果報生也。
三界愛習等者。
謂七地雖已斷三界惑盡。
而猶以己智未滿貪著佛智。
是謂愛習順道定也。
雖獨谛了而未能亡。
至八地無生則盡之矣。
圓觀三世而曰反照等者。
謂八地菩薩照三世事。
如日之反照過去事也。
樂之出虛見在事也。
源之無盡未來事也。
思之可知。
亦如起信明觀三世。
與今意同雲雲。
由是觀之。
莫不有妙理在焉。
正可為托事見理之明文。
習斯文者得不緻思乎。
灌頂下。
頌寂滅忍。
言在十二法師上者。
謂前信忍即三十心為三。
并十地前九共成十二。
頂居其上。
是為十二法師之上也。
寂滅忍亦三品。
下中即十地灌頂。
望妙覺才一間耳。
故曰一轉即入妙覺上品也。
常湛然者。
謂其位極故法身究顯。
華嚴所謂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者是也。
對今分極之異。
餘三品士下。
疏釋詳矣。
亦可謂重總結前諸位以顯圓極。
謂今所斷即前正使之餘習。
乃無明之末緣。
非極智莫能斷。
然皆出于根本無明。
故曰習相有異新熏。
又曰。
故感唯窮二谛極中道源者。
始得究盡也。
圓智無相下六句。
一一皆田字顯德。
餘三字随德受稱。
并如疏釋可知。
言妙覺菩薩者。
亦猶十地名如佛之類。
所謂因窮果海果徹因源。
乃其義也。
又曰五忍互明者。
謂長行則五忍文略。
與四十二位合明而已。
今頌則五。
忍文廣而位在其中。
十地妙覺出沒不同者。
謂今妙覺亦名菩薩。
故出沒不同。
若言十地。
則因出果沒。
言妙覺反是。
故曰大聖随機轉文顯義。
初無定在也。
三賢十聖下。
歎佛法身。
故以所居土顯能依身。
亦是舉因況果。
則修極法身居上品寂光。
此理土也。
以事言之。
亦名無上報土。
是則究竟在佛。
從事從理得二土名。
至若别圓有教有證。
以教道則别十地生于報土。
以證道則圓初住生于華藏。
故曰雲雲。
得無障礙下。
疑缺一身字。
此下文頗荖互當自此後屬下妙覺極果止寂光淨土。
繼後一切衆生暫住報止故雲也。
共為一段。
卻以前文三重問答。
遷入此中則文意頗順也。
而言一切衆生暫住報者。
舊說雲雲。
文疑缺故字。
今疏所不取。
正說中謂佛以證極登金剛原本無為。
終為衆生故化有長短。
料簡中。
初答謂是圓者。
以其聖賢皆得生故 在圓而不言寂光者。
以讓果故。
若以三品論之。
則等覺以還亦得中下品生。
而猶存賢聖名者。
當是借别名圓耳。
然下三土中亦有淨土。
如觀經疏雲雲。
而此獨推圓極者。
彼約修心妙觀通得雲淨。
不同今文因果對說極為寂光。
三歎化他中。
約法譬形聲對釋可知。
外道全無義者。
謂其所說皆虛妄邪見。
故無實義。
所謂世谛有名無實義是也。
餘偏小等例爾。
心智即觀下文。
恐脫誤。
應雲心智即觀。
寂滅無緣。
觀寂緣空名無緣照。
方應下二句也。
六動。
如前釋雲雲。
含生之生本指在迷。
而獲妙報者。
以其見瑞聞法故。
得益如此。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