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則複以似證進之爾。
次歎通者。
準眼例之。
故唯五通。
讓極果故。
不至于六。
進否如上雲雲。
三達者下。
于六通中明達三世謂之三明。
文誤一來字。
十力者。
具列如智論。
于中不厭生死力者。
惟其具餘九力。
抑由無我故。
于生死而不厭倦。
則力莫大焉。
二乘無是力故不免怕怖。
求出離也。
四無量心者。
謂其緣心廣大故稱無量。
本是梵行。
今歎菩薩。
是亦菩薩德也。
縱具前三。
而未能舍未善也。
惟能彼已無著。
斯其為行至矣。
故注雲雲。
餘諸法相名義。
如法界次第可知。
金剛滅定者。
歎斷德也。
對前諸科多皆屬智。
是為智斷二德。
智謂以智斷惑。
斷謂因斷會證。
所謂無礙道斷言智德也。
解脫道證言斷德也。
又曰。
智德實斷斷。
謂以智則實有所斷。
斷德不斷斷。
謂不斷則已斷必有證。
亦由斷故證。
此理尤難明。
又斷之為言斷也(上音)斷而不續是為斷義。
亦無能所可得圓覺。
所謂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故譬之如金剛。
定能碎煩惱而自體不動。
即其理也。
首楞嚴。
此翻健相。
謂其自性勇健。
偏能降魔制敵故也。
複有千萬億下。
三列雜類衆。
凡為四。
一人。
二士。
三天。
四賢。
分科翻譯可知。
賢衆文誤。
作人正釋五戒者。
謂離(去音)殺盜淫等。
但防身口而不言意業。
舉末可以知本也。
飲酒一戒通防二業者。
略不言意。
對上雲爾。
亦義如上釋此當人乘。
未論小大防不防義。
若離對十善則天乘也。
因引提謂波利文者。
即佛初成道未轉法輪。
且為二人符其本習。
說五戒法。
故有今問答之文。
具明五戒不四不六廣大包涵無乎不在。
則有五星等八事一一主對雲雲。
以不殺下。
以五戒配五方。
則東方屬木。
木主仁。
仁以養生為本。
故不殺配之。
餘戒類此。
如諸文雲雲。
若約圓頓教旨。
得意持犯無非圓乘。
具如光明疏釋雲雲。
然此一經說時在初而非初教。
以其三寶未備非出世教本故。
亦既施小兼收旁攝可也。
昔人不達立為人天初教。
緻為今家七義所破。
具在玄文。
亦委如别章雲雲。
鄰聖曰賢。
又曰假名行人者。
一往賢聖對釋。
故曰鄰聖。
迹而言之。
方當近事。
尚未得為觀行中人。
故以假名稱之。
猶名字也。
皆行阿羅漢者。
以此冠下。
則無學行位及十地等皆所修法。
故知迹雖同凡。
本皆羅漢及菩薩等。
若此進退未易評量。
要之但是預佛嘉會。
其為本迹莫得而議也。
十地有三種下。
皆經論所出不同。
自非一家教旨區以别之。
孰得明其用與淺深哉。
謂三種者。
一者三乘共行十地。
此當通位。
如常列釋。
二如大論明幹慧有二種。
一者聲聞幹慧地如前共行是也。
行位功德全同三藏。
故曰聲聞。
獨為涅槃。
其所習行皆為自度。
但在通别。
或習觀佛三昧正觀也。
不淨觀等助觀也。
然皆初心淺行未得禅定理水。
雖有薄慧未能相應故。
名幹慧等雲雲。
于菩薩下。
二明菩薩幹慧等十地。
即文所謂于菩薩初發心。
乃至未得順忍者。
是以别言之。
則同十信外凡。
此下二類并通别相間而言。
對文可見。
乃至菩薩地者。
初歡喜地至法雲地。
皆名菩薩。
借别名通是也。
由是言之。
别立忍名本當别位。
而借以名通。
以其在菩薩則各有忍德勝于二乘。
是亦衍門陶汰之意也。
使不以借位名之。
則混而無辨。
餘如玄義止觀等文。
故知一家借義其有旨哉。
佛地等者。
亦由前諸菩薩于因地自他功德滿足故。
至果時成就種智。
得以佛地名之也。
若别圓十地始終本是菩薩。
不與二乘人共。
其位曆然不須借也。
但就别自論則猶存教道。
故有隔曆之說。
唯圓證道一向圓融故。
注雲雲以别之耳。
又曰回向五分法身者。
若論回向本當地前。
今反列其後。
以歎回向者。
疏約别接申之。
使不滞于空令歸于中。
即回向義也。
言具足下。
對前偏真五分未足。
今為滿足故也。
五分不出三身。
謂前四分功德身也。
知見智身也。
以是共嚴性德法身。
則三身宛足。
其旨彌顯也。
回向為善利者。
今略出其二。
謂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果必至極則回事向理義該之矣。
歎清信女亦具十地功德。
于此始開十地三生之說。
不出始中終曆于十地共成三十生。
所謂增道損生是也。
與夫一地具諸地功德。
又曰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
及今所引善入出住。
義不一向。
乃知圓頓法門理不可盡。
歎居士德中。
言七賢有二者。
并如文。
然于地前凡有所行。
莫不謂之調心順道。
使心不調則道不順。
道不順則聖無由入。
斯言盡矣。
此大乘七賢名相稍别未檢。
外國稱積财至億為居士。
與夫淨名富有七淨财者。
相去遠矣。
今見世人多尚稱之。
不幾于濫且渎乎。
德行具足者。
謂德即是行。
亦成德之行。
今且從初釋義亦可此句為總。
下諸功
次歎通者。
準眼例之。
故唯五通。
讓極果故。
不至于六。
進否如上雲雲。
三達者下。
于六通中明達三世謂之三明。
文誤一來字。
十力者。
具列如智論。
于中不厭生死力者。
惟其具餘九力。
抑由無我故。
于生死而不厭倦。
則力莫大焉。
二乘無是力故不免怕怖。
求出離也。
四無量心者。
謂其緣心廣大故稱無量。
本是梵行。
今歎菩薩。
是亦菩薩德也。
縱具前三。
而未能舍未善也。
惟能彼已無著。
斯其為行至矣。
故注雲雲。
餘諸法相名義。
如法界次第可知。
金剛滅定者。
歎斷德也。
對前諸科多皆屬智。
是為智斷二德。
智謂以智斷惑。
斷謂因斷會證。
所謂無礙道斷言智德也。
解脫道證言斷德也。
又曰。
智德實斷斷。
謂以智則實有所斷。
斷德不斷斷。
謂不斷則已斷必有證。
亦由斷故證。
此理尤難明。
又斷之為言斷也(上音)斷而不續是為斷義。
亦無能所可得圓覺。
所謂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故譬之如金剛。
定能碎煩惱而自體不動。
即其理也。
首楞嚴。
此翻健相。
謂其自性勇健。
偏能降魔制敵故也。
複有千萬億下。
三列雜類衆。
凡為四。
一人。
二士。
三天。
四賢。
分科翻譯可知。
賢衆文誤。
作人正釋五戒者。
謂離(去音)殺盜淫等。
但防身口而不言意業。
舉末可以知本也。
飲酒一戒通防二業者。
略不言意。
對上雲爾。
亦義如上釋此當人乘。
未論小大防不防義。
若離對十善則天乘也。
因引提謂波利文者。
即佛初成道未轉法輪。
且為二人符其本習。
說五戒法。
故有今問答之文。
具明五戒不四不六廣大包涵無乎不在。
則有五星等八事一一主對雲雲。
以不殺下。
以五戒配五方。
則東方屬木。
木主仁。
仁以養生為本。
故不殺配之。
餘戒類此。
如諸文雲雲。
若約圓頓教旨。
得意持犯無非圓乘。
具如光明疏釋雲雲。
然此一經說時在初而非初教。
以其三寶未備非出世教本故。
亦既施小兼收旁攝可也。
昔人不達立為人天初教。
緻為今家七義所破。
具在玄文。
亦委如别章雲雲。
鄰聖曰賢。
又曰假名行人者。
一往賢聖對釋。
故曰鄰聖。
迹而言之。
方當近事。
尚未得為觀行中人。
故以假名稱之。
猶名字也。
皆行阿羅漢者。
以此冠下。
則無學行位及十地等皆所修法。
故知迹雖同凡。
本皆羅漢及菩薩等。
若此進退未易評量。
要之但是預佛嘉會。
其為本迹莫得而議也。
十地有三種下。
皆經論所出不同。
自非一家教旨區以别之。
孰得明其用與淺深哉。
謂三種者。
一者三乘共行十地。
此當通位。
如常列釋。
二如大論明幹慧有二種。
一者聲聞幹慧地如前共行是也。
行位功德全同三藏。
故曰聲聞。
獨為涅槃。
其所習行皆為自度。
但在通别。
或習觀佛三昧正觀也。
不淨觀等助觀也。
然皆初心淺行未得禅定理水。
雖有薄慧未能相應故。
名幹慧等雲雲。
于菩薩下。
二明菩薩幹慧等十地。
即文所謂于菩薩初發心。
乃至未得順忍者。
是以别言之。
則同十信外凡。
此下二類并通别相間而言。
對文可見。
乃至菩薩地者。
初歡喜地至法雲地。
皆名菩薩。
借别名通是也。
由是言之。
别立忍名本當别位。
而借以名通。
以其在菩薩則各有忍德勝于二乘。
是亦衍門陶汰之意也。
使不以借位名之。
則混而無辨。
餘如玄義止觀等文。
故知一家借義其有旨哉。
佛地等者。
亦由前諸菩薩于因地自他功德滿足故。
至果時成就種智。
得以佛地名之也。
若别圓十地始終本是菩薩。
不與二乘人共。
其位曆然不須借也。
但就别自論則猶存教道。
故有隔曆之說。
唯圓證道一向圓融故。
注雲雲以别之耳。
又曰回向五分法身者。
若論回向本當地前。
今反列其後。
以歎回向者。
疏約别接申之。
使不滞于空令歸于中。
即回向義也。
言具足下。
對前偏真五分未足。
今為滿足故也。
五分不出三身。
謂前四分功德身也。
知見智身也。
以是共嚴性德法身。
則三身宛足。
其旨彌顯也。
回向為善利者。
今略出其二。
謂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果必至極則回事向理義該之矣。
歎清信女亦具十地功德。
于此始開十地三生之說。
不出始中終曆于十地共成三十生。
所謂增道損生是也。
與夫一地具諸地功德。
又曰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
及今所引善入出住。
義不一向。
乃知圓頓法門理不可盡。
歎居士德中。
言七賢有二者。
并如文。
然于地前凡有所行。
莫不謂之調心順道。
使心不調則道不順。
道不順則聖無由入。
斯言盡矣。
此大乘七賢名相稍别未檢。
外國稱積财至億為居士。
與夫淨名富有七淨财者。
相去遠矣。
今見世人多尚稱之。
不幾于濫且渎乎。
德行具足者。
謂德即是行。
亦成德之行。
今且從初釋義亦可此句為總。
下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