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二

關燈
深邃也。

    言空門者下。

    牒釋也。

    謂觀諸法無我。

    我所則去。

    其蔽者。

    從因緣和合而有。

    則了法緣主當處即空也。

    無有作受則稱本自空也。

    由三義故名曰空門。

    無相門者。

    謂觀身雖空領上空門。

    而有相在對治相著。

    以修無相故。

    如說屈伸俯仰等。

    皆所謂相也。

    相本無實而動轉者風。

    風依于識則有所作。

    識若滅者念念無故何有于相哉。

    無相則無我。

    而見有男女等相。

    是有我心在無智慧故。

    妄見有骨鎖連持等相。

    所謂皮骨覆機關動作。

    如木偶是也。

    事見列子雲雲。

    無作門者。

    凡所作相依于無相。

    無相亦無。

    所作安有。

    故曰無相亦無是名無作。

    是三空門為諸禅中要。

    若無此定不名三昧。

    易多退失故。

    說唯三種人能到涅槃。

    謂持戒觀空精進。

    有是三者則三十七品思過半矣。

    由初門故得三解脫。

    則第二門從而可造。

    其去秘藏不遙矣。

    四谛十二緣下。

    總結歎可知。

    若以谛緣自為二科。

    殆似煩重。

    況後歎緣覺文亦有是句何乎。

    今得以申析之。

    然谛緣度等以藏。

    則利鈍各禀。

    開合之異。

    今是通乘。

    故得會而為一。

    則有同别也。

    如疏雲雲。

    又曰四谛鈍根者觀下。

    兼後因緣利鈍者觀。

    則有通有别。

    及出大經。

    各通四教。

    則随文用與義不一揆也。

    二列緣覺衆。

    言大仙緣覺者。

    标位有三。

    謂一者獨覺等。

    本列緣覺而以大仙雲者。

    即所謂以外況内。

    取其悟同得以稱之。

    二因緣覺。

    即今所列同聞是也。

    雖出佛世與彼獨悟無生。

    何以異焉。

    非斷非常等。

    凡約三義釋。

    通而言之。

    以緣生故非斷。

    以緣滅故非常。

    非斷非常。

    所歎之德盡矣。

    三小辟支佛亦雲獨覺。

    于其兩間有同有異。

    以類同故出無佛世。

    以根異故小大則殊。

    大不制果故唯無學。

    此仍住因猶學人耳。

    支佛根性頗不易明。

    大略如此雲雲。

    料簡二重。

    初問該二意。

    謂三乘若一向異不應兩處各明谛緣。

    次列菩薩。

    仍名羅漢。

    若一向同則三乘何别。

    答言。

    于一境上取悟自差。

    謂通約谛緣本同一境。

    而随機異解取悟不一。

    故譬之三獸度河等雲雲。

    故大經下。

    引同證别。

    以境同故通觀因緣。

    以證别故得菩提異。

    亦應兼出四種四谛。

    如上雲雲。

    良由下。

    結旨酬答可知。

    次問意以大仙緣覺本出無佛世。

    今何列在同聞衆耶。

    以經無獨覺之名故。

    通以緣覺為問。

    答謂緣覺佛世亦有。

    但在聲聞數攝。

    今言緣覺出無佛世者。

    此約獨覺雲爾。

    列菩薩衆為五。

    翻譯名義雲雲。

    大道心者。

    以今言之。

    則實智方便智諸功德皆成就也。

    大士亦曰開士。

    謂能任持大事開通法道也。

    約教中言心勝道卑者。

    菩薩先人後己。

    笃于為物故勝聲聞。

    此當藏三祇百劫。

    未論斷惑故劣于羅漢。

    通雖異藏。

    而教無變造之诠。

    故說留習。

    習不獨生故。

    說扶願。

    所以異也。

    十地行圓當知如佛者。

    以第十地亦名菩薩故得如名。

    謂與當教佛齊也。

    非成不成者。

    謂以無作心觀不二境。

    則諸行無作故非成。

    一念圓證故非不成。

    今此下。

    結判前所列菩薩義。

    今此正當衍教初門。

    則是共行十地至第八地。

    有兼通含别之義。

    以正兼接故雲密兼。

    非顯密之密也。

    若據大品三種發心。

    則又三教各诠之義應通。

    二說可也。

    皆羅漢者。

    明菩薩位也。

    三祇菩薩既未斷惑不名羅漢。

    至果方得稱之。

    又本行雲者。

    文有二意。

    一約菩薩至果得名。

    二約如來正施小化一往俯同印證雲爾。

    至後二味乃當廢斥。

    何皆之有。

    于三教菩薩。

    約位格量如文。

    又引大品文證。

    謂是菩薩别立忍名。

    是亦褒揚菩薩引進二乘之意。

    然前于聲聞明皆羅漢。

    則無間于學無學。

    今于菩薩有收有簡。

    此何意耶。

    答中以菩薩形無定準為釋。

    今謂是固一說。

    而不無餘意。

    前約聲聞。

    唯學無學則進有學以至無學故皆名之。

    今明菩薩既涉别圓則有後位可望。

    故約真似對論收簡。

    疏不雲者略耳。

    問若下。

    釋重明所以。

    謂今明菩薩形服既通。

    或同凡小未免混濫。

    故複更明則知進退有在。

    謂貴小乘者。

    使知大小德齊。

    所以進小乘也。

    取名相者。

    悟凡聖道越。

    所以退凡夫也。

    故重明之。

    次出餘意。

    實智功德下。

    凡十一科。

    于中先歎智德。

    有實智有方便智。

    實智照空。

    即般若之體。

    方便智照有。

    即般若之用。

    如維摩明實慧方便縛脫四句。

    與今近之矣雲雲。

    向者明位下。

    重出明位歎德共别所以。

    今約通教七八以對二智。

    則七地無生忍位故當實智。

    過此則權智也。

    不約被接義釋。

    更複何乎。

    行獨大乘者。

    歎以别在菩薩所乘也。

    二乘無分故雲獨大雲雲。

    四歎眼者。

    具應明五眼。

    而有進否之異。

    菩薩在因行位未圓則唯四眼。

    未至極果故無佛眼。

    然以如佛義推。

    通亦應具。

    若圓頓初心雖是肉眼。

    以解勝故名為佛眼。

    今于十信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