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二

關燈
通收。

    要不出權實淺深故也。

    今約一衆而開四類。

    則衆衆皆四。

    有何一衆而不攝耶。

    何一機而不辯邪。

    此特言類不言人之所以也。

    又曰比丘比丘尼等各有四義者。

    則以人從類言也。

    論三乘等列次前後可知。

    言菩薩心勝形劣者。

    若論形服未必劣于聲聞。

    今以出家形服比之故也。

    初釋聲聞衆。

    與者共義。

    據論作七一義解。

    謂比丘等雖多不同。

    而所依時處等七無不一故。

    如文。

    若委明同異。

    具如妙記雲雲。

    然以後世論之。

    使無法以一之。

    而人情各異。

    又安得而共邪。

    而雲和合為衆亦浪語耳。

    通号中言大羅漢者。

    大亦雲多雲勝。

    故兼三義釋之。

    亦取摩诃衍多含意也。

    委如别釋翻。

    釋比丘為五義者。

    本唯三名。

    謂乞士等因三名也。

    應供等果三義也。

    以因配果義如常釋。

    今加二義。

    于文非要。

    分字之釋殊乖梵語。

    未詳所自。

    置之可也雲雲。

    明于位中簡學無學者。

    依成論釋。

    言羅漢二種。

    謂行之與住。

    行謂所行位在學人。

    住即當果。

    以分二異。

    又曰五戒賢者皆行阿羅漢。

    是即學位。

    學于無學之行雲爾。

    亦不全同果向之别。

    信如所明無定論也。

    釋羅漢中翻釋三義。

    謂不生殺賊應供。

    以果對因其義彌顯。

    此藏通意也。

    若從圓極義釋。

    則不生等皆約中道。

    故曰非但不生等。

    謂無漏涅槃亦皆不生故也。

    供應反之。

    謂以慈悲之德應彼所求。

    即供應義也。

    有為功下。

    凡八科法門歎聲聞德。

    或作六科。

    則後二為總。

    開合異耳。

    如後出雲雲。

    諸經歎德多以辭句叙述歎之。

    而此特異舉諸法門歎者。

    是彰人必有德德必在人以德顯人之意也。

    下去例爾。

    又曰亦可歎三人者。

    文本在聲聞。

    今取般若部旨故。

    二乘亦通後教。

    二釋異者。

    多應三假之名義該别圓故也。

    有為舉智德下。

    約智斷釋。

    若論二德。

    斷證必俱就境以論。

    道滅本一。

    今作異釋。

    亦一往雲爾。

    如常論。

    當約二種解脫分之雲雲。

    次約十智歎者。

    謂一法智等即于欲界九品界系思中。

    修四行觀發無漏智。

    如是一一谛下所發。

    是為四法智。

    于上二界界系法中。

    各修四行觀。

    是為四比智。

    比謂比前所發智也。

    通總而言。

    共為一比一智。

    及他心世智為四。

    更加後四谛智及盡無生共為十。

    若隻合前後四谛為八。

    加盡無生智。

    則十數亦足。

    當知隻是開合異耳。

    五苦智下。

    重明十六行觀。

    不過廣上文耳。

    于集智中文似差互。

    盡無生智中引論釋可知。

    以次更加如實成十一智。

    約大教論。

    非關開顯。

    唯在于佛不及二乘。

    仍對學無學明增減之異。

    如文。

    次歎三根中。

    先對智辯。

    次随釋者。

    謂于見道前以信等九根成就信法兩行。

    至見道中向未知根。

    今知無漏故名欲知。

    如是次第曆于思惟無學二道。

    轉名知根知已等。

    十六心行。

    前釋谛智已明。

    今複列之何邪。

    然向所明但是舉類歎德。

    非專約行。

    若約行次應在智前。

    今言心行。

    義當後果。

    亦複何咎。

    但疑缺一今字雲雲。

    亦委如簽釋況十六行之言複該衆義故不一途。

    如疏雲雲。

    又心行雲者。

    義有即離。

    今簡即從離。

    亦且一往。

    以十六行法相在小故也。

    三假歎德言法假等者。

    先指體釋名。

    謂受名在初。

    想行從之。

    識為受主故。

    通得名受。

    而曰自實無體藉他方有者。

    言所以假也。

    止觀所謂無主而生是也。

    又曰一虛二實相形得名者。

    釋虛實也。

    而曰隻實而虛。

    合雲實虛從通結示雲爾。

    惟其實虛。

    此實所以為幻。

    幻故成于通義。

    三假之中各有三觀。

    準上别約三觀說也。

    法假即虛者。

    謂法以虛故不實。

    不實故空。

    是為空觀。

    空即假實者。

    對假名實。

    實而非實。

    實處即空故。

    一色一香本當于假。

    以體空故無非般若。

    以即理故空隻是假。

    即假觀也。

    觀字是中者。

    惟其中有非空非假之體。

    而有能空能假之用。

    故空假為方便得入中道。

    以中奪邊故二邊但有其名不名為觀。

    由中實故始得言之。

    此并約法假明也。

    其次二觀類推可解雲雲。

    若約三假明圓觀者。

    圓無别圓。

    但依次第融歸一心即空假中。

    自然亡照。

    于是得矣。

    智論下。

    引喻釋成為三。

    初立二喻。

    如狗臨井喻意可知。

    叱應作吠。

    相影二字恐倒。

    衆生亦爾下。

    合也。

    仍該三義。

    謂法假等。

    如文雲雲。

    又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名為身等。

    更無餘名者。

    無别名也。

    亦應作法。

    所謂三界無别法。

    唯一假名是也。

    諸皆即事為名為分等可知。

    三空等下。

    釋歎三昧德也。

    由假達空故。

    次歎三空。

    亦因果次第。

    謂法假故空等。

    對義可知雲雲。

    故大論下。

    引論明三十七品為趣涅槃門。

    則道品為能趣。

    趣于所趣涅槃之門。

    又謂涅槃門有三。

    則三空。

    又為趣涅槃門。

    是應立兩重門義。

    謂外門則道品是也。

    内門則三空是也。

    是則如來大寂滅樂三德堂奧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