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一

關燈
也。

    文以道同不與世诤為初悉者。

    仰則同知俯則順俗。

    故皆無诤。

    舉時及方。

    為生物信。

    信為善本故當為人。

    此本下科。

    通取足成爾。

    以破漚阿為對治者。

    凡外道計不出有無。

    今以如是破之則對治之正也。

    舊以信順釋如是。

    此當第一義者。

    既信且順理莫如之。

    二約教釋。

    依教所诠明如是義。

    謂若诠真俗一有一無。

    阿難傳之不異曰如是者。

    即三藏義。

    若色空不二不異曰如曰是者。

    通義也。

    别诠生死為有涅槃為無。

    如是有無次第出入。

    别義也。

    圓诠生死即涅槃無非實相為如。

    如如不動名是。

    即圓經如是義也。

    此經具诠三教如是之義。

    阿難一一傳之無差。

    亦令後世随教取解也。

    本迹觀心文略者。

    本非部旨。

    觀義則備也。

    我聞者。

    我謂阿難。

    聞持之人。

    論以耳兼衆緣。

    則有所聞。

    為世界悉。

    舉總攝别世谛義也。

    以結集法藏稱我聞為為人者。

    因感悲泣等皆生物善故也。

    以稱我聞故三疑即遣為對治者。

    疑而不決則衆懷未暢。

    遣疑所以破惡也。

    三疑論如别章雲雲。

    實谛本無有我。

    随俗稱我。

    而了無所聞。

    故以無我而我不聞而聞。

    當第一義。

    約教釋我者。

    我凡有三。

    謂見慢名字。

    對凡夫等而有多少。

    阿難既是學人。

    而斷見伏慢。

    随世稱我。

    三藏意也。

    又阿難本當無學。

    迹為侍者故退居學地。

    非實未至。

    至結集時須發前迹示證四果。

    方堪結集。

    良有以也。

    舊多不明此。

    因以示之。

    十住婆沙四句稱我者。

    謂凡堕四句皆名邪見。

    若無有我誰當聞者。

    通意也。

    若大經稱。

    阿難多聞士。

    能解我無我。

    以至分别我無我二不二等。

    前後次第者。

    别意也。

    知我無我二而不二遮照雙融。

    方便為侍者。

    圓意也。

    又正法念下。

    明阿難有四。

    釋四我義。

    謂歡喜賢海次第持三法藏。

    阿含有典藏阿難。

    持菩薩藏。

    蓋隻一人而具四德。

    衍小令大持四法藏者。

    約教意也。

    觀心釋者。

    不出以我無我等用配三觀。

    則妙境義成。

    妙觀斯立。

    觀心意也。

    次釋聞者。

    為二。

    初設疑征起。

    謂阿難佛得道夜生。

    命侍以來方二十餘年。

    爾前之經應不聞邪。

    二引經論約因緣釋。

    具四悉檀義。

    即論雲下。

    約展轉聞世界悉也。

    報恩經下。

    願乞重聞。

    聞則生善為人悉也。

    胎經下。

    追現入胎等相。

    則爾前化事悉應見聞。

    胎表不淨破惡悉也。

    法華下。

    以得記故憶念現前。

    得佛覺三昧無不聞者。

    即第一義。

    文多一令字。

    總略結釋意不煩也。

    二約教釋聞者。

    如前釋我具我我等義。

    今準我釋聞。

    亦應例爾。

    以次配釋。

    則歡喜持聞聞。

    三藏法也。

    後三可知雲雲。

    一一教下。

    委釋所以。

    具在諸疏。

    不煩引也。

    一時者。

    聞持和合之時。

    謂聞即所聞。

    持即能持。

    二者苟不一時不名和合。

    機應一際佛化斯成。

    此複為二。

    初因緣釋。

    肇師所解事顯理文。

    當世界釋宜也。

    大論釋時有假實者。

    時本不異。

    诠義有殊。

    故以二三字别之。

    非必難易也。

    所以迦羅诠時是實。

    為内教弟子依時食護明相晷刻不可差故。

    三摩耶诠時是假。

    為破外道計時為常彰念念無常故。

    今分配二釋。

    文旨顯然。

    不必他解。

    第一義以無時無不時為時者。

    雙非假實正顯中道第一義也。

    故知時義大矣哉。

    指廣可知。

    二約教明一時者。

    然以教所诠理行所曆位在藏通。

    則智有析體。

    于别圓則證分地住。

    雖有下中上上上之别而證入之妙不容前後。

    故雲一時。

    若論此經。

    具說三教。

    合各從正。

    如上分别可也。

    而此别圓約接入說者。

    以般若通為初門。

    接正分岐故。

    從初為言。

    乍分接正。

    以正例接卒歸乎正也。

    佛者。

    能說教主也。

    雖通四教讓在下文。

    今且總作四悉義釋。

    謂佛名為覺。

    諸煩惱者所覺也。

    身心二病者。

    兼業報也。

    因果圓滿等。

    三覺義足。

    能所具也。

    具故覺道能破有縛。

    乃名為佛。

    而有機感時處之異。

    即世界悉也。

    謂劫初無病等。

    皆非感佛時也。

    東天下富而壽等言。

    不感佛處也。

    八萬歲時。

    雖曰長壽非感佛時。

    南天下人能未見果而修因。

    是能前覺者也。

    故雖減初乃至百歲。

    通能感佛。

    所以佛出其地。

    日若不出下。

    文有譬合。

    謂佛譬如日。

    日若不出則池花不現。

    出則生也。

    是花因日出。

    善以應生。

    為人悉也。

    委合可知。

    三乘根性下。

    以有出世機故即能感佛。

    所謂斷有頂種者。

    即第九地一品思盡永出三界。

    故曰永度生死流。

    反顯若未破惡則不能感。

    此對治悉也。

    佛于法性下。

    以法性體遍一切處。

    未始動出。

    若有機感。

    于無動出見有動出。

    然則見有動出者。

    應化也。

    本無動出者。

    法性之身第一義也。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