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一

關燈
如論離合亦然。

    四明所謂如此辯體。

    不即宗用不離宗用。

    方彰一家宗體之妙。

    又如金莊嚴具。

    本譬非異非不異。

    今意少别雲雲。

    第四辨用者。

    宗既顯體。

    體顯則有用。

    故次宗明用。

    亦即般若功能力用也。

    有人下。

    評古。

    舊以内外二護為用。

    如文雲雲。

    七難不起。

    如下列釋雲雲。

    今評之。

    義有與奪。

    與其内外之言得真俗之一端。

    奪則十地名通而不的顯言俗。

    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故不可依。

    是即奪也。

    今以佛二智為用。

    則尚攝佛國因果依正。

    焉有世間依報國土等而不護邪。

    故以勝攝劣舉正收依。

    即内外二護靡不該盡。

    況二智之言其理深長。

    優于古釋遠矣。

    抑凡言權實必照自他。

    照自即照理。

    照他即鑒機。

    所謂上冥法性下契機緣。

    未有照一而不照二者也。

    若附教以論。

    則有三雙權實。

    如文雲雲。

    如薩婆下。

    引事證用而有強弱。

    通别二智力用弱。

    如凡人弓箭。

    圓中二智力用強。

    猶如聖箭。

    次何者下。

    征釋。

    言或等者。

    進退不定之辭。

    謂其通雖二智平等。

    而是真空故照理不遍。

    别雖次第證道方知義不及圓。

    故若照若證悉須舍偏從圓。

    則其用勝矣。

    即權智下。

    以二智對同居等土。

    令見思等惑難不起者。

    帖釋護國義也。

    所謂十地行等雖通三教。

    而十地所行護義一也。

    準此寂光亦應雲護。

    文讓極果故不說耳。

    下文雖有護果之言。

    而不在果。

    還在因心。

    後當更明。

    又楞伽有須金剛力士護者。

    約化身說。

    如彼雲雲。

    第五明教相者。

    通标指廣。

    然名等四章具論總别。

    若非教相無以辯其淺深半滿等義。

    此教相所以明也。

    今略明下。

    正判。

    謂此部當般若。

    即諸部之一。

    以半滿即對三藏。

    此當滿教。

    摩诃衍門該通别圓。

    摩诃翻大多勝雲雲。

    衍亦大也。

    以五味次第。

    此當方等出般若。

    譬從生酥出熟酥味相。

    二乘于是融通淘汰遣蕩執情。

    堪至法華開顯一味。

    此猶通相。

    若夫今部則别說護佛果德十地因行及外護國土等。

    乃出世之至談。

    佛化之要道也。

    又波斯匿王問佛。

    摩诃衍義當雲何照。

    佛言雲雲。

    既以摩诃衍為所照境。

    故知非三藏明矣。

    雖非三藏。

    而所破并能通具四教。

    但三藏既為所廢。

    故全非正意耳。

    雖有八偈下。

    釋疑也。

    若部旨正意唯說大乘。

    而經有八偈談無常生滅。

    此複何耶。

    故釋雲雲。

    謂普明王為斑足所得。

    将以祭神。

    普明請依七佛法集百法師說般若然乃就死。

    斑足聽之。

    于是法師者為王說四非常偈(文見下卷初)王因以得空平等三昧。

    輔行判之雲雲。

    即此文所謂勸王舍國。

    則屬助道。

    非正經旨也。

    玄談大旨竟。

     次依文申釋為二。

    初通示分經。

    凡古今釋經。

    随其方土或分不分。

    故此列之。

    應雲天竺震旦。

    文阙略耳。

    如大論釋般若天親解涅槃。

    即西竺分不分也。

    安師分三分。

    劉虬釋法華。

    此土分不分也(其二聖二賢德行事迹解經法式。

    具如大部補注)。

    夫釋經貴乎通理。

    分與不分惟義所在。

    初無固必。

    但分則明乎起盡。

    否則免乎分裂。

    務在得旨。

    故曰人情蘭菊。

    妓當作好。

    字之誤也。

    二正分三分。

    夫聖人說法豈無所自而遽有所說邪。

    必也言之有本。

    聞必其人。

    有時有方證信非謬。

    或光或瑞發起無疑。

    于是有序分焉。

    有正宗焉。

    有流通焉。

    文言序彰正顯者。

    本言正宗相帶雲爾。

    正宗則當機設教。

    流通則益在未來。

    乃其大分也。

    二依經科判為二。

    初随品分文。

    即序品為序。

    此且約品分齊。

    非分文分齊。

    依文分者。

    即自品末佛告月光下。

    訖經。

    為流通分也。

    二随文正釋又三。

    初序分為三。

    初标列異名。

    凡為三對。

    謂通别對。

    主伴對。

    前後對。

    總不出一序品也。

    二釋義者。

    兼本列釋總為四義。

    謂以六事。

    列于經首。

    各得其實。

    驗非謬誤。

    故可證信。

    由如來現瑞等五。

    得以發起正宗。

    通釋二名一也。

    通序經經有之。

    别則惟在今品二也。

    三世經初所列六事。

    皆金口所命。

    名如來序。

    亦是阿難所傳證信。

    當是阿難序三也。

    列之經初。

    名經前序。

    而言佛在時者。

    謂通序之六事。

    在佛世亦是将涅槃時所命雲爾。

    集者所置。

    時在滅後名經後序四也。

    今且依下。

    對經重結雲雲。

    三重述緣起。

    又二。

    初指經。

    二智論下。

    引論凡二文。

    一如阿難申請四事。

    佛随問答。

    五事證信乃其一也。

    一如迦葉所問雲者。

    即正結集時迦葉所問阿難如佛所答雲雲。

    四帖釋又二。

    初科文為六。

    如常解雲雲。

    次随釋六義。

    初言如是者。

    指所聞法。

    如下一部皆所聞體。

    一言蔽之攝無不盡。

    若不如是則非法也。

    故曰釋如是竟一部炳然。

    此之謂也。

    略為二釋。

    初因緣為四悉檀。

    皆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