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一

關燈
二約分論淺深。

    則圓行為本别果為迹。

    通教佛地雖當果位而望别成迹。

    三藏二乘雖同小果而望通屬末。

    末猶迹也。

    故知屈轉相望其義皆通。

    或約當教自論。

    各有本迹義不一揆。

    又約本迹高下等四句論之雲雲。

    四觀心釋者。

    于前三釋雖極圓妙。

    而望觀屬事。

    唯圓觀自行乃得其理。

    故曰。

    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

    為是故須觀心釋也。

    文凡有四。

    即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約四谛觀門。

    觀色空等境随教觀别故曰。

    觀生滅法見色是有等三藏觀也。

    謂生滅色由心所轉故。

    心得自在也。

    觀色即是空等通觀也。

    不唯心得自在。

    以即空故色亦自在。

    故曰空色自在。

    若觀空是色次第而入别觀也。

    璎珞所謂以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是也。

    若觀色空不二圓觀也。

    惟其圓頓色空本唯一理。

    以約照邊不二而二。

    即照而亡二而不二。

    雙照雙亡隻在一念。

    體即中道故無非實相。

    一心三觀三觀一心。

    本無前後。

    是亦一心三觀故非縱。

    三觀一心故非橫。

    不縱不橫如天目等。

    自在之妙莫極于斯。

    我今聖主下。

    約觀心釋。

    推功主上。

    以道化故。

    具仁王之德。

    以正觀故。

    彰護國之能。

    備斯衆善本迹高深莫得而拟議也。

    是亦觀心具前三釋之意。

    配釋可知雲雲。

    此下合釋護國義。

    如前釋王。

    已略明竟。

    亦如後委解。

    故不别示。

    次釋般若。

    具言般若波羅蜜。

    即一經能護之法也。

    良以般若智力能使國王安隐政化宣流。

    其言本不可翻。

    經論凡明五不翻義。

    此當尊重乃其一也。

    不翻之旨理不可盡。

    今略對古論之。

    先指論所出。

    凡二文。

    一則可翻。

    即開善所用。

    一不可翻。

    即莊嚴旻師所承。

    故曰名含衆義。

    是亦多含義也。

    若翻智慧則其理單淺。

    非全不可。

    今疏評二說先斥次融會。

    則曰。

    各成诤競今為通之。

    謂般若有二種。

    初約部旨具偏圓權實。

    有翻轉不翻轉義。

    融會兩家之說。

    雖未正意容或有此。

    次結斥。

    言火焰不可取者如論雲雲。

    謂般若正智不可以偏見取。

    取則傷手害實。

    不可取而取雖取之可也。

    但于取不取之間。

    不落思惟不涉拟議。

    直下承當則實當有在。

    智慧之言該離合二釋。

    亦未始偏于一端。

    故成論作合釋。

    淨名以離言。

    苟如經釋。

    當是智以分别為性。

    慧以無著為言。

    以分别故智即是有。

    以無著故慧即是空。

    故離則為空為有。

    合則中道斯存。

    而論作合釋。

    真慧即智。

    其于般若為近。

    何定住之有乎。

    今此下。

    示部帙同異。

    按經下文。

    佛于二十九年說般若。

    兼今所問正當仁王。

    則五部而已。

    此言八部者。

    所出不同。

    當是部帙開合異耳雲雲。

    有雲。

    天王即仁王部者。

    今所不取。

    若即是者。

    不應已說仁王而再有所請。

    故知非也。

    雖有大經之文一往名同。

    非謂正言二部。

    問人仁下。

    通論。

    人仁義别雲何得同。

    答據大經。

    仁即名人。

    與書所謂人也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

    其旨頗類。

    而老經雲。

    聖人不仁等。

    疏謂以仁王行仁不求恩報雲爾。

    非不仁之謂也。

    正言仁與不仁。

    則道非道而已。

    今仁王雲者。

    正謂行道之主。

    若夫背道則人猶不可。

    況得為仁乎。

    又問仁之言何謂也。

    答以仁未易言。

    姑以字體論之可也。

    故曰。

    從人從二為人二。

    即二畫等則三才之道備矣。

    又曰。

    貫三為王即其義也。

    所謂下學而上達者。

    其在斯釋乎。

    又問。

    昔人以此經為非正譯。

    以其不見之目錄故也。

    答意大率以目錄有無。

    恐偶遺耳。

    如後出三譯。

    豈得非正邪。

    況有長房目錄。

    可考。

    信不誣矣。

    海庸下。

    引事斥非。

    謂海上之庸古初之聖。

    皆以耳目所不見聞。

    而臆斷其有無。

    焉知其實哉。

    革或音棘。

    文見列子雲雲。

    且準下。

    正出廣略二本。

    前後三譯明其真僞。

    作此評者過莫大矣。

    然于三本獨疏秦譯者。

    以望餘二本而什譯為優。

    辭理兼暢亦時所宗尚故也。

    波羅蜜者。

    翻事究竟。

    又翻到彼岸。

    并彰般若之勝用也。

    謂事究竟則其理可知。

    以前五度屬事。

    般若一度屬理。

    事由理導尚為究竟。

    況理為能導得非究竟乎。

    言到彼岸者。

    譬以船筏濟大海。

    而有此彼中流之異。

    在此在中皆未究竟。

    唯到彼岸則吾事濟矣。

    是皆至極義也。

    故曰生死為此岸等。

    此雖帖釋而義猶通總。

    且屬因緣爾。

    次約教釋者。

    藏以實有生死為此。

    滅有涅槃為彼。

    中流則見思惑。

    所诠在小六度皆事。

    未得為究竟到岸故。

    取道品八正為筏也。

    通教此彼與藏不殊。

    但诠有體析故六度為理。

    若望三藏則彼事理皆事。

    此則事理俱理為異耳。

    别诠既以無明為中流。

    義當凡小色空為此。

    此界内也。

    以菩薩假法為彼。

    彼界外也。

    而以無量行願為舟楫。

    圓頓則極。

    事理言之。

    事極極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