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結前觀音勢至二觀。
不處胞胎等者脫娑娑苦生佛淨土寶蓮孕質永絕胞胎。
從頂至足總攝身相故雲具足。
文牒二名故知雙結 十二十三兩觀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大小不同。
先别後總攝機斯足。
對文可見 第十二普觀三。
初示觀相二結名義三彰感應 初示觀相二。
初想自身二明普見 初想自身二。
初蹑前二起後 初蹑前。
見此事時 二起後四。
初起心往彼二蓮中跏坐三想花開合四花開光照。
初起心往彼。
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二蓮中跏坐。
于蓮華中結跏趺坐 三想花開合。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四花開光照。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 二明普見二。
初聖衆滿空二依正說法 初聖衆滿空。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佛菩薩者即三聖也 二依正說法。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水鳥樹林依報說法。
及諸佛者正報說法。
仍須合教以驗真妄 二結名義。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雙結依正故得普名 三彰感應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三聖常來安慰印可 第十三雜觀三。
初揀機二示觀法三結示 初揀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若欲者則揀非欲不預此法也 二示觀法二。
初觀佛一觀二菩薩 初觀佛五。
初先觀小身二後觀大身三舉像況真四身量不定五指餘諸相 初先觀小身。
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順此方機故觀丈六。
不言坐立應是立像 二後現大身。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願力故有憶持者必得成就。
先所說者指前佛觀。
凡夫心劣雖不能觀。
仗佛願力有想必成 三舉像況真。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想像獲福觀真可知 四身量不定。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佛無大小随機有異 五指餘諸相。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金色圓光如前佛觀。
寶蓮即花座觀 二觀二菩薩二。
初示同異教令辨識二明随侍以顯須觀 初示同異教令辨識。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身同衆生即彼徒衆中下二輩形相全乖。
諸大菩薩則有相濫。
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等。
但觀首相可辨二聖。
觀音冠有立佛勢至髻有寶瓶 二明随侍以顯須觀。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助佛行化即影響衆由常随侍故必觀之 三結示。
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三聖不同大小有異故雲雜想也 十四已下三種觀彼徒衆。
三輩九品并所觀境。
因明生相人多惑之。
今謂文中所叙并是已生彼國之人。
當本修因感果之相以為三種近觀之境。
又雲為令識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
今謂大本三品皆标發菩提心。
可對今經上三品耳。
中下二品則非所對。
況複因行與今全别。
尋經校之方知不爾。
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薩衆也。
中三品即彼聲聞衆也。
下三品即彼人民衆也。
三輩九品攝盡彼方聖凡之衆。
又複三輩各分高下如後具明。
第十四上輩有五。
一發菩提心大乘心也。
二解第一義大乘解也。
三修行諸行大乘行也。
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
五回向往生大乘願也。
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沒互見。
上品上生具五。
經明三心三行是也。
上品中生有四。
唯缺大行。
經雲善解義趣是也。
上品下生有三。
缺于解行。
經雲但發無上道心是也。
若無第一不為上品。
若無四五即不往生。
故上三品即攝補處不退初心諸大菩薩也 第十四上輩三。
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初上品上生三。
初标二釋三結 初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勝緣三見已得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
初發三心二修三行 初發三心。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發三心者菩提心也。
亦名無上道心。
一至誠者。
求佛菩提決定堅固至佛不移也。
二深心者。
于大乘法聞思修習至佛不已也。
釋論雲。
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雲深也。
三回向發願所修功德普施衆生至佛無盡。
若對三聚初即攝律儀無惡不斷故必至誠。
二即攝善法無善不修故必漸深。
三攝衆生無生不度故必回施。
若對三佛初是斷德法身佛也。
二即智德報身佛也。
三即恩德應身佛也。
果有三佛因必三心。
不可缺一。
餘廣如别 二修三行二初列行相二示時限 初列行相。
複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發上三心必修三行。
然有徑修三行義具三心故雲複有三種衆生等。
一不殺是諸戒之首故别标之。
具諸戒行此上品中須納大乘菩薩戒。
依善戒經先受五十具後受菩薩戒故雲諸戒此即對上至誠心也。
二讀誦經典不唯讀誦必須學解發生智慧。
此即對深心也。
三回向發願對上可知。
仍加六念即念三寶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二示時限。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少至一日多至七日舉少況多欲彰功勝。
則知菩薩大行一念能行猶為佛種。
況一日七日甯不往生耶 二感勝緣三。
初衆聖來迎二彌陀光照三衆聖同音 初衆聖來迎。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數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精進勇猛即能感也。
精進不懈勇猛不退。
阿彌下彰聖應。
佛與大衆共集其前。
七寶宮殿即佛居處。
金剛台即蓮華座。
下雲此紫金台如大寶華是也。
但此金剛與下為異。
二聖共執付與乘之 二彌陀光照與衆接引。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三衆聖同音贊歎勸進。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 三見已得生。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随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得生所感聖境故必歡喜。
形留神往有如蟬蛻。
十萬億土刹那即至彼佛威神衆生業力。
易軀換報如反掌耳 四生後益五。
初見佛菩薩二聞法得悟三遊曆十方四獲記還國五證總持門 初見佛菩薩。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生彼即見與下為異 二聞法得悟。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說妙法者大乘法也。
得無生忍即斷證也 三遊曆十方。
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 承事諸佛習學方便 四獲記還國。
于諸佛前次第授記還到本國 即佛觀雲諸佛現前授記是也 五證總持門。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陀羅尼此翻總持。
一能持善二能遮惡。
即于無量法門無不通達 三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三。
初标二釋三結 初标。
上品中生者 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緣三得往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初行業二發願 初行業。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二句示缺行也。
善下彰有解也。
第一義者了達諸法畢竟空寂。
由從緣起無自性故出過諸法故雲第一。
心不驚者不狐疑也。
信因果者諸法雖空善惡因果無毫差也。
如此信解方契大乘豈有謗耶 二發願。
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回此功德向彼莊嚴故雲回向。
若無願求縱有信解不出輪回 二感緣三。
初衆聖來迎二贊歎安慰三授手接引 初衆聖來迎。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紫金台亦即蓮花 二贊歎安慰。
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從法化生故名法子 三授手接引。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三得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彈指一念經文互舉 四生後益九。
初經宿花開二身變金色三寶華承足四衆聖光照五開悟深法六下台禮贊七不退菩提八遊行十方九得忍獲記。
初經宿花開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 二身變金色。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準大本中彼土衆生身皆金色。
此中特标必應殊異 三寶華承足。
足下亦有七寶蓮華 四衆聖光照。
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 五開悟深法。
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 六下台禮贊。
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歎世尊 七不退菩提。
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即七日已得不退轉 八遊行十方。
應時即能飛行偏至十方曆事諸佛 具六神通故能飛行 九得忍獲記。
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 一小劫者亦據此土一增減為言 三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三初标二釋三總結 初标。
上品下生者 二釋四初修因二感緣三得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
初有信發心二回向願求 初有信發心。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顯無解行 二回向願求。
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國 義同前釋 二感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金蓮花亦即台座贊言清淨者既發大心必離諸惡故 三得生。
見此事時即見自身坐金蓮華坐
不處胞胎等者脫娑娑苦生佛淨土寶蓮孕質永絕胞胎。
從頂至足總攝身相故雲具足。
文牒二名故知雙結 十二十三兩觀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大小不同。
先别後總攝機斯足。
對文可見 第十二普觀三。
初示觀相二結名義三彰感應 初示觀相二。
初想自身二明普見 初想自身二。
初蹑前二起後 初蹑前。
見此事時 二起後四。
初起心往彼二蓮中跏坐三想花開合四花開光照。
初起心往彼。
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二蓮中跏坐。
于蓮華中結跏趺坐 三想花開合。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四花開光照。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 二明普見二。
初聖衆滿空二依正說法 初聖衆滿空。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佛菩薩者即三聖也 二依正說法。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水鳥樹林依報說法。
及諸佛者正報說法。
仍須合教以驗真妄 二結名義。
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雙結依正故得普名 三彰感應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三聖常來安慰印可 第十三雜觀三。
初揀機二示觀法三結示 初揀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若欲者則揀非欲不預此法也 二示觀法二。
初觀佛一觀二菩薩 初觀佛五。
初先觀小身二後觀大身三舉像況真四身量不定五指餘諸相 初先觀小身。
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順此方機故觀丈六。
不言坐立應是立像 二後現大身。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願力故有憶持者必得成就。
先所說者指前佛觀。
凡夫心劣雖不能觀。
仗佛願力有想必成 三舉像況真。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想像獲福觀真可知 四身量不定。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佛無大小随機有異 五指餘諸相。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金色圓光如前佛觀。
寶蓮即花座觀 二觀二菩薩二。
初示同異教令辨識二明随侍以顯須觀 初示同異教令辨識。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身同衆生即彼徒衆中下二輩形相全乖。
諸大菩薩則有相濫。
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等。
但觀首相可辨二聖。
觀音冠有立佛勢至髻有寶瓶 二明随侍以顯須觀。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助佛行化即影響衆由常随侍故必觀之 三結示。
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三聖不同大小有異故雲雜想也 十四已下三種觀彼徒衆。
三輩九品并所觀境。
因明生相人多惑之。
今謂文中所叙并是已生彼國之人。
當本修因感果之相以為三種近觀之境。
又雲為令識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
今謂大本三品皆标發菩提心。
可對今經上三品耳。
中下二品則非所對。
況複因行與今全别。
尋經校之方知不爾。
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薩衆也。
中三品即彼聲聞衆也。
下三品即彼人民衆也。
三輩九品攝盡彼方聖凡之衆。
又複三輩各分高下如後具明。
第十四上輩有五。
一發菩提心大乘心也。
二解第一義大乘解也。
三修行諸行大乘行也。
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
五回向往生大乘願也。
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沒互見。
上品上生具五。
經明三心三行是也。
上品中生有四。
唯缺大行。
經雲善解義趣是也。
上品下生有三。
缺于解行。
經雲但發無上道心是也。
若無第一不為上品。
若無四五即不往生。
故上三品即攝補處不退初心諸大菩薩也 第十四上輩三。
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初上品上生三。
初标二釋三結 初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勝緣三見已得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
初發三心二修三行 初發三心。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發三心者菩提心也。
亦名無上道心。
一至誠者。
求佛菩提決定堅固至佛不移也。
二深心者。
于大乘法聞思修習至佛不已也。
釋論雲。
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雲深也。
三回向發願所修功德普施衆生至佛無盡。
若對三聚初即攝律儀無惡不斷故必至誠。
二即攝善法無善不修故必漸深。
三攝衆生無生不度故必回施。
若對三佛初是斷德法身佛也。
二即智德報身佛也。
三即恩德應身佛也。
果有三佛因必三心。
不可缺一。
餘廣如别 二修三行二初列行相二示時限 初列行相。
複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發上三心必修三行。
然有徑修三行義具三心故雲複有三種衆生等。
一不殺是諸戒之首故别标之。
具諸戒行此上品中須納大乘菩薩戒。
依善戒經先受五十具後受菩薩戒故雲諸戒此即對上至誠心也。
二讀誦經典不唯讀誦必須學解發生智慧。
此即對深心也。
三回向發願對上可知。
仍加六念即念三寶及戒施天名大乘六念也 二示時限。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少至一日多至七日舉少況多欲彰功勝。
則知菩薩大行一念能行猶為佛種。
況一日七日甯不往生耶 二感勝緣三。
初衆聖來迎二彌陀光照三衆聖同音 初衆聖來迎。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數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精進勇猛即能感也。
精進不懈勇猛不退。
阿彌下彰聖應。
佛與大衆共集其前。
七寶宮殿即佛居處。
金剛台即蓮華座。
下雲此紫金台如大寶華是也。
但此金剛與下為異。
二聖共執付與乘之 二彌陀光照與衆接引。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三衆聖同音贊歎勸進。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 三見已得生。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随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得生所感聖境故必歡喜。
形留神往有如蟬蛻。
十萬億土刹那即至彼佛威神衆生業力。
易軀換報如反掌耳 四生後益五。
初見佛菩薩二聞法得悟三遊曆十方四獲記還國五證總持門 初見佛菩薩。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生彼即見與下為異 二聞法得悟。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說妙法者大乘法也。
得無生忍即斷證也 三遊曆十方。
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 承事諸佛習學方便 四獲記還國。
于諸佛前次第授記還到本國 即佛觀雲諸佛現前授記是也 五證總持門。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陀羅尼此翻總持。
一能持善二能遮惡。
即于無量法門無不通達 三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三。
初标二釋三結 初标。
上品中生者 二釋四。
初修因二感緣三得往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初行業二發願 初行業。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二句示缺行也。
善下彰有解也。
第一義者了達諸法畢竟空寂。
由從緣起無自性故出過諸法故雲第一。
心不驚者不狐疑也。
信因果者諸法雖空善惡因果無毫差也。
如此信解方契大乘豈有謗耶 二發願。
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回此功德向彼莊嚴故雲回向。
若無願求縱有信解不出輪回 二感緣三。
初衆聖來迎二贊歎安慰三授手接引 初衆聖來迎。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紫金台亦即蓮花 二贊歎安慰。
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從法化生故名法子 三授手接引。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三得往生。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彈指一念經文互舉 四生後益九。
初經宿花開二身變金色三寶華承足四衆聖光照五開悟深法六下台禮贊七不退菩提八遊行十方九得忍獲記。
初經宿花開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 二身變金色。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準大本中彼土衆生身皆金色。
此中特标必應殊異 三寶華承足。
足下亦有七寶蓮華 四衆聖光照。
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 五開悟深法。
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 六下台禮贊。
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歎世尊 七不退菩提。
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即七日已得不退轉 八遊行十方。
應時即能飛行偏至十方曆事諸佛 具六神通故能飛行 九得忍獲記。
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 一小劫者亦據此土一增減為言 三結。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三初标二釋三總結 初标。
上品下生者 二釋四初修因二感緣三得生四生後益 初修因二。
初有信發心二回向願求 初有信發心。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顯無解行 二回向願求。
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國 義同前釋 二感緣。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金蓮花亦即台座贊言清淨者既發大心必離諸惡故 三得生。
見此事時即見自身坐金蓮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