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關燈
為像想名第八觀 準上經文明列三像。

    或謂二菩薩無像觀者未知何意 三顯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

    一除罪障二近三昧。

    即下佛觀像觀若成真身必見故雲現身即得 第九佛觀二。

    初蹑前起後二顯所觀境 初蹑前起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此與像觀皆有蹑前起後次第之文。

    意使正修不容異徹。

    自昔科為真法身觀。

    今準下結雲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必應指彼彌陀果佛色相即法身耳。

    下二菩薩其例頗同 二顯所觀五。

    初正明二結益三勸修四結觀五簡辨 初正明三。

    初示身相二彰言略三示所證 初示身相七。

    初顯身色二示身量三眉毫量四眼色量五毛孔量六明項光七相好 初顯身色。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百千萬億夜摩天喻其大也。

    閻浮金言其自體也 二示身量。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佛身無量機見有殊。

    文中所舉假以數量顯非數量。

    欲彰佛身不可定故。

    即下文雲如前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又雲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舉此證前知無限量。

    蠡杯酌海丈尺量空。

    是可得乎。

    喻可見也 三眉毫量。

     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 右旋婉轉其狀如珠。

    一須彌高三百三十六萬裡縱高亦爾。

    五須彌共一千六百八百八十萬裡。

    疏引寶性論佛眉毫方圓三百六十萬裡。

    疑是誤算一須彌也 四眼色量。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一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二萬六千由旬 五毛孔光。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光即身光也。

    一一毛孔光如須彌。

    演即流也 六頂光。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百億大千言其量也。

    化佛菩薩即應現也 七相好。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丈六之身則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今彌陀身相好光明三量八萬四千則其數無量不可算矣。

    下示光明遍照攝生。

    即是彌陀慈悲心體。

    問不念佛人佛光攝否。

    答念與不念光無不攝。

    但念佛者與光相應攝取往生定無退堕。

    智論雲。

    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

    楞嚴所謂佛念衆生如母憶子但子于母有憶不憶耳。

    又如盲人在日輪下日無不照盲者不見。

    不念佛人亦複如是 二彰言略。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其光相好兼上身項二光。

    化佛即圓光所現。

    言不能盡憶想方見。

    心眼即意思也 三示所證二。

    初觀一佛二觀佛身 初觀一佛。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見多佛者法身體同。

    念佛三昧從此得名 二觀佛身。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見佛心者身為心相故佛無一切心唯有大慈悲。

    慈者與樂悲即拔苦。

    衆生無盡佛大慈悲亦無有盡。

    智論雲。

    慈有三種。

    一衆生緣慈。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二法緣慈。

    無心觀法而于諸法自然對治。

    三無緣慈。

    無心觀理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後一據理體前二約事用。

    今舉無緣義收三種。

    謂諸佛心不住有無不依三世。

    平等大慧常照法界。

    以此攝生生無不攝。

    不由緣起故雲無緣。

    即前所謂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 二結益。

     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證無生。

    故知此觀若成則上品上生明矣 三勸修二初勸觀二教入處 初勸觀。

     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 智者即自修觀之人。

    依前觀法即是谛觀。

    以修此觀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勸系心。

    故般舟經衆生問佛何因緣故得生此國。

    彌陀答言。

    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國也 二教入處二。

    初觀一相二觀一佛 初觀一相。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總諸相故。

    若據經文即觀五須彌量故雲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即知非丈六眉毫 二觀一佛。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多佛授記者皆蒙印可授記作佛 四結觀。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一切之言或總指所見諸佛或别在彌陀諸相。

    二釋并通 五簡辨。

     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文可解 第十觀音觀二。

    初結前标後。

    二正示觀法 初結前标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複當觀觀世音菩薩 二正示觀法四。

    初示境二結觀三勸修四簡邪正 初示境九。

    初觀身二觀光三觀冠四觀面五觀臂六觀手七觀足八指同九簡辨 初觀身三。

    初身量二身色三頂髻 初身量。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二身色。

     身紫金色 三頂髻。

     頂有肉髻 二觀光二。

    初頂光二身光 初頂光二。

    初光量二光中變化 初光量。

     頂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 二光中變化。

     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 如釋迦者丈六身也 二身光。

     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 五道衆生合修羅故。

    菩薩垂形五道救苦衆生故于光中現其色相 三觀冠二。

    初觀體二冠中化佛 初觀體。

     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 毗楞伽即摩尼珠也 二冠中化佛。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冠中化佛以表帶果而行用 四觀面。

     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 五觀臂。

     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 六觀手。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 七觀足二。

    初舉足相二下足相 初舉足相。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 輪有千輪号千輻輪 二下足相。

     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即踏蓮華金剛摩尼二寶所成 八指同。

     其餘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 九簡辨。

     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二結觀。

     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真實色身即應身也 三觀修四。

    初指前勸觀二彰功力三舉聞以況四教次觀。

    初指前勸觀。

     佛告阿難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 當作是者即上諸相不可異故 二彰功力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不遇諸禍除現難也。

    除無數劫罪破往業也 三舉聞以況。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 聞名獲福如普門品廣說 四教次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衆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 從上至下以為次第 四簡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解同前 第十一勢至觀四。

    初觀行相二結示色身三彰益四雙結 初觀行相三。

    初身相二行相三坐相 初身相五。

    初身量二觀光相三觀天冠四觀肉髻五指餘相 初身量。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 如觀音者亦八十萬億那由他也 二觀光相二。

    初頂光二身光 初頂光。

     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百二十五由旬計五千裡此即光體照則倍之 二身光三。

    初示色量二有緣得見三因光得名 初示色量。

     舉身光相照十方國作紫金色 二有緣得見。

     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修此觀者即有緣人 三因光得名二。

    初從光立名二從威勢為名 初從光立名。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薩名無邊光 因見菩薩一毛光即見十方諸佛光。

    從光立名 二從威勢為名。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以光照衆生拔苦與樂。

    從威勢為名。

    無上力者即十力也 三觀天冠三。

    初華二台三台中現土 初華。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 二台。

     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 三台中現土。

     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于中現 四觀肉髻二。

    初色相二瓶光變現 初色相。

     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 缽頭摩此雲赤蓮華 二瓶光變現。

     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五指餘相。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謂面臂手等 二行相二。

    初十方震動二動處莊嚴 初十方震動。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二動處莊嚴。

     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他方動處寶華高顯與極樂無異 三坐相二。

    初國土動搖二分身說法。

    初國土動搖。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即本國也 二分身說法。

     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衆生 具舉上下含攝中間諸佛刹土。

    三聖化身來集填空說法化導 二結示色身。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 同前所辨 三彰益。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即是破障 四雙結。

     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