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劉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譯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第六總觀四。
初正明二結示三彰益四顯邪正 初正明二。
初别觀寶樓二總觀四種 初别觀寶樓四。
初示數二諸天作樂三天樂懸空四樂音說法 初示數。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 衆寶國者總召彼土也。
一一界者準小本即池岸上。
經雲四邊階道上有樓閣等 二諸天作樂。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伎即樂人 三天樂懸空。
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如寶幢者言其量也 四樂音說法。
此衆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即贊三寶 二總觀四種。
此想成已名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承前樓觀兼牒前三即為總觀。
若别若總各逗機緣。
此觀依報收無不盡。
言粗見者即思惟也。
下文若見此者即正受也 二結示。
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三彰益。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破障除疑 四顯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并如前釋 次就後十觀正報中四。
初如來勸囑二三聖現身三夫人為未來申請四如來廣明 初如來勸囑三。
初勸聽二許說三重囑 初勸聽。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如上觀依意在觀正故重勸囑 二許說。
佛當為汝分别解說除苦惱法 娑婆衆苦非觀佛三昧無由可脫名脫苦法。
三界為苦器六道是苦報 三重囑。
汝等憶持廣為大衆分别解說 二三身現身。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前文光台現土令韋提見以為依報發請之端故雲以佛力故見彼國等。
今三聖共臨以為正報發請之由故雲因佛力故得見佛等。
佛立空中二聖侍立。
三聖立像斯為明據。
閻浮金色猶不可比。
則知其光不可盡見 三夫人為未來申請二。
初見佛設禮二白佛申請。
初見佛設禮。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二白佛申請。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即白釋迦也。
菩薩存心不專為己。
雖令我見意在未來 四如來廣明 就下十觀大分為四。
如上已明今依次釋 第七華座觀二。
初正明觀行二總勸谛觀 華座觀者欲瞻尊境先觀坐處。
如對君上目視階陛 初正明觀行三。
初總示依處二别列莊嚴三結示 初總示依處。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華依于地。
顯是台座非池蓮也 二别列莊嚴二。
初華葉二華台 初華葉六。
初色二脈三光四示量五顯數六明珠光 初色。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 二脈。
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 其文工巧故如天畫 三光。
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四示量。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旬讨有萬裡 五顯數。
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六明現光。
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殊玉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光形如蓋下覆其地 二華台三。
初明台體二台外校飾三台上寶幢 初明台體。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台 即蓮心也。
釋迦毗楞即如意珠。
出生無盡皆如人意故雲能生 二台外校飾。
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 文列四寶。
甄叔迦此雲赤色寶。
梵即翻淨 三台上寶幢三。
初明幢體二明寶幔三珠光 初明幢體。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 即上台面四向立柱。
上擎網幔以覆佛頂 二明寶幔。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官 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
彼天華光莊嚴最勝故多取為比 三殊光四。
初示數二珠光三光色四其色變現 初示數。
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二珠光。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 三色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四其色變現。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随意變現施作佛事 其色變現為三。
金台珠網華雲也。
更有别相故雲随意等 三結示。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結文可知 二總勸谛觀五。
初推本因二明由漸三教純一離雜想四示益五簡邪正 初推本因。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阿彌陀佛昔為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
法名法藏。
發四十八願。
彼國依報境界身壽光明種種莊嚴一切果相皆願所成。
豈唯華座。
寄此點示使知淨土即佛願體。
願由心發即佛心體。
故知願力理絕言思矣 二明由漸。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不先華座則觀佛不成 三教純一離雜觀。
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 一一觀之貫下五種。
花葉及幢皆有珠光。
台不明光在文少略。
鏡中見面喻其無差 四示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滅罪除疑此是觀佛最初方便滅罪猶少。
次至像觀滅罪乃多。
後至佛觀得無生忍即破無明 五簡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解同前 第八像觀二。
初結前标後二正示觀法 初結前标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觀佛 衆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
以像表真觀佛易就 二正示觀法三。
初通示想佛之意二正明想佛之法三結示 初通示想佛之意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于像觀之首先叙觀佛之功。
即是開示衆生成佛要道。
一經妙旨唯在此文。
後學讨論宜須精究。
此而不了餘竟何言 初明佛身普遍二。
初征二示。
初征。
所以者何 觀佛其利安在 二示。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
華嚴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
則與衆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别故。
衆生作想佛身随應。
疏雲衆生心淨法身自在故。
能入衆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故。
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
如勢至圓通雲。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此明佛常念衆生。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此明衆生不念有應無感也。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此明衆生念佛感應道交也。
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随緣赴感應物垂形。
不思議用。
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應。
次三句顯因成果相。
下二句釋成上義。
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
由觀佛相相現心中。
此心即具佛之相好。
此據小身丈六為言。
其功若此。
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
教令觀佛其功若此。
衆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雲是心作佛。
恐謂修成佛從外得。
隻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雲是心是佛。
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
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
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
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
出世法無不究盡。
深廣無際故喻如海。
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餘者。
果人萬德皆心想生。
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 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隻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系想。
前則通舉諸佛。
此則别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
故雲谛觀彼佛。
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藐三佛陀此雲正遍知。
即十号中略舉三号。
委釋如别 二正明想佛法三。
初别明三像二總明三像三顯益 初别明三像二。
初彌陀像二二菩薩像 初彌陀像三。
初見像色相二見國土莊嚴三誡令谛觀 初見像色相。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
若畫若雕随人見熟即以為境。
坐彼華者即前華座 二見國土莊嚴。
見像座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虛空中 即前依報 三誡令谛觀。
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二二菩薩像又二。
初觀華座三觀形像 初觀花座。
見此事已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
據菩薩身計應須減 二觀形像。
想一觀世音菩薩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 二總明三像二。
初眼見勝境二耳聞說法 初眼見勝境又二。
初三像放光二遍見三像。
初三像放光。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三像放光光色照樹 二遍見三像。
一一樹下複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遍見三像無處不有 二耳聞說法二。
初衆音說法二憶持不忘 初衆音說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 水光樹禽風鼓樂器并如前示。
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故雲妙法 二憶持不忘。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有合者名為粗相見極樂世界 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雲合也。
修多羅此翻契經。
違教即妄合法猶粗。
對下三昧以分粗妙 三結示。
是
初正明二結示三彰益四顯邪正 初正明二。
初别觀寶樓二總觀四種 初别觀寶樓四。
初示數二諸天作樂三天樂懸空四樂音說法 初示數。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 衆寶國者總召彼土也。
一一界者準小本即池岸上。
經雲四邊階道上有樓閣等 二諸天作樂。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伎即樂人 三天樂懸空。
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如寶幢者言其量也 四樂音說法。
此衆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即贊三寶 二總觀四種。
此想成已名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承前樓觀兼牒前三即為總觀。
若别若總各逗機緣。
此觀依報收無不盡。
言粗見者即思惟也。
下文若見此者即正受也 二結示。
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三彰益。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破障除疑 四顯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并如前釋 次就後十觀正報中四。
初如來勸囑二三聖現身三夫人為未來申請四如來廣明 初如來勸囑三。
初勸聽二許說三重囑 初勸聽。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如上觀依意在觀正故重勸囑 二許說。
佛當為汝分别解說除苦惱法 娑婆衆苦非觀佛三昧無由可脫名脫苦法。
三界為苦器六道是苦報 三重囑。
汝等憶持廣為大衆分别解說 二三身現身。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前文光台現土令韋提見以為依報發請之端故雲以佛力故見彼國等。
今三聖共臨以為正報發請之由故雲因佛力故得見佛等。
佛立空中二聖侍立。
三聖立像斯為明據。
閻浮金色猶不可比。
則知其光不可盡見 三夫人為未來申請二。
初見佛設禮二白佛申請。
初見佛設禮。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二白佛申請。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即白釋迦也。
菩薩存心不專為己。
雖令我見意在未來 四如來廣明 就下十觀大分為四。
如上已明今依次釋 第七華座觀二。
初正明觀行二總勸谛觀 華座觀者欲瞻尊境先觀坐處。
如對君上目視階陛 初正明觀行三。
初總示依處二别列莊嚴三結示 初總示依處。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華依于地。
顯是台座非池蓮也 二别列莊嚴二。
初華葉二華台 初華葉六。
初色二脈三光四示量五顯數六明珠光 初色。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 二脈。
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 其文工巧故如天畫 三光。
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 四示量。
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旬讨有萬裡 五顯數。
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六明現光。
一一葉間各有百億摩尼殊玉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光形如蓋下覆其地 二華台三。
初明台體二台外校飾三台上寶幢 初明台體。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台 即蓮心也。
釋迦毗楞即如意珠。
出生無盡皆如人意故雲能生 二台外校飾。
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 文列四寶。
甄叔迦此雲赤色寶。
梵即翻淨 三台上寶幢三。
初明幢體二明寶幔三珠光 初明幢體。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 即上台面四向立柱。
上擎網幔以覆佛頂 二明寶幔。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官 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
彼天華光莊嚴最勝故多取為比 三殊光四。
初示數二珠光三光色四其色變現 初示數。
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二珠光。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 三色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四其色變現。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随意變現施作佛事 其色變現為三。
金台珠網華雲也。
更有别相故雲随意等 三結示。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結文可知 二總勸谛觀五。
初推本因二明由漸三教純一離雜想四示益五簡邪正 初推本因。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阿彌陀佛昔為國王遇世自在王佛棄國出家。
法名法藏。
發四十八願。
彼國依報境界身壽光明種種莊嚴一切果相皆願所成。
豈唯華座。
寄此點示使知淨土即佛願體。
願由心發即佛心體。
故知願力理絕言思矣 二明由漸。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不先華座則觀佛不成 三教純一離雜觀。
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 一一觀之貫下五種。
花葉及幢皆有珠光。
台不明光在文少略。
鏡中見面喻其無差 四示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滅罪除疑此是觀佛最初方便滅罪猶少。
次至像觀滅罪乃多。
後至佛觀得無生忍即破無明 五簡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解同前 第八像觀二。
初結前标後二正示觀法 初結前标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觀佛 衆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
以像表真觀佛易就 二正示觀法三。
初通示想佛之意二正明想佛之法三結示 初通示想佛之意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于像觀之首先叙觀佛之功。
即是開示衆生成佛要道。
一經妙旨唯在此文。
後學讨論宜須精究。
此而不了餘竟何言 初明佛身普遍二。
初征二示。
初征。
所以者何 觀佛其利安在 二示。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
華嚴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
則與衆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别故。
衆生作想佛身随應。
疏雲衆生心淨法身自在故。
能入衆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故。
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
如勢至圓通雲。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此明佛常念衆生。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此明衆生不念有應無感也。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此明衆生念佛感應道交也。
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随緣赴感應物垂形。
不思議用。
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應。
次三句顯因成果相。
下二句釋成上義。
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
由觀佛相相現心中。
此心即具佛之相好。
此據小身丈六為言。
其功若此。
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
教令觀佛其功若此。
衆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雲是心作佛。
恐謂修成佛從外得。
隻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雲是心是佛。
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
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
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
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
出世法無不究盡。
深廣無際故喻如海。
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餘者。
果人萬德皆心想生。
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 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隻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系想。
前則通舉諸佛。
此則别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
故雲谛觀彼佛。
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藐三佛陀此雲正遍知。
即十号中略舉三号。
委釋如别 二正明想佛法三。
初别明三像二總明三像三顯益 初别明三像二。
初彌陀像二二菩薩像 初彌陀像三。
初見像色相二見國土莊嚴三誡令谛觀 初見像色相。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
若畫若雕随人見熟即以為境。
坐彼華者即前華座 二見國土莊嚴。
見像座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虛空中 即前依報 三誡令谛觀。
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二二菩薩像又二。
初觀華座三觀形像 初觀花座。
見此事已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
據菩薩身計應須減 二觀形像。
想一觀世音菩薩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 二總明三像二。
初眼見勝境二耳聞說法 初眼見勝境又二。
初三像放光二遍見三像。
初三像放光。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三像放光光色照樹 二遍見三像。
一一樹下複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遍見三像無處不有 二耳聞說法二。
初衆音說法二憶持不忘 初衆音說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 水光樹禽風鼓樂器并如前示。
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故雲妙法 二憶持不忘。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有合者名為粗相見極樂世界 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雲合也。
修多羅此翻契經。
違教即妄合法猶粗。
對下三昧以分粗妙 三結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