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關燈
劉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譯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第二别釋經文二。

    初釋經題二釋經文。

     初釋經題 據經下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

    初雲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加一經字共二十字。

    此就心境為名也。

    又雲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更加經字共有九字。

    此從破障感報為名也。

    就初名中觀之一字能觀智也。

    下十八字所觀境也。

    極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

    無量壽下即是正報攝後十觀。

    觀佛總前三觀。

    下二菩薩總攝七觀。

    故此一題十六皆足。

    次名中淨除業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

    觀成破障即見因也。

    生諸佛前即來果也。

    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即下經雲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等。

    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

    但據諸佛深合經旨。

    天台疏雲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衆。

    觀雖十六言佛便周。

    此約舉要包攝前後釋也。

    遠師疏雲此經以觀佛為主故偏舉之。

    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

    今詳兩釋後義最長。

    以正為觀佛須先國土以為由漸後因觀佛旁及徒衆以顯周遍。

    是以佛觀文中獨名念佛三昧也。

    題中上七字為别題别在今文。

    下一字為通題通及衆典。

    上二字标能說教主。

    下五字示所說行法。

    初能說中佛是十号之一。

    說謂悅可衆心。

    此方化主定是釋迦故但舉通号。

    下所觀境恐濫餘尊則通别齊舉。

    準智度論雲經通五人說。

    一佛二聖弟子三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

    欲顯此經是佛自說簡非餘人令生信受。

    然一代時教律唯佛說特彰秘勝。

    經通餘人但須印可。

    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說明非小聖餘凡所知。

    是以他經或容不著。

    諸淨土經并須标簡。

    二所說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

    下四字即所觀境。

    初中大小觀法并指第六意識為能觀體。

    五陰之中善行陰攝。

    行前三心體唯無記。

    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

    準下經文或名想念或号思惟。

    名異體同莫不皆指意思為能觀耳。

    次所觀中梵雲阿彌陀。

    此翻無量壽亦雲無量光。

    即四十八願中二願光明壽命有能限量不取正覺。

    壽即表福是解脫德。

    光即表智是般若德。

    般若解脫共嚴法身。

    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

    觀音補處實有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

    佛者具雲佛陀此翻覺者。

    覺有二義。

    一覺察義。

    四住如賊唯聖覺知不能為害。

    二覺悟義。

    無明如睡聖慧一起如眠得悟。

    對彼二乘故名大覺。

    超彼等覺故名妙覺。

    且據一相餘如别說。

    身相光明具如佛觀。

    經者梵雲修多羅此翻為線。

    貫穿理義攝持衆生。

    能貫能攝有如線焉。

    即能诠教聲名句文。

    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

    理行果三出生于教。

    故知像末唯教有功。

    得道因緣出道基本。

    古人诃呰為遣滞情。

    末學妄癡妄生輕蔑斷佛種子壞佛法身永墜邪坑長遭難地。

    縱使執指為月認筏為堤亦為解脫遠緣不失人天福報。

    況超拔為利叵窮。

    古疏又雲訓法訓常。

    由聖人金口故雲經也。

     二釋經文 經文為三。

    即序正流通三分。

    從初至清淨業處為序分。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宗分。

    爾時阿難白佛當何名此經下盡末文為流通分。

    三分判經彌天為始。

    或多或缺随經不同不必一概。

     初序分二。

    從初至而為上首名證信序。

    六事同證使無疑故。

    爾時王舍下名發起序。

    法不孤起假緣發故。

    亦名通别二序。

    證信通于衆典發起别在今經。

    又證信文通而義别。

    如是等法局指當經。

    發起文别而義通。

    衆經之首皆有因緣。

    又證信結集方安名經後序。

     初證信序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說之法。

    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說。

    三一時者始從衆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餘時也。

    四佛者說教之主顯非餘人。

    五王舍城下說經之處。

    六大比丘等同聞之衆。

    初指正宗所說法。

     如是 稱理雲如離非曰是。

    決定可信故雲如是 二明非自說。

     我聞 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

    随俗假名故說為我 三簡非餘時。

     一時 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雲一時。

    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

    流布他方人難曉故。

    又複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

    至後結集方綴成文。

    前後不一。

    難為标指即如今經阇王造逆如來說經阿難重述豈是同時。

    故以一言包羅斯盡 四說教主。

     佛 佛翻為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師也 五說經處二。

    初遊化境二依止處。

    初遊化境。

     在王舍城 梵雲羅閱隻伽羅此雲王舍。

    智論所解。

    古王創置從本為名。

    即王所居之處 二依止處。

     耆阇崛山中 耆阇崛此翻靈鹫。

    諸靈依此而住。

    又峰形似鹫或衆鹫所栖因以為名 六同聞衆二。

    初聲聞衆二菩薩衆。

    初聲聞衆。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

    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

    聲聞又二。

    大比丘即上首弟子迦葉阿難目連身子等。

    大之一字即是歎德。

    梵雲摩诃此翻為大多勝。

    人天所尊故言大。

    遍解經書故雲多。

    超出異道故言勝。

    因名比丘有三義。

    乞士怖魔破惡也。

    果号阿羅漢亦三義。

    應供殺賊無生也。

    梵語僧伽此翻為衆。

    四人已上和合無诤。

    羯磨說戒能辨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衆。

    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

    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

    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

    其先并是事火外道。

    久受勒苦都無所證。

    一見如來便登聖果。

    感佛恩深故常随侍。

    二菩薩衆三。

    初示位二列數三略标上首 初示位。

     菩薩 梵雲摩诃菩提質帝薩埵此雲大道心成衆生。

    雖名含大小行有淺深今此同聞莫非補處 二列數。

     三萬二千 總舉上首眷屬之衆 三略标上首。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文殊師利此翻妙德。

    從法化生紹隆佛種名法王子。

    大本小本彌陀經列衆甚廣。

    今經最略。

    翻傳适時各其志也。

    計應更列人天雜衆。

    下流通雲無量諸天龍夜叉等。

    即知序中亦略之耳。

    二發起序 諸經緣起随事不同。

    今經乃以殺逆為發起者略有二意。

    一欲彰此界衆生極可厭惡。

    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于餘人。

    意令末世忻樂淨土故。

    二為表此方機緣非遭極苦。

    不念脫離求往生故。

    故下韋提希雲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等。

    就中分二。

    初至和悅正明囚父時阿阇世問守門者下次明欲害母 初正明囚父四。

    一頻婆為子幽禁二國大夫人密奉麨漿三祈請戒法以濟心神四法食兼資日久不殒。

    初頻婆為子幽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内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阿阇世此雲未生怨。

    涅槃雲由未生時相師皆言此兒生已定當害父。

    又雲阿阇名不生世者名怨。

    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等。

    調達具雲提婆達多此雲天熱。

    生時諸天心皆熱惱。

    知彼出世必破三寶故。

    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

    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十二韋陀。

    因見如來王臣歸仰利養充溢心生嫉忌。

    即往白佛求欲攝衆。

    為佛所诃遂謀害佛。

    阿難不知授與通法。

    入山修習獲得五通。

    乃自思推誰作檀越。

    阇世太子有大王相。

    種種變現惑令信受。

    語太子言我作新佛。

    汝作新王豈不快哉。

    于是推山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