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關燈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以此四法對破四倒。

    文中空字且對觀身。

    知倒計亡非空何謂 二結示。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結文可知 第三地觀 所觀之境備在前文故。

    第三但有蹑前結勸而已 文有四節。

    初思惟二正受三彰益四辨邪正 初思惟。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一一觀者指前總别相也。

    除食時者開暫間也。

    有依别本改為睡時。

    尋諸古本并作食時。

    且凡人睡時任運自息豈待除耶。

    或雲大小兩乘各有食觀故此除之。

    此局道衆亦非通論。

    今謂餘諸觀法不擇時處。

    此觀聖境理合虔恭。

    對食起想義乖尊敬故。

    觀佛三昧經觀像法雲想念成已唯除食時除便轉時一切時中恒見佛像等。

    斯為明據不須改作。

    初心漸想未成定相故雲粗見言其未明也 二正受。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雲等持。

    想成見地不待作意任運契合見境分明。

    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

    言思叵及唯證方知故雲不可具說 三彰益二。

    初重囑轉教二正彰利益 初重囑轉教。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

    苦者說是觀地法 敕阿難者以前二觀止是此方之物以為發觀之端。

    及觀寶地心達彼方定能脫苦破障除疑。

    重囑轉教意見于此。

     二正彰利益二初破障二除疑 初破障。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八十億劫或雲無量劫或雲五萬或雲五十億劫随宜不定非凡所測 二除疑。

     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此觀若成往生已決。

    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結庵修淨業。

    未三七日見琉璃地心眼洞明。

    至後得疾其地複現。

    乃曰吾無觀想寶地複現。

    豈于安養無緣哉。

    即日終于所居 四辨邪正二。

    初顯正二簡邪 初顯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言作是者指前觀相。

    心境相稱教行無違故 二簡邪。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乖前境量名為他觀。

    不正曰邪。

    雖是佛教大小觀法若非往生淨土之觀。

    并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見之邪。

    餘皆例此 第四樹觀三。

    初結前生後二。

    正明觀行三結示 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 告敕之語或标不标譯人之變 二正明中二初舉所觀二示能觀 初所觀二。

    初示體量二明莊嚴 初示體量三初教遍觀二示行數三明高量 初教遍觀。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 樹相多種故雲一一 二示行數。

     作七重行樹想 周回七重匝繞彼國。

    或雲處處皆有七重 三明高量。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由旬亦雲由延亦雲逾善那。

    西竺驿亭之量。

    經律所出遠近不定。

    諸家多取四十裡為準 二明莊嚴二。

    初光明莊嚴二花果莊嚴。

    初光明莊嚴又三。

    初示葉具二明色光三明珠網 初葉具。

     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葉具足者無凋落故 二光明莊嚴。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碼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為映飾 寶色與光五色相間。

    琉璃碧色出黃光。

    頗梨青色出紅光。

    碼瑙赤色出白色。

    車渠白色出綠光。

    若準大本。

    琥珀七寶諸樹周滿世界。

    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車渠等樹。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廣如彼說。

    即是衆寶為映飾 三珠網四 初示重數二網間宮殿三殿中童子四珠纓光明 初示重數。

     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每樹七層每層一重其形如塔 二網間宮殿。

     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 網間宮殿如色界天梵王居處 三殿中童子。

     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璎珞 一一下天童嚴飾。

    釋迦毗楞伽此雲能聖。

    摩尼亦雲離垢亦雲如意 四珠纓光明。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衆寶間錯色中上者 衆寶間者不獨珠也。

    色中上者異于常也 二華果莊嚴又二。

    初總舉二别示 初總舉。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行相當者當猶對也。

    葉相次者如鱗接也。

    花果如下釋 二别示三。

    初明樹葉二明樹花。

    三明樹果 初明樹葉。

     一一樹華縱廣正當二十五由旬 三句示量。

    二十五由旬計一千裡。

     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璎珞 三句明色。

    百種畫即葉上痕脈。

    如天璎者狀其文也 二明樹花。

     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婉轉葉間 閻浮檀如上已釋。

    洲邊有樹海底出金光色無比。

    置于暗中其暗即滅。

    華色同焉。

    其花旋轉猶世風車 三明樹果又二。

    初體相二光變幢蓋 初體相。

     湧生諸果如帝釋瓶 帝釋瓶謂帝釋殿前有瓶莫測其量。

    以葉度果其大可知 二光變幢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 映現有二。

    大千佛事一也。

    十方佛國二也。

    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皆名佛事 第二示能觀。

     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莖華果皆令分明 恐其參亂故令次觀。

    莖等五種即是次第。

    莖謂根幹必兼枝條 三結示。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結文可解 第五池觀四。

    初示體相二明池蓮三明池光四結示 初示體相四。

    初舉數二明水色三明流渠四明渠底 初舉數。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一國八池渠道相通 二明水色。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玉生 上二句明色相。

    池塘階岸衆寶合成。

    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雲七寶成也。

    下二句示出處。

    每一池心各有珠玉。

    泉從玉出流落池中常時盈滿 三明流渠。

     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磲 十四支即是渠道 四明渠底。

     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雜色金剛金有五色又精剛者 二池蓮三。

    初示數二明量三明水流花間 初示數。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 一一水中即上八池各六十億。

    小本經中四色四光。

    今言七寶故知多别 二明量。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十二由旬計四百八十裡。

    小本經但雲大如車輪。

    舉其極小者耳 三明水流花間。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 從如意珠出故雲摩尼水。

    華梵互舉也。

    尋樹上下尋猶循也。

    樹即莖也。

    言水循華莖上入花中旋轉發聲卻從莖下。

    演說有三。

    四念處一也六度二也贊佛相好三也 三池光二。

    初從珠湧光二光化靈禽 初從珠湧光。

     如意珠玉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二光化靈禽。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 即小本中白鹄孔雀。

    今經下文凫雁鴛鴦等。

    即知珍禽非止一類。

    今此但舉毛色以通收耳。

    贊歎三寶令歸向故 四結示。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八功德一輕二清三冷四軟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适八飲已無患。

    不出色香味觸四塵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