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師長教導恩。
下二句離惡行。
不殺為十善之首故特标之。
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就中三句。
上句即翻邪三歸。
凡夫無始系屬于魔。
作法歸投希求救護。
若但受歸有善無戒。
若受衆戒必兼三歸。
下二句即受戒法。
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雲衆戒。
受持無缺故雲具足。
威儀亦戒。
輕細難持人多陵犯。
故特标簡。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就中四句。
初即發大心。
菩提翻道即無上道心。
二即起大心。
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雲深信。
三即生大解。
教诠本智因誦發生。
四即修大行。
勸誘修行不令退堕。
上三自行後一化他 三結告。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果德籍此而成故曰正因 二明正觀四。
初敕聽示說二贊請三勸囑四示法初敕聽示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谛聽善思即聞思兩慧。
為未來者正指像末也。
煩惱賊害即具縛凡夫也。
清淨業即十六觀也 二贊請。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悅可聖心故雲快問 三勸囑三。
初明是佛所教二依教修成三因修獲證 初明是佛所教。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衆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 阿難多聞勸令持說。
由在幽宮同聞尚少。
後還耆山意令重述故預囑之。
如來今者等并是付囑阿難所說之詞 二依教修成。
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報明鏡自見面像 教由佛說即是佛力。
所謂如來異方便也 三因修獲證。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忍位當初住。
若據觀法功德力強見生可證。
準下佛觀即指生彼獲證之相。
下雲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也 四示法有三。
初叙韋提見土由二為未來請其方便三如來答其所請 初叙韋提見土由。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大權引實故示同凡。
天眼六通之一。
障内障外無不徹見。
凡仙小聖雖得天眼遐方淨刹亦不能觀。
異方便者若對當機即前光台現土令韋提見。
據論垂教即下十六觀法專被未來。
欲彰權智道同故言諸佛 二為未來請其方法三。
初叙己得見二傷他不見三正為陳請 初叙己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 二傷他不見。
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 此即大悲權巧利物方見。
韋提位非凡小。
濁惡不善義同前釋。
五苦者疏雲五道皆非樂故。
修羅一道開則為六合但有五。
或取大本五惡五痛五燒以為五苦。
即五戒所禁五種之過為五惡。
犯此五事遭難犯法為五痛。
後堕三途名為五燒 三正為陳請。
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未來衆生一生不值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
業障如此。
疑無見土之理。
有何方便令得見乎 三如來答其所請又二。
初标示系想處二别列十六觀法 初标示系想處。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 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
須指定一方以為投心之處。
故放光現土厥意在茲。
故十疑論中名為一相三昧。
文殊般若亦名一行三昧。
比諸觀法有三不同。
餘觀不定方隅。
今此定須西向。
餘觀收神歸念今此送想彼方。
餘觀遍曆自他今此定緣聖境。
義門備揀心境曆然。
乖此别修終名邪觀 二别列十六觀法 自古章疏多廣懸談。
及至觀文例多簡略。
今謂觀文正當心要義須委細科釋文言。
聽習之徒切宜留心。
今先總分後方别解。
就十六觀大分為二。
初一種先觀此方落日指定向方。
後十五種正觀彼土依正二報。
初觀是總該下十五。
下皆為别各不相收。
就後十五複分為二。
前五先觀彼土依報莊嚴。
後十觀彼正報殊勝。
就前五中又分為二。
前二觀彼所依境界。
觀水成冰見冰為地。
後三觀彼莊嚴之相。
國土莊嚴不出三種。
樹即觀彼林蔭池即觀彼流泉樓即觀台閣。
地觀為總攝餘三故。
樹等為别皆依地故。
就後十中複分為四。
前三觀佛。
第七觀佛坐處。
第八觀像表真。
第九正觀佛相。
十與十一觀佛侍者左右分殊。
十二十三總觀三聖普雜不同。
十四五六觀佛徒衆三輩差降。
若此分對一經大要皎如指掌。
逐觀别分廣更如後 第一日觀三。
初所觀境二能觀想三結示 初所觀境。
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方隅渺[漭-廾+卉]無物表彰。
此間落日有目皆見顯了易觀。
是可标準。
疏雲落日懸鼓。
用标送想之方。
即此意也。
言作想者想即是觀。
胎中失目謂之生盲 二能觀想四。
初示修儀二示觀相三顯成相四勸常觀 初示修儀。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起想即發觀也。
正坐則身儀也。
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
故僧傳中古晉高僧坐不背西蓋遵此耳 二示觀相。
谛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心境相應凝然不動即定體也 三顯成相。
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
懸住空中 四勸常觀。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想成相起念念相續任運不忘 三結示。
是為日想名為初觀 結示可解 就後十五觀前五依報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冰。
第五想水正觀彼方池沼。
名同體别學者宜知 第二水觀二。
初所觀境二結示 水想正為觀地。
琉璃寶地舉世所無。
水面結冰是人皆識。
因此見彼用似比真。
故先舉水冰後成寶地。
疏雲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是也 初所觀境二。
初觀水二觀地 初觀水三。
初正想水二變水成冰三變冰為琉璃 初正想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顯上澄清湛然不動故雲無分散意 二變水成冰。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 三變冰為琉璃。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齊此已來當觀文畢。
此想已下屬後地觀 二觀地三。
初地體明徹二地下幢擎三地上莊嚴 初地體明徹。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 二地上幢擎二。
初示幢體二珠光上映 初示幢體。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 八面八楞其狀如塔 二殊光上映。
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三地上莊嚴四。
初地面華級二衆寶色光三合此寶光以成台閣四華幢樂器 初地面華級。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 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花磚 二衆寶色光。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 衆寶色光其光從地升空故如華。
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合此寶光以成台閣。
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四華幢樂器。
于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華幢樂器四面圍繞。
風動出聲說法警衆。
風生八方故雲八種。
彼無時節。
且對此方故雲八耳。
苦空等法即四念處。
觀身
下二句離惡行。
不殺為十善之首故特标之。
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也。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就中三句。
上句即翻邪三歸。
凡夫無始系屬于魔。
作法歸投希求救護。
若但受歸有善無戒。
若受衆戒必兼三歸。
下二句即受戒法。
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雲衆戒。
受持無缺故雲具足。
威儀亦戒。
輕細難持人多陵犯。
故特标簡。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就中四句。
初即發大心。
菩提翻道即無上道心。
二即起大心。
善惡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雲深信。
三即生大解。
教诠本智因誦發生。
四即修大行。
勸誘修行不令退堕。
上三自行後一化他 三結告。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果德籍此而成故曰正因 二明正觀四。
初敕聽示說二贊請三勸囑四示法初敕聽示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谛聽善思即聞思兩慧。
為未來者正指像末也。
煩惱賊害即具縛凡夫也。
清淨業即十六觀也 二贊請。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悅可聖心故雲快問 三勸囑三。
初明是佛所教二依教修成三因修獲證 初明是佛所教。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衆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 阿難多聞勸令持說。
由在幽宮同聞尚少。
後還耆山意令重述故預囑之。
如來今者等并是付囑阿難所說之詞 二依教修成。
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報明鏡自見面像 教由佛說即是佛力。
所謂如來異方便也 三因修獲證。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忍位當初住。
若據觀法功德力強見生可證。
準下佛觀即指生彼獲證之相。
下雲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也 四示法有三。
初叙韋提見土由二為未來請其方便三如來答其所請 初叙韋提見土由。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大權引實故示同凡。
天眼六通之一。
障内障外無不徹見。
凡仙小聖雖得天眼遐方淨刹亦不能觀。
異方便者若對當機即前光台現土令韋提見。
據論垂教即下十六觀法專被未來。
欲彰權智道同故言諸佛 二為未來請其方法三。
初叙己得見二傷他不見三正為陳請 初叙己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 二傷他不見。
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 此即大悲權巧利物方見。
韋提位非凡小。
濁惡不善義同前釋。
五苦者疏雲五道皆非樂故。
修羅一道開則為六合但有五。
或取大本五惡五痛五燒以為五苦。
即五戒所禁五種之過為五惡。
犯此五事遭難犯法為五痛。
後堕三途名為五燒 三正為陳請。
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未來衆生一生不值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
業障如此。
疑無見土之理。
有何方便令得見乎 三如來答其所請又二。
初标示系想處二别列十六觀法 初标示系想處。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 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
須指定一方以為投心之處。
故放光現土厥意在茲。
故十疑論中名為一相三昧。
文殊般若亦名一行三昧。
比諸觀法有三不同。
餘觀不定方隅。
今此定須西向。
餘觀收神歸念今此送想彼方。
餘觀遍曆自他今此定緣聖境。
義門備揀心境曆然。
乖此别修終名邪觀 二别列十六觀法 自古章疏多廣懸談。
及至觀文例多簡略。
今謂觀文正當心要義須委細科釋文言。
聽習之徒切宜留心。
今先總分後方别解。
就十六觀大分為二。
初一種先觀此方落日指定向方。
後十五種正觀彼土依正二報。
初觀是總該下十五。
下皆為别各不相收。
就後十五複分為二。
前五先觀彼土依報莊嚴。
後十觀彼正報殊勝。
就前五中又分為二。
前二觀彼所依境界。
觀水成冰見冰為地。
後三觀彼莊嚴之相。
國土莊嚴不出三種。
樹即觀彼林蔭池即觀彼流泉樓即觀台閣。
地觀為總攝餘三故。
樹等為别皆依地故。
就後十中複分為四。
前三觀佛。
第七觀佛坐處。
第八觀像表真。
第九正觀佛相。
十與十一觀佛侍者左右分殊。
十二十三總觀三聖普雜不同。
十四五六觀佛徒衆三輩差降。
若此分對一經大要皎如指掌。
逐觀别分廣更如後 第一日觀三。
初所觀境二能觀想三結示 初所觀境。
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方隅渺[漭-廾+卉]無物表彰。
此間落日有目皆見顯了易觀。
是可标準。
疏雲落日懸鼓。
用标送想之方。
即此意也。
言作想者想即是觀。
胎中失目謂之生盲 二能觀想四。
初示修儀二示觀相三顯成相四勸常觀 初示修儀。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 起想即發觀也。
正坐則身儀也。
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
故僧傳中古晉高僧坐不背西蓋遵此耳 二示觀相。
谛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心境相應凝然不動即定體也 三顯成相。
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
懸住空中 四勸常觀。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想成相起念念相續任運不忘 三結示。
是為日想名為初觀 結示可解 就後十五觀前五依報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冰。
第五想水正觀彼方池沼。
名同體别學者宜知 第二水觀二。
初所觀境二結示 水想正為觀地。
琉璃寶地舉世所無。
水面結冰是人皆識。
因此見彼用似比真。
故先舉水冰後成寶地。
疏雲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是也 初所觀境二。
初觀水二觀地 初觀水三。
初正想水二變水成冰三變冰為琉璃 初正想水。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 顯上澄清湛然不動故雲無分散意 二變水成冰。
既見水已當起冰想 三變冰為琉璃。
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齊此已來當觀文畢。
此想已下屬後地觀 二觀地三。
初地體明徹二地下幢擎三地上莊嚴 初地體明徹。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内外映徹 二地上幢擎二。
初示幢體二珠光上映 初示幢體。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 八面八楞其狀如塔 二殊光上映。
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三地上莊嚴四。
初地面華級二衆寶色光三合此寶光以成台閣四華幢樂器 初地面華級。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 金繩七寶互相間錯如世花磚 二衆寶色光。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 衆寶色光其光從地升空故如華。
從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合此寶光以成台閣。
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四華幢樂器。
于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華幢樂器四面圍繞。
風動出聲說法警衆。
風生八方故雲八種。
彼無時節。
且對此方故雲八耳。
苦空等法即四念處。
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