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之中

關燈
求法二。

    初作禮申敬二請法 初作禮申敬。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璎珞舉身投地号泣向佛 被囚日久不期遇佛。

    悲喜盈懷無暇容緩。

    挽斷項纓持用獻佛。

    投身于地以竭其誠二請法有二。

    初通問往生處二正請往生因 初通問往生處二。

    初泛問宿因二正問生處 初泛問宿因。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複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我之母子愛出天性。

    佛之兄弟情同天倫。

    反生逆害必有往因。

    本唯自責兼問如來。

    但是傷歎往業以為陳請之由。

    經律多說。

    佛與提婆從因至果常相惱害。

    蓋是大權影響而非實事。

    即法華雲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

    乃至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

    号曰天王如來等 二正問生處為三。

    初标忻厭二叙可厭三立誓遠離 此之三節即示末世修行要術。

    若不爾者則徒修淨業定不往生 初标忻厭。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無憂惱處者韋提所問。

    言相通含據下佛答即指淨土。

    娑婆五濁人間天上皆有憂惱。

    唯佛淨土依正俱勝但受諸樂甯有憂乎。

    閻浮提或雲剡浮贍部此翻勝金。

    從樹為名。

    以樹半臨海水水底有金光色映樹故以為名。

    提或雲檀此翻為洲。

    即别指南洲也。

    據令通指娑婆大千。

    且從近論令易解耳。

    或可閻浮于四洲中濁惡最甚故特标之 二叙可厭。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 濁謂五濁。

    即見煩惱等五皆不淨故總名濁亦名五滓。

    惡即十惡。

    即殺盜等。

    五濁則具該依正。

    十惡則别指行業。

    若據濁惡實該六道。

    特舉三途苦果以彰可厭。

    遍于大千故雲盈滿。

    多不善聚者即上惡趣共聚此處。

    或可别指人中。

    少有良善如下所願不見惡人怨親逆順無非不善。

    阇王調達豈善聚乎。

    上随文解次約義論。

    此濁惡處即指世間郡邑民居親族會處。

    其間心行萬差三惡盈滿皆不善聚。

    又濁惡處即指我等衆生現前識心。

    無始至今三業所造無邊業種日用所起三惡道行不可窮數故雲盈滿多不善也 三立誓遠離。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五濁三界五逆十惡皆是惡聲。

    其中衆生造如是業盡号惡人。

    極樂世界尚無惡道名即無惡聲也。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即無惡人也 二正請往生因。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于清淨業處 頭及四肢為五體五處皆圓亦名五輪。

    著地禮之重也。

    由有宿罪故受此苦。

    今欲厭離故須求悔。

    梵雲忏摩此翻悔往。

    今言忏悔華梵并舉。

    有雲忏即斷後悔是恥前。

    如來說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雲佛日。

    極樂依正莫非主伴淨業共成故名清淨業處。

    據此韋提正求觀法故雲教我觀也 第二正宗分三。

    初至那含放光現土審定機宜。

    爾時世尊下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

    說是語時下三顯示利益結勸修習 初放光現土審定機宜三。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二韋提白佛選定一方。

    三頻婆蒙光護證道果。

    佛恐末世以為十方淨土随願可生何獨定指彌陀一國特現此瑞以決後疑。

    今多此見正達佛意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于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複有國土純是蓮華複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複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于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如來眉間有白毫相。

    長一(丈寸)五周圓五寸外有八棱中空如筒白如珂雪右旋宛轉。

    表從中道流出諸法。

    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

    即顯此經圓純究竟一佛乘法。

    故現此相異于常時。

    光台高聳喻若須彌。

    現土無量不可具舉。

    略示四種以示可觀。

    七寶成者言其尊貴。

    純蓮華者言其潔淨。

    如天宮者言其快樂。

    頗梨鏡者言其明瑩。

    若論諸土莊嚴極衆。

    經文從簡各舉一相。

    欲彰極樂具兼諸美令韋提見。

    即示放光現土之意 二選定一方三。

    初通叙諸土非是所類。

    二别指極樂正合機緣。

    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初通叙諸土非是所願。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 二别指極樂正合機緣。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良以此界下凡心多馳散。

    若不的指一方專觀一佛則觀行難成往生多障。

    況彌陀光明常照誓願弘深。

    是以生一土則諸土皆通。

    想一佛則諸佛齊見。

    十疑論佛答普廣其理照然。

    善導專修義亦同此 三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

    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

    如地觀雲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

    善導玄義據華嚴經思惟正受并是三昧。

    與此地觀文證大同。

    又觀佛三昧經雲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聞是法者思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常于夢中見佛。

    又雲聞是語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

    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

    又複前雲教我觀于清淨業處。

    即知韋提唯請觀耳 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初如來現土正意在茲。

    機感相投潛通密應。

    故佛微笑。

    觀佛相海經雲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

    從口而出光照王頂。

    佛力加被令增道果。

    蒙光見佛深悟無常。

    發智斷惑遂證三果。

    阿那含此雲不還。

    結惑将盡不還下界。

    據此頻婆見佛得果。

    應與夫人同聞觀法。

    後結益中但叙韋提五百侍女。

    乃知頻婆證果即歸滅矣 第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二。

    初如來許可二正示所說 初如來許可。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先審知否者欲明淨土非佛自說他無知者。

    彌陀經雲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而雲不遠者此有三釋。

    一佛眼觀故如楞嚴說。

    天眼觀大千界如觀掌果。

    況佛眼乎。

    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裡。

    所謂登大山而小天下也。

    二心念速故。

    心神無礙遐方異域舉念即至。

    所謂心念疾于風也。

    三佛力攝故。

    雖未得通乘佛神力。

    如十疑論說。

    劣夫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

    所謂青蠅附于骐尾也。

    淨業成者總目彼土依正二報。

    極樂境界衆生未識以物比拟故雲衆譬。

    如下雲如億千日其光如華等。

    或可所有言谕通名為譬。

    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

    所謂千鈎之弩豈特為鼷鼠而發機乎 二正示所說複二。

    初先示福業二明正觀初先示福業 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觀行人合行事業。

    非觀無以導其福非福無以成其觀。

    有觀無福則阙于莊嚴。

    有福無觀則牽于異趣。

    阙莊嚴則護報非勝。

    牽異趣則往生莫由。

    二法相資無往不利。

    寄言學者克意研求。

    無惑兩岐自迷發足 今釋三福三。

    初通标二别釋三結告。

    初通标。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欲生者言其志願。

    當修者教令必為 二别釋。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既是三世佛因。

    明知菩薩大行。

    第一共凡夫業第二共二乘業第三大乘不共業。

    就中四句。

    上二句報恩行。

    父母生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