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理三辨觀法不同。
初定經旨 宗是主義一經之主義須辨示。
天台雲。
此經以心觀為宗。
此則單就能觀為言也。
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
遠師善導并雲。
諸經所辨宗趣各異。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
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
觀雖十六依正不同而主在觀佛。
即下經雲。
于見身中得念佛三昧。
念即是觀。
但語通餘佛尚濫他經。
可如首題簡别斯盡。
觀佛三昧經雲。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藥。
破戒者護失道者導。
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中燈。
煩惱賊中是勇猛将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又雲。
若能觀佛一毛孔是人名為行念佛定。
以念佛故十方諸佛常在其前為說正法。
此人即能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何況具足念佛色身。
又雲。
若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齊作諸惡事種種邪見。
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在前觀佛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盡滅等。
準知觀佛功德難思。
良由攝虛妄心冥真實境。
假彼福慧濟我貧窮。
藉彼慈悲拯我沉溺。
是卻惡之前陳為入道之初門。
故楞嚴雲。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是則名曰香光莊嚴。
略舉大要餘廣如後。
二明事理 理是虛寂之強名事乃施為之總目。
名雖兩立體實一如。
其猶水動為波墨書成字。
波雖萬狀水濕何殊。
字有千差墨色無二。
若謂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則為理觀。
舉心動慮取舍曆然即為事觀。
是則理事敵對。
未是圓融。
今依天台十疑論雲。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
此乃真無生。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作生解聞無生作無生解。
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
幾許謬哉。
是知達事即理理非事外。
是真無生故稱妙觀。
又準南山理事二忏須分兩根。
利根達理則一切唯心。
鈍根未達則專依事行。
餘經理觀唯被上根。
今經觀法通攝利鈍。
利根修者莫非理觀。
鈍根修者皆歸事想。
利鈍雖異皆得往生。
但生彼已階位淺深。
進道遲速耳。
然古今判釋互說不同。
一雲十六妙境無非理觀。
一雲據經始末皆是事想。
一雲前後十五是事唯第九佛觀為理。
今謂初釋則遺于中下次解則抑彼上根後說兩分最非通論。
夫達理者則諸法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
嘗考經文但出所觀之境不分理事之殊。
得非能觀之人根有利鈍見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
唐高僧辨秀嘗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說。
何耶夫出言即性發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我正念乎。
細詳此說深會經宗。
但未悉此經通收中下耳。
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
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
下雲當起想念谛觀于日是也。
二者所觀境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
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也。
能所相冥方成觀行。
問起心取境那名理觀。
答了此心境皆因緣生。
緣生無生體非生滅即無生理。
十疑論雲夫不生不滅者于緣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于生體了不可得。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
此滅散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非謂因緣生外别有不生不滅也。
今明理觀一準論文。
以緣生心觀緣生境。
心境雖殊緣生不異。
能觀是心所觀即佛。
心法佛法皆不思議。
華嚴雲心佛衆生三無差别即其義也。
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達無疑。
然後晨夕念念系想彼方依正勝境熾然求生不妨心境。
體自無生。
非謂造作使之然也。
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莫非妙理。
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不皆爾。
法華雲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颠倒等。
又雲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普賢觀雲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
淨名雲一切諸法即菩提相。
華嚴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
又雲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金剛般若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
如是等文遍在大藏不複盡舉。
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堕偏邪去道全遠。
淨名雲譬如造立宮殿。
若依空地随意無礙。
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聖量若此正理坦然。
必欲進修深須研核。
三辨觀法不同 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
一總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
二别觀自心如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
三或但觀色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
四兼觀色心經雲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等。
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
今此觀經即當第五。
就觀勝境複有五别。
一觀佛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
二觀普賢行法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相也。
三觀藥王藥上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
四觀彌勒上生即觀兜率天宮求生内院也。
五即今經觀彌陀依正求生淨土也。
上三滅業破障下二忻願求生。
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極樂淨方。
然此方入道要在觀心。
淨土往生義須想佛。
今舉此方觀心一種對校今經略為六别。
一觀心則攝想歸心今經則送心他境。
(經雲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天台疏雲落日懸鞁用标送想之方)二觀心不局四儀此經則要須正坐(義通餘儀)三觀心則不拘方所此經則定須西向。
四觀心則不簡餘時此經則須除便食(觀佛經雲除便轉時地觀雲唯除食時等)五觀心則斷惑證理此經則成業感生。
六觀心則魔業發現此經則聖德護持。
略明六異則知淨土觀門迥然天别。
問今十六觀可名觀心否。
答若乃達境唯心則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
但恐反求本陰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
非今正觀矣。
問或謂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唯觀心為要。
今經觀佛豈不相違。
答觀法被機各有所主。
若此方入道斷惑證真則觀心至要。
若往生淨土修因感報則觀佛最優。
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有此語。
非謂生佛二法永不通觀。
觀佛三昧皆被未來義非徒設。
問心佛無差上乘了義。
今明觀法何必強
初定經旨 宗是主義一經之主義須辨示。
天台雲。
此經以心觀為宗。
此則單就能觀為言也。
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
遠師善導并雲。
諸經所辨宗趣各異。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
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
觀雖十六依正不同而主在觀佛。
即下經雲。
于見身中得念佛三昧。
念即是觀。
但語通餘佛尚濫他經。
可如首題簡别斯盡。
觀佛三昧經雲。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藥。
破戒者護失道者導。
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中燈。
煩惱賊中是勇猛将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又雲。
若能觀佛一毛孔是人名為行念佛定。
以念佛故十方諸佛常在其前為說正法。
此人即能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何況具足念佛色身。
又雲。
若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偷僧祇物污比丘尼破八戒齊作諸惡事種種邪見。
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在前觀佛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盡滅等。
準知觀佛功德難思。
良由攝虛妄心冥真實境。
假彼福慧濟我貧窮。
藉彼慈悲拯我沉溺。
是卻惡之前陳為入道之初門。
故楞嚴雲。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是則名曰香光莊嚴。
略舉大要餘廣如後。
二明事理 理是虛寂之強名事乃施為之總目。
名雖兩立體實一如。
其猶水動為波墨書成字。
波雖萬狀水濕何殊。
字有千差墨色無二。
若謂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則為理觀。
舉心動慮取舍曆然即為事觀。
是則理事敵對。
未是圓融。
今依天台十疑論雲。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
此乃真無生。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作生解聞無生作無生解。
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
幾許謬哉。
是知達事即理理非事外。
是真無生故稱妙觀。
又準南山理事二忏須分兩根。
利根達理則一切唯心。
鈍根未達則專依事行。
餘經理觀唯被上根。
今經觀法通攝利鈍。
利根修者莫非理觀。
鈍根修者皆歸事想。
利鈍雖異皆得往生。
但生彼已階位淺深。
進道遲速耳。
然古今判釋互說不同。
一雲十六妙境無非理觀。
一雲據經始末皆是事想。
一雲前後十五是事唯第九佛觀為理。
今謂初釋則遺于中下次解則抑彼上根後說兩分最非通論。
夫達理者則諸法皆理安有此是而彼非乎。
嘗考經文但出所觀之境不分理事之殊。
得非能觀之人根有利鈍見有通塞任其分量皆可趣入乎。
唐高僧辨秀嘗謂人曰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觀之說。
何耶夫出言即性發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況我正念乎。
細詳此說深會經宗。
但未悉此經通收中下耳。
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
答修法有二。
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
下雲當起想念谛觀于日是也。
二者所觀境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
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也。
能所相冥方成觀行。
問起心取境那名理觀。
答了此心境皆因緣生。
緣生無生體非生滅即無生理。
十疑論雲夫不生不滅者于緣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于生體了不可得。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
此滅散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非謂因緣生外别有不生不滅也。
今明理觀一準論文。
以緣生心觀緣生境。
心境雖殊緣生不異。
能觀是心所觀即佛。
心法佛法皆不思議。
華嚴雲心佛衆生三無差别即其義也。
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達無疑。
然後晨夕念念系想彼方依正勝境熾然求生不妨心境。
體自無生。
非謂造作使之然也。
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莫非妙理。
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不皆爾。
法華雲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颠倒等。
又雲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普賢觀雲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
淨名雲一切諸法即菩提相。
華嚴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
又雲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金剛般若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
如是等文遍在大藏不複盡舉。
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堕偏邪去道全遠。
淨名雲譬如造立宮殿。
若依空地随意無礙。
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聖量若此正理坦然。
必欲進修深須研核。
三辨觀法不同 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
一總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
二别觀自心如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
三或但觀色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
四兼觀色心經雲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等。
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
今此觀經即當第五。
就觀勝境複有五别。
一觀佛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
二觀普賢行法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相也。
三觀藥王藥上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
四觀彌勒上生即觀兜率天宮求生内院也。
五即今經觀彌陀依正求生淨土也。
上三滅業破障下二忻願求生。
又下二中第四是娑婆天界第五即極樂淨方。
然此方入道要在觀心。
淨土往生義須想佛。
今舉此方觀心一種對校今經略為六别。
一觀心則攝想歸心今經則送心他境。
(經雲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天台疏雲落日懸鞁用标送想之方)二觀心不局四儀此經則要須正坐(義通餘儀)三觀心則不拘方所此經則定須西向。
四觀心則不簡餘時此經則須除便食(觀佛經雲除便轉時地觀雲唯除食時等)五觀心則斷惑證理此經則成業感生。
六觀心則魔業發現此經則聖德護持。
略明六異則知淨土觀門迥然天别。
問今十六觀可名觀心否。
答若乃達境唯心則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
但恐反求本陰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
非今正觀矣。
問或謂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唯觀心為要。
今經觀佛豈不相違。
答觀法被機各有所主。
若此方入道斷惑證真則觀心至要。
若往生淨土修因感報則觀佛最優。
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有此語。
非謂生佛二法永不通觀。
觀佛三昧皆被未來義非徒設。
問心佛無差上乘了義。
今明觀法何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