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将釋此經先列義門令知總意然後入經分文别釋。
初中分四。
初教興來緻二攝教分齊三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
初教興來緻二。
初通明一代教興二别叙今經教興。
初通明一代教興 大覺世尊從本垂迹為欲開示衆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
于是乘時利見而大有為焉。
經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則知出生示滅一代聲教半滿雖殊莫不皆使諸有凡庸自悟己心。
與十方如來法界含靈體性平等無有差異。
具足無量河沙勝德包攝一切世出世法。
清淨本然廣大無際十方法界微塵刹土大地山河依正因果悉是我輩自心中物。
猶如一漚浮于大海亦如片雲點太清裹。
即下經雲。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當知此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是大乘一實境界非他法也。
故占察經曰。
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圓滿十方究竟一相。
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妄現境界。
令生念著計我我所。
沒溺生死不自知覺。
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
慈悲方便演說諸經。
華嚴頓示鹿園漸誘。
歸源無二方便多門。
經雲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雲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或于此土破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
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
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達諸法。
然後發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
以智慧故不住生死。
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曆微塵刹示生唱滅說法度生。
衆生無盡行願身土亦無有盡。
華嚴雲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唯除為欲調伏衆生而示現耳。
楞伽亦雲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是謂出世大事因緣。
十方皆爾豈獨釋迦。
教法所興在此而已。
二别叙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淨土緣興。
故使阇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
遙望耆山請佛求救。
大悲憐愍即赴幽宮。
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
後說十六妙觀正示往生之術。
今括諸文略陳十意。
一為愍衆生忍受衆苦無由脫故。
經雲。
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等。
又雲。
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此觀地法。
二為愍衆生為業纏縛無由解故。
如下經雲除無量億劫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
三為愍衆生煩惱障重不能斷故。
經雲。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四為愍衆生福德淺薄受貧苦故。
經雲。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又雲。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
五為愍衆生随邪背正去佛遠故。
經雲。
若念佛者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等。
六為令衆生離諸染著住清淨境界故。
經雲。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七為令衆生心易得定故。
經雲。
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
若不定指一方則三昧難成故。
八為令見身成就念佛三昧故。
九為令見身見無量壽佛故(此二皆下經文)十為令衆生疾成佛故。
下雲。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等。
即彌陀經雲。
生彼國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佛意幽深凡情罔測。
且用十意括示大途則一經興緻咬如指掌矣。
第二攝教分齊有三。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辨大小漸頓三簡了不了義。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
初娑婆入道教觀二淨土往生教觀。
初娑婆入道教觀 娑婆五濁惑業重輕根性差别在機既雜。
教亦不純。
故有大小殊科偏圓異徹。
經論宗師古今判教互有不同疊相廢立廣在他文不可備叙。
二淨土往生教觀 極樂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
衆生生者雖分九品莫不皆發無上道心。
到彼進功皆得不退菩提妙果。
故往生論雲。
二乘種不生。
雖有聲聞弟子皆是先發大心暫履權乘不住小果。
是知二土立教純雜不同。
則淨土諸經不勞簡判也。
二大小漸頓 天台疏判教相中隻雲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二藏明義菩薩藏收。
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遠疏亦雲。
此經是頓教法輪。
韋提希等并是凡夫便證無生。
不從小入。
故知是頓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
慈雲法師雲。
小乘經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說有淨土何況勸生。
又小乘中不談他佛亦無一字說有彌陀。
是則淨土彌陀一曆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種。
不聞不信豈非大失乎。
三簡了不了義 慈雲雲。
佛法有二。
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
大乘複有了不了義。
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法也。
經曰。
十方谛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
斯之謂矣。
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心非他方也。
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則回神億刹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豈逃乎刹那際内。
故經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是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大乘了義豈複過此。
楞嚴勢至圓通雲。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言成佛不久也)。
至若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藥王品雲受持此經即往生安樂世界等)。
華嚴極談普賢躬陳回向(普賢十大願結雲臨命終時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等)。
即知淨穢身土悉是衆生自心。
隻由心體虛融故使往生無礙。
隻由心性包遍遂令取舍無妨。
嗟今未學不達唯心。
但認點靈便為淨土。
自謂心淨土淨不假他求。
佛即我心豈須外覓。
指彌陀為外物。
貶極樂為他邦。
故慈雲雲。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
心淨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
釋曰。
子不善心土之義将謂我心局在方寸。
便見西方夐在域外。
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
十萬億刹咫步之間豈在心外。
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
若談唯心便不信有外諸法。
豈唯謗法亦自謗心殃墜萬劫。
良可痛哉。
妄構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上皆彼文)古賢苦口愍物情深。
傥屬意以研詳必因茲而超悟矣。
三辨宗旨有三。
初定經宗二明事
初中分四。
初教興來緻二攝教分齊三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
初教興來緻二。
初通明一代教興二别叙今經教興。
初通明一代教興 大覺世尊從本垂迹為欲開示衆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
于是乘時利見而大有為焉。
經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則知出生示滅一代聲教半滿雖殊莫不皆使諸有凡庸自悟己心。
與十方如來法界含靈體性平等無有差異。
具足無量河沙勝德包攝一切世出世法。
清淨本然廣大無際十方法界微塵刹土大地山河依正因果悉是我輩自心中物。
猶如一漚浮于大海亦如片雲點太清裹。
即下經雲。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當知此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是大乘一實境界非他法也。
故占察經曰。
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圓滿十方究竟一相。
但以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妄現境界。
令生念著計我我所。
沒溺生死不自知覺。
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
慈悲方便演說諸經。
華嚴頓示鹿園漸誘。
歸源無二方便多門。
經雲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又雲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或于此土破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
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
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洞達諸法。
然後發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
以智慧故不住生死。
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曆微塵刹示生唱滅說法度生。
衆生無盡行願身土亦無有盡。
華嚴雲我知十方一切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唯除為欲調伏衆生而示現耳。
楞伽亦雲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是謂出世大事因緣。
十方皆爾豈獨釋迦。
教法所興在此而已。
二别叙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淨土緣興。
故使阇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
遙望耆山請佛求救。
大悲憐愍即赴幽宮。
先陳三種淨福以為兼濟之緣。
後說十六妙觀正示往生之術。
今括諸文略陳十意。
一為愍衆生忍受衆苦無由脫故。
經雲。
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等。
又雲。
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此觀地法。
二為愍衆生為業纏縛無由解故。
如下經雲除無量億劫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
三為愍衆生煩惱障重不能斷故。
經雲。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四為愍衆生福德淺薄受貧苦故。
經雲。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
又雲。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
五為愍衆生随邪背正去佛遠故。
經雲。
若念佛者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等。
六為令衆生離諸染著住清淨境界故。
經雲。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七為令衆生心易得定故。
經雲。
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
若不定指一方則三昧難成故。
八為令見身成就念佛三昧故。
九為令見身見無量壽佛故(此二皆下經文)十為令衆生疾成佛故。
下雲。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等。
即彌陀經雲。
生彼國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佛意幽深凡情罔測。
且用十意括示大途則一經興緻咬如指掌矣。
第二攝教分齊有三。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辨大小漸頓三簡了不了義。
初明二土立教純雜二。
初娑婆入道教觀二淨土往生教觀。
初娑婆入道教觀 娑婆五濁惑業重輕根性差别在機既雜。
教亦不純。
故有大小殊科偏圓異徹。
經論宗師古今判教互有不同疊相廢立廣在他文不可備叙。
二淨土往生教觀 極樂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
衆生生者雖分九品莫不皆發無上道心。
到彼進功皆得不退菩提妙果。
故往生論雲。
二乘種不生。
雖有聲聞弟子皆是先發大心暫履權乘不住小果。
是知二土立教純雜不同。
則淨土諸經不勞簡判也。
二大小漸頓 天台疏判教相中隻雲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二藏明義菩薩藏收。
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遠疏亦雲。
此經是頓教法輪。
韋提希等并是凡夫便證無生。
不從小入。
故知是頓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
慈雲法師雲。
小乘經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說有淨土何況勸生。
又小乘中不談他佛亦無一字說有彌陀。
是則淨土彌陀一曆耳根即下大乘成佛種。
不聞不信豈非大失乎。
三簡了不了義 慈雲雲。
佛法有二。
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
大乘複有了不了義。
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法也。
經曰。
十方谛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
斯之謂矣。
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心非他方也。
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
如此則回神億刹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豈逃乎刹那際内。
故經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是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大乘了義豈複過此。
楞嚴勢至圓通雲。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言成佛不久也)。
至若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藥王品雲受持此經即往生安樂世界等)。
華嚴極談普賢躬陳回向(普賢十大願結雲臨命終時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等)。
即知淨穢身土悉是衆生自心。
隻由心體虛融故使往生無礙。
隻由心性包遍遂令取舍無妨。
嗟今未學不達唯心。
但認點靈便為淨土。
自謂心淨土淨不假他求。
佛即我心豈須外覓。
指彌陀為外物。
貶極樂為他邦。
故慈雲雲。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
心淨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
釋曰。
子不善心土之義将謂我心局在方寸。
便見西方夐在域外。
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
十萬億刹咫步之間豈在心外。
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
若談唯心便不信有外諸法。
豈唯謗法亦自謗心殃墜萬劫。
良可痛哉。
妄構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上皆彼文)古賢苦口愍物情深。
傥屬意以研詳必因茲而超悟矣。
三辨宗旨有三。
初定經宗二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