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義疏(末)

關燈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後十觀中文别有四。

    一佛對阿難及韋提希敕聽許說辨勸傳持。

    二由佛勸韋提求見故令彼佛菩薩俱現。

    三由彼觀韋提設禮仰荷佛力為物啟請。

    四因其請如來為說後十觀法。

    前中三句。

    一對二人敕聽勸思。

    二許宣說。

    除苦法者由觀滅罪舍此生彼名除苦法。

    三勸持勸說。

    第二段中初先明其佛菩薩現後明所現威光無比。

    第三段中初明韋提因見設禮次荷佛力現有所睹後為物請。

    文顯可知。

    第四佛說餘十觀中相從為四。

    初五。

    一分佛菩薩觀次有一門自往生觀次一複明佛菩薩觀後三明其他生之觀。

    就前五中初之一門作佛座觀次一作彼佛二菩薩三像之觀後三作彼佛二菩薩真身之觀。

    初坐觀中文别有六。

    一辨觀相二是為下結三阿難下辨明此坐得成所由謂法藏願力故成四若欲下重顯觀儀五此想成下明觀利益六作此下辨觀邪正。

    文皆可知。

    就像觀中文别有四。

    一辨觀相第二令與修多羅下明觀邪正三是為下結四作是下明觀利益。

    初中複四。

    第一略觀唯觀一佛二菩薩像。

    二此想成下明觀成相。

    三一一樹下明其廣觀。

    觀諸樹下皆有一佛二菩薩像。

    四此相成下還顯成相。

    就初略中先觀佛像後明觀察二菩薩像。

    佛像觀中先勸觀佛為佛所表。

    後正觀像勸觀佛中應先解釋三佛之義然後釋文。

    義如别章。

    此中所觀是應身也。

    文中有三。

    一結前生後以為起發見前事已次當想佛。

    二所以下釋勸所以。

    三是故應當一心念下結勸觀察。

    第二段中所以者何征問起發。

    佛身出情所以勸想。

    下對釋之。

    佛法界身入于一切衆生心中故勸想之。

    是故已下明佛心想即成前佛入衆生心義。

    于中四句。

    一明心是佛。

    言是故者乘前顯後。

    是佛法身入于一切衆生心故。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諸佛相好。

    二明心作佛成前心是。

    三是心是佛結前初句。

    四諸佛遍知從心想生結前第二。

    雲何名作雲何名是。

    兩義分别。

    一就佛觀始終分别。

    始學名作終成即是。

    二現當分别。

    諸佛法身與己同體。

    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心是佛。

    望己當果。

    由觀生彼名心作佛。

    上來第二釋勸所以。

    自下第三結勸觀察。

    言是故者是佛法身入于一切衆生心故應當一心系念觀彼阿彌陀佛。

    佛号無量略舉四種。

    佛是佛号義如前解。

    多陀阿伽度是如來号。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阿羅诃者此名應供。

    佛具智斷合可供養故名應供。

    外國語中三名相通。

    一阿羅诃此雲應供。

    二阿羅漢此雲無生亦雲無著。

    三阿盧诃此雲殺賊。

    今舉初義。

    三藐三佛陀此翻名為正真正覺。

    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複名正佛陀名覺。

    上勸觀佛為像所表。

    想彼佛者先想像下正勸觀像。

    文顯可識。

    前觀佛像下次觀察二菩薩像。

    先為二坐後正觀察二菩薩像。

    上來一段是其略觀。

    餘如前釋。

    文顯可知。

    佛身觀中别有四。

    一結前生後二廣辨觀想三是為下結四辨觀邪正。

    第二段中文複有四。

    一廣辨觀相二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下明觀利益三觀無量壽佛從一相好下重辨觀義四見無量壽佛即見十方下重辨利益。

    初中先别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已下總以結勸。

    前中有三。

    一觀佛身色二佛身高下觀其大小三于圓光下觀其多少。

    初段可知。

    觀大小中句别有五。

    一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二舉毫相大小如須彌。

    須彌舉高三百三十六萬裡縱廣亦然。

    彼佛高相過此五倍。

    三眼大小如四大海。

    準此白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

    身量太長準身度其白毫及眼其量太小。

    是事雲何。

    凡世人身五尺者一寸之眼。

    身于其眼不過長短五六十倍。

    佛亦應然。

    無量壽佛眼如四大海。

    一海縱廣八萬由旬。

    四海合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身過其眼五六十倍縱令極多無出百倍。

    何緣佛身得六十萬倍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準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倍那由他由旬。

    言恒河沙者或傳譯者謬而置之。

    若身實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極小。

    當亦是其傳者謬矣。

    觀音勢至身量大小準佛身量長短未定。

    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須彌山。

    五圓光大小猶如百億三千世界。

    就第三段明多少中句别有五。

    一明光中化佛多少。

    于圓光中有其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二侍者多少一一化佛無數菩薩以為侍者。

    三明相多少有其八萬四千諸相。

    四明好多少彼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之好。

    五明光多少于一一好各有八萬四千光明。

    上來别觀。

    念佛衆生下總以結勸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光明相好及以化身不可具說結以顯多。

    但當憶等是勸辭也。

    此初段畢。

    自下第二明其觀益。

    于中有三。

    一明得見阿彌陀佛即得見于一切佛身。

    二明得見阿彌陀佛身即見佛心。

    三結勸觀察。

    初中三句。

    一明見前阿彌陀佛身相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諸佛體同故得見一即見一切。

    二明由見一切佛故即得具足念佛三昧。

    三作是觀下結以顯益。

    第二段中句亦有三。

    一明見身即見佛心。

    身由心起故得見身即得見心。

    又由見身心想轉明故得見心。

    二佛心者大慈悲下辨佛心相。

    謂無緣慈普攝衆生。

    然慈悲心有大有小。

    攀緣分别名之為小。

    心想都滅而于衆生無所分别自然現益目之為大。

    小中有三。

    一衆生緣。

    緣諸衆生欲與其樂欲拔其苦。

    二者法緣。

    觀諸衆生無我無人但有五陰生滅法數而行慈悲。

    無我無人雲何行慈。

    如維摩說自念為生說如斯法故名為慈。

    又念衆生妄為我人之所纏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

    既無衆生為誰說法念誰為我之所纏縛。

    經言無者但無人性。

    非無幻化假名衆生故得為說念之被縛。

    三者無緣。

    觀陰空寂本無所有而行慈悲。

    法既不有雲何行慈。

    亦有兩義。

    一念為生說如斯法。

    即是第一義樂與人故名為慈。

    二念衆生妄為有法之所纏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

    法既不有何處有人而為說乎。

    釋言據彼菩薩自心實不見人亦不見法。

    不見法故無所言說。

    不見人故無可為說。

    故經說言平等法界佛不度生。

    據彼衆生以望菩薩。

    于衆生外别有菩薩。

    聞彼菩薩說無人法舍妄契實同其所得便言菩薩為生說法。

    故經說言衆生強分别說佛度衆生。

    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