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關燈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五要然後釋名。

    何者五要。

    第一須知教之大小。

    教别二藏謂聲聞藏及菩薩藏。

    教聲聞法名聲聞藏。

    教菩薩法名菩薩藏。

    差别義如常釋。

    此經乃是菩薩藏收。

    第二須知教局漸及頓。

    小教名局。

    大從小入目之為漸。

    大不由小謂之為頓。

    此經是其頓教法輪。

    何故得知。

    此經正為韋提希說。

    下說韋提是凡夫。

    為凡夫說不從小入。

    故知是頓。

    第三須知經之宗趣。

    諸經所辨宗趣各異。

    如涅槃經涅槃為宗。

    如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大品經等以慧為宗。

    華嚴法華無量義等三昧為宗。

    大集經等陀羅尼為宗。

    如是非一。

    此經觀佛三昧為宗。

    第四須知經名不同。

    諸經立名差别不等。

    或有就法如涅槃經般若經等。

    或複就人如薩和檀太子經等。

    或有就喻如金剛明大雲經等。

    或有就事如枯樹經等。

    或複就處如彼伽耶山頂經等。

    或複就時如時經等。

    或人法為名如勝鬘經等。

    或事法雙舉如彼方等大集經等。

    或法喻并陳如法華經法鼓經等。

    如是非一。

    今此經者人法為名。

    佛是人名說觀無量壽是其法名。

    諸經列人凡有四種。

    一舉說人如維摩經勝鬘經等。

    二舉問人如彌勒問經等。

    三舉所說人如薩和檀太子經等。

    四舉所為人如玉玡經須摩提女經等。

    今此言佛舉其說人。

    第五須知說人差别。

    諸經起說凡有五種。

    如龍樹辨。

    一佛自說二聖弟子說三神仙說四諸天鬼神所說五變化說。

    此經五中是其佛說。

    以知五要。

    次釋其名。

    初言佛者标舉說人。

    此翻名覺。

    覺有兩義。

    一覺察義對煩惱障。

    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此之一義如涅槃說。

    二覺悟義對所知障。

    無明昏寝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所對無明有其二種。

    一性結無明迷覆實性。

    對除彼故覺法實性故名為覺。

    二事中無知于事不了。

    對除彼故覺知一切善不善等三聚之法故名為覺。

    故地持雲于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平等開覺故名為佛。

    既能自覺複能覺他覺行窮滿稱之為佛。

    言自覺者簡異凡夫。

    言覺他者别異二乘。

    覺行窮滿彰異菩薩。

    是故獨此名之為佛。

    下次舉其所說之法。

    口音陳唱目之為說。

    系念思察說以為觀。

    無量壽者是所觀佛。

    觀佛有二。

    一真身觀二應身觀。

    觀佛平等法門之身是真身觀。

    觀佛如來共世間身名應身觀。

    真身之觀如維摩經見阿閦品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如是等也。

    要而論之。

    妙絕衆相圓備諸義。

    妙絕衆相乃至無有一相可得。

    圓備諸義乃至無有一德不具。

    雖具衆德同體義分。

    猶如虛空無礙不動無有彼此差别之相。

    以無彼此差别相故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體周遍。

    以周遍故用眼為門。

    諸根相好及佛刹土一切衆生莫不皆悉一眼中。

    觀餘相好皆悉同然。

    其應身觀如彼觀佛三昧經。

    取佛形相系想思察名應身觀。

    此佛應身随化現形相别彼此不得一種。

    應身觀中有始有終。

    聞菩薩藏知十方界有無量佛系想思察令心分了。

    以如是等粗淨信見名之為始。

    以大神通親往禮觐或複往生面睹供養名真實見此以為終。

    真身觀中亦有始終。

    聞菩薩藏知佛法身系心思察粗淨信見名之為始。

    息除妄想内覺相應說以為終。

    今此所論是應身中粗淨信觀矣。

    應身觀中有通有别如彼觀佛三昧經說。

    泛取佛相而為觀察定無彼此名之為通。

    觀察彌勒阿閦佛等說以為别。

    今此所論是其别觀。

    别觀西方無量壽佛。

    然佛名号有通有别。

    如來應供正遍知等是其通号。

    釋迦彌勒阿閦佛等是其别号。

    别中立名乃有多種。

    或從種姓如迦葉佛釋迦佛等。

    或就色身如身尊佛身上佛等。

    或就音聲如妙音佛妙聲佛等。

    或就光明如妙光佛普明佛等。

    或就内德如功德佛智慧佛等。

    或就譬喻。

    喻别種種或從壽命。

    今此所觀從壽為名。

    然佛壽命有真有應。

    真如虛空畢竟無盡。

    應身壽命有長有短。

    今此所論是應非真。

    故彼觀音授記經雲無量壽佛命雖長久亦有終盡。

    故知是應。

    此佛應壽長久無邊非餘凡夫二乘能測故曰無量。

    命限稱壽。

    問曰此經非直觀佛亦觀刹土觀音勢至九品生等。

    何故偏名觀無量壽。

    觀佛為主故偏舉之。

    又複諸事不可具名且舉觀佛。

    經者外國言修多羅此翻名綖(或線)。

    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花。

    是故就喻名之為綖。

    而言經者綖能貫花經能持緯其用相似故複名經。

    若依俗訓經者常也。

    教之一法迳古曆今恒有曰常。

    此經始終文别有三謂序正流通。

    從初乃至世尊何緣與提婆達為眷屬來是其由序。

    唯願為我說無憂下是其正宗。

    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下是其流通。

    化女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故次明正宗。

    為說既周欲以所說傳布末代歎勝勸學付傳于後故明流通。

    就初序中文别雖衆義要唯二。

    一發起序二證信序。

    言發起者佛将說經先托時處神力集衆起發所說名為發起。

    以此發起與說經為由名發起序。

    證信序者阿難禀承欲傳末代先對衆生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成可信名為證信。

    以此證信與傳經為由名證信序。

    其義且然文别如何。

    初如是我聞一向證信。

    一時佛下義有兩兼。

    取其本事發起之義判為發起。

    阿難引來證成可信名為證信。

    義既兩兼不可偏取。

    人情是非備如常辨。

    就初一向證信序中三門辨釋。

    一解如是我聞之言有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釋如是我聞之言。

    言所由者何緣經首得有如是我聞之言以佛教故。

    佛何故教阿難請故。

    彼何緣請由其阿泥樓馱教故。

    彼何緣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

    阿難比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

    佛将滅度在雙林間北首而卧。

    是時阿難以佛将滅心懷憂惱莫能自勝。

    阿泥樓馱。

    遂開覺阿難。

    汝傳法人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

    阿難對曰我今心沒憂海知何所問。

    阿泥樓馱遂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

    二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問惡性比丘雲何共住。

    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阿難被教心少醒悟遂便請佛。

    佛依答之。

    言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