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義疏(末)

關燈
三種緣觀修習通名為小。

    大無量心亦有三種。

    一衆生緣。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故涅槃雲我實不往慈善根力令諸衆生見如是事。

    二者法緣。

    無心觀法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無所分别。

    三者無緣。

    無心觀如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今此所論是其大中衆生緣也。

    故今說言以無緣慈攝取衆生。

    此是第二辨佛心相。

    三作此觀者舍身他下結明觀益。

    此是第二明見佛心。

    是故智下是第三段結勸觀察。

    上來第二明觀利益。

    觀無量壽從一相下是第三段重顯觀儀。

    四見無量壽佛即見十方無量佛等重顯觀益。

    此是第二廣辨觀相第三總結。

    第四辨邪正。

    文顯可知。

    次觀觀音文别有六。

    一結前生後二此菩薩下廣顯觀相三是為下結四佛告下明觀利益五若有下重顯觀儀六作是下辨觀邪正。

    第二段中觀相有十。

    一觀身相二觀頂相三觀圓光四觀寶冠五觀面相六觀毫相七觀璎珞八觀手相九觀足相十其餘下并舉餘相指同前佛。

    初觀身中先觀身量。

    向前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後觀身色色如紫金。

    觀頂可知。

    觀圓光中句别有三。

    一觀光中化佛多少二觀化佛侍者多少三觀化佛色身光明。

    五道衆生皆于中現。

    觀寶冠中先觀寶冠後觀冠中化佛大小。

    第五門中觀其面色如閻浮金。

    觀毫相中句别有五。

    一觀毫色色如七寶。

    二觀毫光。

    第三觀察毫相光中化佛多少四觀化佛侍者多少五觀化佛所現神變。

    現自在滿十方界下觀璎珞及手足等。

    文皆可知。

    自餘總結觀益觀儀及觀邪正。

    文亦可知。

    勢至觀中文别有五。

    一總生起二辨觀相三總結之四除無數下明觀利益五此觀成下總結觀音及大勢至二觀成義。

    第二段中文别有七。

    一觀身相二觀寶冠三觀肉髻四觀寶瓶五諸餘下并舉餘相同觀音六行時下觀其行相七坐時下觀其坐相。

    初觀中先觀身量如觀世音。

    後觀身光。

    于中先觀身光廣狹。

    二有緣下明光利益有四。

    一有緣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一切佛光。

    以此菩薩與一切佛法身體同故見此光即見一切諸佛光矣。

    二是故下結歎其名名無邊光。

    三智慧下明光利益。

    明照衆生令離三塗得佛上力。

    四結歎其名名大勢至。

    次五可知。

    觀坐相中初勸坐時一切動搖後明分身無量諸佛觀音勢至悉皆雲集演說妙法。

    上來第二廣辨觀相。

    第三總結。

    第四觀益。

    第五總結觀音勢至二觀成義。

    文皆可知。

    此二相須故今總結。

    上來一分佛菩薩觀。

    次下一門自往生觀。

    于中有五。

    一往生想二與十二下明其觀儀三見此下彰成分齊四總結之五明觀益。

    化佛菩薩恒至其所。

    初中有七。

    一往生想二于花中跏趺坐想三花合想四花開想五蓮華開時有諸光明來照身想六眼目開想七見佛菩薩及聞法想。

    餘皆可知。

    次下一門重複明其佛菩薩觀。

    何故須重。

    向前所辨佛菩薩觀凡下不及故此複重教凡觀察。

    于中先辨後總結之。

    辨中先明觀察佛身後觀菩薩。

    觀佛有六。

    一正教觀察丈六之像在池水上。

    像表彼佛池水表彼琉璃之地。

    二如先下辨明須教觀像所以。

    如前所說。

    佛身無邊非凡所及故教觀像。

    三然彼下明諸凡夫觀者必成生人學意。

    由彼如來本願力故觀者必成。

    四但想下明觀多益勸人觀察。

    但觀形像得無量福。

    況複佛身。

    五阿彌陀下明其所觀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衆疑生人重意。

    衆雲何疑。

    前聞佛身廣大無量。

    今聞觀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

    故須拂遣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六所現下明其所現。

    大小雖殊色身相好與前不異遮人異觀。

    人聞大小皆是佛身謂作異相亦得觀察故說如前防其異觀。

    下觀菩薩。

    于中初明觀音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難以取别。

    但觀已下教人别之。

    但觀首相即知二别。

    此觀頭首非觀手足。

    觀音頂上有其化佛勢至頂上有其寶瓶。

    故觀二首便知别矣。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者彰此二菩薩助化多益令人必觀下總結之。

    此佛菩薩通以觀察故名為雜。

    自下三觀合為一分為他生觀。

    觀察他人九品生相。

    何故觀此。

    為令世人知其生業上下階降修而往。

    生所以勸觀。

    于中先以六門分别。

    然後釋文。

    其六門者。

    一定别其人二辨其因三明去時見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時有異五彰生彼得益差别六釋會經論。

    初定其人粗分為三細分有九。

    粗分三者謂上中下。

    大乘人中種性已上說為上品。

    小乘人中從凡至聖持戒無犯說為中品。

    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說為下品。

    細分九者上輩有三。

    所謂上上上中上下。

    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說為上上。

    生彼即得無生忍故無生地。

    理實于中亦有多時得無生者。

    經言即得就勝為言。

    初二三地信忍菩薩說為上中。

    經說生彼過一小劫得無生故。

    理實于中亦有二劫三劫得者。

    經言一劫就近為語。

    問曰地持說初地上要過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

    此經何故說一小劫即得無生。

    解有三義。

    一時劫不同如華嚴說。

    娑婆一劫當無量壽一日一夜。

    彼中一劫當此娑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地持據此故說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

    觀經就彼彌陀國界長劫為言故說一劫得無生忍。

    二去處異。

    地持所說一大僧祇至八地者說初地去。

    觀經所雲過一小劫到無生者就信忍中終處為語。

    信忍之終在于三地。

    若就初地不唯一劫能得無生。

    三所到别。

    地持所說一大僧祇到于八地。

    觀經所論迳一小劫得無生者到第七地初得無生在七地故。

    上中如是。

    種性解行說為上下。

    經說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地故。

    問曰地持說從種性一大僧祇方到初地。

    觀經何故說三小劫已到初地。

    釋言時劫不同故爾。

    地持據此娑婆短劫說一大阿僧祇劫方到初地。

    觀經就彼彌陀長劫故說三劫得至初地。

    問曰地持說從種性到初地時過于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至八地亦過一大阿僧祇劫。

    今此何故宣說上中經一小劫即得無生。

    宣說上下過三小劫方到初地。

    理實齊等舉之左右。

    前說上中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

    就信忍中終處為語。

    所說上下過三小劫到初地者。

    就伏忍中始處為語。

    此一左右。

    又前宣說經一小劫得無生者。

    望于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