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遊意
關燈
小
中
大
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
舍那是迹。
本釋迦是本迹。
台是穢淨葉是淨穢。
諸大行菩薩非但見舍那釋迦本迹亦見釋迦舍那迹本。
非但見台葉淨穢亦見葉台穢淨。
此則淨穢雙見。
所以雙見者師雲。
因中二慧果地二身。
良由菩薩有二慧故。
見諸佛二身。
非但見迹亦見本。
非但見本迹複見迹中無量迹。
正既然依亦爾。
故雲亦見淨亦見穢也。
不見淨不見穢者。
即是二乘異常之人非但不見釋迦舍那迹本。
亦不見舍那釋迦本迹。
非但不見葉台穢淨亦不見台葉淨穢。
所以不見二身兩土者彼無二慧故。
菩薩有二慧故見二身。
既無二慧豈得見二身。
非但不見本亦不見迹。
非但不見本迹亦不見迹中無量迹。
身既然土亦爾。
故雲不見淨不見穢也。
次更因前二句問後二句。
何者前既言諸菩薩見淨不見穢。
複何意雲諸菩薩亦見淨亦見穢。
前既言二乘見穢不見淨。
複何意雲雙不見耶。
今更開一四句答此兩四句者。
一知而不見。
二見而不知。
三亦見亦知。
四不知不見。
言知而不見者。
此句正取前菩薩見淨不見穢義。
所以言菩薩知而不見。
菩薩知聲聞以颠倒斷常業感得丘墟不淨土。
知彼見此土而菩薩土。
而菩薩淨業淨心而不見彼所見土。
如佛知餓鬼惡業故見火。
而佛不見彼所見火。
故雲知不見。
釋菩薩見淨不見穢義也。
言見而不知者。
還是諸聲聞。
唯見釋迦穢土。
不知釋迦是舍那釋迦。
不知穢是淨穢。
故雲見而不知也。
言亦知亦見者。
菩薩知舍那是釋迦舍那。
知釋迦是舍那釋迦。
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本是迹本。
見本即見迹。
知迹是本迹。
見迹即見本。
本迹既然淨穢亦爾。
知淨是穢淨。
知穢是淨穢。
既識淨穢即見淨穢也。
既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台是葉台。
知葉是台葉。
台一而葉多則知本一而迹多。
知一是多一。
知多是一多。
知一是多一。
無量中解一。
知多是一多。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不礙一。
無量中解一。
一不礙無量。
雖無量而一。
雖一而無量。
無量一一無量。
無量一非一。
一無量非無量。
非一非無量方便一無量。
問若使本迹多一一多無礙。
既本一而迹多。
何不迹一而本多。
解雲。
例如前所明。
而今一往開本迹。
本一迹多者。
本是體故一。
迹是随緣故無量。
又本為一大緣故一。
迹為緣不同故無量。
本迹佛既然本迹土亦爾。
知此本迹土見此本迹也。
言不知不見者。
凡有三意。
一者約前明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見本是迹本。
見迹是本迹。
本迹既然淨穢亦爾。
今知無所知見無所見。
知淨穢宛然而未曾知淨穢。
見淨穢宛然而未曾見淨穢。
隻見淨穢宛然而未曾淨穢。
如石室佛影譬。
遙望相好宛然。
至邊一無所見。
故言不知不見也。
次意言不知不見者。
二乘不知本是迹本。
不知迹是本迹。
不知淨是穢淨。
不知穢是淨穢。
不見本不見迹。
不見淨不見穢。
斯則[穴/俱]然不知不見。
所以經中舉譬雲。
如二人并眠一人上忉利天。
見林苑婇女等事。
一人[穴/俱]然不知不覺。
菩薩與二乘亦爾。
知見本迹淨穢等事即彼二乘[穴/俱]然不知不見。
所以作此釋者經中有此言。
今為釋經故作此語。
非是今時有義故作此釋也。
第三意言不知不見者。
颠倒凡夫不知本。
不見釋迦迹身。
亦不見釋迦土也。
雖有四句約三人。
前知而不見菩薩望聲聞。
見而不見當聲聞辨。
亦知亦見當菩薩。
不知不見是衆生不知淨穢亦不見淨穢。
此複是一節義意也。
前明一質異見四句釋三句竟。
一句難而未解。
即是一質異見句。
今追解之。
然成論地論釋一質異見。
所以著前種種責種種難者。
良由彼有一質可一質。
以有一質可一質故。
所以著諸難。
今明何曾此一質在中耶。
若有此一質在中。
則有他所投得為他所難。
今明未曾一質。
不一質而言一質異見者。
明不蓮華藏蓮華藏不娑婆娑婆。
不淨淨不穢穢。
此則如來正土。
非淨非穢土淨穢土出自兩緣。
如來正土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淨未曾穢。
斯則非有非無非穢非淨。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中道正土。
即第一義土故。
雲一質二見者。
如來正土非淨非穢。
淨緣見淨穢緣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身子穢業故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諸菩薩淨業故見淨。
亦如祇洹非淨非穢。
身子見須達多所記隻桓。
見娑婆丘陵。
見釋迦所用。
若諸菩薩見法界祇洹。
見蓮華藏界。
見舍那所用。
故隻若祇洹未曾淨未曾穢。
淨緣見淨穢緣見穢也。
問正土未曾淨穢淨穢緣見淨穢。
淨穢并是倒不。
解雲。
并是倒。
正土非淨非穢。
颠倒穢業故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颠倒淨業故見淨。
故淨穢并是倒。
雖同倒倒有輕重。
重倒非淨穢見穢。
輕倒非淨穢見淨。
故正土非淨非穢兩緣見淨穢。
名為一質二見也。
問何意作此語。
何意雲正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為一質二見耶解雲。
為釋經。
經何意作此語。
釋雲。
為對緣。
何者明如來正土非淨非。
穢見淨見穢并是颠倒。
淨名經一往雲。
不依佛惠見穢土。
亦應雲。
不依佛正慧見淨土。
問。
見穢不依佛慧。
見淨何亦不依佛慧耶。
解雲。
正土非穢。
見穢既不依佛慧。
正土非淨。
見淨亦不依佛慧。
又土非穢見穢則穢見。
土非淨見淨則淨見。
若使如此淨穢皆不依佛慧。
淨穢皆是見皆是倒。
為對此緣故。
雲如來正土非淨非穢緣見穢見淨也。
又所以明正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者。
為對由來人。
由來人無有非淨非穢土義。
若是淨土亦有亦無。
成論小乘義無有大乘義有。
問。
既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可得有淨土穢土不淨不穢土不。
彼釋雲。
受有三受土無三土。
唯有淨土穢土。
無有不淨不穢土。
為對如此人明有不淨不穢土。
如來第一義土不淨不穢。
緣見淨土緣見穢土。
為對此所以明一質二見也。
義必須有原始。
若不得其由緻則不成義。
今明為讀經為對他故作此語。
若無此意則不須明此。
故一家無有義也。
問一質二見二質一見。
若為對判迷悟得失。
解雲。
若是二質一見則是悟。
所以前釋雲。
明與無明愚者為二。
智者了達性無二。
淨穢亦爾。
智者了淨穢不淨穢故是悟也。
若是一質二見即是迷。
正土非淨穢緣見淨穢故。
不淨穢緣見淨穢是迷。
見二不二為悟。
見不二二為迷。
見二不二為悟。
隻見此二為不二。
見不二二為迷。
隻見不二為二故。
迷悟事同反掌。
迷者見二悟者見一。
有迷有悟。
悟不見二亦不見一。
既聖不迷亦複不悟。
斯則不一不二不迷不悟清淨也。
問。
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為一質異見時可得一淨質。
見淨見穢為一質異見。
不穢亦作此問。
解雲。
具有三義。
非淨非穢質緣見淨穢。
此義已如前明。
亦得一淨質緣見淨複見穢。
一穢質緣見穢複見淨。
名為一質異見。
責何者是解言。
如釋摩南經。
摩南城七寶所造。
摩南見金柱。
餘人則見木柱。
隻于一金柱複見木柱。
此則是一淨質緣見淨穢。
名一質異見。
一淨質既然。
一穢質類爾可知。
問。
摩界金柱摩南見金柱。
餘人見木柱。
摩南藏金柱。
餘人猶見木柱為不見。
解雲。
具有見不見。
何者于摩界金上見木。
摩界既藏金則不見木。
亦如于珠上見蛇形。
既藏珠則無蛇可見。
問。
若藏金餘人不複見木則著壞業果義。
彼何故見木。
由彼惡業所以見木。
見木是業果。
今既無金不複見木則壞業果義也。
解雲。
颠倒之物并有所屬。
摩界金屬摩界。
于摩界邊強故。
摩界藏金餘人不複見木也。
言見者明摩界雖藏金彼猶見木。
問若無金猶見木則成兩質義。
若是一質無金即不見木。
若見則兩質。
又且木于金上見木。
既無金見何有木耶。
解雲。
雖猶見木而是一質。
雖是一質而猶見木。
大師于此各舉神蛇為喻。
有人行見一蛇即斬之。
蛇腹中有酒肉。
蛇何處得酒肉。
此蛇是神蛇。
人酒肉祭神故。
蛇得酒肉。
此酒肉是人酒肉。
蛇将人酒肉去。
人猶見酒肉。
在人唯見酒肉而非兩酒肉。
隻是一酒肉。
蛇将去人猶見。
人将去蛇腹有業行。
不可思議如此。
故金雖無而猶見木。
雖見木而非兩質也。
次更舉一事。
隻是一金質。
福德人見金薄福人則見蛇。
隻是一金質兩人見異。
雖見異隻是一質也。
問。
隻是一質斷蛇即斷金斷金即斷蛇不。
直作此問。
不知何答。
今明雖得斷蛇則斷金不得斷金即斷蛇。
言得斷蛇即斷金者。
此是大師所言語。
何者如二人同從共行。
見一挺金兩人相讓遂不取便棄之。
後複一人來見此挺金成一蛇。
即斷之兩斷即去。
故雲二人同心其類斷金故。
斷蛇即斷金也。
不得斷金即斷蛇者。
彼本不見金故。
不得斷金即斷蛇也。
問斷蛇即斷金者。
亦應燒穢則燒淨。
解雲。
複為此義說。
斷蛇即斷金。
亦燒穢即燒淨也。
次将正果類例前依果諸四句。
何者前雲。
土有二質一處。
一質二處。
一質一處。
二質二處。
又雲。
二質一見。
一質二見。
一質一見。
二質二見。
可得類正果二佛一處一佛二處等四句。
二佛一見一佛二見等四句。
不解雲。
依果既有此二種四句。
類正果亦有此兩種四句。
此兩種四句。
前四句大師作。
後四句學士明。
言二佛一見者。
開本迹二。
此是本迹此是迹本因緣本迹。
若因緣本迹則非本迹。
本迹二為二質。
非本迹為一處。
故雲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不思議一是何物紹。
隆哲法師豎義。
有人問。
不思議一一名何物。
則解雲。
一名正性。
大師雲非解。
正性是五性。
是五性中。
則因與因因。
果與果果。
四性是緣性非果為正性。
不思議一不得道是正性。
師雲。
本迹二處舍那釋迦非本非迹名正法身。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為二佛一處也。
一佛二處。
正法非本迹為一佛。
非本迹為本迹為二處。
此則本迹雖一不思議殊。
前雖殊不思議一。
一是不思議一。
今雖一不思議殊。
殊是不思議殊。
故雲一佛二處也。
一佛一處者。
非本迹佛在非本迹處也。
二佛二處。
本迹二佛在本迹二處也。
次明二佛一見等四句。
且辨二佛一見者。
本迹是因緣本迹。
因緣本迹則不本迹。
故前雲明無明因緣。
智者即了不二。
故二佛一見也。
一佛二見者。
正法身非本非迹不二。
何故二緣見本迹二。
法身未曾二緣見本迹。
法身未曾本迹。
故是一佛二見也。
一佛一見者。
法身佛非本非迹。
緣如法身而見。
故是一佛一見也。
二佛二見者。
法身非本迹本迹赴緣。
既本迹赴緣緣則見本迹。
本迹若不赴緣緣無由見本迹。
良由本迹赴緣故。
緣得見本迹故。
二佛二見。
所以正果亦得有兩四句。
次更兩種四句合明依正二果。
且明一種四句。
何者謂一佛多處。
多佛一處。
一佛一處。
多佛多處。
一佛一處者。
如涅槃經德王品中明。
釋迦有淨土。
在西方名曰無勝。
此則一釋迦在淨穢等處。
大智論雲。
釋迦有穢土亦有淨土。
釋迦穢土既有淨土。
彌陀淨土亦有穢土。
故雲一佛在多處也。
多佛在一處者。
如法華明。
十方佛同在娑婆。
亦如五佛共現信相之室也。
一佛一處。
釋迦有東方。
彌陀居西土也。
多佛多處者。
十方諸佛在十方土處也。
次複有四句者。
謂一佛二處。
二佛一處。
一佛一處。
二佛二處。
一佛二處者。
釋迦即舍那舍那即釋迦為一佛。
祇洹淨穢不同為二處。
二佛一處者。
釋迦舍那二佛。
祇洹雖淨穢隻是一祇洹為一處。
一佛一處。
本迹一佛。
淨穢隻桓為一處。
二佛二處。
本迹二佛淨穢二處也。
然此四句難解。
且作章門如此
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
舍那是迹。
本釋迦是本迹。
台是穢淨葉是淨穢。
諸大行菩薩非但見舍那釋迦本迹亦見釋迦舍那迹本。
非但見台葉淨穢亦見葉台穢淨。
此則淨穢雙見。
所以雙見者師雲。
因中二慧果地二身。
良由菩薩有二慧故。
見諸佛二身。
非但見迹亦見本。
非但見本迹複見迹中無量迹。
正既然依亦爾。
故雲亦見淨亦見穢也。
不見淨不見穢者。
即是二乘異常之人非但不見釋迦舍那迹本。
亦不見舍那釋迦本迹。
非但不見葉台穢淨亦不見台葉淨穢。
所以不見二身兩土者彼無二慧故。
菩薩有二慧故見二身。
既無二慧豈得見二身。
非但不見本亦不見迹。
非但不見本迹亦不見迹中無量迹。
身既然土亦爾。
故雲不見淨不見穢也。
次更因前二句問後二句。
何者前既言諸菩薩見淨不見穢。
複何意雲諸菩薩亦見淨亦見穢。
前既言二乘見穢不見淨。
複何意雲雙不見耶。
今更開一四句答此兩四句者。
一知而不見。
二見而不知。
三亦見亦知。
四不知不見。
言知而不見者。
此句正取前菩薩見淨不見穢義。
所以言菩薩知而不見。
菩薩知聲聞以颠倒斷常業感得丘墟不淨土。
知彼見此土而菩薩土。
而菩薩淨業淨心而不見彼所見土。
如佛知餓鬼惡業故見火。
而佛不見彼所見火。
故雲知不見。
釋菩薩見淨不見穢義也。
言見而不知者。
還是諸聲聞。
唯見釋迦穢土。
不知釋迦是舍那釋迦。
不知穢是淨穢。
故雲見而不知也。
言亦知亦見者。
菩薩知舍那是釋迦舍那。
知釋迦是舍那釋迦。
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本是迹本。
見本即見迹。
知迹是本迹。
見迹即見本。
本迹既然淨穢亦爾。
知淨是穢淨。
知穢是淨穢。
既識淨穢即見淨穢也。
既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台是葉台。
知葉是台葉。
台一而葉多則知本一而迹多。
知一是多一。
知多是一多。
知一是多一。
無量中解一。
知多是一多。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不礙一。
無量中解一。
一不礙無量。
雖無量而一。
雖一而無量。
無量一一無量。
無量一非一。
一無量非無量。
非一非無量方便一無量。
問若使本迹多一一多無礙。
既本一而迹多。
何不迹一而本多。
解雲。
例如前所明。
而今一往開本迹。
本一迹多者。
本是體故一。
迹是随緣故無量。
又本為一大緣故一。
迹為緣不同故無量。
本迹佛既然本迹土亦爾。
知此本迹土見此本迹也。
言不知不見者。
凡有三意。
一者約前明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見本是迹本。
見迹是本迹。
本迹既然淨穢亦爾。
今知無所知見無所見。
知淨穢宛然而未曾知淨穢。
見淨穢宛然而未曾見淨穢。
隻見淨穢宛然而未曾淨穢。
如石室佛影譬。
遙望相好宛然。
至邊一無所見。
故言不知不見也。
次意言不知不見者。
二乘不知本是迹本。
不知迹是本迹。
不知淨是穢淨。
不知穢是淨穢。
不見本不見迹。
不見淨不見穢。
斯則[穴/俱]然不知不見。
所以經中舉譬雲。
如二人并眠一人上忉利天。
見林苑婇女等事。
一人[穴/俱]然不知不覺。
菩薩與二乘亦爾。
知見本迹淨穢等事即彼二乘[穴/俱]然不知不見。
所以作此釋者經中有此言。
今為釋經故作此語。
非是今時有義故作此釋也。
第三意言不知不見者。
颠倒凡夫不知本。
不見釋迦迹身。
亦不見釋迦土也。
雖有四句約三人。
前知而不見菩薩望聲聞。
見而不見當聲聞辨。
亦知亦見當菩薩。
不知不見是衆生不知淨穢亦不見淨穢。
此複是一節義意也。
前明一質異見四句釋三句竟。
一句難而未解。
即是一質異見句。
今追解之。
然成論地論釋一質異見。
所以著前種種責種種難者。
良由彼有一質可一質。
以有一質可一質故。
所以著諸難。
今明何曾此一質在中耶。
若有此一質在中。
則有他所投得為他所難。
今明未曾一質。
不一質而言一質異見者。
明不蓮華藏蓮華藏不娑婆娑婆。
不淨淨不穢穢。
此則如來正土。
非淨非穢土淨穢土出自兩緣。
如來正土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淨未曾穢。
斯則非有非無非穢非淨。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中道正土。
即第一義土故。
雲一質二見者。
如來正土非淨非穢。
淨緣見淨穢緣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身子穢業故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諸菩薩淨業故見淨。
亦如祇洹非淨非穢。
身子見須達多所記隻桓。
見娑婆丘陵。
見釋迦所用。
若諸菩薩見法界祇洹。
見蓮華藏界。
見舍那所用。
故隻若祇洹未曾淨未曾穢。
淨緣見淨穢緣見穢也。
問正土未曾淨穢淨穢緣見淨穢。
淨穢并是倒不。
解雲。
并是倒。
正土非淨非穢。
颠倒穢業故見穢。
正土非淨非穢。
颠倒淨業故見淨。
故淨穢并是倒。
雖同倒倒有輕重。
重倒非淨穢見穢。
輕倒非淨穢見淨。
故正土非淨非穢兩緣見淨穢。
名為一質二見也。
問何意作此語。
何意雲正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為一質二見耶解雲。
為釋經。
經何意作此語。
釋雲。
為對緣。
何者明如來正土非淨非。
穢見淨見穢并是颠倒。
淨名經一往雲。
不依佛惠見穢土。
亦應雲。
不依佛正慧見淨土。
問。
見穢不依佛慧。
見淨何亦不依佛慧耶。
解雲。
正土非穢。
見穢既不依佛慧。
正土非淨。
見淨亦不依佛慧。
又土非穢見穢則穢見。
土非淨見淨則淨見。
若使如此淨穢皆不依佛慧。
淨穢皆是見皆是倒。
為對此緣故。
雲如來正土非淨非穢緣見穢見淨也。
又所以明正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者。
為對由來人。
由來人無有非淨非穢土義。
若是淨土亦有亦無。
成論小乘義無有大乘義有。
問。
既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可得有淨土穢土不淨不穢土不。
彼釋雲。
受有三受土無三土。
唯有淨土穢土。
無有不淨不穢土。
為對如此人明有不淨不穢土。
如來第一義土不淨不穢。
緣見淨土緣見穢土。
為對此所以明一質二見也。
義必須有原始。
若不得其由緻則不成義。
今明為讀經為對他故作此語。
若無此意則不須明此。
故一家無有義也。
問一質二見二質一見。
若為對判迷悟得失。
解雲。
若是二質一見則是悟。
所以前釋雲。
明與無明愚者為二。
智者了達性無二。
淨穢亦爾。
智者了淨穢不淨穢故是悟也。
若是一質二見即是迷。
正土非淨穢緣見淨穢故。
不淨穢緣見淨穢是迷。
見二不二為悟。
見不二二為迷。
見二不二為悟。
隻見此二為不二。
見不二二為迷。
隻見不二為二故。
迷悟事同反掌。
迷者見二悟者見一。
有迷有悟。
悟不見二亦不見一。
既聖不迷亦複不悟。
斯則不一不二不迷不悟清淨也。
問。
土非淨非穢緣見淨穢為一質異見時可得一淨質。
見淨見穢為一質異見。
不穢亦作此問。
解雲。
具有三義。
非淨非穢質緣見淨穢。
此義已如前明。
亦得一淨質緣見淨複見穢。
一穢質緣見穢複見淨。
名為一質異見。
責何者是解言。
如釋摩南經。
摩南城七寶所造。
摩南見金柱。
餘人則見木柱。
隻于一金柱複見木柱。
此則是一淨質緣見淨穢。
名一質異見。
一淨質既然。
一穢質類爾可知。
問。
摩界金柱摩南見金柱。
餘人見木柱。
摩南藏金柱。
餘人猶見木柱為不見。
解雲。
具有見不見。
何者于摩界金上見木。
摩界既藏金則不見木。
亦如于珠上見蛇形。
既藏珠則無蛇可見。
問。
若藏金餘人不複見木則著壞業果義。
彼何故見木。
由彼惡業所以見木。
見木是業果。
今既無金不複見木則壞業果義也。
解雲。
颠倒之物并有所屬。
摩界金屬摩界。
于摩界邊強故。
摩界藏金餘人不複見木也。
言見者明摩界雖藏金彼猶見木。
問若無金猶見木則成兩質義。
若是一質無金即不見木。
若見則兩質。
又且木于金上見木。
既無金見何有木耶。
解雲。
雖猶見木而是一質。
雖是一質而猶見木。
大師于此各舉神蛇為喻。
有人行見一蛇即斬之。
蛇腹中有酒肉。
蛇何處得酒肉。
此蛇是神蛇。
人酒肉祭神故。
蛇得酒肉。
此酒肉是人酒肉。
蛇将人酒肉去。
人猶見酒肉。
在人唯見酒肉而非兩酒肉。
隻是一酒肉。
蛇将去人猶見。
人将去蛇腹有業行。
不可思議如此。
故金雖無而猶見木。
雖見木而非兩質也。
次更舉一事。
隻是一金質。
福德人見金薄福人則見蛇。
隻是一金質兩人見異。
雖見異隻是一質也。
問。
隻是一質斷蛇即斷金斷金即斷蛇不。
直作此問。
不知何答。
今明雖得斷蛇則斷金不得斷金即斷蛇。
言得斷蛇即斷金者。
此是大師所言語。
何者如二人同從共行。
見一挺金兩人相讓遂不取便棄之。
後複一人來見此挺金成一蛇。
即斷之兩斷即去。
故雲二人同心其類斷金故。
斷蛇即斷金也。
不得斷金即斷蛇者。
彼本不見金故。
不得斷金即斷蛇也。
問斷蛇即斷金者。
亦應燒穢則燒淨。
解雲。
複為此義說。
斷蛇即斷金。
亦燒穢即燒淨也。
次将正果類例前依果諸四句。
何者前雲。
土有二質一處。
一質二處。
一質一處。
二質二處。
又雲。
二質一見。
一質二見。
一質一見。
二質二見。
可得類正果二佛一處一佛二處等四句。
二佛一見一佛二見等四句。
不解雲。
依果既有此二種四句。
類正果亦有此兩種四句。
此兩種四句。
前四句大師作。
後四句學士明。
言二佛一見者。
開本迹二。
此是本迹此是迹本因緣本迹。
若因緣本迹則非本迹。
本迹二為二質。
非本迹為一處。
故雲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不思議一是何物紹。
隆哲法師豎義。
有人問。
不思議一一名何物。
則解雲。
一名正性。
大師雲非解。
正性是五性。
是五性中。
則因與因因。
果與果果。
四性是緣性非果為正性。
不思議一不得道是正性。
師雲。
本迹二處舍那釋迦非本非迹名正法身。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為二佛一處也。
一佛二處。
正法非本迹為一佛。
非本迹為本迹為二處。
此則本迹雖一不思議殊。
前雖殊不思議一。
一是不思議一。
今雖一不思議殊。
殊是不思議殊。
故雲一佛二處也。
一佛一處者。
非本迹佛在非本迹處也。
二佛二處。
本迹二佛在本迹二處也。
次明二佛一見等四句。
且辨二佛一見者。
本迹是因緣本迹。
因緣本迹則不本迹。
故前雲明無明因緣。
智者即了不二。
故二佛一見也。
一佛二見者。
正法身非本非迹不二。
何故二緣見本迹二。
法身未曾二緣見本迹。
法身未曾本迹。
故是一佛二見也。
一佛一見者。
法身佛非本非迹。
緣如法身而見。
故是一佛一見也。
二佛二見者。
法身非本迹本迹赴緣。
既本迹赴緣緣則見本迹。
本迹若不赴緣緣無由見本迹。
良由本迹赴緣故。
緣得見本迹故。
二佛二見。
所以正果亦得有兩四句。
次更兩種四句合明依正二果。
且明一種四句。
何者謂一佛多處。
多佛一處。
一佛一處。
多佛多處。
一佛一處者。
如涅槃經德王品中明。
釋迦有淨土。
在西方名曰無勝。
此則一釋迦在淨穢等處。
大智論雲。
釋迦有穢土亦有淨土。
釋迦穢土既有淨土。
彌陀淨土亦有穢土。
故雲一佛在多處也。
多佛在一處者。
如法華明。
十方佛同在娑婆。
亦如五佛共現信相之室也。
一佛一處。
釋迦有東方。
彌陀居西土也。
多佛多處者。
十方諸佛在十方土處也。
次複有四句者。
謂一佛二處。
二佛一處。
一佛一處。
二佛二處。
一佛二處者。
釋迦即舍那舍那即釋迦為一佛。
祇洹淨穢不同為二處。
二佛一處者。
釋迦舍那二佛。
祇洹雖淨穢隻是一祇洹為一處。
一佛一處。
本迹一佛。
淨穢隻桓為一處。
二佛二處。
本迹二佛淨穢二處也。
然此四句難解。
且作章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