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遊意
關燈
小
中
大
。
至後第八會中更當委釋。
略明土義如此。
今通問前四句。
何者一家明因緣義。
若非因緣明不成義彈他自性。
明今因緣既皆因緣。
一二二一可因緣。
一一二二若為是因緣耶。
如初彈他有無。
他有是自有。
無是自無。
自有則有故有。
自無則無故無。
有有無無非因緣。
汝今一一二二若為是因緣耶。
且釋明四句。
因緣因緣四句。
因緣四句。
不四句四句。
四句不四句。
此四句皆是因緣。
此是總釋。
次别釋前總則豎而密。
今别則橫而疏。
别明四句皆因緣者。
由一二故二一。
由二一故一二。
一二二一因緣若為一一二二因緣耶。
解雲。
由二一故一二得起。
何得有一一。
由一二故二一則由二一故一一。
既由二一故一一。
亦由一一故二一則一一因二二。
一一因一一由一二有二二。
亦由二二故一二則二二因一二。
一二因二二。
此則四句皆因緣四句。
因緣因緣四句則非四句。
非非四句非非不四句。
畢竟清淨。
上雖明如此四句未曾有一家所說。
大品雲。
須菩提告諸天子。
我無所說無字可說。
此則論無所論。
說無所說。
今亦爾。
無量四句而未曾有四句而無量四句。
無量一雖一而無量。
一無量雖無量而一。
雖無所說而說。
雖說而無所說。
舒則遍盈法界。
合則泯無所有。
雖卷而無所不有。
隻曆我如此。
不得曆曆不得漫渾。
曆曆則成有得。
得漫渾則不可解。
今且曆曆而漫渾。
漫渾而曆曆也。
略明淨土義如此也。
然四條義兩條義略竟。
今第三次明教門。
前明化主化處則是依正能所。
有能化即有所化。
有所化即有能化。
斯則依正具足能所因緣。
明此化主化處作何為。
為欲化緣設教所以今第三明教門。
就教門中凡有三句。
一者能所。
二者因果。
三者半滿常無常。
師雖明此三種并綢格辨商略存大意耳。
大師雲。
能所義最長。
因果處中。
半滿常無常義最局。
然中且明能所義。
就此中更開四句。
一者能而不所。
常無常半滿義。
涅槃經初别當廣釋。
今提綱振領辨其大要也。
三句之而不所。
二者所而不能。
三者亦能亦所。
四者非能非所。
言能而不所者。
加來設教無有得悟之緣。
名為能而不所。
所而不能者。
或有衆生見葉落而悟道。
觀華雕而成聖。
如來不被其教名為所而不能也。
亦能亦所者。
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緣。
教是緣教緣是教緣。
緣教相稱教稱緣。
緣稱教緣教和會衆生得道。
故名亦能亦所。
不能不所者。
無如來能被教。
無衆生所被緣。
故稱不能不所也。
問何故明此四句。
解雲。
雖明此四句今辨教門。
正約亦能亦所句以辨之。
何故明教明教為欲被緣。
所以今約亦能亦所第二句辨。
雖亦能亦所且明能被教。
後第四即是明所被緣。
今即明能被教也。
問。
釋迦舍那二佛施教若為同為異。
解雲。
二佛施教是同。
問二佛既異那得教同。
解雲。
二師雖異施教并為顯道。
顯道不異故施教義同。
何以故。
道是所顯。
教是能表。
所顯之道既無異。
能表之教是同也。
二佛既然。
類十方諸佛亦爾。
十方諸佛施教何所為。
并顯道既同。
為顯道故教義是同也。
次明二佛教同者。
同明因果法門。
二佛教雖無量不出因果法門。
因果法門。
十方諸佛教亦爾。
不出因果法門。
十方諸佛教不出因果法門。
今因果法門攝十方諸佛教盡。
既明因果法門是同故二佛教不異也。
然此因果非是數人六因五果之因果。
論師同時因果。
異時因果。
四緣三因因果。
此等因果并非因果義。
大師前将中論因果品來彈此因果。
明非此因非此果。
撿此因不得非因。
求此果不得非果。
彈如此因果竟。
始得明今時因緣因緣因果。
因果則無礙亦得同時亦得異時。
因緣同時因緣異時。
因緣同時不同時因緣異時不異時。
雖不同時而同時。
雖不異時而異時。
如空谷之向明鏡之像。
恒須此意要須此前彈他因果。
始得明今時因緣因果。
因緣因果因果義始成。
故二佛同明因果也。
問。
若為二佛同明因果耶。
解雲。
二佛同明因果。
各有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義。
釋迦差别無差别者。
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
一佛性因一涅槃果也。
釋迦無差别差别者。
開一般若因為無量因。
謂三乘共十地因。
開薩婆若果為無量果。
謂薩婆若果菩提果涅槃果也。
舍那亦有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義者。
行一離世間因得一法界果。
即是無差别義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
十世界海正果。
大少相海。
及現本迹等身。
即是無差别差别義。
此即二佛各有差别無差别義。
故二佛明因果是同也。
言異者釋迦多明差别無差别義。
束散明義明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
不作十十明義。
若是舍那多明無差别差别義。
散束明義十十明義。
十信十地等。
乃至普慧菩薩二百句問。
普賢菩薩二千句答。
一句作十句答。
乃至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故。
是無差别差别義。
此則二佛教門同異義。
如此明二佛教門雖多不出因果。
故二佛同明因果。
大師從來雲。
二佛同明因果。
明因果不同。
言二佛同明因果者。
釋迦能化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
釋迦能化既然。
舍那能化亦爾。
舍那能化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也。
釋迦所化現在行不生滅因未來得不斷常果。
釋迦所化既然。
舍那所化亦爾。
現在行不生滅因。
未來得不斷常果也。
故二佛明因果。
義同而不同者。
釋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能化俱明果不明因。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釋迦所化但明因不明果。
言釋迦能化具明因果者。
釋迦教明現是凡夫。
行因得果凡明兩世因。
明過去行六度等因。
現在逾城學道六年苦行。
具明兩世因果故。
是明因辨果者。
菩提樹下得成正覺即是辨果。
故言釋迦能化具明因果也。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者。
舍那教不明舍那能化行因。
何者不明過去行因。
不明現在行因。
直舍那始成種覺明依正兩果。
依果則十國土正果。
十佛名号海。
故舍那能化但明果不明因也。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者。
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因。
得不思議大小相海果。
行離世間因得法界果。
故雲舍那所化具明行因得果也。
釋迦所化但明行因不辨得果者。
故大品雲。
菩薩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萬行。
此即但明行般若等因不明得薩婆若果。
所以釋迦所化但因不果也。
然此四句從山中師來已有此語。
是一家舊義極自難。
後人雖誦得語實不得其意。
今且作數問之。
何者既言。
舍那所化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議大小相海果。
行離世間因得法界果。
何以得知。
此何以得知。
十住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後一周因果亦作此責之。
此經七處八會經文。
何處道十信十地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後一周因果亦作此責。
此經七處八會經文。
何處道離世間是所化因。
法界是所化果。
又安知十信十住非是舍那能化因。
大小相海非是舍那能化果。
安知離世間非是舍那能化因。
法界非是能化果耶。
又一句責。
若言十信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者。
舍那所化為當現得大小相海果以不。
若使言舍那所化不得大小相海果。
乃是舍那為諸菩薩說今諸菩薩修因取果者。
此與釋迦所化更複何殊。
釋迦亦為諸菩薩說涅槃薩婆若等果。
今諸菩薩明因取此果。
若爾兩佛所化無異。
何得判釋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若使言舍那所化已得大小相海果者則諸菩薩皆悉是佛。
何以故。
大小相海果是如來大小相海果。
諸菩薩既得此果則諸菩薩即既成佛。
那複更行離世間因得法界。
紛纭作義此兩句責不可解。
所以不可解者。
由來師作此語故難解。
不具他事。
然二佛因果義相是極自難見。
前雲。
釋迦能具因果所但因不果。
舍那能但果不因所。
其因果何意明此因果不同耶。
明此作義大師奮雲。
所以明此四句因果者。
欲辨二佛能所相兼義者。
釋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此則能所相對。
非能無成所非所無成能。
能是所能。
所是能所。
此之能所皆具因果。
雖皆具因果隻一因一果義。
故釋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所具明因果。
第二句相兼者。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釋迦所化但因不果者。
此亦是能所義。
非能無以明所非所無以明能。
以所能果兼能所因。
能所因兼所能因。
此之能所亦是一因一果義。
故舍那能但果不因。
釋迦所但因不果也。
第三句相兼者。
釋迦能對舍那能。
釋迦能一二義。
舍那能二一義。
此二是一二。
此一是二一。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以本迹故一二。
以迹本故二一。
一二兼二一。
二一兼一二。
以本迹兼迹本。
迹本兼本迹故。
釋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能但因不果也。
大師隻作此語。
今更問。
何意明此四句因果相兼耶。
解雲。
有二義。
一者明二佛能所互通。
釋迦能化既具明因果顯舍那能化亦爾。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顯釋迦能化亦爾。
二佛是二句但各顯一義。
故一二不同也。
能化既然所化亦爾。
斯義易知也。
二者欲泯能所因果本迹義。
釋迦本迹一二。
舍那迹本二一。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一二非二。
二一非一。
能所非所。
所能非能。
斯則非一非二非本非迹畢竟清淨。
此則名大方廣義也。
更釋前一句義。
何者雲前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所化具因果者。
明此經發初但說舍那依正二果。
十佛國土即依果。
十佛世界海即正果。
而不明舍那能化之因。
若是舍那所化前明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所化果。
此是一周明所化因果義也。
次複一周明所化因果。
謂離世間因法界果。
此二周因果中間。
性起品結前生後。
結前者前明五位因。
次明大小相海果。
性起品即收此因果。
還歸不因不果一正性義。
生後者由不因不果始得明因果。
從體出用義。
由非因始得明離世間因。
由非果始得辨法界果。
故性起品結前生後也。
今問。
何以得知。
此十信十地等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因果。
安知是所化因果非能化因果耶。
解雲。
所以得知十信十地等是所化因者。
明如來以如此等因勸所化衆生。
令行此因。
明汝若能行此因必當得佛。
故知此因果是舍那所化因果也。
大師雲。
此則所化長有兼義。
何者以舍那所化兼能化因。
不得能兼所化。
言所化因兼能化因者。
明所化行此等因得果。
當知舍那能化行此等因令得果也。
難。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應所化果兼能化果。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應能化果兼所化果。
解。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何者欲歎舍那所化現在行因别得果故。
所以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難。
顯所化别得果。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亦應能化别有因。
不得所化因兼能化因。
解雲。
若并兼則成一義。
今各舉一義故不同也。
問。
何意所因兼能果。
不得所果兼所因耶。
解雲。
有兼不兼。
不得一例所未了處。
複更釋。
次更問。
何故釋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解雲。
淨穢利鈍。
所以釋迦所化穢土中。
鈍根故行因未即得果。
舍那所化淨土中。
利根故行因即得果。
大判如此耳。
細論釋迦所化因不得果。
非無具因果。
舍那所化因具因果。
非無但因不果義。
何者大論雲。
釋迦轉法輪有二種。
秘密法輪中。
有得無生有現身成佛。
仁王經雲。
聞說般若現成正覺。
釋迦所化因不果。
既有因果類舍那所化具因果亦有因而不果。
問。
既爾何故作此釋。
解雲。
大判如此耳。
華嚴遊意
至後第八會中更當委釋。
略明土義如此。
今通問前四句。
何者一家明因緣義。
若非因緣明不成義彈他自性。
明今因緣既皆因緣。
一二二一可因緣。
一一二二若為是因緣耶。
如初彈他有無。
他有是自有。
無是自無。
自有則有故有。
自無則無故無。
有有無無非因緣。
汝今一一二二若為是因緣耶。
且釋明四句。
因緣因緣四句。
因緣四句。
不四句四句。
四句不四句。
此四句皆是因緣。
此是總釋。
次别釋前總則豎而密。
今别則橫而疏。
别明四句皆因緣者。
由一二故二一。
由二一故一二。
一二二一因緣若為一一二二因緣耶。
解雲。
由二一故一二得起。
何得有一一。
由一二故二一則由二一故一一。
既由二一故一一。
亦由一一故二一則一一因二二。
一一因一一由一二有二二。
亦由二二故一二則二二因一二。
一二因二二。
此則四句皆因緣四句。
因緣因緣四句則非四句。
非非四句非非不四句。
畢竟清淨。
上雖明如此四句未曾有一家所說。
大品雲。
須菩提告諸天子。
我無所說無字可說。
此則論無所論。
說無所說。
今亦爾。
無量四句而未曾有四句而無量四句。
無量一雖一而無量。
一無量雖無量而一。
雖無所說而說。
雖說而無所說。
舒則遍盈法界。
合則泯無所有。
雖卷而無所不有。
隻曆我如此。
不得曆曆不得漫渾。
曆曆則成有得。
得漫渾則不可解。
今且曆曆而漫渾。
漫渾而曆曆也。
略明淨土義如此也。
然四條義兩條義略竟。
今第三次明教門。
前明化主化處則是依正能所。
有能化即有所化。
有所化即有能化。
斯則依正具足能所因緣。
明此化主化處作何為。
為欲化緣設教所以今第三明教門。
就教門中凡有三句。
一者能所。
二者因果。
三者半滿常無常。
師雖明此三種并綢格辨商略存大意耳。
大師雲。
能所義最長。
因果處中。
半滿常無常義最局。
然中且明能所義。
就此中更開四句。
一者能而不所。
常無常半滿義。
涅槃經初别當廣釋。
今提綱振領辨其大要也。
三句之而不所。
二者所而不能。
三者亦能亦所。
四者非能非所。
言能而不所者。
加來設教無有得悟之緣。
名為能而不所。
所而不能者。
或有衆生見葉落而悟道。
觀華雕而成聖。
如來不被其教名為所而不能也。
亦能亦所者。
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緣。
教是緣教緣是教緣。
緣教相稱教稱緣。
緣稱教緣教和會衆生得道。
故名亦能亦所。
不能不所者。
無如來能被教。
無衆生所被緣。
故稱不能不所也。
問何故明此四句。
解雲。
雖明此四句今辨教門。
正約亦能亦所句以辨之。
何故明教明教為欲被緣。
所以今約亦能亦所第二句辨。
雖亦能亦所且明能被教。
後第四即是明所被緣。
今即明能被教也。
問。
釋迦舍那二佛施教若為同為異。
解雲。
二佛施教是同。
問二佛既異那得教同。
解雲。
二師雖異施教并為顯道。
顯道不異故施教義同。
何以故。
道是所顯。
教是能表。
所顯之道既無異。
能表之教是同也。
二佛既然。
類十方諸佛亦爾。
十方諸佛施教何所為。
并顯道既同。
為顯道故教義是同也。
次明二佛教同者。
同明因果法門。
二佛教雖無量不出因果法門。
因果法門。
十方諸佛教亦爾。
不出因果法門。
十方諸佛教不出因果法門。
今因果法門攝十方諸佛教盡。
既明因果法門是同故二佛教不異也。
然此因果非是數人六因五果之因果。
論師同時因果。
異時因果。
四緣三因因果。
此等因果并非因果義。
大師前将中論因果品來彈此因果。
明非此因非此果。
撿此因不得非因。
求此果不得非果。
彈如此因果竟。
始得明今時因緣因緣因果。
因果則無礙亦得同時亦得異時。
因緣同時因緣異時。
因緣同時不同時因緣異時不異時。
雖不同時而同時。
雖不異時而異時。
如空谷之向明鏡之像。
恒須此意要須此前彈他因果。
始得明今時因緣因果。
因緣因果因果義始成。
故二佛同明因果也。
問。
若為二佛同明因果耶。
解雲。
二佛同明因果。
各有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義。
釋迦差别無差别者。
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
一佛性因一涅槃果也。
釋迦無差别差别者。
開一般若因為無量因。
謂三乘共十地因。
開薩婆若果為無量果。
謂薩婆若果菩提果涅槃果也。
舍那亦有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義者。
行一離世間因得一法界果。
即是無差别義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
十世界海正果。
大少相海。
及現本迹等身。
即是無差别差别義。
此即二佛各有差别無差别義。
故二佛明因果是同也。
言異者釋迦多明差别無差别義。
束散明義明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
不作十十明義。
若是舍那多明無差别差别義。
散束明義十十明義。
十信十地等。
乃至普慧菩薩二百句問。
普賢菩薩二千句答。
一句作十句答。
乃至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故。
是無差别差别義。
此則二佛教門同異義。
如此明二佛教門雖多不出因果。
故二佛同明因果。
大師從來雲。
二佛同明因果。
明因果不同。
言二佛同明因果者。
釋迦能化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
釋迦能化既然。
舍那能化亦爾。
舍那能化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也。
釋迦所化現在行不生滅因未來得不斷常果。
釋迦所化既然。
舍那所化亦爾。
現在行不生滅因。
未來得不斷常果也。
故二佛明因果。
義同而不同者。
釋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能化俱明果不明因。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釋迦所化但明因不明果。
言釋迦能化具明因果者。
釋迦教明現是凡夫。
行因得果凡明兩世因。
明過去行六度等因。
現在逾城學道六年苦行。
具明兩世因果故。
是明因辨果者。
菩提樹下得成正覺即是辨果。
故言釋迦能化具明因果也。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者。
舍那教不明舍那能化行因。
何者不明過去行因。
不明現在行因。
直舍那始成種覺明依正兩果。
依果則十國土正果。
十佛名号海。
故舍那能化但明果不明因也。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者。
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因。
得不思議大小相海果。
行離世間因得法界果。
故雲舍那所化具明行因得果也。
釋迦所化但明行因不辨得果者。
故大品雲。
菩薩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萬行。
此即但明行般若等因不明得薩婆若果。
所以釋迦所化但因不果也。
然此四句從山中師來已有此語。
是一家舊義極自難。
後人雖誦得語實不得其意。
今且作數問之。
何者既言。
舍那所化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議大小相海果。
行離世間因得法界果。
何以得知。
此何以得知。
十住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後一周因果亦作此責之。
此經七處八會經文。
何處道十信十地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後一周因果亦作此責。
此經七處八會經文。
何處道離世間是所化因。
法界是所化果。
又安知十信十住非是舍那能化因。
大小相海非是舍那能化果。
安知離世間非是舍那能化因。
法界非是能化果耶。
又一句責。
若言十信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者。
舍那所化為當現得大小相海果以不。
若使言舍那所化不得大小相海果。
乃是舍那為諸菩薩說今諸菩薩修因取果者。
此與釋迦所化更複何殊。
釋迦亦為諸菩薩說涅槃薩婆若等果。
今諸菩薩明因取此果。
若爾兩佛所化無異。
何得判釋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若使言舍那所化已得大小相海果者則諸菩薩皆悉是佛。
何以故。
大小相海果是如來大小相海果。
諸菩薩既得此果則諸菩薩即既成佛。
那複更行離世間因得法界。
紛纭作義此兩句責不可解。
所以不可解者。
由來師作此語故難解。
不具他事。
然二佛因果義相是極自難見。
前雲。
釋迦能具因果所但因不果。
舍那能但果不因所。
其因果何意明此因果不同耶。
明此作義大師奮雲。
所以明此四句因果者。
欲辨二佛能所相兼義者。
釋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此則能所相對。
非能無成所非所無成能。
能是所能。
所是能所。
此之能所皆具因果。
雖皆具因果隻一因一果義。
故釋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所具明因果。
第二句相兼者。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釋迦所化但因不果者。
此亦是能所義。
非能無以明所非所無以明能。
以所能果兼能所因。
能所因兼所能因。
此之能所亦是一因一果義。
故舍那能但果不因。
釋迦所但因不果也。
第三句相兼者。
釋迦能對舍那能。
釋迦能一二義。
舍那能二一義。
此二是一二。
此一是二一。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以本迹故一二。
以迹本故二一。
一二兼二一。
二一兼一二。
以本迹兼迹本。
迹本兼本迹故。
釋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能但因不果也。
大師隻作此語。
今更問。
何意明此四句因果相兼耶。
解雲。
有二義。
一者明二佛能所互通。
釋迦能化既具明因果顯舍那能化亦爾。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顯釋迦能化亦爾。
二佛是二句但各顯一義。
故一二不同也。
能化既然所化亦爾。
斯義易知也。
二者欲泯能所因果本迹義。
釋迦本迹一二。
舍那迹本二一。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一二非二。
二一非一。
能所非所。
所能非能。
斯則非一非二非本非迹畢竟清淨。
此則名大方廣義也。
更釋前一句義。
何者雲前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所化具因果者。
明此經發初但說舍那依正二果。
十佛國土即依果。
十佛世界海即正果。
而不明舍那能化之因。
若是舍那所化前明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所化果。
此是一周明所化因果義也。
次複一周明所化因果。
謂離世間因法界果。
此二周因果中間。
性起品結前生後。
結前者前明五位因。
次明大小相海果。
性起品即收此因果。
還歸不因不果一正性義。
生後者由不因不果始得明因果。
從體出用義。
由非因始得明離世間因。
由非果始得辨法界果。
故性起品結前生後也。
今問。
何以得知。
此十信十地等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因果。
安知是所化因果非能化因果耶。
解雲。
所以得知十信十地等是所化因者。
明如來以如此等因勸所化衆生。
令行此因。
明汝若能行此因必當得佛。
故知此因果是舍那所化因果也。
大師雲。
此則所化長有兼義。
何者以舍那所化兼能化因。
不得能兼所化。
言所化因兼能化因者。
明所化行此等因得果。
當知舍那能化行此等因令得果也。
難。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應所化果兼能化果。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應能化果兼所化果。
解。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何者欲歎舍那所化現在行因别得果故。
所以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難。
顯所化别得果。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亦應能化别有因。
不得所化因兼能化因。
解雲。
若并兼則成一義。
今各舉一義故不同也。
問。
何意所因兼能果。
不得所果兼所因耶。
解雲。
有兼不兼。
不得一例所未了處。
複更釋。
次更問。
何故釋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解雲。
淨穢利鈍。
所以釋迦所化穢土中。
鈍根故行因未即得果。
舍那所化淨土中。
利根故行因即得果。
大判如此耳。
細論釋迦所化因不得果。
非無具因果。
舍那所化因具因果。
非無但因不果義。
何者大論雲。
釋迦轉法輪有二種。
秘密法輪中。
有得無生有現身成佛。
仁王經雲。
聞說般若現成正覺。
釋迦所化因不果。
既有因果類舍那所化具因果亦有因而不果。
問。
既爾何故作此釋。
解雲。
大判如此耳。
華嚴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