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遊意

關燈
不但以台為蓮華。

    葉共為一蓮華故。

    涅槃雲。

    台葉須等合為蓮華。

    葉不離華。

    葉在華中。

    娑婆既居葉上。

    故知娑婆即在蓮華藏中。

    所以菩薩戒經雲。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

    故知裟婆世界在華葉上。

    葉不離華故。

    娑婆不離蓮華藏。

    若使如此娑婆穢土。

    非但在娑婆處。

    亦在蓮華藏處。

    故知是一質在二處。

    問華藏自在台。

    娑婆自在葉。

    何得是一質在二處耶。

    解雲。

    具二義。

    有時明娑婆與蓮華藏異。

    娑婆界在蓮華藏外。

    而複台葉共成。

    共成一葉。

    娑婆則不離蓮華藏。

    何故如此。

    解雲。

    欲明娑婆與華藏。

    不可言異。

    不可言一。

    二處異故。

    不可言一。

    不相離故。

    不可言異。

    不可言一而一。

    不可言異而異。

    斯則非一非異。

    而一而異。

    略明一種四句。

    如此今更通簡此四句義。

    問雲。

    他亦明此四句。

    與他何異。

    不得道他無此四句。

    經等具有此義故。

    他亦明此四句。

    今亦辨此四。

    何異。

    解他不得明此四句義。

    今時始得明此四句耳。

    何者雖有四句不出一異二句。

    他有一可一。

    不得由異故一。

    有異可異。

    不得由一故異。

    不由異故一。

    一自性一。

    不由一故異。

    異自性異。

    自性一一則礙異。

    自性異異則礙一。

    異既礙一。

    異豈得同處。

    異不得同一處則無一。

    既無一何得有異。

    既無一異。

    故四句不成也。

    縱之如此耳。

    奪則都無。

    何者有一可一。

    不由異起一。

    有異可異。

    不由一起異。

    不由異故一。

    一不成一。

    不由一故異。

    異不成異。

    一不成一則無一。

    異不成異則無異。

    此則無一異論。

    何物四句有一異可有四句。

    既無一異則無四句。

    故他不得明四句義。

    今時所明者。

    無四句而四句。

    要須前彈他有礙性義。

    始明今因緣無礙義。

    何者今無一可一。

    由異故一。

    無異可異。

    由一故異。

    由異故一則由一故一。

    一由一故異即由異故異。

    異可謂。

    無句而句。

    一句而二句。

    二句而四句。

    故大品經雲。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今亦爾。

    無句而句。

    一句而四。

    四而無句。

    四句即一句。

    一句還無句。

    無句而句則非句。

    句而無句則非無句。

    非句非無句而句。

    始是菩薩無礙句。

    以無礙句故得一質在二處。

    二質在一處等。

    故今時明四句與他異也。

    他所以不得有此四句。

    他一異礙故。

    異不得在一處。

    一不得在異處。

    如兩柱相礙故。

    不得容柱。

    何者柱是色。

    如釋色是質礙義。

    柱是色。

    柱不容柱。

    土亦是色土不得容土。

    今時即無礙無礙故。

    所以一異互得相在。

    為是故他不得明此四句。

    今時始得辨此四句也。

    然此四句約事猶易解。

    後去四句轉難也。

     次更明一種四句。

    前地架明一種四句竟。

    今更明一種四句。

    漸深轉妙。

    然前之四句衆意不同他論。

    或同不同。

    若是今之四句非但意不同論然迥越。

    言四句者謂。

    異質一處。

    一質異處。

    一質一處。

    異質異處。

    言異質一處者。

    淨穢質異故言異質。

    此淨穢是因緣淨穢。

    因緣淨穢。

    非淨無以明穢。

    非穢無以明淨。

    非淨無以明穢。

    穢是淨穢。

    非穢無以明淨。

    淨是穢淨。

    穢淨則非淨。

    淨穢則非穢。

    非穢非淨。

    淨穢不二名為一處。

    斯則淨穢二為異。

    非淨非穢不二為一處也。

    言一質異處者。

    前二不二今名不二二。

    前淨穢非淨穢。

    今名非淨穢淨穢。

    非淨非穢名淨名穢。

    斯則非淨非穢不二為一質。

    淨穢二為異處反前也。

    言一質一處者。

    非淨非穢質。

    非淨非穢處不二為一質。

    不二為一處也。

    言異質異處者。

    淨穢異質。

    淨穢異處故。

    言異質異處也。

    大師正意在此四句也。

    問。

    此四句與前四句何異。

    解雲。

    前四句約事而辨。

    今雖有四句隻是非淨非穢淨穢淨穢非淨穢一句。

    開此一句以為四句。

    故與前異也。

    問。

    前亦言質言處。

    今亦言質言處。

    與前質處何異。

    解雲。

    前以淨穢為質。

    東西方為處。

    今言異質一處者。

    以淨穢為異質。

    非淨非穢為一處。

    隻淨穢宛然不非淨穢。

    淨穢宛然不而得動心。

    隻二而不二。

    故二質在一處也。

    一質異處者。

    以非淨非穢不二為一質。

    淨穢二為二處。

    一質一處者。

    不二為一質。

    不二為一處。

    異質異處者。

    淨穢二為質。

    淨穢二為處。

    雖有四句後二句質處同前質處。

    意雖同而轉為異。

    此複是一種四句也。

     次更明一種穢四句。

    四句者謂。

    一質二見。

    二質一見。

    一質一見。

    二質二見。

    此之四句初一句難解。

    後三句易明。

    且辨一質二見。

    何者是其事且舉淨名華嚴兩經。

    淨名經雲。

    螺髻見金玉身子矚土砂。

    此經第八會祇洹精舍諸大菩薩。

    見祇洹七寶所成。

    五百聲聞見須達泥木所起。

    隻是一質兩緣見不同故。

    言一質二見也。

    今問。

    一質一何物質為一。

    穢質為一。

    淨質為一。

    非淨非穢質為一。

    此之三責便有三家解釋。

    第一舊成實論師解雲。

    一淨質一穢質。

    隻一淨質。

    身子自見木。

    隻一穢質。

    梵王自見金。

    祇洹亦爾也。

    次地論解雲。

    一質是非金非木質。

    隻如林樹。

    有想心取則成有漏樹。

    無想心取則成無漏林樹。

    樹未曾有漏無漏。

    随兩心故有漏無漏。

    今亦爾。

    未曾淨穢。

    淨緣見淨穢緣見穢耳。

    複有三論師。

    不精得一家意義者。

    監于此解。

    一非金非木質緣見金見木。

    此質未曾金木身子自見木。

    梵王自見金。

    名一質異見。

    今且難之。

    不難成論地論。

    難三論師解。

    三論既壞。

    所餘自崩。

    何者汝非金非木一質。

    身子梵王見木金者。

    為當身子木非木非金。

    身子見木。

    梵王見金。

    為當梵王金非金非木。

    身子見木。

    梵王見金。

    為當離身子木梵王金别有非金非木。

    所以身子見木。

    梵王見金耶。

    且開此三關責。

    次第設難。

    若隻使一身子木非金非木故。

    身子見木梵王見金者。

    身子之木既被燒。

    梵王金為被燒為不被燒。

    更開兩關責此一句。

    若身子木被燒梵王金燒者則破業果。

    何者身子惡業感見木。

    梵王善業感見金。

    兩業各感一果。

    身子業壞木自被燒。

    梵王不壞何得金亦被燒。

    又身子惡業可壞。

    梵王善業那應壞。

    惡業壞善業亦壞。

    地獄壞天堂亦壞而不爾故。

    身子木壞梵王金不應壞也。

    又且善業制不得壞。

    既共一木。

    惡業善業制那得壞耶。

    故不得同壞。

    若使身子木自壞。

    梵王金不壞則便二質。

    何謂一質二見耶。

    前關得一質則壞業義。

    後關得業義則壞一質義也。

    身子木非金非木見金木既爾。

    梵王金非金非木亦然。

    類前可知。

    次金木别有非金非木一質。

    二緣見二者。

    汝非金非木為當非此金木。

    為當不非此金木耶。

    若非金非木還非此金非此木。

    則金木共成非金非木。

    若爾還著前被燒難。

    何者既共一質燒木既燒金也。

    又若共成一非金非木質。

    兩人見金木則皆颠倒。

    此質非是金。

    梵王見金既非颠倒。

    此木非是木。

    身子見木亦非倒。

    非是木。

    身子見木既倒。

    非是金。

    梵王見金亦倒。

    同皆非金非木。

    而言身子倒梵王不倒者同皆非金木。

    豈非梵王倒身子不倒。

    何以故同是非金木故也。

    若非金木非不金木者。

    則離金木别有非金非木者。

    既離金木何得别有非金木耶。

    又若離金木别有非金木。

    則成三體金木二體非金非木。

    複是一體故成三體。

    師雲。

    如此一梨時兩盛子。

    為非金非木一體時金木二體故不成義也。

    四句義此一句。

    且難未得解。

     今當解後三句。

    第二句雲。

    二質一見者。

    此有三義。

    言二質者。

    淨穢二質。

    言一見者。

    淨穢是因緣淨穢。

    非淨無以明穢。

    非穢無以辨淨。

    由淨故言穢。

    由穢故稱淨。

    淨是穢淨穢是淨穢。

    淨穢不穢。

    穢淨不淨。

    隻淨穢不淨穢。

    見二不二故。

    涅槃經雲。

    明與無明愚者謂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黑法白法淨不淨法亦爾。

    故是二質一見也。

    二者口淨穢二質。

    深行菩薩并見是淨。

    故大經雲。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成第一義谛。

    若俗若真于如來皆真。

    亦若淨若穢。

    菩薩皆見淨。

    亦如法華法師功德品雲。

    若甘若苦等味至菩薩口皆成甘露。

    大品雲。

    菩薩見産業之事。

    無非般若也。

    三者惡業衆生。

    若淨若穢。

    皆見穢。

    如餓鬼非但見彼處火。

    見恒河水亦是火。

    亦如獅子國采珠。

    福德人得珠。

    薄福人見珠成蛇。

    非但見蛇成蛇。

    見珠亦成蛇。

    以是故二質一見也。

    第三句言一質一見者。

    非淨非穢質非淨非穢見。

    斯則中道正土也。

    此之正土即是法身。

    波若涅槃此中道正土。

    本不曾淨。

    今亦不曾穢。

    先不有今亦不無。

    非淨非穢不有不無名為正法身。

    隻此正法可遷托。

    名為正法土也。

    此正土何人所見。

    還以非淨非穢正人所見故。

    言一質一見也。

    又言一質一見者。

    非淨非穢方便穢質即有非淨非穢方便穢見。

    穢既然淨亦爾。

    非淨非穢方便淨質。

    即有非淨非穢方便淨見。

    故雲一質一見。

    斯則前明方便實一質一見。

    今明實方便一質一見也。

    第四句二質二見者。

    非淨非穢。

    淨穢雙遊。

    淨穢雙現。

    如華台示現千釋迦。

    華台舍那為本。

    釋迦為迹。

    非本非迹。

    本迹雙遊。

    亦非淨非穢。

    淨穢俱現。

    即既雙現雙見故。

    雲二質二見也。

    雖然語并相監。

    何者前第二句亦不二為一見。

    第三亦不二為一見何異。

    解前第二句見二不二為二質一見。

    第三句本不二見不二為一質一見。

    故與前異也。

     次明土有四種。

    一穢淨土。

    二淨穢土。

    三穢穢土。

    四淨淨土。

    言穢淨土者。

    此是因緣淨穢也。

    何者一往舍那釋迦開淨穢二舍那為淨釋迦為穢。

    此淨穢是因緣淨穢。

    非淨無以明穢。

    非穢無以明淨。

    故淨是穢淨。

    穢是淨穢。

    故舍那是穢淨。

    釋迦是淨穢。

    依果既然。

    正果亦爾。

    舍那是本釋迦是迹此因緣本迹。

    非本無以明迹。

    非迹無以辨本。

    本是迹本。

    迹是本迹也。

    言穢穢土淨淨土者。

    此即衆生颠倒業所感。

    以衆生颠倒穢穢業故。

    感得穢穢土。

    颠倒淨淨業故。

    感得淨淨土。

    前之二句是衆生颠倒所感也。

    問。

    穢穢土是颠倒業所感。

    淨淨土雲何亦為颠倒業所感。

    颠倒業何得感淨耶。

    解雲。

    雖同颠倒颠倒中有重有輕。

    颠倒重故感穢穢土。

    颠倒輕故感淨淨土。

    雖同颠倒倒有重輕。

    雖同土土不同土有穢淨也。

    今所化衆生。

    雖同颠倒颠倒不同。

    有颠倒淨淨颠倒穢穢。

    前能化諸佛雖同方便方便不同。

    有淨穢方便。

    有穢淨方便。

    然土有此四。

    見亦有四。

    因緣淨穢土。

    因緣穢淨土。

    即諸佛菩薩因緣穢淨見。

    因緣淨穢見。

    衆生穢穢土。

    淨淨土。

    則衆生颠倒穢穢見淨淨見。

    故土有四見亦有四也。

    明見淨穢土義未竟。

     更辨一穢四句者。

    一見穢不見淨。

    二見淨不見穢。

    三亦見淨亦見穢。

    四不見穢不見淨。

    此之四句約兩處辨之。

    見穢不見淨。

    見淨不見穢。

    此兩約何處辨耶。

    解雲。

    且約祇洹而辨之。

    隻是一祇洹。

    五百聲聞唯見須達所起祇洹。

    不見法界祇洹。

    以其罪重薄福斷常之心故。

    見穢祇洹丘陵坑坎。

    良由心有斷常高下故。

    見祇洹丘墟高下之土。

    不見法界祇洹清淨之土。

    既其如此餘三亦然。

    唯見須達祇洹不見法界祇洹。

    唯見釋迦受用不見舍那受用。

    唯見三乘徒衆不見純諸菩薩衆。

    唯見三乘教不見純一大教門。

    故言見穢不見淨也。

    見淨不見穢反前。

    如法界中普賢文殊等諸菩薩。

    則見法界祇洹不見須達祇洹。

    所以然者以諸菩薩心無斷常故。

    不見丘墟之土。

    唯見法界祇洹不見須達祇洹。

    唯見舍那受用不見釋迦受用。

    唯見大菩薩衆不見三乘衆。

    唯見大乘教不見三乘教。

    故言見淨不見穢也。

    言亦見淨亦見穢。

    不見淨不見穢。

    此二句複約何處明耶。

    釋雲。

    此約華台辨好也。

    故經雲。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