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遊意
關燈
小
中
大
中更開本迹。
釋迦是迹中本。
此身更起他佛。
即迹中迹。
如大經受純陀及大衆供。
受純陀供迹中本身。
受大衆供即迹中迹。
此一條既爾。
類餘亦然。
釋迦既有兩重本迹。
舍那亦有此兩重本迹。
法身為本。
舍那為迹。
然此迹中更開本迹。
不起寂滅道場即迹中本。
現身六天宮殿即迹中迹。
故二佛有兩重本迹。
斯則二佛相開不相開義。
恒須因緣語不得單道也。
次明不相開相開者。
法身為本。
舍那為迹。
好體隻應有一重本迹。
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
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世。
如法華為大事故出。
謂開佛知見等。
又如大品雲。
般若為大事故起。
不可思議事故起。
為無等等事故起。
今舍那出世唯為一大事故出。
唯為大根性者說一大因緣。
故唯應有此本迹。
十方三世諸佛正意隻應如此。
而今于迹中更開本迹者。
但穢土中衆生。
罪重鈍根不堪舍那大化。
所以方便于迹中更開本迹。
本則為淨土大根性者說大因大果。
迹即為穢土鈍根者初說三乘教門。
次說般若等。
然後始得說法華涅槃等大乘之義。
如火宅窮子等譬。
初大乘化不得。
方便說三乘。
然後得說大乘。
二佛亦爾。
穢衆生不堪舍那大化。
更起迹佛方便初說三乘。
後說大乘。
為此義故。
所以舍那迹中更開本迹。
舍那為本釋迦為迹。
斯即是二佛不相開相開義。
然十方三世諸佛本迹雖複無量。
以相開不相開。
不相開相開二句攝。
則無所不盡。
為是故明此二種也。
次開四句成前義。
四句者。
一唯本而不迹。
二唯迹而不本。
三亦迹亦本。
四非本非迹。
用此四句安何處。
用此四句安不相開相開義。
不得漫用用須得處也。
問。
若為是唯本不迹乃至非本非迹耶。
釋雲。
但本不迹者即是法身故。
經雲。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也。
言唯迹不本者即是釋迦但是應身。
亦迹亦本者是舍那。
舍那望法身即是迹。
望釋迦即是本故。
舍那亦本亦迹也。
非本非迹者此則卷前三句。
何者前。
雖有三句隻是本迹二句。
法身是本。
舍那釋迦并是迹。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此本是迹本。
非本無以垂迹。
此迹是本迹。
非迹無以顯本。
非本無以垂迹。
由本故迹。
非迹無以顯本。
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
本是迹本。
迹本則非本。
本迹則非迹。
斯即非本非迹清淨。
即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舒則遍盈法界。
卷即泯無蹤迹也。
前略明化主竟。
今次辨化處。
化處者亦有二處。
一者舍那蓮華藏處。
二者釋迦娑婆國處。
亦得将前二佛類今二處。
将正以類依。
何者前。
雲舍那釋迦釋迦舍那。
不得言一不得稱異。
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
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
故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
今處亦爾。
蓮華藏娑婆娑婆蓮華藏。
不得言一不得稱異。
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
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
故二處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
此則将正類依。
在此依是正。
依正既然類依亦爾。
何者此正是依正。
依正既然。
正依豈當不爾。
故二佛類二處亦非一異。
而不失因緣一異也。
次更将前兩本迹類今化處亦有兩條。
一者二土各有本迹土。
二者二處共論本迹土。
二處各論本迹土者。
前雲舍那有舍那法身為本舍那為迹。
舍那迹中更開本迹。
今土亦爾。
舍那法身即有舍那法身土。
舍那迹則有舍那迹土。
舍那迹中開本迹即迹中開本迹土。
舍那既然釋迦亦爾。
問若為作耶。
解雲。
舍那有舍那法身土也。
問法身何須土。
解雲。
法身土始是好土。
何者以正法為法身即以正法為土。
此之身土更無有異。
正法為身即名法身。
正法所遷托即名為土故。
法身始有清淨淨土也。
所以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此則唯法身佛居清淨第一義土也。
言舍那為迹有舍那迹土者。
故此經初會普賢菩薩說雲。
佛子。
蓮華藏是舍那過去誓願力之所感故。
此土是舍那迹土也。
舍那迹土者。
前雲不起寂滅道場為本。
現身六天宮殿為迹。
餘事無量寄此一條明耳。
今還約此判本迹土。
亦得但此義小局。
今明舍那迹中本迹土者。
蓮華藏界即迹中本土。
舍那既王十佛世界海即是迹中迹土也。
釋迦亦有此兩重者。
釋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
如舍那法身土無異。
何者十方如來同共法身。
法身既同。
法身土亦無異。
正法為法身。
正法遷托為土也。
釋迦迹土即此娑婆世界是也。
釋迦迹中迹土者。
約前迹中本迹亦得。
何者受純陀食為迹中本佛即為迹中本土。
受大衆供為迹中迹佛即為迹中迹土。
但此事非一。
如法華釋迦佛及分身諸佛。
釋迦佛土為迹中本土。
分身諸佛土為迹中迹土故。
二佛土皆有此兩重也。
次明二佛共論本迹土。
如法身為本舍那為迹。
唯有一本一迹佛。
亦以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
十方三世佛唯為一大事故出現于世亦唯舍那正直之心成清淨之土。
但為薄福罪重鈍根衆生故。
迹土中開本迹土。
故為娑婆穢土。
舍那蓮華藏為迹中本土。
釋迦娑婆。
為迹中迹土。
故菩薩戒經雲。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如是百億國有千百億釋迦。
華有千葉一葉一釋迦故有千釋迦。
一華有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有千百億釋迦也。
次将本迹四句類本迹土亦有四句。
一者唯本非迹土即是法身土。
二者唯迹非本土即是釋迦土。
三者亦本亦迹土即是舍那土。
望法身土為迹。
望釋迦土為本也。
四者非本非迹土。
還卷前三句。
前雖有三句不出本迹二句。
法身本舍那釋迦二佛為迹。
此是本迹迹本。
本迹非本無以明迹。
迹本非迹無以明本。
非本無以明迹即由本故迹。
非迹無以明本即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本是迹本。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非本非迹清淨。
二佛既然兩土類此可知。
斯則卷三句成無句無。
句成無句畢竟清淨。
雖複無句無句而句。
則有依正句本迹句者。
則三句為二句。
二句為無句。
今無句而句。
一句而無量句。
為量句而一句。
無量句即一句。
無量中解一。
一句即無量句。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此是無量一。
一中解無量。
此是一無量。
無量一即非一。
一無量即非無量。
非一非無量而不失一無量。
此言玄妙不易可聞也。
次明二土相開不相開義。
然土凡有五種。
一淨二穢三不淨淨四淨不淨五雜土。
此之五土是僧睿法師所辨。
斯之五土橫攝一切土盡。
何者隻一淨土中有無量淨土故。
華嚴經雲。
有百億阿僧祇品淨土。
西方阿彌陀下品淨土。
聖服撞世界上品淨土。
淨土既其如此。
故知餘四土亦複無量。
所以雲。
此五種土橫攝一切土盡。
橫既然豎即不定也。
五種土中且明淨穢二土。
此有無量四句。
且辨一種四句。
四句者謂。
一質一處。
異質異處。
異質一處。
一質異處。
此四句極自難解。
今當影生師淨土義。
及關中法師所辨者而明之。
然一質一處異質異處。
此二句易解。
餘二句難明。
且問。
何者為質若為稱處。
解雲。
質即是淨穢等。
處即是方處之處。
如淨質在西方處。
穢質在東方處也。
所言一質一處者。
一淨質一穢質。
一淨質在西方安養處。
一穢質在東方娑婆處。
故言一質一處。
言異質異處者。
淨穢互望。
淨質異穢質。
穢質異淨質故。
言異質。
淨質處異穢質處。
穢質處異淨質處。
故言異處也。
言異質一處者。
此句難解。
異質一義亦名異質同義。
異同在一處也。
且明異質同處。
若為是異質而同處耶。
解雲。
淨穢異質。
同在一娑婆處。
如此經蓮華藏國。
在娑婆處。
淨名經妙莊嚴國。
在娑婆處。
法華雲。
餘衆見燒盡。
吾淨土不毀。
此并是淨質在穢處。
此略明淨質同在穢土如此。
次問。
若為淨質得在穢土耶。
解此有數義。
一者所以淨質得在穢土者。
淨穢無[得-彳]。
淨無礙穢故。
淨得在穢處。
穢無礙淨故。
穢得在淨處。
以不相礙故。
淨穢得同一處。
舊舉首天子為證。
首天子是色界淨天。
來欲界穢處不相礙。
首天子是三界中淨三界。
尚不礙三界穢。
今蓮華藏寶莊嚴國等。
非三界非三界豈當礙于三界。
吾淨土不燒者。
火是颠倒三界火。
亦能燒颠倒三界。
淨土非是三界。
三界火豈能燒不三界。
火是穢火還燒穢。
穢火豈能燒淨。
故吾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也。
又寶莊嚴國。
隻在一娑婆土中。
掘鑿娑婆。
不掘鑿寶莊嚴國。
何者鑿。
是三界鑿。
隻能鑿三界。
寶莊嚴國非三界。
三界鑿豈能掘非三界。
色還鑿色。
色豈能鑿妙則。
此是什法師所解。
從來彈此解。
是他何處得此解。
解是什法師解。
什法師是三論師。
即三論義應須雲奪取他。
是故淨質得在穢處也。
二者所以淨土得在穢處且反問同處。
汝言。
那得此淨土耶。
今釋言。
此淨土是如來淨業所起。
如來身既無礙所感之土。
亦無礙身即依正土。
即正依無礙依。
感得無礙正依亦無礙。
斯則正無礙故土無礙。
以無礙故得在穢也。
次問。
何意淨在穢處耶。
前兩義釋淨土得在穢處竟。
今釋淨土在穢之意。
問。
何意淨土在穢處耶。
解此亦有二義。
一者看華嚴淨名等意。
為欲教化衆生故。
明淨土在穢處。
隻淨土在此何意不見。
汝薄福鈍根斷常居心不見耳。
若道穢土在東方淨土在西方不得化緣。
何者淨在西方穢土東方。
兩世界遙隔此不得為化。
今道淨土即在此。
汝颠倒斷常心故不見。
謂棄妄存真舍無常取常樂。
如此等居心心不淨。
心既不淨故。
不見淨土。
若見淨土者。
當須淨心。
除如此真妄常無常異。
意清淨乃名正觀。
以正觀故則佛土淨。
為化此衆生故。
明淨土在穢處也。
二者所以淨土在穢處者。
為适緣所見。
如來用淨土。
何為不如富人畜寶物安置屋裡。
如來用多許淨土作底今明。
如來以此淨土。
為欲适緣。
故肇師雲。
聖人空同無像。
豈國土之有垣。
聖身尚未曾有。
亦複未曾無。
豈複有土與不土。
聖人未曾像不像。
亦複未曾心不心。
未曾心不心。
心生于有心。
未曾像不像。
像出于有像。
未曾像不像。
像不像适緣。
緣出于有像。
未曾土不土。
土不土适緣。
未曾淨不淨。
淨不淨适緣。
緣若應以穢得度者。
示之以土沙。
若應以淨得道者。
現之以寶玉。
為此義故。
所以淨土在于穢處也。
從來直雲異質一處。
不知何因緣故。
淨穢異質在一處。
今釋有如此義故也。
次明一質異處。
然前三句猶可解。
此之一句最難一。
何物質而在異處耶。
解雲。
他舉一質。
如一淨質在西土東土二處。
一穢質在北南兩處。
為有此句為無耶。
若無則不成四句。
若有何者是其事耶。
今就數義。
明此一句。
今且就淨名經辨。
隻一妙喜淨質。
經東西二處。
何者妙喜。
一世界本在東方無動處。
淨名斷取來西方娑婆處。
若爾隻一妙喜淨質經遊東西二處。
如淨土既然。
類穢土等亦爾。
故是一質二處也。
向前異質一處。
淨穢二質。
當在一處。
今一質異處。
亦應一淨質。
當在二處。
今更據淨名經釋。
彼經雲。
不可思議菩薩。
以娑婆世界擲置他方國土。
不動本處隻捧娑婆。
擲置西方安樂。
而娑婆宛然不動。
可謂。
到而不動。
不動而至。
若爾隻此穢質經東西二處。
故是一質二處也。
如穢質既然。
類餘四土亦爾也。
次明隻穢質在淨穢二處。
前明擲穢質往淨處。
穢質經二處。
今明隻一穢質在淨穢二處。
如蓮華藏娑婆世界。
隻娑婆一穢質。
在娑婆處。
在蓮華藏處。
何者蓮華。
釋迦是迹中本。
此身更起他佛。
即迹中迹。
如大經受純陀及大衆供。
受純陀供迹中本身。
受大衆供即迹中迹。
此一條既爾。
類餘亦然。
釋迦既有兩重本迹。
舍那亦有此兩重本迹。
法身為本。
舍那為迹。
然此迹中更開本迹。
不起寂滅道場即迹中本。
現身六天宮殿即迹中迹。
故二佛有兩重本迹。
斯則二佛相開不相開義。
恒須因緣語不得單道也。
次明不相開相開者。
法身為本。
舍那為迹。
好體隻應有一重本迹。
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
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世。
如法華為大事故出。
謂開佛知見等。
又如大品雲。
般若為大事故起。
不可思議事故起。
為無等等事故起。
今舍那出世唯為一大事故出。
唯為大根性者說一大因緣。
故唯應有此本迹。
十方三世諸佛正意隻應如此。
而今于迹中更開本迹者。
但穢土中衆生。
罪重鈍根不堪舍那大化。
所以方便于迹中更開本迹。
本則為淨土大根性者說大因大果。
迹即為穢土鈍根者初說三乘教門。
次說般若等。
然後始得說法華涅槃等大乘之義。
如火宅窮子等譬。
初大乘化不得。
方便說三乘。
然後得說大乘。
二佛亦爾。
穢衆生不堪舍那大化。
更起迹佛方便初說三乘。
後說大乘。
為此義故。
所以舍那迹中更開本迹。
舍那為本釋迦為迹。
斯即是二佛不相開相開義。
然十方三世諸佛本迹雖複無量。
以相開不相開。
不相開相開二句攝。
則無所不盡。
為是故明此二種也。
次開四句成前義。
四句者。
一唯本而不迹。
二唯迹而不本。
三亦迹亦本。
四非本非迹。
用此四句安何處。
用此四句安不相開相開義。
不得漫用用須得處也。
問。
若為是唯本不迹乃至非本非迹耶。
釋雲。
但本不迹者即是法身故。
經雲。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也。
言唯迹不本者即是釋迦但是應身。
亦迹亦本者是舍那。
舍那望法身即是迹。
望釋迦即是本故。
舍那亦本亦迹也。
非本非迹者此則卷前三句。
何者前。
雖有三句隻是本迹二句。
法身是本。
舍那釋迦并是迹。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此本是迹本。
非本無以垂迹。
此迹是本迹。
非迹無以顯本。
非本無以垂迹。
由本故迹。
非迹無以顯本。
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
本是迹本。
迹本則非本。
本迹則非迹。
斯即非本非迹清淨。
即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舒則遍盈法界。
卷即泯無蹤迹也。
前略明化主竟。
今次辨化處。
化處者亦有二處。
一者舍那蓮華藏處。
二者釋迦娑婆國處。
亦得将前二佛類今二處。
将正以類依。
何者前。
雲舍那釋迦釋迦舍那。
不得言一不得稱異。
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
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
故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
今處亦爾。
蓮華藏娑婆娑婆蓮華藏。
不得言一不得稱異。
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
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
故二處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
此則将正類依。
在此依是正。
依正既然類依亦爾。
何者此正是依正。
依正既然。
正依豈當不爾。
故二佛類二處亦非一異。
而不失因緣一異也。
次更将前兩本迹類今化處亦有兩條。
一者二土各有本迹土。
二者二處共論本迹土。
二處各論本迹土者。
前雲舍那有舍那法身為本舍那為迹。
舍那迹中更開本迹。
今土亦爾。
舍那法身即有舍那法身土。
舍那迹則有舍那迹土。
舍那迹中開本迹即迹中開本迹土。
舍那既然釋迦亦爾。
問若為作耶。
解雲。
舍那有舍那法身土也。
問法身何須土。
解雲。
法身土始是好土。
何者以正法為法身即以正法為土。
此之身土更無有異。
正法為身即名法身。
正法所遷托即名為土故。
法身始有清淨淨土也。
所以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此則唯法身佛居清淨第一義土也。
言舍那為迹有舍那迹土者。
故此經初會普賢菩薩說雲。
佛子。
蓮華藏是舍那過去誓願力之所感故。
此土是舍那迹土也。
舍那迹土者。
前雲不起寂滅道場為本。
現身六天宮殿為迹。
餘事無量寄此一條明耳。
今還約此判本迹土。
亦得但此義小局。
今明舍那迹中本迹土者。
蓮華藏界即迹中本土。
舍那既王十佛世界海即是迹中迹土也。
釋迦亦有此兩重者。
釋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
如舍那法身土無異。
何者十方如來同共法身。
法身既同。
法身土亦無異。
正法為法身。
正法遷托為土也。
釋迦迹土即此娑婆世界是也。
釋迦迹中迹土者。
約前迹中本迹亦得。
何者受純陀食為迹中本佛即為迹中本土。
受大衆供為迹中迹佛即為迹中迹土。
但此事非一。
如法華釋迦佛及分身諸佛。
釋迦佛土為迹中本土。
分身諸佛土為迹中迹土故。
二佛土皆有此兩重也。
次明二佛共論本迹土。
如法身為本舍那為迹。
唯有一本一迹佛。
亦以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
十方三世佛唯為一大事故出現于世亦唯舍那正直之心成清淨之土。
但為薄福罪重鈍根衆生故。
迹土中開本迹土。
故為娑婆穢土。
舍那蓮華藏為迹中本土。
釋迦娑婆。
為迹中迹土。
故菩薩戒經雲。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如是百億國有千百億釋迦。
華有千葉一葉一釋迦故有千釋迦。
一華有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有千百億釋迦也。
次将本迹四句類本迹土亦有四句。
一者唯本非迹土即是法身土。
二者唯迹非本土即是釋迦土。
三者亦本亦迹土即是舍那土。
望法身土為迹。
望釋迦土為本也。
四者非本非迹土。
還卷前三句。
前雖有三句不出本迹二句。
法身本舍那釋迦二佛為迹。
此是本迹迹本。
本迹非本無以明迹。
迹本非迹無以明本。
非本無以明迹即由本故迹。
非迹無以明本即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本是迹本。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非本非迹清淨。
二佛既然兩土類此可知。
斯則卷三句成無句無。
句成無句畢竟清淨。
雖複無句無句而句。
則有依正句本迹句者。
則三句為二句。
二句為無句。
今無句而句。
一句而無量句。
為量句而一句。
無量句即一句。
無量中解一。
一句即無量句。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此是無量一。
一中解無量。
此是一無量。
無量一即非一。
一無量即非無量。
非一非無量而不失一無量。
此言玄妙不易可聞也。
次明二土相開不相開義。
然土凡有五種。
一淨二穢三不淨淨四淨不淨五雜土。
此之五土是僧睿法師所辨。
斯之五土橫攝一切土盡。
何者隻一淨土中有無量淨土故。
華嚴經雲。
有百億阿僧祇品淨土。
西方阿彌陀下品淨土。
聖服撞世界上品淨土。
淨土既其如此。
故知餘四土亦複無量。
所以雲。
此五種土橫攝一切土盡。
橫既然豎即不定也。
五種土中且明淨穢二土。
此有無量四句。
且辨一種四句。
四句者謂。
一質一處。
異質異處。
異質一處。
一質異處。
此四句極自難解。
今當影生師淨土義。
及關中法師所辨者而明之。
然一質一處異質異處。
此二句易解。
餘二句難明。
且問。
何者為質若為稱處。
解雲。
質即是淨穢等。
處即是方處之處。
如淨質在西方處。
穢質在東方處也。
所言一質一處者。
一淨質一穢質。
一淨質在西方安養處。
一穢質在東方娑婆處。
故言一質一處。
言異質異處者。
淨穢互望。
淨質異穢質。
穢質異淨質故。
言異質。
淨質處異穢質處。
穢質處異淨質處。
故言異處也。
言異質一處者。
此句難解。
異質一義亦名異質同義。
異同在一處也。
且明異質同處。
若為是異質而同處耶。
解雲。
淨穢異質。
同在一娑婆處。
如此經蓮華藏國。
在娑婆處。
淨名經妙莊嚴國。
在娑婆處。
法華雲。
餘衆見燒盡。
吾淨土不毀。
此并是淨質在穢處。
此略明淨質同在穢土如此。
次問。
若為淨質得在穢土耶。
解此有數義。
一者所以淨質得在穢土者。
淨穢無[得-彳]。
淨無礙穢故。
淨得在穢處。
穢無礙淨故。
穢得在淨處。
以不相礙故。
淨穢得同一處。
舊舉首天子為證。
首天子是色界淨天。
來欲界穢處不相礙。
首天子是三界中淨三界。
尚不礙三界穢。
今蓮華藏寶莊嚴國等。
非三界非三界豈當礙于三界。
吾淨土不燒者。
火是颠倒三界火。
亦能燒颠倒三界。
淨土非是三界。
三界火豈能燒不三界。
火是穢火還燒穢。
穢火豈能燒淨。
故吾淨土不毀天人常充滿也。
又寶莊嚴國。
隻在一娑婆土中。
掘鑿娑婆。
不掘鑿寶莊嚴國。
何者鑿。
是三界鑿。
隻能鑿三界。
寶莊嚴國非三界。
三界鑿豈能掘非三界。
色還鑿色。
色豈能鑿妙則。
此是什法師所解。
從來彈此解。
是他何處得此解。
解是什法師解。
什法師是三論師。
即三論義應須雲奪取他。
是故淨質得在穢處也。
二者所以淨土得在穢處且反問同處。
汝言。
那得此淨土耶。
今釋言。
此淨土是如來淨業所起。
如來身既無礙所感之土。
亦無礙身即依正土。
即正依無礙依。
感得無礙正依亦無礙。
斯則正無礙故土無礙。
以無礙故得在穢也。
次問。
何意淨在穢處耶。
前兩義釋淨土得在穢處竟。
今釋淨土在穢之意。
問。
何意淨土在穢處耶。
解此亦有二義。
一者看華嚴淨名等意。
為欲教化衆生故。
明淨土在穢處。
隻淨土在此何意不見。
汝薄福鈍根斷常居心不見耳。
若道穢土在東方淨土在西方不得化緣。
何者淨在西方穢土東方。
兩世界遙隔此不得為化。
今道淨土即在此。
汝颠倒斷常心故不見。
謂棄妄存真舍無常取常樂。
如此等居心心不淨。
心既不淨故。
不見淨土。
若見淨土者。
當須淨心。
除如此真妄常無常異。
意清淨乃名正觀。
以正觀故則佛土淨。
為化此衆生故。
明淨土在穢處也。
二者所以淨土在穢處者。
為适緣所見。
如來用淨土。
何為不如富人畜寶物安置屋裡。
如來用多許淨土作底今明。
如來以此淨土。
為欲适緣。
故肇師雲。
聖人空同無像。
豈國土之有垣。
聖身尚未曾有。
亦複未曾無。
豈複有土與不土。
聖人未曾像不像。
亦複未曾心不心。
未曾心不心。
心生于有心。
未曾像不像。
像出于有像。
未曾像不像。
像不像适緣。
緣出于有像。
未曾土不土。
土不土适緣。
未曾淨不淨。
淨不淨适緣。
緣若應以穢得度者。
示之以土沙。
若應以淨得道者。
現之以寶玉。
為此義故。
所以淨土在于穢處也。
從來直雲異質一處。
不知何因緣故。
淨穢異質在一處。
今釋有如此義故也。
次明一質異處。
然前三句猶可解。
此之一句最難一。
何物質而在異處耶。
解雲。
他舉一質。
如一淨質在西土東土二處。
一穢質在北南兩處。
為有此句為無耶。
若無則不成四句。
若有何者是其事耶。
今就數義。
明此一句。
今且就淨名經辨。
隻一妙喜淨質。
經東西二處。
何者妙喜。
一世界本在東方無動處。
淨名斷取來西方娑婆處。
若爾隻一妙喜淨質經遊東西二處。
如淨土既然。
類穢土等亦爾。
故是一質二處也。
向前異質一處。
淨穢二質。
當在一處。
今一質異處。
亦應一淨質。
當在二處。
今更據淨名經釋。
彼經雲。
不可思議菩薩。
以娑婆世界擲置他方國土。
不動本處隻捧娑婆。
擲置西方安樂。
而娑婆宛然不動。
可謂。
到而不動。
不動而至。
若爾隻此穢質經東西二處。
故是一質二處也。
如穢質既然。
類餘四土亦爾也。
次明隻穢質在淨穢二處。
前明擲穢質往淨處。
穢質經二處。
今明隻一穢質在淨穢二處。
如蓮華藏娑婆世界。
隻娑婆一穢質。
在娑婆處。
在蓮華藏處。
何者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