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是二乘畏是外道。
亦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
第一即般若諸度中最為第一。
六從後數亦是第一。
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無所有。
然諸法不出體名用。
今皆無所有。
文更為三。
初力用無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參佛慧三明福多。
就初中複五。
一體無所有二功用三勸誡四引證五舉譬。
第一體者安耐名忍加毀為辱。
既無我人誰加誰忍。
故非忍為忍忍為非忍為般若體也。
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
以非忍為忍有大力用。
初一世忍次多世忍。
一歌利此雲惡生。
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為證。
有苦能忍有忍無苦。
既無我人割忍何生。
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無我明矣。
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
菩薩知身無所有舍不足難。
若有此身舍大難也。
屍毗代鴿猶是三藏中事忍。
前明有忍無苦今明無苦有樂。
有慈悲故無恨無恨故即樂也。
應離下第三勸誡。
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須精解。
就文又二。
一勸二誡文句相參。
初勸發心次勸應住後勸修行。
前誡離相後誡莫染心施。
今即初勸離相。
發心菩薩以相盡為極。
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下即是前誡不應住色。
心中離一切相不住聲香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者即次勸應住般若。
般若無相可緣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住相即心動故非住也。
是故下是後誡。
令不住六塵行施。
還舉前宗會以成義理無住故。
應忘心而施不住色無财物也。
菩薩為利下即是後勸。
令為利益而行施。
施不望報利益必深也。
如來說一切諸下第四引證。
證中有三。
第一舉佛說為證。
諸相皆無不見施者我說一切相即非相。
不應住相生心行施。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受者亦無。
不應化衆生而受度也。
如來是真語者下第二舉能說人為證。
真是不僞實是無虛。
如必當理不诳非妄不異即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無實無虛下第三舉所得法為證。
寄實以非虛何實之可得耶。
若疑我說法非者及能說人亦非者。
今我所證得法隻自如此心實作此證。
不實不虛兩舍。
無生無滅等例然。
故所說如所得非虛言也。
菩薩心住法下第五舉譬顯住相非曉冥若夜遊。
前舉有得為非後明無得為是。
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見諸法。
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見色。
無我三事即不住相也。
慧見為目理境為日。
萬行顯别為種種色。
諸法本來空。
菩薩觀心複知其無所有而行布施者。
即所見明了。
此中先法後譬直說譬耳。
當來之世下第二能。
如是解即仰參佛說。
當來若能受持即為佛悉知見。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理用非謬明将來宜加勤修也。
日三時舍下是第三福多。
若能如是信者勝一日三時以恒河沙身之與命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
施重又多功德彌曠。
若于此經生心不逆。
福勝前施。
施即有限信心無極。
何況書寫持讀誦說但言以信況複弘持也。
以要言之下答上無所有。
如是有不可思議事也。
能知諸法本來無所有而以無所有為有。
即不可思議。
此文有十。
第一經不可思議。
理圓道極言即盡美。
提宗表實約言之耳。
物莫能測不思議也。
算數不該不可稱量也。
蕩然無涯無邊耳。
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
文理平等無所有如是有。
非般若為般若非身相為身相皆不思議也。
第二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此經在始便為大乘不為三乘。
廣運無涯謂之大乘。
超三乘之勝謂之為最上。
自非其人不謬說也。
包含名大無勝最上。
如來悉知見者人高道曠唯佛見之。
荷擔菩提千載不墜。
由于人弘任持運行荷擔義也。
背荷肩擔非身而身實相法身。
非因非果即是兩肩也。
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聞不信受樂。
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見是外道。
不能讀誦以失釋得也。
第四在在處處下。
地是無知法處故貴。
雖複廢言息義此處常有天龍圍繞如帝王所居之處。
人皆宗重天人供養此處是塔。
恭敬作禮香花而散也。
第五轉障。
本有重障習學般若先世重罪現在輕受。
止為人輕賤過去重罪即得消滅。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
福解既積宿殃滅矣。
第六當得菩提即受記也。
累滅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懸記。
第七我念過去下明能持經者所得福德勝佛往行。
然燈佛時始獲無生忍。
今能無所得心而持經者得福勝我。
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
供養無空過者福德算數不及。
心限即福少意曠則功德多也。
第八于末世下明若。
具說無所得持經所得福。
時人聞則狂亂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德必無涯。
狂亂不信不足明道也。
第九義不可思議萬行淵深。
義能誰測。
以無所得無所有如是有無所有為義。
以非般若為般若義故不可思議。
第十果報不可思議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
如華嚴經明初發心便成正覺。
與微塵法界衆生為眷屬。
故知果報不可思議也。
須菩提問下第二周重說。
般若或為後來或是為鈍根者。
文亦三假。
初從問去至福德多明體。
次佛可以色身見去至前偈辨名。
後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至壽者見明用并無所有。
就體中辨于三假。
初受假次名假後法假受是人。
人即有名此人之與名有能成之法。
三假是立法雲何将三假釋無所有。
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壞法。
今欲明無所有故須将來釋。
若橫論破病則實是一無所有。
若豎論望道即無所有而不無所有。
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
既言假有竟何所有。
既言假有何為而不有。
初約釋尊因無所有。
次約如來果無所有。
後約菩薩化他明無所有。
就因中更為三。
初佛告下釋因無所有。
次然燈下引證。
後如是。
如是下佛述。
釋中又三。
初明得次明失後雙釋得失。
初明發心欲度衆生起弘誓願。
我當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此明菩薩知衆生如有何可滅。
若實有衆生可度釋論雲菩薩得殺衆生罪。
又大品如化品佛語須菩提。
諸法本有今無耶。
此即責須菩提意。
衆生非本時有今時無何須慰喻始行菩薩。
本自無生今何可滅也。
二何以故下明失。
若菩薩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
以失明得理可知矣。
所以者何下雙釋得失。
無發心者故知無我即行人空計我有惑。
故非菩薩。
于意雲何下第二引證。
證中有問答。
初問中即引自昔得記之解以證前說。
次今答中無有法得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
得記由于無相。
無相之中即無所得也。
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所說者。
在因時已自無所有故。
無所得菩提佛與我記。
若見有法則乖菩提。
何容得記無法得菩提。
是故然燈佛受記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
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無所有。
有三義。
初明如次證後譬。
初即此是果人同如。
同如故無所有。
諸法性空理無乖異謂之為如。
會如解極故名如來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下。
若有說如來得菩提者。
此人俗間語非理言也。
實無有法得菩提佛人也。
菩提道也。
既無人法誰得菩提。
無實無虛者是非。
既盡則會菩提。
菩提之中不見是非。
非實即無是非虛即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下第二證如來無所有。
如來在一切數故。
凡夫違一切法為邪。
聖人順一切法為正。
正即覺悟故皆佛法矣。
譬如身長大下第三說非果而果。
直舉人身類上諸法。
緣假故長大無性即非身。
既非般若為般若者甯不以非身為身耶。
若菩薩作是言下第三明菩薩化他無所有 初明化人次引佛說為證後明嚴土。
初滅度衆生不名菩薩。
元無衆生橫見衆生見。
即乖道非菩薩也。
何以故下釋菩薩自無何有衆生二是故佛說下引證無菩薩亦無衆生。
一切法都無
亦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
第一即般若諸度中最為第一。
六從後數亦是第一。
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無所有。
然諸法不出體名用。
今皆無所有。
文更為三。
初力用無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參佛慧三明福多。
就初中複五。
一體無所有二功用三勸誡四引證五舉譬。
第一體者安耐名忍加毀為辱。
既無我人誰加誰忍。
故非忍為忍忍為非忍為般若體也。
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
以非忍為忍有大力用。
初一世忍次多世忍。
一歌利此雲惡生。
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為證。
有苦能忍有忍無苦。
既無我人割忍何生。
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無我明矣。
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
菩薩知身無所有舍不足難。
若有此身舍大難也。
屍毗代鴿猶是三藏中事忍。
前明有忍無苦今明無苦有樂。
有慈悲故無恨無恨故即樂也。
應離下第三勸誡。
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須精解。
就文又二。
一勸二誡文句相參。
初勸發心次勸應住後勸修行。
前誡離相後誡莫染心施。
今即初勸離相。
發心菩薩以相盡為極。
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下即是前誡不應住色。
心中離一切相不住聲香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者即次勸應住般若。
般若無相可緣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住相即心動故非住也。
是故下是後誡。
令不住六塵行施。
還舉前宗會以成義理無住故。
應忘心而施不住色無财物也。
菩薩為利下即是後勸。
令為利益而行施。
施不望報利益必深也。
如來說一切諸下第四引證。
證中有三。
第一舉佛說為證。
諸相皆無不見施者我說一切相即非相。
不應住相生心行施。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受者亦無。
不應化衆生而受度也。
如來是真語者下第二舉能說人為證。
真是不僞實是無虛。
如必當理不诳非妄不異即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無實無虛下第三舉所得法為證。
寄實以非虛何實之可得耶。
若疑我說法非者及能說人亦非者。
今我所證得法隻自如此心實作此證。
不實不虛兩舍。
無生無滅等例然。
故所說如所得非虛言也。
菩薩心住法下第五舉譬顯住相非曉冥若夜遊。
前舉有得為非後明無得為是。
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見諸法。
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見色。
無我三事即不住相也。
慧見為目理境為日。
萬行顯别為種種色。
諸法本來空。
菩薩觀心複知其無所有而行布施者。
即所見明了。
此中先法後譬直說譬耳。
當來之世下第二能。
如是解即仰參佛說。
當來若能受持即為佛悉知見。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理用非謬明将來宜加勤修也。
日三時舍下是第三福多。
若能如是信者勝一日三時以恒河沙身之與命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
施重又多功德彌曠。
若于此經生心不逆。
福勝前施。
施即有限信心無極。
何況書寫持讀誦說但言以信況複弘持也。
以要言之下答上無所有。
如是有不可思議事也。
能知諸法本來無所有而以無所有為有。
即不可思議。
此文有十。
第一經不可思議。
理圓道極言即盡美。
提宗表實約言之耳。
物莫能測不思議也。
算數不該不可稱量也。
蕩然無涯無邊耳。
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
文理平等無所有如是有。
非般若為般若非身相為身相皆不思議也。
第二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此經在始便為大乘不為三乘。
廣運無涯謂之大乘。
超三乘之勝謂之為最上。
自非其人不謬說也。
包含名大無勝最上。
如來悉知見者人高道曠唯佛見之。
荷擔菩提千載不墜。
由于人弘任持運行荷擔義也。
背荷肩擔非身而身實相法身。
非因非果即是兩肩也。
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聞不信受樂。
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見是外道。
不能讀誦以失釋得也。
第四在在處處下。
地是無知法處故貴。
雖複廢言息義此處常有天龍圍繞如帝王所居之處。
人皆宗重天人供養此處是塔。
恭敬作禮香花而散也。
第五轉障。
本有重障習學般若先世重罪現在輕受。
止為人輕賤過去重罪即得消滅。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
福解既積宿殃滅矣。
第六當得菩提即受記也。
累滅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懸記。
第七我念過去下明能持經者所得福德勝佛往行。
然燈佛時始獲無生忍。
今能無所得心而持經者得福勝我。
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
供養無空過者福德算數不及。
心限即福少意曠則功德多也。
第八于末世下明若。
具說無所得持經所得福。
時人聞則狂亂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德必無涯。
狂亂不信不足明道也。
第九義不可思議萬行淵深。
義能誰測。
以無所得無所有如是有無所有為義。
以非般若為般若義故不可思議。
第十果報不可思議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
如華嚴經明初發心便成正覺。
與微塵法界衆生為眷屬。
故知果報不可思議也。
須菩提問下第二周重說。
般若或為後來或是為鈍根者。
文亦三假。
初從問去至福德多明體。
次佛可以色身見去至前偈辨名。
後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至壽者見明用并無所有。
就體中辨于三假。
初受假次名假後法假受是人。
人即有名此人之與名有能成之法。
三假是立法雲何将三假釋無所有。
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壞法。
今欲明無所有故須将來釋。
若橫論破病則實是一無所有。
若豎論望道即無所有而不無所有。
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
既言假有竟何所有。
既言假有何為而不有。
初約釋尊因無所有。
次約如來果無所有。
後約菩薩化他明無所有。
就因中更為三。
初佛告下釋因無所有。
次然燈下引證。
後如是。
如是下佛述。
釋中又三。
初明得次明失後雙釋得失。
初明發心欲度衆生起弘誓願。
我當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此明菩薩知衆生如有何可滅。
若實有衆生可度釋論雲菩薩得殺衆生罪。
又大品如化品佛語須菩提。
諸法本有今無耶。
此即責須菩提意。
衆生非本時有今時無何須慰喻始行菩薩。
本自無生今何可滅也。
二何以故下明失。
若菩薩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
以失明得理可知矣。
所以者何下雙釋得失。
無發心者故知無我即行人空計我有惑。
故非菩薩。
于意雲何下第二引證。
證中有問答。
初問中即引自昔得記之解以證前說。
次今答中無有法得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
得記由于無相。
無相之中即無所得也。
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所說者。
在因時已自無所有故。
無所得菩提佛與我記。
若見有法則乖菩提。
何容得記無法得菩提。
是故然燈佛受記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
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無所有。
有三義。
初明如次證後譬。
初即此是果人同如。
同如故無所有。
諸法性空理無乖異謂之為如。
會如解極故名如來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下。
若有說如來得菩提者。
此人俗間語非理言也。
實無有法得菩提佛人也。
菩提道也。
既無人法誰得菩提。
無實無虛者是非。
既盡則會菩提。
菩提之中不見是非。
非實即無是非虛即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下第二證如來無所有。
如來在一切數故。
凡夫違一切法為邪。
聖人順一切法為正。
正即覺悟故皆佛法矣。
譬如身長大下第三說非果而果。
直舉人身類上諸法。
緣假故長大無性即非身。
既非般若為般若者甯不以非身為身耶。
若菩薩作是言下第三明菩薩化他無所有 初明化人次引佛說為證後明嚴土。
初滅度衆生不名菩薩。
元無衆生橫見衆生見。
即乖道非菩薩也。
何以故下釋菩薩自無何有衆生二是故佛說下引證無菩薩亦無衆生。
一切法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