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
關燈
小
中
大
不無。
不有不無何實可得。
何定可說。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應既不說真亦複然。
離真無應真應不同。
由來真不說應說。
說即不說不說而說。
若知如來常不說是為具足多聞。
何以故下釋菩提無相可取。
諸法空不可說非法即不有。
非非法即不無。
故不可說。
有無并無理之極也。
所以者何。
理無生滅謂之無為。
無為之理衆聖同解。
解會無為結盡道成。
一解脫義同入法性。
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淺深差别也。
三千七寶下校量。
前舉虛空此豈不盡。
今一念信解複一番格量。
積寶多而功薄。
四句約而福厚。
金玉三千止以養身。
一偈雖約妙極資神。
愛佛功德七住未忘。
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
七寶是事善緣因。
天人果報不動不出。
故以動出之慧導之得成菩提。
一念圓信能導衆善。
此心為勝。
實相能出諸法。
法即非法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須陀洹下第三舉菩薩遍行。
初舉四果次善吉自陳。
須陀洹此雲修習無漏。
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
不入色塵是逆流。
至論在觀無逆無入。
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塵。
過去無明所感。
無明不實所感六塵那得是實。
既其不實那得作定有無六十二見計。
以不定性故名不入。
海為衆流之川。
菩提神極之淵。
始會無生必盡源也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違理故入六塵。
背塵即會于理。
下衆果類然。
斯陀含雲住薄亦一往來。
欲界思惑九品已斷六品。
餘三品在故言薄。
人天各一生便成羅漢。
故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已得生法二空故。
阿那含此雲不還亦雲不來。
欲界結盡上界證無學。
應雲不來。
略以無兼不。
互文現耳。
羅漢此雲無著亦曰不生。
三界生盡所作已辦羅漢稱道前三言果。
果實通四而獨稱道者。
以得盡無生二智聲聞道極。
故以道為名。
世尊佛說下第二自陳。
以己所解驗理非虛。
心空恒靜诤從何起。
蘭那者寂靜行。
相盡于外心息于内。
内外俱寂何時不靜。
得名不虛必稱實也。
蘭那此雲無事。
若自謂是離欲。
即是有事何謂無事。
昔在然燈下第四舉往古時事為證。
次明菩薩其解亦同。
如來在昔佛所行般若時。
非但于假名不入色香等。
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
是故得成菩提。
四依齊此明一念。
信人降伏其心無我相等。
淨佛土下。
第五一念淨信辨其應住以無所住。
住于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種莊嚴。
若自嚴淨即是寂光。
若論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穢虛明即國淨。
嚴國之義亦在虛心。
如是嚴淨土應行檀等生清淨心。
不住色香其心無住。
三番法非法等。
一念淨心無住之住。
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
譬如下第六須彌山王。
此即非果而果。
須彌翻雲安明四寶所成是十山中一。
一雪山二香山三轲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耳山七尼民陀羅山八斫迦羅山九宿慧山十須彌山。
因大故果大。
得法性五陰成就法身。
故言大如須彌須彌以譬法性色。
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
習果既圓報果亦滿。
法身非身故言大身恒河下第三信者福重。
文有四階一福多二處重三人尊四總結。
恒河者是神名。
此河長八千由旬廣四千由旬。
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面水白如乳。
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
一恒河為本複數諸恒河。
諸恒河之沙三重為數。
舍寶多而福少持經少而福多者經之勝用。
複次下明處重。
一切世間總明處貴。
天人修羅略明三善道。
供養如塔此雲方墳亦名靈廟。
尊法身故敬塔為。
重經故貴說經處。
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
何故說處如塔其義實爾。
但世人敬塔故令說處如塔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
法妙人稱理故宜然。
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貴。
如法華說最實事。
即是第一義谛最上之法也。
若是經典下總明。
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即人有法。
以法成人即法有人。
人法所處理當貴矣。
非果而果即為有佛。
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謂普賢文殊等。
初章竟當何名下第二辨名空無所有。
夫條散難究本一易尋會。
宗領旨宜正其名。
文有四假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
初中有問答問名問持。
遵修為奉任弘為持。
在三成範請問其軌。
佛告下答名答持。
名冠題首義已備矣。
境慧相從通名般若那要宜别歸乎聖心。
挈網舉目诠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修習。
所以者何下釋。
夫名不虛設必當其實。
金剛所拟物莫不碎。
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
境滅慧忘何相不盡。
弘持之旨宜在于此。
釋中初無所有。
二亦無所有而意異故。
明不無所有此簡性空義。
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說空。
前有所無空後無所有空。
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有所無望前無所有望後。
前三藏中說性義皆破。
即屬破性說空所攝。
而此性義前時為緣為有者。
今日悉無故言有所無而言無所有。
望後明諸法無所有而複有不無所有義。
即明如是有故。
經雲。
不知名無明破性說性空。
橫論破病一切悉皆洗淨。
是盡亦盡是淨亦淨。
豎論入道盡複有不盡義。
此望道為論即此盡淨為道。
道有隔凡成聖之用。
不同二頭三手之無所有。
複有不無所有義即是如是有義。
若是前無所有一向無所有無所有亦複無所有。
後明無所有即是不無所有。
無所有名雖同其意有異。
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
所以者何佛說般若則非般若。
此是如空。
既以性空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
性空如亦空如來有所說法不。
境慧都空複何所說。
說不說如不如二智皆空也。
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
不無所有。
亦二初明微塵不無所有。
二明身相不無所有。
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故是無所有如是有。
大品雲不知名無明今明了此。
如是有即智慧也。
散為微塵合成世界。
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即有。
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無所有。
非相假名身相隻以身為非身。
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
亦非遣相别有無相。
相無相不一不異。
恒河沙身命下說經名已複一番校量。
前寄舍财以明勝此寄舍身以辨多。
依報易舍正報難損自易之難示化漸也。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累滅道成聞說經深解下第三信受。
行深有四初須菩提不聞。
二餘人能信。
三善吉聞易四餘人聞難深解。
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聞。
愍念一切衆生不知此法故悲。
聞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
嗚呼自責故悲。
不善觀空名得慧眼。
故爾前雖聞未聞如此降伏應住也。
若複有人得聞下第二餘人能信。
實相者即是非相。
若有少相即非實相。
故以無相為實相。
如來說此而人能信。
豈非第一希有。
而言生實相者此是無生生也。
大品雲。
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
若解色無生即是無生觀智起故般若生也。
我今得聞下第三善吉信易。
遇佛道成證聖方信何難。
生值佛世親得解悟。
解故信之易也。
若當來世下第四餘人信難。
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無相之法斯豈不難。
就文更為四。
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時信最可稱美。
二何以故下釋信者由無我相能信此經。
若才有少許我人等相即不信也。
三所以者何下釋無相意。
我相即是非相無片許相可得故。
其能不颠倒我人等從本以來無一相可得故。
其體本來無相即為希有此是反釋。
四何以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相盡解極即是為佛。
能離有無畢竟常住。
前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告下第四如來述成。
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
言無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說。
是故非虛一往怛愕名驚。
心膽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
又驚是始行怖
不有不無何實可得。
何定可說。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應既不說真亦複然。
離真無應真應不同。
由來真不說應說。
說即不說不說而說。
若知如來常不說是為具足多聞。
何以故下釋菩提無相可取。
諸法空不可說非法即不有。
非非法即不無。
故不可說。
有無并無理之極也。
所以者何。
理無生滅謂之無為。
無為之理衆聖同解。
解會無為結盡道成。
一解脫義同入法性。
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淺深差别也。
三千七寶下校量。
前舉虛空此豈不盡。
今一念信解複一番格量。
積寶多而功薄。
四句約而福厚。
金玉三千止以養身。
一偈雖約妙極資神。
愛佛功德七住未忘。
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
七寶是事善緣因。
天人果報不動不出。
故以動出之慧導之得成菩提。
一念圓信能導衆善。
此心為勝。
實相能出諸法。
法即非法諸法不生般若生也。
須陀洹下第三舉菩薩遍行。
初舉四果次善吉自陳。
須陀洹此雲修習無漏。
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
不入色塵是逆流。
至論在觀無逆無入。
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塵。
過去無明所感。
無明不實所感六塵那得是實。
既其不實那得作定有無六十二見計。
以不定性故名不入。
海為衆流之川。
菩提神極之淵。
始會無生必盡源也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違理故入六塵。
背塵即會于理。
下衆果類然。
斯陀含雲住薄亦一往來。
欲界思惑九品已斷六品。
餘三品在故言薄。
人天各一生便成羅漢。
故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已得生法二空故。
阿那含此雲不還亦雲不來。
欲界結盡上界證無學。
應雲不來。
略以無兼不。
互文現耳。
羅漢此雲無著亦曰不生。
三界生盡所作已辦羅漢稱道前三言果。
果實通四而獨稱道者。
以得盡無生二智聲聞道極。
故以道為名。
世尊佛說下第二自陳。
以己所解驗理非虛。
心空恒靜诤從何起。
蘭那者寂靜行。
相盡于外心息于内。
内外俱寂何時不靜。
得名不虛必稱實也。
蘭那此雲無事。
若自謂是離欲。
即是有事何謂無事。
昔在然燈下第四舉往古時事為證。
次明菩薩其解亦同。
如來在昔佛所行般若時。
非但于假名不入色香等。
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
是故得成菩提。
四依齊此明一念。
信人降伏其心無我相等。
淨佛土下。
第五一念淨信辨其應住以無所住。
住于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種莊嚴。
若自嚴淨即是寂光。
若論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穢虛明即國淨。
嚴國之義亦在虛心。
如是嚴淨土應行檀等生清淨心。
不住色香其心無住。
三番法非法等。
一念淨心無住之住。
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
譬如下第六須彌山王。
此即非果而果。
須彌翻雲安明四寶所成是十山中一。
一雪山二香山三轲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耳山七尼民陀羅山八斫迦羅山九宿慧山十須彌山。
因大故果大。
得法性五陰成就法身。
故言大如須彌須彌以譬法性色。
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
習果既圓報果亦滿。
法身非身故言大身恒河下第三信者福重。
文有四階一福多二處重三人尊四總結。
恒河者是神名。
此河長八千由旬廣四千由旬。
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面水白如乳。
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
一恒河為本複數諸恒河。
諸恒河之沙三重為數。
舍寶多而福少持經少而福多者經之勝用。
複次下明處重。
一切世間總明處貴。
天人修羅略明三善道。
供養如塔此雲方墳亦名靈廟。
尊法身故敬塔為。
重經故貴說經處。
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
何故說處如塔其義實爾。
但世人敬塔故令說處如塔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
法妙人稱理故宜然。
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貴。
如法華說最實事。
即是第一義谛最上之法也。
若是經典下總明。
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即人有法。
以法成人即法有人。
人法所處理當貴矣。
非果而果即為有佛。
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謂普賢文殊等。
初章竟當何名下第二辨名空無所有。
夫條散難究本一易尋會。
宗領旨宜正其名。
文有四假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
初中有問答問名問持。
遵修為奉任弘為持。
在三成範請問其軌。
佛告下答名答持。
名冠題首義已備矣。
境慧相從通名般若那要宜别歸乎聖心。
挈網舉目诠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修習。
所以者何下釋。
夫名不虛設必當其實。
金剛所拟物莫不碎。
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
境滅慧忘何相不盡。
弘持之旨宜在于此。
釋中初無所有。
二亦無所有而意異故。
明不無所有此簡性空義。
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說空。
前有所無空後無所有空。
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有所無望前無所有望後。
前三藏中說性義皆破。
即屬破性說空所攝。
而此性義前時為緣為有者。
今日悉無故言有所無而言無所有。
望後明諸法無所有而複有不無所有義。
即明如是有故。
經雲。
不知名無明破性說性空。
橫論破病一切悉皆洗淨。
是盡亦盡是淨亦淨。
豎論入道盡複有不盡義。
此望道為論即此盡淨為道。
道有隔凡成聖之用。
不同二頭三手之無所有。
複有不無所有義即是如是有義。
若是前無所有一向無所有無所有亦複無所有。
後明無所有即是不無所有。
無所有名雖同其意有異。
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
所以者何佛說般若則非般若。
此是如空。
既以性空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
性空如亦空如來有所說法不。
境慧都空複何所說。
說不說如不如二智皆空也。
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
不無所有。
亦二初明微塵不無所有。
二明身相不無所有。
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故是無所有如是有。
大品雲不知名無明今明了此。
如是有即智慧也。
散為微塵合成世界。
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即有。
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無所有。
非相假名身相隻以身為非身。
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
亦非遣相别有無相。
相無相不一不異。
恒河沙身命下說經名已複一番校量。
前寄舍财以明勝此寄舍身以辨多。
依報易舍正報難損自易之難示化漸也。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累滅道成聞說經深解下第三信受。
行深有四初須菩提不聞。
二餘人能信。
三善吉聞易四餘人聞難深解。
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聞。
愍念一切衆生不知此法故悲。
聞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
嗚呼自責故悲。
不善觀空名得慧眼。
故爾前雖聞未聞如此降伏應住也。
若複有人得聞下第二餘人能信。
實相者即是非相。
若有少相即非實相。
故以無相為實相。
如來說此而人能信。
豈非第一希有。
而言生實相者此是無生生也。
大品雲。
色不生故般若波羅蜜生。
若解色無生即是無生觀智起故般若生也。
我今得聞下第三善吉信易。
遇佛道成證聖方信何難。
生值佛世親得解悟。
解故信之易也。
若當來世下第四餘人信難。
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無相之法斯豈不難。
就文更為四。
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時信最可稱美。
二何以故下釋信者由無我相能信此經。
若才有少許我人等相即不信也。
三所以者何下釋無相意。
我相即是非相無片許相可得故。
其能不颠倒我人等從本以來無一相可得故。
其體本來無相即為希有此是反釋。
四何以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相盡解極即是為佛。
能離有無畢竟常住。
前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告下第四如來述成。
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
言無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說。
是故非虛一往怛愕名驚。
心膽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
又驚是始行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