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

關燈
從貴大慈平等故言次第。

    即表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行行因緣故為還至本處。

    本處即一切智處。

    曆色心觀至一切智。

    飯食訖收衣缽者即是果後無複願行。

    無誓故收衣不複進行故并缽。

    洗足已即是定慧無複垢累。

    塵沙無明永去。

    洗水清淨故言洗足。

    敷座者即諸法空為座。

    四無畏處此說般若也。

    别序竟時長老須菩提下第一為正說。

    文又為二。

    從初至果報不可思議。

    名實智道重白佛去是方便道。

    或為後來或為鈍根。

    或可智度善權為菩薩父母。

    如判大品般若方便兩道分文。

    此經略說亦複如是。

    就前段中初問次答。

    問中前述贊次正問。

    長老須菩提是對揚主。

    有長人之德夫钜鐘雖朗非扣不鳴。

    聖不孤應影響唯仁須菩提翻空生。

    亦名善吉。

    或雲東方青龍陀佛。

    從座起者請業之儀。

    即事請道側身避席。

    袒右肩者隋國法以袒為敬。

    亦示弟子執作為便。

    右膝著地屈曲伏從。

    示無違拒之貌。

    合掌斂容隻肅顯師尊道重故。

    克敬盡恭專一之至。

    白佛言述贊。

    希有者佛從前代八萬四千歲皆輪王位。

    至釋尊身若不出家。

    當二千五百歲作金輪王。

    而能舍位從門乞食。

    是為希有。

    此歎身密。

    護念歎意密付囑歎口密。

    又是述贊大品中意。

    護念即般若實道如母能護念。

    付囑即方便權道如父能教诏付囑。

    世尊下還蹑前述更起今問。

    發菩提心者一切智也。

    總牒指歸翻雲無上正遍知覺。

    标心拟向遠期正覺。

    次問住。

    入理般若名為住即實智。

    次問降者。

    方便即權智。

    如善财言我已先發菩提心。

    雲何修行雲何學道。

    佛言善哉下第二佛答。

    初略許次廣答。

    略許中有三一述二誡三願聞。

    善哉下述許如汝所說贊請之儀。

    當理會機盡善盡美誠如所言汝今谛聽下誡示聽。

    若不審谛即漏言遺理。

    誡令谛聽言理弗虛。

    唯然下受旨願聞。

    慈誡許說敬肅傾心也。

    佛告下第二廣答為三。

    初明般若體空無所有。

    次雲何名下二明名空無所有。

    後忍辱下三明力用空無所有還。

    就初中更為三段。

    初正明體相空二信者行深三信受福重。

    初體相中降心約願住心約行皆無所有為無相因。

    法身無色為無得果。

    問何故。

    許中前住後降。

    答中先降次住。

    互前後者。

    般若多含義非一轍。

    若約發心前願後行廣發誓願。

    權引于前次入實相以無住法住于妙理。

    若約修行要須前修實慧次用權道。

    故有二觀次第。

    前住後降若就證時。

    權實一心中悟不複前後。

    今就誓願中有四心。

    一廣大。

    二第一。

    三常心。

    四不颠倒菩薩發願普濟萬物無邊曠遠。

    故名大心欲願與涅槃寂滅極樂故名第一。

    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而誨人不倦名曰常心。

    不見能所名不颠倒。

    釋大心者橫亘四生豎窮三界。

    四生是能住三界為所在。

    依[穀-禾+卵]謂卵含藏曰胎。

    假潤稱濕歘現名化。

    若有色即欲色二界。

    無色即空處。

    有想是識處。

    無想不用處。

    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

    我皆令入下釋第一心。

    法不自起因緣故生。

    但是因緣自性皆空。

    順理為解乖宗成惑。

    惑即生死流轉受身心苦。

    解即累滅苦盡寂然永樂。

    謂之滅度。

    小乘涅槃灰身滅智為無餘。

    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為無餘。

    生滅觀在名有餘也。

    如是滅度下釋常心。

    若有能所即懈息以無休倦。

    故名常心。

    度無量無邊實無度者。

    大品度空品雲。

    度衆生如度虛空明衆生無毫末可得。

    隻解衆生本來無所有即是悟。

    悟即名度。

    若有衆生可度者。

    佛菩薩等即得殺罪。

    于一身理而為論。

    實無有衆生。

    衆生颠倒妄執謂有。

    今佛菩薩憐愍說法令悟本無所有。

    名此悟為度。

    實無别有衆生異理而度著涅槃中也。

    何以故下釋不颠倒。

    以失顯德。

    若有我人可言有滅。

    但是假名橫計人我。

    執我為非忘我為是。

    是非既彰得失明矣。

    大品中具明十六。

    一我二衆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衆數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

    此中略明四耳。

    複次下第二答住問更為三。

    初辨行次舉喻格量後結勸。

    就辨行中二前标無住為本。

    依無住本行于布施即住般若中也。

    娑婆世界宜用檀義攝六。

    資生攝施無畏攝戒忍法攝。

    後三但舉一檀即攝六也。

    舍心無吝謂之布施。

    無相可存何吝之有施為六度之首。

    塵為生法之機二法皆空于何不盡次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結成住義。

    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正以虛心而施福不可量。

    理既無量心不應限。

    稱理行施其福彌廣。

    東方虛空下第二舉喻格量。

    理行既顯如說而行。

    其福甚多齊太虛也。

    但應如所教住下第三結勸也。

    聖言無謬理不可越。

    如佛所教安心住實相也。

    可以身相見不下明願行皆無相為因。

    法身無色為無得果。

    菩薩發心有三義。

    一化衆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

    辨住示修行。

    如來身相即菩提果體若識法身菩提可登。

    若計性實乖之遠矣。

    舉法身明菩提空也。

    不也下善吉深識法身。

    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見。

    或一身一智或言真應或言法報應皆是明果。

    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說。

    習報二果不生不生即報身不可說。

    慈誓不生不生即應身不可說。

    如此三身皆不可說。

    那得以身相見如來。

    以因緣故。

    若得道人聞說即悟得見如來。

    若聞不悟雖說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非相見如來者。

    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

    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後焰。

    不離初後焰即此意也。

    今隻以相為非相非謂遣相别有一非相。

    若能如此即見如來。

    頗有下第二明信者。

    行深文為三。

    一明行深二釋三引證。

    初有問答。

    問頗有人能信不答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二初非一佛二多積者能信此經。

    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後五百歲者。

    從六百至一千亦雲最後五百始有佛法之名。

    能生信者非值一兩佛也。

    應以如來滅後是其得道之時。

    如優波掘因緣。

    若尋其本非一兩佛也。

    淨信無所得信也。

    無相者為淨信。

    五百論師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

    久植故能信耳。

    既得實相淨信。

    如來以種智知以佛眼見。

    見其一念信得無量之福。

    如一人以花自供佛。

    一人以花與他供佛所得福德。

    問羅漢不能見問彌勒。

    彌勒雲自者畢苦得辟支與他得成。

    佛是菩薩心故如來知見。

    般若為佛母佛常眼觀。

    此經及受持者福與虛空齊。

    非下所測唯佛能知見耳次何以故下第二舉二空釋成。

    信者相有三。

    何以故初标次釋後結。

    此中文隐有縱釋反釋傳釋。

    初列生空有四。

    我是自在之名。

    人為宰主之目。

    衆生取續前為義。

    壽者以接後為能此四同為人。

    執随用以立四名。

    廣即十六知見取著此見不信般若。

    次列法空。

    但有兩句法非法也。

    今言法者說五陰空為法。

    五陰相為非法。

    即以陰空為藥名法。

    陰有為病名非法。

    陰病既除空藥亦遣。

    非法既謝在法亦亡。

    又持戒為法破戒為非法。

    次若持若犯并非法。

    非持非犯為法。

    是中道義。

    此信達中道離有無二邊。

    乃信此經耳。

    以是義故。

    如筏喻者第三引證。

    信者行深有六。

    初舉經為證二舉菩薩正行。

    三舉菩薩遍行四舉往古時事。

    五舉淨佛國土六舉譬山王。

    為證第一引經為證者。

    譬欲濟河構筏自運。

    既登彼岸棄筏而去。

    将度生死假乘萬行。

    既到涅槃萬善俱舍。

    道法尚舍而況非法。

    初以善舍惡後則俱舍如來得菩提下第二舉菩薩正行為證。

    佛問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說。

    不答。

    無有定法名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無定即是性空解窮相盡謂之菩提。

    無相故不有。

    假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