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

    法譬标名。

    般若幽玄。

    微妙難測。

    假斯譬況以顯深法。

    金即三義。

    一寶中真上不可侵毀。

    二利用自在摧破諸物。

    三表裡清淨影現分明。

    剛是堅義。

    謂身命财。

    身即法身。

    命即慧命。

    财即法财。

    功德助道。

    用譬三種般若。

    實相般若理性常住。

    觀照般若破五住惑。

    文字般若解脫自在。

    如此三法不縱不橫非并非别。

    成秘密藏。

    佛三種身亦複如是。

    實相即法身如大經明金剛身品。

    觀照即報身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

    文字即應身。

    随機利益普現無邊。

    舊雲金剛譬十地後心因圓之位。

    今言初心至後即有六種金剛也。

    體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是經之正體也。

    宗者約實相之慧。

    行無相之檀。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是因。

    諸相非相是果。

    此之因果同約實相。

    用者破執為用。

    一切封著通名為執。

    破諸相惑顯出功能。

    亦自無滞即力用也。

    教相者有五。

    一摩诃二金剛三天王問四光贊五仁王。

    廣略雖異同名般若。

    摩诃以廣曆色心。

    乃至種智皆摩诃衍。

    此文略說金剛為喻也。

    次廣解釋。

    言金剛般若此乃摧萬有于性空。

    蕩一無于畢竟。

    甚堅甚銳名曰金剛。

    智名決斷。

    慧曰解知。

    萬像雖繁物我無相。

    有為斯絕寂其機照故假名般若。

    西雲跋阇羅亦雲斫迦羅。

    此翻金剛。

    雲是利鐵亦名破具。

    引大經雲。

    佛告迦葉汝今決斷譬若剛刀。

    又雲劫火起時一切皆銷。

    利銳者在下為金剛際。

    又雲往古諸佛舍利變為金剛如意珠。

    今通取堅利為譬。

    舊雲體堅用利。

    體堅衆惑不侵。

    用利能摧萬物。

    今問體唯堅不利。

    用唯利不堅。

    亦應體則不利用則不堅。

    此乃不堅不利何謂堅利。

    百論雲眼非知意非見。

    别既非見合雲何見。

    今依中論通此問即無滞義。

    今言堅利者不堅不利。

    假言堅利。

    如言苦以不苦為義。

    無常以常為義。

    空以不空為義。

    此一例語任運不畏斯難。

    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

    豈可定作體用耶。

    體用因緣不一。

    不異。

    體堅用亦堅體利用亦利。

    既其不一假名義辨。

    若說體堅即說用利。

    此是假名義一邊之說。

    離用無體離體無用。

    用即寂寂即用。

    無别有無用之體主于用也。

    亦無别有無體之用主于體也。

    不一亦不異有因緣故亦可說一說異。

    為破一說異破異說一。

    假說一異。

    令衆生悟非一非異秖名此因緣不一不異離斷常戲論。

    戲論不得入即是堅。

    能破斷常即是利也。

    問何者為般若如是堅利。

    答一往性空為般若。

    不斷不常不一不異性空畢竟空為般若。

    萬相一無皆悉盡淨。

    大論雲般若有三種。

    實相觀照文字。

    實相即理境第一義谛。

    觀照即行人智慧。

    智慧鑒此實相。

    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

    文字能為作诠亦為般若。

    故雲無離文字說乎解脫。

    一體三名同秘密藏。

    問有翻無翻。

    答翻為智慧。

    問大論雲智慧輕薄般若深重雲何相翻。

    釋論七十卷釋須菩提五歎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等無有邊如虛空。

    解不可稱句雲稱名智慧。

    此是稱量檀度。

    非智慧不能準量。

    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

    此釋不可量何意不可量。

    欲明佛所得般若明鑒實相甚深窮邊極底。

    菩薩因中智慧不能稱量佛果地般若。

    此是因中智慧輕薄。

    不能稱量果地般若。

    何得妄引無翻耶。

    大經雲慧有三種。

    般若毗婆舍那阇那。

    同一氣類随名而辨。

    約人般若屬衆生。

    毗婆舍那一切聖人。

    阇那諸佛菩薩。

    就法者毗婆舍那總相。

    般若别相。

    阇那翻破相。

    毗婆舍那翻正知見。

    此即是總相知見般若翻出離慧即是屬衆生。

    衆生有慧數故。

    阇那諸佛十地菩薩。

    有決斷義故。

    共為一位耳。

    波羅蜜亦阿羅蜜波羅伽等。

    翻度彼岸。

    亦彼岸到亦度無極。

    此假名無度為度耳。

    佛已度智慧度名一切智。

    菩薩未度亦不名度。

    度時亦不名度。

    不離已度度未度故。

    而今言乃度此假名說度。

    一行度二時度三果度。

    六度善修滿足為行度。

    三僧祇滿為時度得大菩提為果度。

    彼岸者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煩惱為中流。

    八正為船筏。

    又悭貪為此岸佛果為彼岸。

    布施為河中正勤為船筏。

    又取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

    智慧為河中精進為船筏。

    一往如此。

    又即生死涅槃俱為此。

    非生死涅槃為彼。

    故雲遠離此彼岸乃名波羅蜜。

    又前生死涅槃雙非中道為二。

    非生死涅槃中道為不二。

    二不二俱為此。

    非二非不二俱為彼故遠離二邊及以中道名波羅蜜。

    修多羅翻契經。

    經字訓法訓。

    常由聖人心口也。

    次部軸者第一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偈并不來此土。

    第三部一萬八千偈即大品亦名放光。

    第四部八千偈即小品亦名道行。

    第五部四千偈即光贊。

    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即天王問。

    第七部六百偈即文殊問般若。

    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剛般若。

    睿師雲并是如來随機之說。

    般若非稱量過諸數量。

    豈是一多四五之可說。

    次簡前後。

    言金剛前後者。

    肇師注雲五種般若此說最初又千二百五十人後說大品。

    大數五千人受化轉多故摩诃在後。

    若金剛在後者。

    仁王經雲初摩诃次金剛。

    又護念付囑及得慧眼。

    未聞此經似宜在後。

    俱有證據。

    由人用耳。

    對機設教廣略不同。

    從得道夜訖泥洹夕常說般若明理一等。

    若依光贊如來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至四十二二月十五日食後。

    為諸菩薩說般若。

    次譯經者羅什法師秦弘始三年即晉安帝十一年譯。

    又後魏末菩提流支譯論本八十偈。

    彌勒作偈天親長行。

    釋總三卷分文十二分。

    一序分二護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顯勝分八顯性分九利益分十斷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

    講說時别一途開章耳。

    就此一經開為三段序正流通。

    序為緣起。

    說教之前必有由漸。

    分衛放光雨華獻蓋等也。

    由漸既起正教宜陳。

    緣教相感其猶影響。

    故有正說。

    又非止近被一時。

    乃欲遠傳來際。

    故有流通三段各二。

    序有通有别正說前後二周。

    流通付囑奉行通序為五。

    如是者佛所說般泥洹時。

    侍者請問答雲。

    一切經初皆安如是。

    我聞者親承金口。

    而聞事非謬也。

    一時者言則當理理亦如言。

    當理得時令人開悟聖不虛說言必會機。

    故言一時也。

    佛者大師之名佛者覺義。

    異凡夫故自覺。

    異二乘故覺他。

    異菩薩故覺滿。

    在舍衛者法王行運。

    應物而遊在舍衛城。

    憍薩羅國舍衛名聞物國。

    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

    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

    弟名舍婆此雲幼小。

    兄名阿跋提此名不可害。

    合此二人以名城也。

    祇樹給園者。

    須達布園祇陀施樹。

    共立精舍。

    廣出他經。

    與大比丘者聖化無秘。

    聽必有俦俱聞如林。

    可明信矣。

    應有四衆略而不載。

    比丘雲怖魔乞士破惡。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一千目連身子二百五十。

    爾時世尊下明别序。

    上明通序以證信。

    今辨别序以發起具上十号故曰世尊。

    食時者食熟之時。

    一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僧伽梨衣也。

    佛觀良田區塍命出家人著此服也。

    持缽執四天王所奉應器。

    入舍衛城乞食。

    法身無待何須乞食。

    天人妙供百味日盈。

    自行分衛福物之宜。

    乞食有十利。

    一見相好二去疾三除慢四為女人監護五天龍從六四天王缽七貧富等八不雜九息謗十常在三昧其實不食。

    此城縱廣千二百由旬九億家。

    國南城北精舍在東。

    自外以适故言入也。

    食時如法食。

    衆生有此勝智。

    機緣将發以表般若。

    著衣持缽衣是被弘誓铠慈悲之心。

    缽是行缽缽能盛飯。

    行能趣理即表解脫城。

    即法性涅槃之城。

    觀五陰舍悉皆空寂。

    不動如城以表法身次第乞食不越貧從富不舍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