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無礙用者。
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故。
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
故雲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
經雲如來神力故入毗盧遮那佛心至一體等。
此第六還源也。
釋曰。
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
本從心起還入佛心。
以表相用一體性故。
以佛神力出入無礙。
為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
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
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
是故已下諸門皆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
經雲又從心流出滿虛空界成立五峰光明者。
此第七顯智也。
釋曰。
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
常光照用應世分位。
現五峰光明。
光明者智也。
即五智門也。
顯法次第入有由故。
五智門者初金剛三昧智。
次寶印灌頂智。
三清淨法輪智。
四羯磨妙業智。
五如來法界智。
此五智光即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
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提行。
入如來處住五智相。
念念遍法界光明。
于四威儀念持不間。
是人名為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
經雲時彼光至住佛掌中等。
此第八示相也。
釋曰。
謂一切如來五峰光明如法界塵數。
各各體無中邊。
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
住佛掌中。
此五智相從三輪生。
即此三輪有十行相。
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
是故五峰上下十住位。
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
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
所以者何。
欲令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
若有有情見此相者。
即見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常住五智秘密光明也。
是人以為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
經雲複從拔折羅至世界等者。
此第九明德也。
釋曰。
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别莊嚴遍一切刹。
謂衆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複無量。
如是無量從一心三業。
五智光生起。
令破有情種種五欲。
成就有情無礙五眼三身五智。
故雲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
經雲于光明五峰至如來身心者。
此第十顯實也。
釋曰。
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
故以一切世界未為微塵。
此諸世界尚不知數。
況複為塵一塵一佛如是衆多。
一心智光遍照而住。
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
經雲遍周法界至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者。
此第十一普現也。
釋曰。
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
善巧智力普于有情等救度故。
現此神變。
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
謂衆生界無邊無量等雲海。
故諸佛悲智亦遍衆生界如雲海。
随彼彼衆生類自在轉故。
故雲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
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峰光明法界實相之所成就也。
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
經雲能令衆生至悉地智者。
此第十二感應也。
釋曰。
由佛神力應衆生心。
一切衆生感而自發也。
經雲能令衆生發菩提心者。
普賢菩提遍攝受故。
能令衆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
普賢行海遍成就故。
能令衆生奉事。
一切如來眷屬者。
于善知識悉遍求故。
能令衆生趣向大菩提道場者。
于諸佛會念念入故。
複能摧伏一切諸魔者。
成就大智自在力故。
速悟一切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
佛功德藏悉圓滿故。
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衆生者。
轉化轉化不斷絕故。
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智者。
一切衆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
故雲最上悉地。
悉地者此雲成就。
成就如來最勝智故。
所謂衆生性欲種種差别。
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
欲令衆生皆自覺知具足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
或有衆生。
于佛法中見說諸法空無所有。
不解佛意即為已得已證已滿。
有因緣時聞佛說此實相寶藏。
心懷怯怖驚愕疾走。
猶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寶機承足。
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以真珠璎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
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出内取與。
有如是等種種嚴飾。
威德特尊。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
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或有衆生聞佛說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
雖知此說不解佛意由不欣樂。
猶如長者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所應取與。
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授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食之意。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或有衆生聞佛說此無量智慧實相寶藏。
便自思惟作是念言。
諸佛既有我應可得如經雲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乃至廣說。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如法華經廣說。
或有衆生聞佛所說。
如是秘藏更無疑念。
日夜精勤專心修習一切諸佛秘密寶藏希有神變。
念念觀察無前無後。
一時遍入佛普賢海自在無礙遊戲神通。
如彼長者頓止一城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乃至廣說。
如上四種衆生。
初二謂二乘種姓。
第三謂漸次回心入大乘者。
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
常住佛乘智用無礙。
能于十方作大佛事。
是人即名真住佛乘入佛位者。
故梵網雲。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
已真是諸佛子。
頌雲現受教指者。
經從既示現已至悉地果故等。
此中智用。
出入不同義分為六。
一攝相。
二還源。
三現請。
四念應。
五現法。
六顯益。
經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至菩提薩埵身。
此第一攝相也。
釋曰。
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
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
故梵網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諸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如是有情亦名為佛亦不名佛。
功德智慧未明顯故。
亦名普賢亦非普賢。
随分行願未淳醲故。
名為有情亦非有情。
如來藏性生缺減故。
又普賢神力合無量身為一體相。
一切衆生不出不沒。
住佛心時亦複如是。
故雲為普賢故及薩埵身等。
經雲住毗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
此第二還源也。
釋曰。
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
一表知普賢即是毗盧遮那。
二令諸有情覺知自身不離佛心。
如是覺已當作此念。
雲何我等于佛心中造種種惡業。
是故一切衆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持攝之。
乃至如經說偈現薩埵身等。
思之可解。
經雲爾時普賢至請教示等。
此第三現請也。
釋曰。
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
佛加持故從心出現。
住月輪中。
月輪者菩提心相也。
表以菩提心即為法界故。
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
為諸有情請佛教示也。
普賢授教一切有情亦複如是。
故梵網雲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經爾時世尊毗盧遮那入至三摩地已者。
此第四念應也。
釋曰。
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
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
先入此三昧令其所應。
故雲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
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
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
經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乃至大智三摩地等。
此第五現法也。
釋曰。
所謂此現法者是法名為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
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
以諸行次第戒為首。
故先舉屍羅也。
又此屍羅佛相授。
故雲現一切如來屍羅等持也。
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
此戒光明等持衆生。
一切衆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慧。
定慧發故便能解脫。
解脫知見。
知見無礙故轉正法輪。
于是利益無盡衆生界。
故雲大智三摩地等。
經雲盡一切衆生界至悉地果故等。
第六顯益也。
釋曰。
謂一切衆生得利益者。
皆是如來等持智力。
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
此三昧力故盡衆生界随彼彼類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
故雲盡一切衆生界為自在救護主。
皆令安住所樂之門。
故雲令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
又令成就一切智果故。
雲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诃衍那阿毗三昧耶。
此具梵音。
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持。
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衆生。
一切衆生如佛住。
故雲克獲最上悉地果故等。
頌雲授五菩提智者。
經雲爾時一切如來至複持金剛等。
此一段意者。
欲令衆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秘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
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衆生。
授以智印。
五智印者。
一金剛智三昧。
二寶印智三昧。
三法輪智三昧。
四羯磨智三昧。
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
經爾時一切如來為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
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
釋曰。
謂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
以此智印決定印之。
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
入此三昧者名為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
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
一切所作随所堪任。
猶如白素諸色之本。
修此三昧亦複如是。
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
經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
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
釋曰。
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
此超勝也。
但授此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故。
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缯彩而授與灌頂。
此即法身灌頂相也。
據實相般若經次第。
亦初金剛三昧。
次即法輪。
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
若有菩薩具大乘見。
通達方便善巧業用。
不要次第一一别授。
審察堪任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
猶如世尊教示普賢。
當如是知。
經既灌頂已至偈末。
此第四羯磨智也。
釋曰。
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
故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号為執金剛。
是名加持也。
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
故雲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
乃至唱偈以我金剛複持金剛等。
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
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
此五智印具足五相。
所謂五股也。
其中一股如來法界。
其餘四股各屬所部。
如上所說五智印門。
一一複别五相灌頂之法。
一者光明灌頂。
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也。
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
三者種子灌頂。
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
四者智印灌頂。
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
五者句義灌頂。
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身心。
能解如是甚深次第。
想念運用加持自他。
是人堪授大阿阇梨位也。
如灌頂門所說。
題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智第一。
釋曰。
此題目也。
梵本皆列于後。
謂一切如來等持有情。
金剛菩提不動智輪也。
具足正題應如是說。
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鈎召三昧門。
述此意者。
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
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
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
智相常住猶如虛空。
遍一切處。
照用無歇故。
大空自在。
無智無用無緣無依。
為智所依。
智唯實相空非實相。
空性唯空無所得故。
妙智不空善巧用故。
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
極智妙相空稱之為王。
此意者。
欲令衆生具無礙智。
而于空有不滞不礙。
以五智相屈曲如鈎。
能鈎衆生出空有海。
能鈎諸佛聖智入衆生心。
一切諸佛共加持故。
若有菩薩作佛事時。
執持此鈎往于十方界。
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
若人持者持如來智。
若人見者見如來智。
有能觀想此契相者。
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
此智印力随心攝召。
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菩薩等所有三昧。
以此智印普用攝持。
無前無後一時滿足。
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
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秘密之藏。
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疑惑心發希有心。
何以故。
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
次下随文釋意大分有四。
而為頌曰。
如來不空心 秘密神變相 親承請教示 現授菩提鈎 初頌如來不空心者。
經雲爾時世尊及秘明等。
此中義分有四。
一舉報。
二顯體。
三明行。
四護念。
經爾時世尊毗盧遮那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此文略。
具足應雲爾時金剛界毗盧遮那佛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阇梨集此經意務取行取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
毗盧遮那
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故。
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
故雲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
經雲如來神力故入毗盧遮那佛心至一體等。
此第六還源也。
釋曰。
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
本從心起還入佛心。
以表相用一體性故。
以佛神力出入無礙。
為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
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
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
是故已下諸門皆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
經雲又從心流出滿虛空界成立五峰光明者。
此第七顯智也。
釋曰。
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
常光照用應世分位。
現五峰光明。
光明者智也。
即五智門也。
顯法次第入有由故。
五智門者初金剛三昧智。
次寶印灌頂智。
三清淨法輪智。
四羯磨妙業智。
五如來法界智。
此五智光即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
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提行。
入如來處住五智相。
念念遍法界光明。
于四威儀念持不間。
是人名為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
經雲時彼光至住佛掌中等。
此第八示相也。
釋曰。
謂一切如來五峰光明如法界塵數。
各各體無中邊。
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
住佛掌中。
此五智相從三輪生。
即此三輪有十行相。
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
是故五峰上下十住位。
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
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
所以者何。
欲令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
若有有情見此相者。
即見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常住五智秘密光明也。
是人以為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
經雲複從拔折羅至世界等者。
此第九明德也。
釋曰。
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别莊嚴遍一切刹。
謂衆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複無量。
如是無量從一心三業。
五智光生起。
令破有情種種五欲。
成就有情無礙五眼三身五智。
故雲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
經雲于光明五峰至如來身心者。
此第十顯實也。
釋曰。
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
故以一切世界未為微塵。
此諸世界尚不知數。
況複為塵一塵一佛如是衆多。
一心智光遍照而住。
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
經雲遍周法界至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者。
此第十一普現也。
釋曰。
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
善巧智力普于有情等救度故。
現此神變。
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
謂衆生界無邊無量等雲海。
故諸佛悲智亦遍衆生界如雲海。
随彼彼衆生類自在轉故。
故雲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
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峰光明法界實相之所成就也。
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
經雲能令衆生至悉地智者。
此第十二感應也。
釋曰。
由佛神力應衆生心。
一切衆生感而自發也。
經雲能令衆生發菩提心者。
普賢菩提遍攝受故。
能令衆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
普賢行海遍成就故。
能令衆生奉事。
一切如來眷屬者。
于善知識悉遍求故。
能令衆生趣向大菩提道場者。
于諸佛會念念入故。
複能摧伏一切諸魔者。
成就大智自在力故。
速悟一切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
佛功德藏悉圓滿故。
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衆生者。
轉化轉化不斷絕故。
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智者。
一切衆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
故雲最上悉地。
悉地者此雲成就。
成就如來最勝智故。
所謂衆生性欲種種差别。
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
欲令衆生皆自覺知具足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
或有衆生。
于佛法中見說諸法空無所有。
不解佛意即為已得已證已滿。
有因緣時聞佛說此實相寶藏。
心懷怯怖驚愕疾走。
猶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寶機承足。
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以真珠璎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
吏民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出内取與。
有如是等種種嚴飾。
威德特尊。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
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或有衆生聞佛說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
雖知此說不解佛意由不欣樂。
猶如長者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所應取與。
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授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食之意。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或有衆生聞佛說此無量智慧實相寶藏。
便自思惟作是念言。
諸佛既有我應可得如經雲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乃至廣說。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如法華經廣說。
或有衆生聞佛所說。
如是秘藏更無疑念。
日夜精勤專心修習一切諸佛秘密寶藏希有神變。
念念觀察無前無後。
一時遍入佛普賢海自在無礙遊戲神通。
如彼長者頓止一城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乃至廣說。
如上四種衆生。
初二謂二乘種姓。
第三謂漸次回心入大乘者。
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
常住佛乘智用無礙。
能于十方作大佛事。
是人即名真住佛乘入佛位者。
故梵網雲。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
已真是諸佛子。
頌雲現受教指者。
經從既示現已至悉地果故等。
此中智用。
出入不同義分為六。
一攝相。
二還源。
三現請。
四念應。
五現法。
六顯益。
經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至菩提薩埵身。
此第一攝相也。
釋曰。
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
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
故梵網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諸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如是有情亦名為佛亦不名佛。
功德智慧未明顯故。
亦名普賢亦非普賢。
随分行願未淳醲故。
名為有情亦非有情。
如來藏性生缺減故。
又普賢神力合無量身為一體相。
一切衆生不出不沒。
住佛心時亦複如是。
故雲為普賢故及薩埵身等。
經雲住毗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
此第二還源也。
釋曰。
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
一表知普賢即是毗盧遮那。
二令諸有情覺知自身不離佛心。
如是覺已當作此念。
雲何我等于佛心中造種種惡業。
是故一切衆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持攝之。
乃至如經說偈現薩埵身等。
思之可解。
經雲爾時普賢至請教示等。
此第三現請也。
釋曰。
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
佛加持故從心出現。
住月輪中。
月輪者菩提心相也。
表以菩提心即為法界故。
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
為諸有情請佛教示也。
普賢授教一切有情亦複如是。
故梵網雲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經爾時世尊毗盧遮那入至三摩地已者。
此第四念應也。
釋曰。
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
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
先入此三昧令其所應。
故雲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
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
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
經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乃至大智三摩地等。
此第五現法也。
釋曰。
所謂此現法者是法名為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
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
以諸行次第戒為首。
故先舉屍羅也。
又此屍羅佛相授。
故雲現一切如來屍羅等持也。
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
此戒光明等持衆生。
一切衆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慧。
定慧發故便能解脫。
解脫知見。
知見無礙故轉正法輪。
于是利益無盡衆生界。
故雲大智三摩地等。
經雲盡一切衆生界至悉地果故等。
第六顯益也。
釋曰。
謂一切衆生得利益者。
皆是如來等持智力。
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
此三昧力故盡衆生界随彼彼類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
故雲盡一切衆生界為自在救護主。
皆令安住所樂之門。
故雲令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
又令成就一切智果故。
雲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诃衍那阿毗三昧耶。
此具梵音。
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持。
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衆生。
一切衆生如佛住。
故雲克獲最上悉地果故等。
頌雲授五菩提智者。
經雲爾時一切如來至複持金剛等。
此一段意者。
欲令衆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秘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
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衆生。
授以智印。
五智印者。
一金剛智三昧。
二寶印智三昧。
三法輪智三昧。
四羯磨智三昧。
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
經爾時一切如來為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
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
釋曰。
謂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
以此智印決定印之。
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
入此三昧者名為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
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
一切所作随所堪任。
猶如白素諸色之本。
修此三昧亦複如是。
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
經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
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
釋曰。
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
此超勝也。
但授此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故。
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缯彩而授與灌頂。
此即法身灌頂相也。
據實相般若經次第。
亦初金剛三昧。
次即法輪。
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
若有菩薩具大乘見。
通達方便善巧業用。
不要次第一一别授。
審察堪任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
猶如世尊教示普賢。
當如是知。
經既灌頂已至偈末。
此第四羯磨智也。
釋曰。
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
故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号為執金剛。
是名加持也。
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
故雲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
乃至唱偈以我金剛複持金剛等。
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
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
此五智印具足五相。
所謂五股也。
其中一股如來法界。
其餘四股各屬所部。
如上所說五智印門。
一一複别五相灌頂之法。
一者光明灌頂。
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也。
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
三者種子灌頂。
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
四者智印灌頂。
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
五者句義灌頂。
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身心。
能解如是甚深次第。
想念運用加持自他。
是人堪授大阿阇梨位也。
如灌頂門所說。
題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智第一。
釋曰。
此題目也。
梵本皆列于後。
謂一切如來等持有情。
金剛菩提不動智輪也。
具足正題應如是說。
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鈎召三昧門。
述此意者。
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
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
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
智相常住猶如虛空。
遍一切處。
照用無歇故。
大空自在。
無智無用無緣無依。
為智所依。
智唯實相空非實相。
空性唯空無所得故。
妙智不空善巧用故。
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
極智妙相空稱之為王。
此意者。
欲令衆生具無礙智。
而于空有不滞不礙。
以五智相屈曲如鈎。
能鈎衆生出空有海。
能鈎諸佛聖智入衆生心。
一切諸佛共加持故。
若有菩薩作佛事時。
執持此鈎往于十方界。
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
若人持者持如來智。
若人見者見如來智。
有能觀想此契相者。
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
此智印力随心攝召。
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菩薩等所有三昧。
以此智印普用攝持。
無前無後一時滿足。
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
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秘密之藏。
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疑惑心發希有心。
何以故。
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
次下随文釋意大分有四。
而為頌曰。
如來不空心 秘密神變相 親承請教示 現授菩提鈎 初頌如來不空心者。
經雲爾時世尊及秘明等。
此中義分有四。
一舉報。
二顯體。
三明行。
四護念。
經爾時世尊毗盧遮那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此文略。
具足應雲爾時金剛界毗盧遮那佛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阇梨集此經意務取行取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
毗盧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