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關燈
佛子等秘印等。

    釋曰佛我智合。

    複已堅牢成法界宮。

    自性圓滿。

    即以明印而顯發之。

    由明印力了見實相。

    此名見法三昧耶印明也。

    其秘密義者。

    三昧耶者等引也。

    平等引發令明了見故。

    薩怛梵(三合)者入我等我入等也。

    一性相故(下皆準此)佛以此明印加持有情。

    能令覺悟故名佛子。

     頌見法及極喜者。

    經雲又結極喜印及真言乃至度如針是等也。

    釋曰。

    由前加持了見智性。

    無與等故念持希有便入極喜三昧。

    即以明印而用加持。

    故名極喜三昧耶。

    秘密義者。

    薩怛梵(三合)者我入入我。

    護者喜躍也。

    蘇啰多者妙極也。

    三昧耶者等引也。

    謂等引入我我入彼等喜躍妙極也。

    佛加持故智印印之。

    印如經說可解。

     頌字為智門法者。

    經雲複結金剛縛印乃至為心門戶等。

    釋曰。

    以法界智相堅明無際将嚴其德。

    非門不從故以怛羅(二合)吒字為心門戶。

    字性寶體光為其門。

    若欲開者加于智印。

    是故即結開門印也。

     頌秘印開心法者。

    經雲三遍誦此秘明三摩心上及真言乃至有大殿堂等。

    釋曰。

    印相可解其秘密義者。

    佛德金剛堅智印能開智寶門。

    怛羅吒者寶門也。

     頌攝入菩提法者。

    經雲複想面前有一闇字及真言乃至句義皆自悟了等。

    釋曰。

    智門開已當嚴智德即便攝入菩提種子。

    所謂闇字也。

    故雲谛觀字上遍有光明輝赫照曜也。

    谛想成就便當攝入。

    故雲結金剛召入印。

    是印力故佛德菩提安住心殿。

    既安住已了了明見。

    猶如月輪普照法界。

    是名智德菩提相。

    其秘密義者。

    謂佛德金剛三昧中安菩提種也。

    謂明見闇字變如月輪住心殿中。

    其印如經所明也。

    猶智德菩提住心中故。

    故雲能了過去未來現在乃至皆自悟了等也。

     頌雲智印法身字堅牢菩提法者。

    經雲複結金剛拳及印相乃至意密以能執持故名金剛拳等。

    釋曰。

    印相法可解。

    其秘密義者。

    謂佛德金剛三昧法界智印。

    以印印之。

    由印力故能令成就法界菩提身。

    [金*(離-禸+ㄆ)]字法界種。

    相形如圓塔名法身塔。

    金剛拳者佛堅智相也。

    以佛堅智持于法身。

    印智菩提能令成就堅牢德藏。

    故名封閉心殿。

    乃至名金剛拳等。

     頌以大力印明護身摧障法者。

    經雲複分金剛拳為二。

    及真言乃至皆得清淨等。

    釋曰。

    謂已上初淨身口。

    次住堅智。

    又與菩提和合。

    德藏圓成故。

    加大力明王護身摧難故。

    雲以此印頭上右旋等如經可知。

     頌即結三昧耶随樂部尊法者。

    經雲複結金剛蓮華及真言乃至得為尊主等。

    釋曰。

    如上結護已。

    随自樂為部主三昧耶印于心頂。

    然後念誦本部真言。

    經中唯有蓮華部三昧耶明印。

    餘四所無者。

    略故不列。

    若欲解者。

    唯改缽頭摩句安金剛句寶句羯磨句法界句。

    即是餘句皆同。

    思之可解。

    印相亦随句改之如經下文具說其相也。

    若樂廣大觀察如來實相無盡莊嚴藏三摩地者。

    應當如後次第安立善觀察之。

    于此門下妙莊嚴相依智種建立佛會。

    而為頌曰。

     妙智淨内外  依種子建立 世界妙相法  想諸佛所依 成等正覺法  如來神變相 秘密三昧相 頌妙智淨内外者。

    經雲複次淨妙智慧乃至等同虛空等。

    釋曰六塵六識等性空為體。

    一切所有皆悉一如。

    衆生執心于中對礙。

    欲建妙相先智除之。

    故雲觀察内外皆無所有也。

    自性平等無初中後。

    故雲又觀三世法等同虛空。

    入是空三摩地時不見身之與心。

    内外寂能觀所觀皆同一大空。

    若聲聞種姓多者于中沉住智不起動。

    外道于中起惡尋求。

    或見有邊或見無邊或見非有非無邊等。

    乃至各各别生于見等。

    菩薩于中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用。

    入佛境界得佛加持。

    佛加持故于百千三昧出入無礙。

    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會之中供養禮拜咨問法義。

    而身心不動不沒。

    即能遍入衆生界中教化無盡諸衆生類。

    而其身心不著不礙。

    若能如是心不間斷正修行者。

    一念一時無前無後與如來等。

    即于此生滿足佛地。

    法如下說随所樂為。

     頌依種子建立世界妙相法者。

    經雲即于下方想有琰字。

    乃至既想如上諸部座已等。

    釋曰。

    如上入大空三摩地已。

    即以決定妙智于下方空際想有琰字。

    黑光流布變為風輪。

    風輪大力持于地輪。

    輪皆黑色。

    是名風地種也。

    此中與毗盧遮那經文安立世界别也。

    應如彼說具足修行。

    如前想已于地輪際布列劍字。

    放雜色光成輪圍山。

    名為甘露海岸也。

    以[金*(離-禸+ㄆ)]字法界種子字大白色悲光。

    想成如來毗盧遮那于虛空中名法身種也(注雨相。

    如經)。

    想缽羅(二合)字。

    字放金色光變為金龜廣大無際吉祥種也。

    想[口*紇]哩字。

    放黃色光為黃金蓮華。

    蓮華藏種也(其相如經)想缽啰(二合)吽[金*(離-禸+ㄆ)]等三字。

    放雜寶色光成妙顯山(舊雲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其相如經說)今人共号為須彌座者從此立名。

    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

    此妙座高顯猶如彼山。

    故以喻之。

    山有八面面各有門。

    于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

    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

    于其室内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

    此經略故不列。

    三藏教授次第具安立之。

    故雲而有八面等。

    又想[金*(離-禸+ㄆ)]等五字者。

    謂于台上以此五字。

    上随位而安布之。

    五字放光和合共成四方大殿。

    于大殿中随于字位結成五峰樓閣。

    名為五峰大殿也。

    其中莊嚴如經廣明之。

    乃至莫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等。

    各于樓閣下随五字位成金剛輪漫荼羅等。

    一一輪内各有三種子字以為佛座。

    如經所明于五座中[金*(離-禸+ㄆ)]字輪中種子所變成師子座者。

    師子者諸獸中王。

    于諸獸中遊行無畏。

    故盧舍那佛亦複如是。

    諸法之王于諸法中變化無礙。

    故據師子座也。

    于吽字輪中種子所變為象座者。

    其象力用諸獸力用無能過者。

    金剛部王共據其上表以堅力。

    無挂礙故。

    于怛羅字輪中種子所變為馬座者。

    其諸世間尊貴吉祥莫先于馬。

    馬有慧用世以為寶。

    灌頂法王以之為座。

    表以灌頂具吉祥故。

    于缬哩(二合)字輪中種子所變孔雀座者。

    其諸世間以孔雀鳥而為瑞禽。

    此禽麗狀具種種色。

    複有明慧善應時宜。

    轉法輪王以之為座。

    表以轉大法輪不非器故。

    于阿字輪中種子所變加樓羅座者。

    此鳥威力能降諸龍。

    諸龍所居四大海中。

    迦樓羅鳥随所向方龍即降伏。

    不空業王以之為座。

    表以智用。

    随方羯磨攝引人天一切諸龍。

    無不歸者。

    謂佛菩薩随攝随歸無有違者。

    如是次第應深知之。

    故雲既想如上諸部座已等。

     頌想諸佛所依成等正覺法者。

    經雲次想諸部一切如來及十六大菩薩乃至無礙事業巧方便智等。

    釋曰。

    此一段經文安立不次也。

    應雲于前五部座上各想有月輪。

    于月輪中想有微妙蓮華台蕊圓具。

    即于師子座上月輪中想有四面毗盧遮那佛。

    以諸如來所持之身坐彼座上。

    又想阿閦鞞等四方諸佛各據本座也。

    及十六大菩薩并四波羅蜜施設。

    四種内供養四種外供養及四攝菩薩等。

    及賢劫千佛菩薩諸大金剛二十八部等諸神。

    皆以本三摩地各各想彼差别記契等。

    此等事相皆從毗盧遮那佛法界身圓輪光内而現。

    如是阿閦鞞佛諸如來等坐此未久成等正覺。

    悉得一切如來普賢之心。

    乃至獲四灌頂智等(如經廣說之)初雲四面毗盧遮那者。

    釋曰。

    所謂鑁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

    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次下頌如來神變相秘密三昧相者謂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菩薩四波羅蜜及内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等。

    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秘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

    廣如下明。

     第一一切如來普賢金剛三昧門。

    頌曰。

     諸佛普賢心  秘密神變相 親承普教示  授五菩提智(不别釋之) 初頌諸佛普賢心者。

    經雲爾時金剛界至秘明末。

    于中四門不同。

    一舉報。

    二顯體。

    三明行。

    四護念。

    經爾時毗盧遮那佛此舉報也。

    釋曰所謂行大日如來事遍滿法界純以大金剛王而共圍繞以為宮殿毗盧遮那處中而住。

    梵雲毗盧遮那。

    此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

    毗者最高顯也。

    盧遮那者廣眼也。

    先有翻為遍照王如來也。

    又有翻為大日如來此并略而名義阙也。

    又此如來亦名佛菩薩眼如來。

    亦名諸佛菩薩母。

    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

    所謂諸佛菩薩依之明見故。

    諸佛菩薩于中出生故。

    一切賢聖于中住故。

    又此大日如來常住。

    滿虛空法界量微塵等諸佛身相。

    一一身相皆無中邊。

    又無增減。

    故毗盧遮那大經說。

    為無盡莊嚴藏三昧也。

    經雲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

    第二顯體也。

    釋曰。

    無緣智明遍滿虛空。

    一切佛身即一佛身也。

    經即入一切如來至三摩地等。

    第三明行也。

    釋曰。

    此中雲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三摩地。

    地者正翻為等念(舊雲等至)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

    即入一切如來智也。

    即入一切普賢智。

    持此智行猶如金剛。

    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

    華嚴經雲。

    佛身普放大光明。

    色相無邊極清淨。

    如雲充滿一切土。

    處處稱揚佛功德。

    光明所照鹹歡喜。

    衆生有苦悉除滅。

    各令恭敬起慈心。

    此是如來自在用(如彼廣說)經從其至拔折羅薩埵等。

    此第四護念也。

    釋曰。

    此中雲阿毗三昧耶者。

    正翻為無上等持。

    舊翻為護念也。

    如金剛般若雲善護念。

    是謂從諸佛一切普賢金剛智中出此秘明。

    故雲無上。

    以此秘明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

    秘明義者。

    一切有情皆是金剛也。

    故稱拔折羅薩埵。

    謂修行者起大悲心以一切智願入普賢海住有情界。

    複以明心三業秘密加持令諸有情住堅牢身。

    能如是入者。

    爾時行者身不至彼。

    亦不住此。

    心不住此亦不著彼。

    滿法界量無前無後。

    以明智觀察令無障礙。

    入出相用分明不滞。

    如是入者是名得入普賢金剛最初行海。

    若展轉能入神變境界不滞不礙。

    是名入于一切如來普賢功德無盡藏海也。

     頌秘密神變相者。

    經說秘明時至既示現己等。

    此中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

    一依因。

    二顯本。

    三應實。

    四顯相。

    五顯力。

    六還源。

    七顯智。

    八示相。

    九明德。

    十顯實。

    十一普現。

    十二感應。

    經雲說秘明時從一切如來普賢之心。

    此第一依因也。

    釋曰。

    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

    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

    若不爾者礙而不遍。

    無智故有礙。

    無行故不遍。

    經雲為衆多月輪至菩提心已。

    此第二顯本也。

    釋曰。

    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衆行之本。

    是故如來先顯心相。

    清淨圓滿猶如月輪。

    即大菩提相也。

    以此心相遍有情處。

    諸有情類數乃無量故曰衆多。

    一切有情遇菩提光皆得清淨。

    故雲出現普淨一切衆生界也。

    發菩提心者應如是行。

    若越此者非菩提心也。

    經雲于諸佛所圍繞而住。

    此第三應實也。

    釋曰。

    諸佛菩提勝相圓滿體性凝寂。

    離空不空。

    從佛心生還依佛住。

    以智力故不散不沒也。

    又佛加持故不出于彼有情之心。

    而複等于諸佛。

    法界身輪周圍而住。

    爾時諸佛菩提不增。

    有情菩提不減。

    入佛菩提應如是住。

    經雲于月輪中至拔折羅等者。

    此第四顯相也。

    釋曰。

    佛心菩提依由智起圓凝而住表空不空。

    各于其中現差别智相也。

    故雲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也。

    所謂于諸輪中一一智相也。

    即普賢菩提輪内現五股相。

    不空菩提輪中金剛鈎相。

    第三弓相。

    第四歡喜相。

    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

    及四波羅蜜四攝四供養等。

    一切眷屬差别之相也。

    如是之相皆是法界菩提。

    周圍月輪之所出現。

    如是智相于諸月輪所出現者。

    各欲顯有實相力變。

    又表如來智菩提業身無礙成就。

    令諸有情有勝修證。

    故如下門次第一一别明。

    經雲以其普賢至堅牢故等。

    此第五顯力也。

    釋曰。

    謂各一切如來智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