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關燈
佛如前已釋。

    後亦準之。

    經複入不空王大菩薩至三摩地已。

    第三明行也。

    釋曰。

    此中雲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

    後亦如是。

    所謂如來先入普賢心又入不空智。

    故雲複入也。

    如來智相遍洽微塵身心。

    微塵身心一身心故。

    此一複入一切。

    一切皆入此一。

    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

    加持者。

    謂從不空王智現其鈎相加持有情故。

    經雲從其心出。

    及拔折羅啰阇等。

    此第四護念也。

    釋曰。

    謂從不空王大菩薩心現召請相。

    此召請相不離佛心。

    故雲名一切如來心等。

    菩薩及鈎皆佛心故。

    而此佛心堅過金剛。

    故說秘明雲金剛王。

    金剛王者梵雲拔折羅啰阇也。

    以此秘明護念有情。

    一切有情住堅牢心。

     頌秘密神變相者。

    經從說此秘明時至種種神變等事已。

    此中行相如普賢觀。

    出入相同。

    文略無者準上可知。

    今如前建立随略而釋。

    經說此秘明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

    此因本二段文也。

    釋曰。

    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

    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

    故雲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

    薄伽梵此正翻為世尊也。

    具足正翻應雲說秘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

    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彼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

    經雲為一切如來衆多大鈎出已者。

    此應實顯相二段文也。

    此中無月輪圍繞住等者。

    前門已說。

    雲于諸佛所圍繞而住。

    故此略而不具。

    但雲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

    故前門雲于月輪中出。

    即此執金剛即是普賢遍一切處菩提心輪執金剛也。

    種種智者。

    此中雲一切如來衆多大鈎者。

    即種種智中之一智。

    一智即種種智也。

    應知此鈎亦在月輪中現。

    已下諸門準知。

    經雲還同一體入毗盧遮那佛心。

    此顯力還源也。

    釋曰。

    此中無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者略也。

    上門已說此準知。

    下亦如是。

    皆有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也。

    還源者謂此鈎本依佛心出還入佛心。

    欲顯此鈎是如來心故。

    經雲為金剛鈎住佛掌中。

    此示相也。

    釋曰。

    此段文略應具足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鈎住佛掌中。

    唯有下句為金剛鈎住佛掌中。

    滿虛空明等準上門應知。

    下門亦如是。

    有能入此鈎三摩地者。

    應如上次第還入佛心。

    又從心出滿虛空界。

    光明化如來三輪鈎。

    住佛掌中。

    如是觀者是名入鈎三摩地。

    即得如來召請諸佛智印加持。

    經雲複從鈎中出現一切世界至神變等事已者。

    此段亦略。

    準上應知。

    義亦如上。

    入此觀者普現色身也。

    已下諸門亦皆準知。

    若入此普現色身觀。

    能令衆生發菩提心等感應之行。

    略而不說。

    準如上門皆悉具有。

    下門亦然。

     頌曰現授教旨相者。

    經從出不空王故至增上悉地果故等。

    此中入出不同義分為五。

    由不空王故及金剛薩埵乃至大菩薩身。

    此第一攝相也。

    釋曰。

    謂如來實相智印神變無礙故曰不空。

    即此智印諸智中勝故稱為王。

    以此智王護念衆生。

    令諸衆生受勝安樂。

    是智至處無能壞者故曰堅牢。

    以堅牢智攝諸衆生為一身相。

    其中衆生入出不礙。

    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

    唯是菩薩了了知見。

    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複如是。

    即能攝受行利益事。

    經雲住于毗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

    此第二還源也。

    釋曰。

    不空王住佛心時一切衆生亦住佛心。

    此一不空王住佛心時。

    一切世界微塵等不空王皆住佛心中。

    如梵網經雲各接微塵衆俱來至我所。

    即其相也。

    說此偈言等如經思之可解。

    經時彼不空王至複請教示。

    此第三現請也。

    釋曰。

    謂不空王大菩薩住前所現普賢菩薩周圍月輪。

    為諸有情請佛教示。

    此一不空王請時彼彼一切世界微塵不空王亦如是請。

    此中阙感應文。

    如前門所說更不複出。

    後亦準之。

    經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至為一切如來鈎召三摩耶等。

    此第四現法也。

    釋曰。

    所謂此法門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鈎召。

    故雲鈎召三昧耶。

    此鈎從普賢金剛五智印轉轉現。

    故能廣利益諸有情界也。

    經盡衆生界攝召一切至悉地果故等。

    此第五顯益也。

    釋曰。

    謂五智印鈎召等持力一切如來加持故。

    若有持念此三昧耶。

    一切如來及菩薩衆一時集會。

    随彼彼念為作利益。

    故雲悅意受用等。

    若有衆生從初發心與諸如來普賢菩薩等量發者。

    如是菩薩即是如來。

    由心等故。

    諸佛加持。

    由加持故于佛法界五智印上更增上妙智。

    廣大自在故雲增上悉地果。

     頌授智菩提鈎者。

    經從以金剛鈎授彼乃至偈末等。

    釋曰。

    此中授灌頂法具光明等五種。

    如前門所列。

    此中略有二相。

    餘三隐而不出。

    但作即具用為之。

    二相者所謂智印及鈎。

    即名号而與灌頂等也。

    時不空王受此鈎已諸佛随集。

    故雲以彼金剛鈎召請一切如來已。

    衆生受者亦複如是。

    有見聞者諸罪消滅聖賢護念。

    若非授而辄受持求悉地者。

    于如來智自在力用即不成就。

    是故佛言是人盜法被諸鬼神之所損壞。

    說此偈言等如經可解。

    經此是不空王大菩薩三昧耶一切如來鈎召智。

    第二此題目也。

    正翻應雲一切如來鈎召智等持不空王大菩薩觀門。

    義如上釋。

     第三一切如來摩羅大菩薩三昧耶智印實相門。

    述此意者。

    謂如來悲智甚深微密。

    亘無盡界違順染淨。

    是故如來現其智相名曰摩羅能令樂染淨者不得自在。

    摩羅者具足梵音雲摩爛拏。

    此正翻為殺者。

    如其智印。

    所謂弓箭。

    謂或有菩薩成等正覺。

    住清淨處不樂随于雜染世界成就衆生。

    以此智印力能擊射。

    攝之不令久住。

    故以染智攝彼淨智。

    故名殺者。

    或有菩薩發廣大心作大佛事。

    有佛菩薩住于自宮不助其力。

    而此菩薩即以此智印向彈擊之。

    彼佛菩薩便當随喜而共加持。

    佛智神力無有違者。

    此即殺淨而順染也。

    又諸衆生恒為一切煩惱堅牢染縛。

    而不信受佛清淨法。

    爾時菩薩以此智印而擊射之。

    彼所堅縛即便破壞。

    以清淨法而用染之。

    一切衆生以是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即殺染而順淨也。

    是故如來以摩羅智于染于淨皆能染淨也。

    又此次第者。

    謂入初普賢金剛三昧耶遍能觀察一切如來。

    遍能了知諸佛境界得不空智。

    爾時如來便以智印而用加持。

    得加持已便能集會一切如來及諸如來無盡智藏。

    嚴自智界作大佛事。

    便能承事一切如來。

    而諸如來護念不舍。

    是以染智據次而說。

    如是次第皆是如來普賢金剛三昧智用。

    一合實相甚深境界。

    以聲字相次故别轉耳。

    後後所說準應知之。

    次下釋文頌曰。

     如來奉事心  秘密神變相 現請教旨者  授菩提弓箭 如來奉事心者。

    經雲爾時世尊複入及拔折啰邏伽等。

    釋曰。

    謂從普賢菩薩菩提金剛三昧入佛境界。

    加持衆生相續便入不空王相。

    而作佛事。

    轉住即入此奉事門。

    故雲複入等。

    如上準知。

    言奉事及染愛者。

    謂奉事如來及以衆生。

    以奉事如來故如來愛樂。

    以奉持衆生故衆生離苦。

    又謂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

    由染愛衆生故衆生解脫。

    是以名為染愛之智。

    故說秘明雲拔折啰邏伽也。

    秘密義者謂金剛愛染奉持也。

     頌曰秘密神變相者。

    經從說此秘明時至神變佛事已等。

    釋曰。

    此中神變入出合散皆如普賢金剛行相耳。

    唯此中契相别者。

    所謂華器仗弓箭等。

    是如來彈擊智也。

    其契兩頭皆有蓮華故雲華器仗。

    華器仗即是弓箭也。

    此智猶如主立彈官彈擊非法。

    謂二乘樂寂自謂究竟。

    此非法也。

    菩薩位地悲智不等。

    此非法也。

    一切衆生常樂諸欲習諸邪道。

    此非法也。

    乃至假使有佛及一切賢聖悲智不等。

    皆是非法也。

    是故大日如來現此智相。

    令諸菩薩習正行者持此智印承事諸佛。

    攝受衆生随意無礙。

     頌曰現請教旨相者。

    經從由至極殺故至最勝悉地果故等。

    釋曰。

    謂以諸佛境界入衆生界。

    和合為一成妙智相。

    在左月輪為諸衆生現請因緣。

    故雲為摩羅大菩薩身。

    而此大菩薩善巧智相奉事如來。

    如來雖已離于愛染。

    由善巧故諸佛愛念。

    如世恩愛不相舍離。

    故攝為一體。

    住于自心說調伏偈。

    如經可解。

    次菩薩出現請教示相。

    如來複入念其所應。

    乃至一切獲得勝益故雲最勝悉地果故等。

    此中句義已如上釋。

    更不繁詞也。

    依經思之可解耳。

     頌授菩提弓箭者。

    經彼金剛弓箭乃至一切安樂等。

    釋曰。

    灌頂之法略如前釋。

    授此智相而說偈等者。

    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

    受持修行不生疑礙。

    故雲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染離愛者。

    悉能授與一切安樂。

    是名彈擊智印。

    即弓箭之表也。

    乃至題目法義準知。

     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踴躍大菩薩三昧門。

    述此意者。

    所謂諸法智性空寂清淨。

    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

    而諸聖賢未達源際以為差别。

    縱其入者太過。

    即空見之甚也。

    其未入者不及。

    即愚凡之極也。

    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

    皆來入故于諸如來功德智藏不生忻樂亦不稱歎。

    大智明見慜斯輩故現此智相。

    名曰善哉。

    遇斯光者便生踴躍。

    故号此智名歡喜王。

    其次第者。

    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金剛智藏鈎弓神變妙莊嚴相。

    彼無智住空者。

    縱令得見皆不随喜亦不稱歎。

    故佛诃言如盲如聾。

    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為利斯輩現善哉智。

    灌菩薩頂及諸衆生。

    若入功德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秘明。

    一切諸佛無不稱善者。

    佛稱善故彼住空者雖不喜樂亦皆稱善。

    以稱善因緣漸當覺悟。

    由一切聖賢稱歎故其修行者踴躍無量。

    故以漸次第四而說。

    即此第四智。

    即前普賢金剛三昧一切用智其中秘密神變境界。

    更亦不别列。

    以一相故應知。

     次下釋文文有四門而為頌曰。

     如來歡喜心  秘密神變相 現請教旨故  授彼善哉智 經爾時世尊複入歡喜王至娑度等者。

    此如來歡喜心也。

    釋曰。

    謂從前三昧出又入此歡喜王三昧。

    故言複入也。

    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

    秘明雲拔折羅娑度。

    正翻為金剛善哉。

    此聲句遍加持故能破不善入善品中。

    彼不歡喜者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

    此善哉智極堅牢故。

     經說此秘明時至神變等事已等者。

    此秘密神變相也。

    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

     經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至悉地果故等者。

    此現請教旨故也。

    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

    此中雲無上踴躍最勝味者。

    謂彼住空之類愚下之徒。

    如來善巧現斯智相。

    随彼彼類令生歡喜。

    由歡喜故獲殊勝加持。

    以是因緣得入如來功德藏海。

    此是諸佛味故。

    故雲無上踴躍最上味也。

     經以金剛歡喜授彼至偈末等者。

    此授彼善哉智也。

    謂此菩薩以得灌頂智。

    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金剛心所出生。

    無退住相故曰金剛踴躍也。

    佛加持故便說偈言。

    如經所說可解。

    下所題目準上應知。

    次結雲已上四菩薩并是金剛部中金剛方。

    阿閦佛眷屬都号為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

    謂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左右。

    于菩提輪内現神變已圍繞而住。

    此謂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

    此菩提輪遍周法界。

    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為嚴飾。

    内外供養及四攝等皆于其中嚴持而住。

    所以此經先東方者。

    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故。

    諸佛說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

    如日初出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

    又如四洲衆生但日出處皆呼為東。

    東者最初之義。

    非世方分之稱也。

    此金剛菩提三昧亦複如是。

    欲入佛法海者皆從此入。

    便以智入如來境界。

    此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

    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

    能堅牢法界。

    以無礙智運轉觀察。

    無前無後。

    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藏如前所說令其成就。

    既成就已複入如來虛空藏三昧。

    下次第說。

     為報佛恩祖德謹開印闆傳之來葉矣。

     正應四年(辛卯)七月十八日 沙門慶賀 高野山于往生院 寶藏院開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