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

關燈
足滿六時也。

    若依佛法解二二說者。

    佛法有三時。

    時有四月。

    各有初分後分。

    後臘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

    此初分春時。

    從二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

    此二月春後分。

    從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夏時初分。

    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

    此是夏後分。

    從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

    此二月是冬時初分。

    從十月十六至臘月十五。

    此二月是冬後分。

    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也。

    又雲。

    正月三月是陽月。

    二月四月是陰月。

    五月七月是陽月。

    六月八月是陰月。

    九月十一月是陽月。

    十月臘月是陰月。

    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

    三三本攝依俗法者。

    正月是春分本月。

    攝後兩月悉屬春分。

    四月為夏本月。

    攝後兩月悉屬夏分。

    七月為秋本月。

    攝後兩月悉屬秋分。

    十月為冬本月。

    攝後兩月悉屬冬分。

    三三本攝也。

    又雲。

    正月二月正是春時木于中王。

    土寄三月攝屬春時。

    四月五月正是夏時火于中王。

    土寄六月攝屬夏時。

    七月八月正是秋時金于中王。

    土寄九月攝屬秋時。

    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時水于中王。

    土寄臘月攝屬冬時。

    土寄四季正時為本。

    各三月并攝于土。

    故言三三本攝主攝于客。

    客是土也。

    依佛法言三三本攝者。

    本時各三月。

    既廢秋時。

    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時。

    時則四月。

    論本則三。

    論攝則一。

    故言三三本攝也。

    問四時各有三月。

    此是四三本攝。

    何謂三三本攝。

    答三為一數。

    以三而數故言三三為本爾。

    随是時節消息者。

    時如上說。

    或四或三或二或攝等種種不同。

    随時以意消息斟酌去取。

    若依佛法。

    無秋時。

    而言秋時發病。

    此雲何釋。

    從八月半已還随俗名秋。

    而夏時攝。

    八月下半以去随俗名秋。

    冬時攝。

    随時消息者。

    二法之間而斟酌也。

    代謝增損者。

    春動肝病此可治。

    春動脾病此難治。

    夏動心病此可治。

    夏動肺病此難治。

    夏末冬初于秋分中動肺病此可治。

    若動肝病此難治。

    冬動腎病此可治。

    若動心病此則難治。

    論四時增損大略如此。

    問四時皆動病。

    何故去秋時。

    解此為二。

    一為破保常。

    秋時萬物結實。

    人計為常為樂。

    為破此著故去秋時。

    佛為弟子保常心多故也。

    二者為開後安居立迦提月。

    安居本名坐夏。

    八月半内已還若是秋時。

    便是坐秋。

    為此義故。

    故廢秋時爾。

    從有善醫師下一行半答犯觸。

    犯觸有六。

    一多坐。

    二多眠。

    此二多緻痰。

    宜多行猗散之。

    三多行。

    四多猗。

    五多語生風病。

    宜多眠治之。

    六多淫生一切病。

    即等分病也。

    若火少痰多。

    若火多即熱壯。

    若風多吹火成熱病。

    若風多吹痰成冷病。

    三事若等無病。

    飲食得病者亦有六。

    一過量食。

    二少食不足而止。

    三過饑食。

    四逆時食。

    未饑強與也。

    五妨食。

    如食肉飲生乳使人癞。

    六不曾食而強食。

    如南人飲漿北人飲蜜。

    若菜和蜜令不結男。

    豬膏煎白鹭肉令人癞。

    若患熱而飲酒。

    食小麥生牛肉。

    令人失明吐血痢血。

    若病痰而食甜肥醎酸。

    令人[口*束]鼻多汁。

    又[病-丙+帶]痢也。

    六大者是六腑。

    大腸小腸膽胃三焦兩膀胱也。

    從多風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時節。

    四月五月是風生時。

    六月七月是風起時。

    八月九月是風滅時。

    六月七月是熱生時。

    八月九月是熱起時。

    十月至正月是熱滅時。

    八月九月等分生時。

    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時。

    十二月正月是等分滅時。

    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時。

    二月三月是痰起時。

    四月至七月是痰滅時。

    痰是水病肺也。

    夏日動風者。

    夏日毛孔開通。

    外風得入内風動也。

    熱病秋動者。

    毛孔閉塞。

    熱伏于内不得行故成病。

    等分冬動者。

    春時動水肺病不差。

    至夏複動風風病不差。

    至秋複動熱熱病不差。

    至冬俱動一切病故也。

    二月三月是痰起損肺肺病動也。

    從有風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

    文為三。

    初二行半未病前以藥防。

    次二行明正以藥治。

    後四行病退以藥補風病夏服肥膩醎酸熱食者。

    夏月毛孔開通。

    具以肥膩潤塞之。

    令風不得入。

    醎酢性熱能消水。

    令體堅實治于風虛。

    熱食流汗引風令出。

    又治虛冷風不得進。

    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熱也。

    等分冬服甜酢等除風也。

    肺病服肥膩塞毛孔。

    令水不得入。

    熱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飽食發肺病。

    食既多則腸胃盈滿。

    故發肺也。

    食消發熱者。

    如食沃潤則熱病伏。

    食消無潤熱病起也。

    消已虛疏風氣入體。

    故發風也。

    風疏補酥膩。

    醎除風。

    甜除熱。

    肺帶風水。

    宜吐也。

    此中消文出嗔谛三藏疏中。

    從善女天下是第六知已遍治。

    文為二。

    一病輕聞說即差。

    二病重服藥方除(雲雲)。

    觀心者。

    三毒等分是内病也。

    數息不淨慈心因緣是法藥。

    宜聞法藥得悟者。

    信行人病差也。

    作觀研心得悟者。

    法行人病差也。

    眼是春時。

    舌是夏時。

    鼻是秋時。

    耳是冬時。

    身是四季。

    攝屬諸時。

    妙好五欲增貪病。

    粗惡五欲損貪病。

    妙好五欲損嗔病。

    粗惡五欲增嗔病。

    平平五欲增癡病。

    違順五欲損癡病。

    總三種五欲增覺觀病。

    偏動三種五欲損覺觀病。

    是為增損之相也。

    犯觸者。

    違情犯嗔順情犯貪。

    不違不順犯癡。

    總三犯覺觀。

    慢時即發嗔。

    求須時即發貪。

    僻解時即發癡。

    放逸時即發覺觀。

    慈心治嗔。

    不淨治貪。

    因緣治癡。

    數息治覺觀(雲雲)。

     釋流水品 文雲。

    一能流水。

    二能與水。

    與水者與安樂水也。

    一世安樂。

    二出世安樂。

    世安樂者。

    如象負水濟彼枯魚是也。

    出世安樂者。

    如發誓言。

    于未來世當施法食與菩提記是也。

    流水者。

    流除苦惱水也。

    一果報苦惱。

    二業因苦惱。

    流除果報苦惱。

    如治諸病人救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