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三。
一切天龍鬼神天靈地祇鹹皆發誓溥遍弘宣以勸流通。
文為二。
一長行二偈頌。
長行中先舉事别次圓供養。
事别者。
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蓋應佛也。
佛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佛也。
一切法悉是諸佛行處者法佛也。
作如此解者三佛曆别。
若修事之供養。
供養亦别也。
圓供養者勸聽經。
聽經是法之供養。
諸供養中最為第一。
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
能說文字是應佛。
能诠是報佛。
所诠是法佛。
能敬文字即敬三佛。
亦是敬三世佛。
諸佛從此生。
故供養文字即供養一切諸佛(雲雲)。
又别時重聞更記之。
長行舉四願欲而作一勸。
若欲知佛行處。
行處者即如如境法佛也。
欲知者。
知是如如智報佛也。
能聽此經。
此經即文字。
文字即應佛也。
能聽者随順佛教即法供養。
法供養即妙供養也。
聽經能生覺智。
覺智生故即是佛受供養也。
聽經一事具諸願欲。
秪圓一事具别諸事也。
偈有一百二行半。
分為六。
一從若欲供養下十一行頌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修。
二從随所至處下三行半舉聽經即能禳災以勸修。
三從于說法處下六行舉聽經緻靈瑞以勸修。
四從威德相貌下五行半舉秪聽經有威力以勸修。
五從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舉聽經能緻天龍鬼神以勸修。
六從于諸衆生下二十七行舉秪聽經能令國土安樂以勸修(雲雲)。
蠱道者。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陀。
漢言善品。
主蠱毒也。
摩醯首羅餘經翻為大自在。
灌頂經翻為威靈帝。
摩尼跋陀翻為威伏行。
富那跋陀翻為集至成。
金毗羅翻為威如王。
賓頭盧伽翻為立不動。
車缽羅婆翻為忍得脫。
昙摩跋羅翻為學帝王。
摩竭婆羅翻為除曲心。
繡利蜜多翻為有功勳。
勒那翅奢翻為調和平。
劍摩舍帝翻為伏衆根。
奢羅蜜帝翻為獨處快。
醯摩跋陀翻應舍主。
薩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羅睺翻勇猛進。
毗摩質多翻為高遠。
睒摩利子翻英雄德。
波诃梨子翻威武盛。
佉羅骞馱翻吼如雷。
鸠羅擅提翻戰無敵。
脫因者脫業障也。
脫果者脫報障也。
度諸有者脫煩惱障也。
釋授記品 有四種授記。
今是二種(雲雲)。
授者與也。
記者記成道事也。
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成佛事。
故言授記。
亦名授莂。
亦名授決。
授劫國數量名為莂。
審實不虛名為決。
從佛所與名為授。
從其所得名為受。
此中從佛所與故言授記。
此是流通中第四意。
舉昔行經之因。
方成圓極之果。
證弘護不虛以勸流通也。
文為二。
一與記。
二疑記。
與記為二。
一與三大士記。
二與十千天記。
與三大士記又二。
一同緣者集。
二正與記。
世界轉名淨幢者。
應論四句。
此中是其一也。
十千記又二。
一聞經生解。
二正與記(雲雲)。
從爾時道場下是第二疑記。
又二。
一疑問二佛答。
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
菩提極果積行方克。
忉利暫下無久聽之勞。
不聞往昔有難思之行。
行淺記深。
是故疑惑。
如餘菩薩者。
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非舍身命處。
戒忍禅智滿三僧祇。
若通教菩薩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
從空入假動逾塵劫。
若别教菩薩直行一行。
動經無量阿僧祇劫。
況複遍行衆行。
量不可數尚不獲記。
少時聞經而得斯決。
時衆鹹疑。
故樹神發問也。
佛答為二。
一舉現行。
二舉遠緣。
現行者。
舍天宮樂故來聽經。
聞三大士獲菩提記。
我昔本誓與其法食。
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
此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
及欲得知諸佛行處。
決定至心聽此妙典。
雖有此旨未見其人。
今此十千即其人也。
聞記當果果必有因。
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
心無垢累起般若身。
猶如虛空。
起于法身一心中聽三德圓成。
複有無量功德。
說不可盡。
此不得記。
記與誰乎。
證聽功德意在于此。
以随相修指今現行。
行随實相而修也。
有妙善根指于遠緣也。
違緣實相而種善根也。
從亦以過去下是舉遠緣答也。
文為二。
一略二廣。
此中少文是略。
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也。
釋除病品 廣答遠緣。
由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
通取後流水品。
文為五。
一緣本。
二遠緣。
三近緣。
四結緣。
五會緣。
從佛告樹神下明緣本。
如文。
從像法中下明遠緣。
遠緣為六。
一明父。
二生子。
三國人遇病。
四其子請。
五父為說。
六知已遍治。
子請為三。
一見人過病。
二思惟。
三正問。
問為四。
初一偈問四大增損。
二問飲食犯觸。
三問治病醫方。
四問病動時節。
身火不滅者。
食飽熱病慚息。
食消熱複更生。
故言身火不滅也。
水過肺病者。
水多則損肺。
即是痰病也。
父醫還答四問。
初六行答四大增損。
二一行半答飲食犯觸。
三二行答病動時節。
四八行半答治病方。
就六行中分二。
初一行是佛叙父醫欲答爾。
次五行正答時節。
時節有二。
一俗法四時。
謂春夏秋冬。
冬為歲末春為歲始。
而初言夏者。
或可趣作此言。
或可答問正是于夏。
三三而說者。
一時三月。
謂孟仲季。
四時即十二月也。
若依佛說法。
一歲三時。
謂冬春夏。
夏為歲末冬為歲始。
何故爾。
為破諸弟子著常。
為開安居迦提月。
故沒秋時爾。
佛法三時亦是三三說也。
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
依俗法四時。
時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
本之二月隻是陰陽二月。
一時唯有陰陽二月。
合成六時。
正月二月是木王時。
四月五月是火王時。
七月八月是金王時。
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時。
臘月三月是陽土寄王。
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
欲論本月亦二二說。
若論土寄王亦二二說。
故言
一切天龍鬼神天靈地祇鹹皆發誓溥遍弘宣以勸流通。
文為二。
一長行二偈頌。
長行中先舉事别次圓供養。
事别者。
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蓋應佛也。
佛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佛也。
一切法悉是諸佛行處者法佛也。
作如此解者三佛曆别。
若修事之供養。
供養亦别也。
圓供養者勸聽經。
聽經是法之供養。
諸供養中最為第一。
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
能說文字是應佛。
能诠是報佛。
所诠是法佛。
能敬文字即敬三佛。
亦是敬三世佛。
諸佛從此生。
故供養文字即供養一切諸佛(雲雲)。
又别時重聞更記之。
長行舉四願欲而作一勸。
若欲知佛行處。
行處者即如如境法佛也。
欲知者。
知是如如智報佛也。
能聽此經。
此經即文字。
文字即應佛也。
能聽者随順佛教即法供養。
法供養即妙供養也。
聽經能生覺智。
覺智生故即是佛受供養也。
聽經一事具諸願欲。
秪圓一事具别諸事也。
偈有一百二行半。
分為六。
一從若欲供養下十一行頌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修。
二從随所至處下三行半舉聽經即能禳災以勸修。
三從于說法處下六行舉聽經緻靈瑞以勸修。
四從威德相貌下五行半舉秪聽經有威力以勸修。
五從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舉聽經能緻天龍鬼神以勸修。
六從于諸衆生下二十七行舉秪聽經能令國土安樂以勸修(雲雲)。
蠱道者。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陀。
漢言善品。
主蠱毒也。
摩醯首羅餘經翻為大自在。
灌頂經翻為威靈帝。
摩尼跋陀翻為威伏行。
富那跋陀翻為集至成。
金毗羅翻為威如王。
賓頭盧伽翻為立不動。
車缽羅婆翻為忍得脫。
昙摩跋羅翻為學帝王。
摩竭婆羅翻為除曲心。
繡利蜜多翻為有功勳。
勒那翅奢翻為調和平。
劍摩舍帝翻為伏衆根。
奢羅蜜帝翻為獨處快。
醯摩跋陀翻應舍主。
薩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羅睺翻勇猛進。
毗摩質多翻為高遠。
睒摩利子翻英雄德。
波诃梨子翻威武盛。
佉羅骞馱翻吼如雷。
鸠羅擅提翻戰無敵。
脫因者脫業障也。
脫果者脫報障也。
度諸有者脫煩惱障也。
釋授記品 有四種授記。
今是二種(雲雲)。
授者與也。
記者記成道事也。
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成佛事。
故言授記。
亦名授莂。
亦名授決。
授劫國數量名為莂。
審實不虛名為決。
從佛所與名為授。
從其所得名為受。
此中從佛所與故言授記。
此是流通中第四意。
舉昔行經之因。
方成圓極之果。
證弘護不虛以勸流通也。
文為二。
一與記。
二疑記。
與記為二。
一與三大士記。
二與十千天記。
與三大士記又二。
一同緣者集。
二正與記。
世界轉名淨幢者。
應論四句。
此中是其一也。
十千記又二。
一聞經生解。
二正與記(雲雲)。
從爾時道場下是第二疑記。
又二。
一疑問二佛答。
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
菩提極果積行方克。
忉利暫下無久聽之勞。
不聞往昔有難思之行。
行淺記深。
是故疑惑。
如餘菩薩者。
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非舍身命處。
戒忍禅智滿三僧祇。
若通教菩薩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
從空入假動逾塵劫。
若别教菩薩直行一行。
動經無量阿僧祇劫。
況複遍行衆行。
量不可數尚不獲記。
少時聞經而得斯決。
時衆鹹疑。
故樹神發問也。
佛答為二。
一舉現行。
二舉遠緣。
現行者。
舍天宮樂故來聽經。
聞三大士獲菩提記。
我昔本誓與其法食。
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
此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
及欲得知諸佛行處。
決定至心聽此妙典。
雖有此旨未見其人。
今此十千即其人也。
聞記當果果必有因。
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
心無垢累起般若身。
猶如虛空。
起于法身一心中聽三德圓成。
複有無量功德。
說不可盡。
此不得記。
記與誰乎。
證聽功德意在于此。
以随相修指今現行。
行随實相而修也。
有妙善根指于遠緣也。
違緣實相而種善根也。
從亦以過去下是舉遠緣答也。
文為二。
一略二廣。
此中少文是略。
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也。
釋除病品 廣答遠緣。
由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
通取後流水品。
文為五。
一緣本。
二遠緣。
三近緣。
四結緣。
五會緣。
從佛告樹神下明緣本。
如文。
從像法中下明遠緣。
遠緣為六。
一明父。
二生子。
三國人遇病。
四其子請。
五父為說。
六知已遍治。
子請為三。
一見人過病。
二思惟。
三正問。
問為四。
初一偈問四大增損。
二問飲食犯觸。
三問治病醫方。
四問病動時節。
身火不滅者。
食飽熱病慚息。
食消熱複更生。
故言身火不滅也。
水過肺病者。
水多則損肺。
即是痰病也。
父醫還答四問。
初六行答四大增損。
二一行半答飲食犯觸。
三二行答病動時節。
四八行半答治病方。
就六行中分二。
初一行是佛叙父醫欲答爾。
次五行正答時節。
時節有二。
一俗法四時。
謂春夏秋冬。
冬為歲末春為歲始。
而初言夏者。
或可趣作此言。
或可答問正是于夏。
三三而說者。
一時三月。
謂孟仲季。
四時即十二月也。
若依佛說法。
一歲三時。
謂冬春夏。
夏為歲末冬為歲始。
何故爾。
為破諸弟子著常。
為開安居迦提月。
故沒秋時爾。
佛法三時亦是三三說也。
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
依俗法四時。
時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
本之二月隻是陰陽二月。
一時唯有陰陽二月。
合成六時。
正月二月是木王時。
四月五月是火王時。
七月八月是金王時。
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時。
臘月三月是陽土寄王。
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
欲論本月亦二二說。
若論土寄王亦二二說。
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