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釋正論品
正論者。
正名為聖。
聖有二種。
一世聖。
二出世聖。
論名核實。
一核事實。
二核理實。
此品是先王舊法世世相傳。
先王傳力尊相。
力尊相傳于信相。
信相又傳其子。
其子又傳于後世。
世世正聖世世善實。
即是先王之法言。
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王行此法法律相應。
陰陽以之調。
日月以之順。
百谷以之豐。
萬民以之樂。
社稷以之安。
治化以之美。
即是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亦是為人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
内奸不敢驚。
妖星不敢現。
惡虹不敢行。
暴風不敢動。
疾雨不敢零。
是則禍亂不作災害不生。
亦是對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此之世善本金光明。
從金光明出此正論。
善用此正論。
天宮天身以之光明。
天力天威以之增長。
天心為之倍樂。
天之法味為之倍更深遠。
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
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品也。
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
明人王弘經感通冥聖。
天王佐助善政興隆。
文為二。
一長行說事本。
二偈頌說正論。
長行中對告地神說昔尊相。
如文。
偈有八十二行。
文為四。
初二行半集衆。
次三行半發問。
次一行結問開答。
後七十五行梵天答。
即說正論也。
集衆文為三。
初一行是佛叙尊相欲為天子。
說先王本法。
次一行佛叙尊相誡聽。
次半行明說論處所。
次四王發四問。
一問雲何呼人為天。
二問非天所生而名天子。
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
四問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次一行成前起後。
可見(雲雲)。
問既有四。
答亦為四。
一答天護其入胎。
雖是人子而稱天子。
三十三天各分己德。
雖是于人而稱為天。
雖處人宮殿用天律治世。
雖是人主而稱為天。
雖是人法治世。
令衆生行善多生天上。
以因中說果故稱為天。
從汝今雖以下是梵答。
文為二。
初十行半略答。
後六十四行半廣答。
略中有四。
初一行半許答。
次因集業故一行略舉昔因今果答其問王義。
次五行舉三義答其問天義。
次三行舉三義重答問王義。
答天舉三義者。
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
以護胎故稱為天子。
答第二問也。
以分德故有其天德。
故稱為天。
答第一問也。
神力所加修善遮惡。
後必生天。
因中說果故稱為天。
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為天問也。
答半名為天三義竟。
從半名人王已下答有三義故稱半為王。
一名執樂者。
樂由于王。
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
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老者擊壤小騎竹馬。
誰不歸德。
故執樂者名王。
二者遮惡為民除害。
天不亢旱地不洪流。
草不折傷民無疾疠者。
誰不歸德。
故遮惡名王。
三父母者。
誨示禍福導語善惡。
制禮作樂而民知禁。
誰不歸德。
故父母名之為王。
能為民下作父母。
故諸天護之名為天子。
以遮惡不起諸天分德名之為天。
以執樂故因中說果複名為天。
非但半名人王義成。
半名為天三義亦顯。
從若有惡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廣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
六義俱失。
三十三天各生嗔恨。
是天不護。
不護故非天子。
是諸天王各相謂言。
是天不分德。
不分德故不得名天。
舍遠善法增長惡法。
則無天因。
甯得因中說果歎人為天也。
生大愁苦者。
無執樂義。
疾疫流遍無遮惡義。
縱惡不顧善無父母義(雲雲)。
從當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廣說六義。
當正治罪即父母義。
諸天護持即天子義。
以滅惡法即魁脍義。
魁脍名典軍。
遮制惡鬼。
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修習善法即執樂義。
應各為說即示因果義。
諸天即分德義。
還以六義消文。
皆可尋(雲雲)。
此中應明觀義。
自思之(雲雲)。
問金光明是正論本。
其意雲何。
天者即法性金也。
法性作依止故言天護。
分德者即光也。
報身與法性冥。
即是分德也。
神力所加者即明也(雲雲)。
又父母者即金也。
法性為父母故。
遮惡即光也。
執樂即明也。
以此為本故能正論爾。
如半名人王半名為天。
為世間正論。
半名出世間正論。
本末相關。
即此意也。
釋善集品 此轉輪王集衆善法如海導師。
善海無涯六度則攝。
六度又廣。
二度略攝。
謂檀與智。
提如意殊舍四大地。
滿中珍寶以用布施。
即集檀行也。
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
宣揚顯說是金光明。
即集智行也。
檀智既然。
餘法亦爾。
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
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
修于五度是為人集善也。
修于智度是對治集善也。
皆波羅蜜是第一義集善也。
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經。
上明世間正見感動天地。
此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雲雲)。
文為二。
初對告地神。
二以偈說。
偈有六十四行半。
分為二。
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
次六十行半别名善集施财施法。
别為六。
一六行半明事本。
二十一行半明聖王請法。
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揚。
四十行半明輪王行施。
五二行結會古今。
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證以勸。
悉如文。
就此品論金光明者。
善集波羅蜜金也。
集般若光也。
集五度明也。
就寶冥論者。
在一窟中金也。
面如滿月光也。
讀誦如是經明也。
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
許為王說光也。
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明也。
釋鬼神品 鬼字訓歸。
又雲畏也。
報多怖畏如阿修羅(雲雲)。
又雲威也。
能令他畏其威也。
神者能也。
大力者能移山填海。
小力者能隐顯變化。
此品通列一切天龍江海日月諸神。
上已天題品竟無容再出。
雖通列諸道。
而鬼神文多。
從多故以之題品。
此品是第
正名為聖。
聖有二種。
一世聖。
二出世聖。
論名核實。
一核事實。
二核理實。
此品是先王舊法世世相傳。
先王傳力尊相。
力尊相傳于信相。
信相又傳其子。
其子又傳于後世。
世世正聖世世善實。
即是先王之法言。
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王行此法法律相應。
陰陽以之調。
日月以之順。
百谷以之豐。
萬民以之樂。
社稷以之安。
治化以之美。
即是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亦是為人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
内奸不敢驚。
妖星不敢現。
惡虹不敢行。
暴風不敢動。
疾雨不敢零。
是則禍亂不作災害不生。
亦是對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此之世善本金光明。
從金光明出此正論。
善用此正論。
天宮天身以之光明。
天力天威以之增長。
天心為之倍樂。
天之法味為之倍更深遠。
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
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品也。
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
明人王弘經感通冥聖。
天王佐助善政興隆。
文為二。
一長行說事本。
二偈頌說正論。
長行中對告地神說昔尊相。
如文。
偈有八十二行。
文為四。
初二行半集衆。
次三行半發問。
次一行結問開答。
後七十五行梵天答。
即說正論也。
集衆文為三。
初一行是佛叙尊相欲為天子。
說先王本法。
次一行佛叙尊相誡聽。
次半行明說論處所。
次四王發四問。
一問雲何呼人為天。
二問非天所生而名天子。
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
四問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次一行成前起後。
可見(雲雲)。
問既有四。
答亦為四。
一答天護其入胎。
雖是人子而稱天子。
三十三天各分己德。
雖是于人而稱為天。
雖處人宮殿用天律治世。
雖是人主而稱為天。
雖是人法治世。
令衆生行善多生天上。
以因中說果故稱為天。
從汝今雖以下是梵答。
文為二。
初十行半略答。
後六十四行半廣答。
略中有四。
初一行半許答。
次因集業故一行略舉昔因今果答其問王義。
次五行舉三義答其問天義。
次三行舉三義重答問王義。
答天舉三義者。
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
以護胎故稱為天子。
答第二問也。
以分德故有其天德。
故稱為天。
答第一問也。
神力所加修善遮惡。
後必生天。
因中說果故稱為天。
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為天問也。
答半名為天三義竟。
從半名人王已下答有三義故稱半為王。
一名執樂者。
樂由于王。
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
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老者擊壤小騎竹馬。
誰不歸德。
故執樂者名王。
二者遮惡為民除害。
天不亢旱地不洪流。
草不折傷民無疾疠者。
誰不歸德。
故遮惡名王。
三父母者。
誨示禍福導語善惡。
制禮作樂而民知禁。
誰不歸德。
故父母名之為王。
能為民下作父母。
故諸天護之名為天子。
以遮惡不起諸天分德名之為天。
以執樂故因中說果複名為天。
非但半名人王義成。
半名為天三義亦顯。
從若有惡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廣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
六義俱失。
三十三天各生嗔恨。
是天不護。
不護故非天子。
是諸天王各相謂言。
是天不分德。
不分德故不得名天。
舍遠善法增長惡法。
則無天因。
甯得因中說果歎人為天也。
生大愁苦者。
無執樂義。
疾疫流遍無遮惡義。
縱惡不顧善無父母義(雲雲)。
從當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廣說六義。
當正治罪即父母義。
諸天護持即天子義。
以滅惡法即魁脍義。
魁脍名典軍。
遮制惡鬼。
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修習善法即執樂義。
應各為說即示因果義。
諸天即分德義。
還以六義消文。
皆可尋(雲雲)。
此中應明觀義。
自思之(雲雲)。
問金光明是正論本。
其意雲何。
天者即法性金也。
法性作依止故言天護。
分德者即光也。
報身與法性冥。
即是分德也。
神力所加者即明也(雲雲)。
又父母者即金也。
法性為父母故。
遮惡即光也。
執樂即明也。
以此為本故能正論爾。
如半名人王半名為天。
為世間正論。
半名出世間正論。
本末相關。
即此意也。
釋善集品 此轉輪王集衆善法如海導師。
善海無涯六度則攝。
六度又廣。
二度略攝。
謂檀與智。
提如意殊舍四大地。
滿中珍寶以用布施。
即集檀行也。
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
宣揚顯說是金光明。
即集智行也。
檀智既然。
餘法亦爾。
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
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
修于五度是為人集善也。
修于智度是對治集善也。
皆波羅蜜是第一義集善也。
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經。
上明世間正見感動天地。
此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雲雲)。
文為二。
初對告地神。
二以偈說。
偈有六十四行半。
分為二。
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
次六十行半别名善集施财施法。
别為六。
一六行半明事本。
二十一行半明聖王請法。
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揚。
四十行半明輪王行施。
五二行結會古今。
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證以勸。
悉如文。
就此品論金光明者。
善集波羅蜜金也。
集般若光也。
集五度明也。
就寶冥論者。
在一窟中金也。
面如滿月光也。
讀誦如是經明也。
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
許為王說光也。
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明也。
釋鬼神品 鬼字訓歸。
又雲畏也。
報多怖畏如阿修羅(雲雲)。
又雲威也。
能令他畏其威也。
神者能也。
大力者能移山填海。
小力者能隐顯變化。
此品通列一切天龍江海日月諸神。
上已天題品竟無容再出。
雖通列諸道。
而鬼神文多。
從多故以之題品。
此品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