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六願六法成就滿足也。
第四白佛要其人王施善。
此由第三段末。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二。
一人王運心。
二天宮相現。
人王心存至典。
是故香作金光。
回施必得。
是故天宮相現。
香至天宮龍宮鬼神等宮。
總至三法界爾。
觀心解者。
以智慧火然實相香。
起戒定慧煙。
實相是真法。
故言金光。
戒慧與理冥。
故徹照無礙也(雲雲)。
次佛述成文為二。
先述香光非但至天宮等三法界。
遍至百億諸宮。
又至恒沙佛上。
總而言之。
遍至十法界也。
從諸佛世尊聞是香氣下述成人王運善奉施諸天為諸佛所贊。
先贊因成。
次贊果滿。
如文。
第五白佛雙舉興衰。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為三。
初從白佛至諸惡災患悉令消滅。
是第一舉興勸。
從若有人王心生舍離至善神遠離生如是等無量惡事。
是第二舉衰勸。
從世尊人王欲自護及王國土。
是第三正勸。
舉興勸為四。
一人王弘經則四天隐形聽受。
二非但四王聽受。
釋梵八部皆集聽受。
三以是人王為善法知識。
四既得法利護國彌勤。
皆如文。
次舉衰勸亦四。
一王不弘經天失甘露則威勢減少。
二釋梵舊神并皆遠舍。
三惡鬼亂行災毒競起。
四展轉結成災。
災何故起。
惡鬼亂行。
鬼何故行。
天神舍離。
天何故舍。
不聞法食。
何故無法食。
王不弘經。
如文。
三正勸為六。
一欲得現利故必定聽。
二天欣法食故必定聽。
三出過三論故定聽。
三論者。
四韋陀論說梵事。
毗伽羅論說十善事。
僧佉衛世師勒沙婆論。
說學通事(雲雲)。
四始終得益。
成就菩提。
故必定聽。
五教主勝于釋梵。
故必定聽。
六諸法之本故必定聽。
皆如文。
次佛述成文為二。
初番述成舉興勸。
不弘則衰無可述成。
又解雲。
前番則兩述成而與安樂。
是述成舉興勸滅其衰患。
是述成舉衰勸。
從若有人能于人天中作大佛事者。
述成正勸(雲雲)。
第六白佛文為三。
一說偈歎。
二佛以偈答。
三歡喜發誓。
偈歎有八行半。
文為三。
初一行歎三身。
次五行半歎身相。
次二行結歎。
夫三身有通别。
依文是别。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月是應身。
通意者。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水日是應身。
空是法身。
月是報身。
水月是應身。
空是法身。
日中空是報身。
水中空是應身。
月亦如是。
依結歎文。
空是法身。
月是報身。
水月是應身。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焰是應身。
化法是法身。
化主是報身。
化事是應身。
雖複别說義則通融。
故文雲。
無有障礙。
即通意也。
歎身相文為五。
初一行歎上兩相。
謂目與齒。
次一行半歎智斷兩德。
謂智三昧。
次兩行歎下兩相。
謂平與網。
次兩句絕言歎。
謂不可思議。
次兩句結歎。
夫相好不獨在應身。
報法亦通。
莊嚴父母生身者應相好也。
莊嚴尊恃身者報相好也。
莊嚴法門者法身相好也。
此中歎智斷。
即法身相好也。
文雲無有障礙者。
非獨歎一身相也。
偈初标佛月。
今先結佛月為三身。
次結三身通融。
故言無有障礙。
次結佛日故言如焰。
次結佛化身即是四身義。
故言如化。
皆具三身四身。
則是無障礙也。
結竟即禮。
禮于佛月。
亦是禮佛日佛化也。
品初歎經。
歎體宗用。
品後贊佛。
辭異義同。
佛真法身即是體。
佛月清淨即是宗。
應現水月即是用。
天王天辯其妙若此也。
問空譬法身。
月譬報身。
空為作月不作月。
空若作月。
月非空作。
空不作月。
月那依空。
答空不作月。
亦不作非月。
月非月必依于空。
法不作報。
亦不作非報。
報非報必依于法。
又問法不作報非報。
報非報必依于法者。
亦應月不作影。
亦不作非影。
影非影必依于月者。
月亦是法身耶。
答智與法冥。
法是法界智亦如法界(雲雲)。
又并影不作動與不動。
動不動必依于水。
水亦是法界耶。
答動不動譬機。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譬法界亦是無妨。
又淨度三昧雲。
衆生亦度佛。
若無機感佛不出世。
亦不能得成三菩提。
出世菩提皆由衆生。
機為法界。
此義成也。
佛答二十四行半偈天王所以贊佛者。
佛能說法故也。
法王所以贊法者。
法能成佛故也。
般若雲。
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贊無過于法。
法能成立一切凡聖。
故佛贊法以答天王。
文為三。
初一行歎經體答其法身。
次一行歎經宗答其報身。
次二十二行半歎經用答其應身。
悉如文。
三四王歡喜發誓如文。
釋大辯品 辯有四種。
小辯無量辯雙辯大辯。
無漏法名小辯。
恒沙法名無量辯。
備二種名雙辯。
雙
第四白佛要其人王施善。
此由第三段末。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二。
一人王運心。
二天宮相現。
人王心存至典。
是故香作金光。
回施必得。
是故天宮相現。
香至天宮龍宮鬼神等宮。
總至三法界爾。
觀心解者。
以智慧火然實相香。
起戒定慧煙。
實相是真法。
故言金光。
戒慧與理冥。
故徹照無礙也(雲雲)。
次佛述成文為二。
先述香光非但至天宮等三法界。
遍至百億諸宮。
又至恒沙佛上。
總而言之。
遍至十法界也。
從諸佛世尊聞是香氣下述成人王運善奉施諸天為諸佛所贊。
先贊因成。
次贊果滿。
如文。
第五白佛雙舉興衰。
文為二。
一白佛。
二佛述成。
白佛又為三。
初從白佛至諸惡災患悉令消滅。
是第一舉興勸。
從若有人王心生舍離至善神遠離生如是等無量惡事。
是第二舉衰勸。
從世尊人王欲自護及王國土。
是第三正勸。
舉興勸為四。
一人王弘經則四天隐形聽受。
二非但四王聽受。
釋梵八部皆集聽受。
三以是人王為善法知識。
四既得法利護國彌勤。
皆如文。
次舉衰勸亦四。
一王不弘經天失甘露則威勢減少。
二釋梵舊神并皆遠舍。
三惡鬼亂行災毒競起。
四展轉結成災。
災何故起。
惡鬼亂行。
鬼何故行。
天神舍離。
天何故舍。
不聞法食。
何故無法食。
王不弘經。
如文。
三正勸為六。
一欲得現利故必定聽。
二天欣法食故必定聽。
三出過三論故定聽。
三論者。
四韋陀論說梵事。
毗伽羅論說十善事。
僧佉衛世師勒沙婆論。
說學通事(雲雲)。
四始終得益。
成就菩提。
故必定聽。
五教主勝于釋梵。
故必定聽。
六諸法之本故必定聽。
皆如文。
次佛述成文為二。
初番述成舉興勸。
不弘則衰無可述成。
又解雲。
前番則兩述成而與安樂。
是述成舉興勸滅其衰患。
是述成舉衰勸。
從若有人能于人天中作大佛事者。
述成正勸(雲雲)。
第六白佛文為三。
一說偈歎。
二佛以偈答。
三歡喜發誓。
偈歎有八行半。
文為三。
初一行歎三身。
次五行半歎身相。
次二行結歎。
夫三身有通别。
依文是别。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月是應身。
通意者。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水日是應身。
空是法身。
月是報身。
水月是應身。
空是法身。
日中空是報身。
水中空是應身。
月亦如是。
依結歎文。
空是法身。
月是報身。
水月是應身。
空是法身。
日是報身。
焰是應身。
化法是法身。
化主是報身。
化事是應身。
雖複别說義則通融。
故文雲。
無有障礙。
即通意也。
歎身相文為五。
初一行歎上兩相。
謂目與齒。
次一行半歎智斷兩德。
謂智三昧。
次兩行歎下兩相。
謂平與網。
次兩句絕言歎。
謂不可思議。
次兩句結歎。
夫相好不獨在應身。
報法亦通。
莊嚴父母生身者應相好也。
莊嚴尊恃身者報相好也。
莊嚴法門者法身相好也。
此中歎智斷。
即法身相好也。
文雲無有障礙者。
非獨歎一身相也。
偈初标佛月。
今先結佛月為三身。
次結三身通融。
故言無有障礙。
次結佛日故言如焰。
次結佛化身即是四身義。
故言如化。
皆具三身四身。
則是無障礙也。
結竟即禮。
禮于佛月。
亦是禮佛日佛化也。
品初歎經。
歎體宗用。
品後贊佛。
辭異義同。
佛真法身即是體。
佛月清淨即是宗。
應現水月即是用。
天王天辯其妙若此也。
問空譬法身。
月譬報身。
空為作月不作月。
空若作月。
月非空作。
空不作月。
月那依空。
答空不作月。
亦不作非月。
月非月必依于空。
法不作報。
亦不作非報。
報非報必依于法。
又問法不作報非報。
報非報必依于法者。
亦應月不作影。
亦不作非影。
影非影必依于月者。
月亦是法身耶。
答智與法冥。
法是法界智亦如法界(雲雲)。
又并影不作動與不動。
動不動必依于水。
水亦是法界耶。
答動不動譬機。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譬法界亦是無妨。
又淨度三昧雲。
衆生亦度佛。
若無機感佛不出世。
亦不能得成三菩提。
出世菩提皆由衆生。
機為法界。
此義成也。
佛答二十四行半偈天王所以贊佛者。
佛能說法故也。
法王所以贊法者。
法能成佛故也。
般若雲。
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贊無過于法。
法能成立一切凡聖。
故佛贊法以答天王。
文為三。
初一行歎經體答其法身。
次一行歎經宗答其報身。
次二十二行半歎經用答其應身。
悉如文。
三四王歡喜發誓如文。
釋大辯品 辯有四種。
小辯無量辯雙辯大辯。
無漏法名小辯。
恒沙法名無量辯。
備二種名雙辯。
雙